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標題:說好的人頭呢,糊弄我呢


    此時張蒼也來到樊噲身旁,建議樊噲不要追擊,還是按照原先的計劃,經酸棗,過卷縣,會兵於榮陽。


    樊噲不知是被反賊激起內心的欲望,還是什麽原因,堅持要去追擊,“程處素善王武,今必不孤反,其敗退向南,必定有與相應之人。


    如王武、程處等人皆反,於梁地反兵四起,必不利漢王西撤,需追擊。”


    樊噲的意思是反賊有同夥,如果令其與其同夥會合,必然會成為西楚的先遣軍,會是一個麻煩,必須要在其南入碭地前滅之。


    追,毫不猶豫的追擊。


    在樊噲的軍令下,漢軍還是向南追擊程處。


    程處為逃命,命敢死勇士阻擋漢軍,自己率兵極速向濟水之岸奔去。


    那些船隻像是早就在此等候一樣。


    一路南追的樊噲發覺情況有些微妙的變化,這程處一路難逃,像是有人在接應,速度很快,路很熟,不像樊噲等人,至一岔路口還要考慮一下走哪條。


    張蒼似乎想到一種可能,“項悍率軍駐守濟陽,莫非其投奔楚軍乎?”


    奚涓這迴沒能及時獲得訊息,不知道這程處是要逃向何處,是濟陽還是渡河向南而去。


    選擇,每次選擇看似簡單,卻決定著迥然不同的走向。


    逃向濟陽,不用渡河,向南入碭地需要渡河,在這個選擇上,奚涓和張蒼皆沒有給出很確切很有說服力的理由。


    時間緊迫,每過一盞茶,反賊便逃的更遠……


    濟水浩浩蕩蕩,但卻衝不散遍地的風煙,外黃城下交戰慘烈,已經分不清是漢軍,還是叛軍。


    血液將士卒皆染紅,一樣的紅,紅的已經難以分清敵吾。


    外黃軍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王武的本部人馬,一部分是魏公申徒帶來的地方軍。


    王武的本部人馬早已是換成漢軍軍服,是紅色,魏公申徒所帶來的兵馬雖然是地方軍,可也是尚魏之色,亦是紅色,隻是戰服樣式不同,旗幟不同,但殺紅眼後怎麽能辨別的出。


    外黃城箭樓上站著一人,此刻他神色嚴肅,但是卻沒有看著遠處的戰場,而是望著天空,一輪紅日喚醒外黃城內外,驅散霧氣,一片晴朗,卻沒能讓這人臉上的寒意少一絲。


    他關心的是一則消息,每次聽到腳步聲都會迴頭望一眼,每次都失望……


    腳步聲再次響起,但他沒有迴頭,或許失望的次數有些多,甚至他懷疑自己背漢從楚到底對不對。


    “柘公,使者已迴。”來人是魏公申徒。


    柘公自然是王武,他一直認為沛公能成為漢王,他柘公憑啥隻能是柘公。


    王武立刻招唿使者進入房間,這是箭樓上特地為王武準備的指揮所,裏麵不僅飲食器具俱全,還有弓箭槍矛,最主要的是一張地圖,這是一張碭郡地圖,上麵詳細的標注著各個要塞,幾個城池進行標紅,其中有外黃、雍丘、燕縣、白馬等。


    尤其是白馬這座城池,那裏有白馬津,是北渡河水的渡口,非常重要的地方,多標注幾次的小地方。


    王武走到地圖前,迴身道,“趙太傅如何說?”現在的趙太傅自然是陳餘,王武在決定反叛的時候,他不僅派遣程處奪取燕城,並從楚向項羽爭取支持,還遣使者渡河北上,去爭取代王陳餘(兼任趙太傅,自命太傅)的支持。


    王武這人學當年的田榮,不僅自己反,還爭取盟友。


    除卻西楚霸王外,便是距離河水(黃河)之北的趙地。


    陳餘當初遣兵從漢王伐楚,是有一個條件的,那就是張耳的人頭。


    當王武在策劃反漢時想到去拉趙來助自己,當時魏公申徒持懷疑態度,覺得可能性不大,何人不知陳餘是怨恨項羽的,怨項羽所封,向齊請兵擊走張耳,反楚於趙地。


    現在怎麽可能跟著他王武反漢。


    王武冷靜的分析,此一時彼一時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


    王武遣人隻捎去一句話,“張耳未死。”


    隻有四個字,王武相信這四個字足以讓陳餘考慮背漢之事。


    果然陳餘遣趙使和斥候去打聽,尤其是向曾派遣從漢將趙兵者,未有多長時間就得知漢王劉邦之欺騙,並沒有殺死張耳,居然用一個相似者來糊弄自己。


    陳徐確切信息後沒有大怒,也沒有罵劉邦,而是對王武的使者說道,“願得柘公別將略下白馬,迎吾趙軍南下。”


    聽到使者匯報赴趙的結果,王武大喜。


    王武的眸光看向一旁同樣有些興奮的魏公申徒,二人眼神交流。


    魏公申徒道,“能得趙楚相助,何懼漢!”


    不過二人的喜色很快被愁容取代,陳餘會派兵來助,但需要遣別將先拿下白馬,迎接趙軍南下,這可是展現誠意的時候。


    無利不起早,陳徐願發兵相助,雖然有張耳未死之因,但也絕非因為這一個原因就讓數千人馬渡河而南下涉足楚漢之爭,肯定有著長遠的打算。


    陳餘不是傻子,此舉在王武看來是在試探,試探他王武的實力,在測試王武是否值得幫助。


    即便是要背漢尊楚,但也有多種選擇,既然要幫助王武,那麽就必須看看王武值他發多少兵馬。


    當初從漢王遣將將數千人伐楚,現已打水漂,沒想到漢王彭城大敗,楚漢強弱一目了然,在陳餘看來如果漢王沒有大敗,張耳沒死就沒死吧,至少有個從漢之功,可現在情況大大不同。


    賠本的買賣不能常做,一不小心小命就賠進去,趙國初建,他這個代王也是剛做為多久,必須要加強趙代的國力,方能立於亂世。


    趙國的家底經不起一次次敗,而且助一方比得罪另一方,如果對方獲勝,怪罪下來那就是滅頂之災。


    楚可以打的齊王田榮身死,又打的漢王主力嚴重損失,這麽一個主,日後秋後算賬,可就不好對付。


    這點不隻是陳餘如此想,趙王歇和李左車也是這麽認為。


    今日助漢,明日助楚,有朝漢暮楚之詬病,言論一起,大大不秒,趙王歇隻想恢複趙家祖業,陳餘隻希望可以建立千秋功業,為陳家子孫世代於代地為王建立基業。


    陳餘並不在乎什麽詬病,但卻不能不考慮眼前混亂局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漢室風雲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來不及先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來不及先生並收藏漢室風雲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