小標題:欲調漢將入關中,西楚抉擇陷兩難
曹參的意思是雖有三失,仍有三得,漢王準許水灌廢丘已是邁進一大步,好過損兵折將下廢丘。
張蒼也認為漢王所顧慮可以解決,韓信便不再言語,畢竟現在並非將在外,皆在關中,漢王的建議不得不考慮,或許漢王是對的。
不過韓信腦海裏思考的全是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下一個問題就很快出現在韓信的思考中,“西魏有異動,需一位將軍前去防備,不知……”
張蒼有些不太相信西魏那點兵力和戰力,敢入關挑釁,“西魏僅有楚軍蹤跡,敢入關乎?”
曹參略微沉思亦道,“魏王豹,未必有此魄力。”
現在僅僅有個意向而已,這也讓韓信大動幹戈,調兵防範,這讓曹參和張蒼皆感受到一種迥然不同的戰略和戰術。
每個細節皆深思熟慮,但又不過於拘泥刻板。
隻聽韓信道,“魏王豹或許不會,然項王會,範增亦會。”
和雍兵對壘,想著西魏,不僅想著西魏王的一舉一動,還兼顧著遙遠的彭城即項王和範增。
這種戰略和戰術,兼顧的有點大,說是沒關係,卻隱隱有著關聯,說有關係,似乎又太遙遠。
張蒼和曹參皆非庸人,立刻覺察出韓信的高超之處,能兼顧方方麵麵之人,才能屢戰屢勝。
曹參道,“參願前往,然參一走,廢丘城兵力薄弱,恐於拔城不利。”
韓信那深邃的眼眸閃爍著智慧的光,開口道,“請援,吾會向漢王請求援兵。”
西魏的異樣自然不隻廢丘城外的韓信注意到,由臨晉率先傳入櫟陽。
在櫟陽督查劉盈、劉肥讀書的劉邦聞之,立刻讓叔孫通代為督導,他立刻讓石奮去通知群臣諸將商討對策。
劉邦已經敏銳的覺察出危險的氣息,自然不隻是魏王豹的危險氣息,還透著項羽的氣息,必須要盡早商討出策略,否則徹夜難眠。
大殿上群臣諸將沒有議論紛紛的熱鬧景象,而是非常默契的在思考著同一個問題,要不要再調兵入關中。
在劉邦尚未進入大殿前,群臣諸將麵對河東有楚軍的跡象經過一番討論,得出一致的結論,可能要再調兵入關中防備。
這種現象怎麽看都像是漢趁項羽陷入齊地,而東伐彭城的翻版。
劉邦一進入大殿,尚未開口就見一名甲士氣喘籲籲的向大殿跑來,上氣不接下氣的將韓信欲請援的情況告知劉邦。
群臣諸將一聽,心中再起波瀾,現在既要守櫟陽,又要防備西魏,哪還有兵力增援韓信。
果然見劉邦的臉色不是很好看,但依舊是鎮定如常,眼神裏還帶著笑意,但迷人的酒窩笑已經不見。
劉邦尚且不知韓信請兵的原因就是西魏有異樣,隻見甲士從懷裏拿出信簡欲交給劉邦,劉邦示意暫緩,而是微怒道,“水灌廢丘需要如此多兵力否?”
“韓信淨為大王添堵,守櫟陽尚且不足,如今又有河東異變,何來變出兵卒去增援!”
這下平時看不慣韓信的,對韓信不滿的,甚至認為韓信的重申軍法剝奪他們既得利益的,都來低毀韓信。
漢軍中說話比較有分量的人見大勢所趨,也參合進來,這些人多半是因為韓信搶他們風頭,爬到他們頭上而心懷不滿的人。
“韓信徒有大將軍之銜,水灌廢丘,何須如此多兵?”
“京索之戰,裝神弄詭,不過陰差陽錯耳。”
說到最後還把韓信京索之戰擊破楚軍,以至不能西進的功勞給抹殺。
聞之,劉邦眼眸裏流露出一絲笑意,他沒想到自己用韓信會招來那麽多怨言,說出來也好,總比憋在心裏,最後釀成惡果好的多;不過劉邦心裏跟明鏡似的,這些人說的很痛快,但沒幾個能真正擋住楚軍的,如果沒有韓信在京索之間的指揮,現在楚軍指不定會打到什麽地方。
如果滎陽守不住,楚軍必定會兵壓函穀關,他劉邦還能在這裏稍顯輕鬆的來解決章邯嘛。
由韓信打好的前提,外加呂澤的指揮,劉邦目前不擔心關外的事情,隻要項羽被牽製住,沒親自帶兵至滎陽,關外就不會有事。
現在考慮的是西魏,考慮的要不要從關外調兵。
數日前,彭城內一樣的議論紛紛,令項羽舉棋不定,思考很久,不知道該聽誰的。
由於下邑有漢軍駐守,淮南又有一個坐山觀虎鬥的黥布,派遣數名使者催促其發兵佐楚,他就是不動,聽聞又有漢使入淮南,必定有問題;再加上一些其他事情使得項羽滯留在彭城,沒有親自帶兵追擊劉邦。
項羽也在想,吾乃西楚霸王,總不能什麽皆親力親為,把機會留給諸將。
範增也覺得劉邦之所以能夠攻入彭城,就是彭城的布防還欠缺,又無猛將鎮守,故而留下項羽商談重新布防事宜。
範增知道項羽對劉邦入彭城很惱怒,便提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既然西魏來講和,就應該不計前嫌發兵助西瑰。
如此楚軍雖然被滯留在滎陽一帶,但楚軍的戈矛卻可以直接繞過滎陽,可借助西魏直插關中,此一利也。
其次,範增繼續堅持項羽拉攏王陵,既然封其王依然不能動其心,那就從另一方方麵著手。
範增將眸光瞄向王陵之母,建議項羽將王陵之母請到楚軍中,好生款待,以其母召王陵入楚。
陳嬰等其他西楚之臣則持反對意見。
認為河東距離彭城太過遙遠,糧草補給是個大問題,而且魏王豹反複無常,如有變,豈不斷送一支精銳之軍。
對於拉攏王陵,使楚可以很順利的借道武關入鹹陽,同樣持反對意見,陳嬰的意思是接王陵之母入楚,有劫持之嫌,如有不測,王陵定憎恨於楚,不可。
陳嬰和範增的意見向左,項羽有些犯難,按照謀略的高深而言,自然是範增更勝一籌,但論謹慎忠誠,自然是陳嬰更稱心,至少沒有任何威脅。
人才都是有兩麵性,能力越強,幫助越大,那麽威脅也就越大。
陳嬰反對道,“知者言大王有求賢敬老之心,不知者以為大王弄手段,逼賢良,不可。”
“大王求賢若渴,接其母入楚,尊之,更顯項王之德,有何不可?”
曹參的意思是雖有三失,仍有三得,漢王準許水灌廢丘已是邁進一大步,好過損兵折將下廢丘。
張蒼也認為漢王所顧慮可以解決,韓信便不再言語,畢竟現在並非將在外,皆在關中,漢王的建議不得不考慮,或許漢王是對的。
不過韓信腦海裏思考的全是問題,這個問題解決,下一個問題就很快出現在韓信的思考中,“西魏有異動,需一位將軍前去防備,不知……”
張蒼有些不太相信西魏那點兵力和戰力,敢入關挑釁,“西魏僅有楚軍蹤跡,敢入關乎?”
曹參略微沉思亦道,“魏王豹,未必有此魄力。”
現在僅僅有個意向而已,這也讓韓信大動幹戈,調兵防範,這讓曹參和張蒼皆感受到一種迥然不同的戰略和戰術。
每個細節皆深思熟慮,但又不過於拘泥刻板。
隻聽韓信道,“魏王豹或許不會,然項王會,範增亦會。”
和雍兵對壘,想著西魏,不僅想著西魏王的一舉一動,還兼顧著遙遠的彭城即項王和範增。
這種戰略和戰術,兼顧的有點大,說是沒關係,卻隱隱有著關聯,說有關係,似乎又太遙遠。
張蒼和曹參皆非庸人,立刻覺察出韓信的高超之處,能兼顧方方麵麵之人,才能屢戰屢勝。
曹參道,“參願前往,然參一走,廢丘城兵力薄弱,恐於拔城不利。”
韓信那深邃的眼眸閃爍著智慧的光,開口道,“請援,吾會向漢王請求援兵。”
西魏的異樣自然不隻廢丘城外的韓信注意到,由臨晉率先傳入櫟陽。
在櫟陽督查劉盈、劉肥讀書的劉邦聞之,立刻讓叔孫通代為督導,他立刻讓石奮去通知群臣諸將商討對策。
劉邦已經敏銳的覺察出危險的氣息,自然不隻是魏王豹的危險氣息,還透著項羽的氣息,必須要盡早商討出策略,否則徹夜難眠。
大殿上群臣諸將沒有議論紛紛的熱鬧景象,而是非常默契的在思考著同一個問題,要不要再調兵入關中。
在劉邦尚未進入大殿前,群臣諸將麵對河東有楚軍的跡象經過一番討論,得出一致的結論,可能要再調兵入關中防備。
這種現象怎麽看都像是漢趁項羽陷入齊地,而東伐彭城的翻版。
劉邦一進入大殿,尚未開口就見一名甲士氣喘籲籲的向大殿跑來,上氣不接下氣的將韓信欲請援的情況告知劉邦。
群臣諸將一聽,心中再起波瀾,現在既要守櫟陽,又要防備西魏,哪還有兵力增援韓信。
果然見劉邦的臉色不是很好看,但依舊是鎮定如常,眼神裏還帶著笑意,但迷人的酒窩笑已經不見。
劉邦尚且不知韓信請兵的原因就是西魏有異樣,隻見甲士從懷裏拿出信簡欲交給劉邦,劉邦示意暫緩,而是微怒道,“水灌廢丘需要如此多兵力否?”
“韓信淨為大王添堵,守櫟陽尚且不足,如今又有河東異變,何來變出兵卒去增援!”
這下平時看不慣韓信的,對韓信不滿的,甚至認為韓信的重申軍法剝奪他們既得利益的,都來低毀韓信。
漢軍中說話比較有分量的人見大勢所趨,也參合進來,這些人多半是因為韓信搶他們風頭,爬到他們頭上而心懷不滿的人。
“韓信徒有大將軍之銜,水灌廢丘,何須如此多兵?”
“京索之戰,裝神弄詭,不過陰差陽錯耳。”
說到最後還把韓信京索之戰擊破楚軍,以至不能西進的功勞給抹殺。
聞之,劉邦眼眸裏流露出一絲笑意,他沒想到自己用韓信會招來那麽多怨言,說出來也好,總比憋在心裏,最後釀成惡果好的多;不過劉邦心裏跟明鏡似的,這些人說的很痛快,但沒幾個能真正擋住楚軍的,如果沒有韓信在京索之間的指揮,現在楚軍指不定會打到什麽地方。
如果滎陽守不住,楚軍必定會兵壓函穀關,他劉邦還能在這裏稍顯輕鬆的來解決章邯嘛。
由韓信打好的前提,外加呂澤的指揮,劉邦目前不擔心關外的事情,隻要項羽被牽製住,沒親自帶兵至滎陽,關外就不會有事。
現在考慮的是西魏,考慮的要不要從關外調兵。
數日前,彭城內一樣的議論紛紛,令項羽舉棋不定,思考很久,不知道該聽誰的。
由於下邑有漢軍駐守,淮南又有一個坐山觀虎鬥的黥布,派遣數名使者催促其發兵佐楚,他就是不動,聽聞又有漢使入淮南,必定有問題;再加上一些其他事情使得項羽滯留在彭城,沒有親自帶兵追擊劉邦。
項羽也在想,吾乃西楚霸王,總不能什麽皆親力親為,把機會留給諸將。
範增也覺得劉邦之所以能夠攻入彭城,就是彭城的布防還欠缺,又無猛將鎮守,故而留下項羽商談重新布防事宜。
範增知道項羽對劉邦入彭城很惱怒,便提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既然西魏來講和,就應該不計前嫌發兵助西瑰。
如此楚軍雖然被滯留在滎陽一帶,但楚軍的戈矛卻可以直接繞過滎陽,可借助西魏直插關中,此一利也。
其次,範增繼續堅持項羽拉攏王陵,既然封其王依然不能動其心,那就從另一方方麵著手。
範增將眸光瞄向王陵之母,建議項羽將王陵之母請到楚軍中,好生款待,以其母召王陵入楚。
陳嬰等其他西楚之臣則持反對意見。
認為河東距離彭城太過遙遠,糧草補給是個大問題,而且魏王豹反複無常,如有變,豈不斷送一支精銳之軍。
對於拉攏王陵,使楚可以很順利的借道武關入鹹陽,同樣持反對意見,陳嬰的意思是接王陵之母入楚,有劫持之嫌,如有不測,王陵定憎恨於楚,不可。
陳嬰和範增的意見向左,項羽有些犯難,按照謀略的高深而言,自然是範增更勝一籌,但論謹慎忠誠,自然是陳嬰更稱心,至少沒有任何威脅。
人才都是有兩麵性,能力越強,幫助越大,那麽威脅也就越大。
陳嬰反對道,“知者言大王有求賢敬老之心,不知者以為大王弄手段,逼賢良,不可。”
“大王求賢若渴,接其母入楚,尊之,更顯項王之德,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