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之問是在問虞姬,因為此刻大帳內隻剩二人,除項羽便是虞姬,但其實又是在問自己。
此時此刻的項羽陷入一種迷惑,在秦未滅時雖然時而對未知會有迷惑,但從未恐懼,在誅殺會稽郡守殷通起義時不曾恐懼,在誅殺宋義奪迴兵權時同樣未曾恐懼。
钜鹿之戰在諸侯皆畏懼不前時,項羽率先發起渡河攻擊,最後破釜沉舟大敗秦軍,已然不曾畏懼,反而打的秦軍威風喪膽。
徹底踐行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理念。
如今秦已滅,忽然間有種空嘮嘮的感覺,項羽對無法掌控的未知感到一點點恐懼,一點點興奮。
興奮的是秦滅之後他要帶著虞姬榮歸故裏,恐懼的是未知,對諸多盟友他沒有那麽多的恨,如果真如亞父所言,他真的要改變敵人的定義。
許久後,虞姬開口,“虞姬不知繁雜軍政之事,隻知無恆之友,無不散宴席。”
話音飄落,項羽若有所思的點點頭……
在項羽還在猶豫為何對劉季用兵,當真要與之為敵時,有兩匹戰馬趁夜混入劉季營。
一個直奔曹無傷軍帳,另一位須發剛直,眼眸如火,容不得一點陰虛的人則悄悄進入張良的營帳。
張良見到來者大吃一驚,“項伯,何故於此?”
來者正是項羽之季父項伯,在項羽軍營內任左尹,曾經逃難時得張良所救,素與張良友善。
項伯直言道,“吾侄怒沛公距關相悖,旦日擊沛公軍,願子房與吾同去,勿與俱死。”
聞言,張良震驚,“項伯活良視為義,良為韓王送沛公,如今情勢緊急,不可不告,亡去不義,容良告知沛公。”
項伯未曾想張良不僅仗義,更是待人有始有終,堅持道義,心想即便劉季知曉亦無法阻擋其侄項羽一擊。
項伯思慮,“同死,不如成全子房之義,如同吾夜私見張良,不過為仁義耳。”
項伯點點頭,同意張良去告知劉季,表示準備趁夜迴項羽營,但張良堅持項伯待其歸來後再離開。
張良的堅持讓項伯軟化下來,沒有立刻離開,張良腳步匆匆的去見劉季。
此刻的劉季依舊在思考待見到項羽時如何解釋派兵守關之事,劉季心裏清楚此事必定要給項羽一個交代。
此刻項羽兵強,最終能否在關中為王,還是要看項羽的,若項羽不點頭,他想在關中為王,難。
就在思慮之時,忽聞帳外響起張良的聲音,“良緊要之事求見沛公。”
張良之音將劉季從思緒中拉迴,此刻的劉季正在由菡兒服侍洗腳,聽聞張良求見,立刻揮手示意菡兒離開。
劉季一邊擦腳,一邊開口道,“子房,無需拘謹,快進,帳外風雪太寒。”
對於前麵幾句,張良沒有什麽感覺,但最後一句再次溫暖到張良。
張良進帳後,發現劉季還在擦腳,正欲避開,劉季道,“子房,坐,無需諸多禮節。”
見劉季已經擦完腳,張良直接開門見山,“項羽旦日欲擊沛公…”
張良便將項伯所言之事俱告之。
聞言,正在飲水的劉季一口噴將出來,茶水灑在燎爐上,發出滋滋的聲音,冒出一縷青煙。
劉季大驚,“為之奈何?”
沒有多餘的動作,沒有多餘的辯解,不問項羽為何擊自己,直接詢問解決方案。
張良看著劉季震驚的表情,看得出劉季還是非常吃驚,但似乎又在其預料之中。
張良直接反問道,“沛公誠欲倍項羽邪?”
劉季默然,沒有立刻迴答,最後慢慢搖頭,劉季已經意識到與項羽對著幹,沒好處。
張良繼續道,“誰為沛公為此計?”
劉季不再沉默,“鯫生說我,距關無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
劉季對張良之言破誠懇,沒有隱瞞實情。
張良見劉季大有認錯的態度,便繼續道,“沛公自度士卒足以擋項羽乎?”
劉季默然,許久他決定承認事實,開口道,“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
此時逞強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劉季果斷表示打不過項羽。
張良對劉季的誠懇還是滿認可的,人往往不願承認自己比他人弱,能自知者方能自明。
張良直接對劉季道,“請沛公親自向項伯言,沛公不敢倍項羽也。”
話音未落,劉季忽然打一個冷顫,渾身一個激靈,心中想到一個令人不寒而栗的事情。
劉季道,“子房安與項伯有故?”
這個時候劉季非常的敏感,如此緊要的信息,居然是項伯夜裏親自跑到營裏告知張良,這關係不一般。
事關生死,劉季不得不謹慎應對。
劉季之言,張良微微一愣,但轉瞬便明白,開口道,“秦時曾與臣同遊,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若非此故,事危而不知。”
對於為何會擊劉季軍,張良心中還有疑問,因為在張良看來僅僅劉季遣兵距關便要攻擊,未免理由不足。
不過此時張良不願深究,解決此時危機要緊,張良靜靜望著劉季。
劉季心思閃電般在腦海閃過,眼珠子轉幾轉,“子房與項伯孰長?”
張良道,“長於臣。”
劉季整理一下衣服,臉上的表情早已不見驚慌,取而代之的是那陽光般的笑容,“子房為我唿入,吾以兄事之。”
張良點頭,出帳去請項伯。
張良言辭懇切,項伯默然,心中有一絲絲忐忑,現在劉季和項羽是盟友,是共同滅秦的盟友,可如果一旦打起來,不再是盟友而是敵人,大戰之前與敵人見麵,此事影響極大,甚至小命玩完。
項伯猶豫,張良再三要求項伯見劉季,“沛公乃滅秦功臣,其中定有誤會,願伯兄聽沛公一言。”
張良的意思是既然已入劉季營,其身已有疑,見一麵又有何妨。
項伯點點頭,“也罷,子房引路。”
入得軍帳,項伯此次見到劉季發現與之前頗為不同,項伯曾在薛地見過劉季,如今再觀,器宇不凡。
劉季沒有急著向項伯解釋,而是手捧一卮美酒向項伯祝壽,“伯兄高壽,身姿竟如此矯健,冒風雪之寒救子房,真乃義士也,請飲下此酒。”
項伯先是微微一愣,與他心中所想完全不一樣,他內心正在等著劉季如何辯解,誰知卻不按套路出招。
此時此刻的項羽陷入一種迷惑,在秦未滅時雖然時而對未知會有迷惑,但從未恐懼,在誅殺會稽郡守殷通起義時不曾恐懼,在誅殺宋義奪迴兵權時同樣未曾恐懼。
钜鹿之戰在諸侯皆畏懼不前時,項羽率先發起渡河攻擊,最後破釜沉舟大敗秦軍,已然不曾畏懼,反而打的秦軍威風喪膽。
徹底踐行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理念。
如今秦已滅,忽然間有種空嘮嘮的感覺,項羽對無法掌控的未知感到一點點恐懼,一點點興奮。
興奮的是秦滅之後他要帶著虞姬榮歸故裏,恐懼的是未知,對諸多盟友他沒有那麽多的恨,如果真如亞父所言,他真的要改變敵人的定義。
許久後,虞姬開口,“虞姬不知繁雜軍政之事,隻知無恆之友,無不散宴席。”
話音飄落,項羽若有所思的點點頭……
在項羽還在猶豫為何對劉季用兵,當真要與之為敵時,有兩匹戰馬趁夜混入劉季營。
一個直奔曹無傷軍帳,另一位須發剛直,眼眸如火,容不得一點陰虛的人則悄悄進入張良的營帳。
張良見到來者大吃一驚,“項伯,何故於此?”
來者正是項羽之季父項伯,在項羽軍營內任左尹,曾經逃難時得張良所救,素與張良友善。
項伯直言道,“吾侄怒沛公距關相悖,旦日擊沛公軍,願子房與吾同去,勿與俱死。”
聞言,張良震驚,“項伯活良視為義,良為韓王送沛公,如今情勢緊急,不可不告,亡去不義,容良告知沛公。”
項伯未曾想張良不僅仗義,更是待人有始有終,堅持道義,心想即便劉季知曉亦無法阻擋其侄項羽一擊。
項伯思慮,“同死,不如成全子房之義,如同吾夜私見張良,不過為仁義耳。”
項伯點點頭,同意張良去告知劉季,表示準備趁夜迴項羽營,但張良堅持項伯待其歸來後再離開。
張良的堅持讓項伯軟化下來,沒有立刻離開,張良腳步匆匆的去見劉季。
此刻的劉季依舊在思考待見到項羽時如何解釋派兵守關之事,劉季心裏清楚此事必定要給項羽一個交代。
此刻項羽兵強,最終能否在關中為王,還是要看項羽的,若項羽不點頭,他想在關中為王,難。
就在思慮之時,忽聞帳外響起張良的聲音,“良緊要之事求見沛公。”
張良之音將劉季從思緒中拉迴,此刻的劉季正在由菡兒服侍洗腳,聽聞張良求見,立刻揮手示意菡兒離開。
劉季一邊擦腳,一邊開口道,“子房,無需拘謹,快進,帳外風雪太寒。”
對於前麵幾句,張良沒有什麽感覺,但最後一句再次溫暖到張良。
張良進帳後,發現劉季還在擦腳,正欲避開,劉季道,“子房,坐,無需諸多禮節。”
見劉季已經擦完腳,張良直接開門見山,“項羽旦日欲擊沛公…”
張良便將項伯所言之事俱告之。
聞言,正在飲水的劉季一口噴將出來,茶水灑在燎爐上,發出滋滋的聲音,冒出一縷青煙。
劉季大驚,“為之奈何?”
沒有多餘的動作,沒有多餘的辯解,不問項羽為何擊自己,直接詢問解決方案。
張良看著劉季震驚的表情,看得出劉季還是非常吃驚,但似乎又在其預料之中。
張良直接反問道,“沛公誠欲倍項羽邪?”
劉季默然,沒有立刻迴答,最後慢慢搖頭,劉季已經意識到與項羽對著幹,沒好處。
張良繼續道,“誰為沛公為此計?”
劉季不再沉默,“鯫生說我,距關無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
劉季對張良之言破誠懇,沒有隱瞞實情。
張良見劉季大有認錯的態度,便繼續道,“沛公自度士卒足以擋項羽乎?”
劉季默然,許久他決定承認事實,開口道,“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
此時逞強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劉季果斷表示打不過項羽。
張良對劉季的誠懇還是滿認可的,人往往不願承認自己比他人弱,能自知者方能自明。
張良直接對劉季道,“請沛公親自向項伯言,沛公不敢倍項羽也。”
話音未落,劉季忽然打一個冷顫,渾身一個激靈,心中想到一個令人不寒而栗的事情。
劉季道,“子房安與項伯有故?”
這個時候劉季非常的敏感,如此緊要的信息,居然是項伯夜裏親自跑到營裏告知張良,這關係不一般。
事關生死,劉季不得不謹慎應對。
劉季之言,張良微微一愣,但轉瞬便明白,開口道,“秦時曾與臣同遊,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若非此故,事危而不知。”
對於為何會擊劉季軍,張良心中還有疑問,因為在張良看來僅僅劉季遣兵距關便要攻擊,未免理由不足。
不過此時張良不願深究,解決此時危機要緊,張良靜靜望著劉季。
劉季心思閃電般在腦海閃過,眼珠子轉幾轉,“子房與項伯孰長?”
張良道,“長於臣。”
劉季整理一下衣服,臉上的表情早已不見驚慌,取而代之的是那陽光般的笑容,“子房為我唿入,吾以兄事之。”
張良點頭,出帳去請項伯。
張良言辭懇切,項伯默然,心中有一絲絲忐忑,現在劉季和項羽是盟友,是共同滅秦的盟友,可如果一旦打起來,不再是盟友而是敵人,大戰之前與敵人見麵,此事影響極大,甚至小命玩完。
項伯猶豫,張良再三要求項伯見劉季,“沛公乃滅秦功臣,其中定有誤會,願伯兄聽沛公一言。”
張良的意思是既然已入劉季營,其身已有疑,見一麵又有何妨。
項伯點點頭,“也罷,子房引路。”
入得軍帳,項伯此次見到劉季發現與之前頗為不同,項伯曾在薛地見過劉季,如今再觀,器宇不凡。
劉季沒有急著向項伯解釋,而是手捧一卮美酒向項伯祝壽,“伯兄高壽,身姿竟如此矯健,冒風雪之寒救子房,真乃義士也,請飲下此酒。”
項伯先是微微一愣,與他心中所想完全不一樣,他內心正在等著劉季如何辯解,誰知卻不按套路出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