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寧聽到永壽宮三字時唇角微微一撇,當下將包裹接在手中,笑道:“皇兄莫要羨慕臣弟,臣弟打賭,另兩個包裹裏定是披風,皇祖母大約是見兩位嫂嫂都給皇兄準備了,才轉了主意。”
皇帝聽到這話隻微微一笑,將薑黃包袱打開,拿出一封書信檢視一眼,見封口處蓋著容悅私印,唇角不由輕勾,打開桌上一隻錦匣,裏頭已有幾封書信,皇帝將那封信小心放入,又將兩個包裹遞給李德全。
常寧眸中閃過一絲失落,視線落在那錦匣之上,略略出神,又被皇帝的話喚醒:“五弟。”
常寧才迴過神來,稟道:“臣弟離府數月,不大放心,不知可否勞煩皇上的欽差為臣弟往王府裏捎一封家書。”
皇帝亦知他和吳惜柔之事,原想勸誡兩句,又住了念頭,轉頭吩咐李德全道:“你去吩咐一聲,叫小顧子臨行前去一趟恭親王那兒。”
李德全應聲退下,皇帝才拿起案頭奏折遞給常寧,說道:“這是昨日送上的施琅密折,你看看。”
常寧行了一禮,方雙手接過,看了一遍,原是水師提督施琅上奏,春夏之交,東北風多,疏請夏至時,乘南風出征澎湖,十月攻取台灣。但是其中又著重提及‘福建總督姚啟聖生於北方,雖有經緯之才,汪洋巨浪之中,恐非所長,建議總督留駐廈門,居中節製……’
皇帝見他看完又遞上一份奏折,常寧接過來看,卻是福建總督姚啟聖的奏折,再三強調‘臣雖生於北方,然今出海數日,安然無恙,不嘔不吐,’又重申收複台灣是他的素誌,‘寧願戰死於海,斷不肯迴廈門偷生’。
皇帝見他看完,才說道:“台灣之事,斷不可掉以輕心,你從那裏迴來,朕倒想聽聽你的意思。”
說起國家大事,常寧便恢複了精神,將些兒女情長放下,朗聲道:“臣弟以為姚總督與施提督均屬有德有才之臣,臣弟在時,曾有一日深夜,一批籌備征台的木料出了紕漏,姚總督費盡心機,連夜派人往湖廣采買補給。而施琅於練兵之上,頗有所長,他去前後,水師不論氣勢還是實力,均不可同日而語。”
皇帝神色凝淡,說道:“朕也知道,姚啟聖奏疏裏透著懷柔之意,自他出任總督,對投誠官兵的安置與對澎台軍民的策反均十分奏效,也使得台灣內部波動很大,隻是他總是期冀靠斷絕糧餉,禁海和策反,等待鄭氏自動歸降。而施琅主張寓撫於剿,重在於剿,在練兵上頭也頗有一套,故而朕一再下諭叫二人通力合作,隻是二人都固執己見,不肯稍作妥協,總督提督意見如此相左,絕非好事。”
常寧神色間頗為敬佩,抱拳道:“皇兄所言甚是,台灣劉國軒此人熟諳兵法,又熟悉海性,將澎湖守的鐵桶一般,若攻取台灣主帥意見紛爭,否則軍士各歸陣營,群龍無首,攻台之事便更加難行。”
皇帝撩袍在虎皮椅上坐下,抬手隔空壓了壓,叫常寧落座,說道:“這些朕都清楚,朕隻問,你對這二人重誰輕誰的意思。”
常寧神色一凜,說道:“臣弟以為施琅有句話說的極對,若無令敵人膽寒的軍事力量,企圖通過善言撫諭,期望鄭氏就撫,是辦不到的。”
皇帝思索著此言,已明白常寧的立場,提起紫毫筆往一封奏折上寫下數字,叫了李德全進來,又連同那兩封奏折一道交給他道:“打發專人送去兵部,交由議政王大臣議決迴奏。”
李德全不敢疏忽,忙小心拿了退下。
正巧碰見侍衛武格近前奏稟:“啟稟萬歲爺,寧古塔將軍巴海,副都統薩布素在帳外求見。”
皇帝笑道:“他倒來得快,叫他進來。”
常寧則道:“皇兄方才行圍打獵,可要稍作休整?”
皇帝擺手說了聲:“不必。”
話音落,隻聽靴聲橐橐,兩名武將前後腳邁進帳來,行禮請安。
皇帝含笑叫他二人平身,笑著對巴海道:“朕之前為平定三藩之亂,不得已將駐守盛京和寧古塔的兵卒調入關內,你奉命駐守寧古塔,能設法招募諾曼河、烏蘇裏江的部族補充軍力抵擋羅刹,委實功不可沒,也正因如此,才叫朕安心不少。”
巴海聽到這話,忙撩袍單膝跪地道:“臣巴海,久負聖恩,一直無以為報,豈敢不鞠躬盡瘁。”
皇帝微微頷首,上前一步將他扶起,說道:“你來的也好,就同朕一道巡狩鬆花江,待迴鑾之日,再作打算。”
巴海生的豹頭虎目,爽朗地應了聲是,又拜見了恭親王,才呈上一張山川輿圖,道:“奴才想,皇上專程巡視鬆花江,必然想知道東北邊防情形,特意命人趕製此圖。”
皇帝目中流露出欣喜之色,急忙上前將那輿圖接在手中展開瀏覽著,笑說:“你且稍等,過會子再說。”說著吩咐李德全道:“去傳索額圖和明珠來。”
李德全忙去了,皇帝才親手將那輿圖掛在帳壁上。
不多時聽見腳步聲急促傳來,索額圖明珠雙雙見禮,皇帝抬手命他二人起身,又吩咐巴海道:“你且說說罷。”
巴海迴稟道:“羅刹與我大清接壤,”他邊說邊站在輿圖前指點道:“接壤處有準噶爾部轄區,紮薩克圖汗所部,土謝圖汗轄地,以及茂明安等部的遊牧區,在黑龍江一帶主要是達斡爾族和女真人居住,自前朝崇禎五年,此地就多遭受羅刹侵襲,燒殺搶掠,脅迫當地百姓披枷帶鎖,繳納糧食毛皮,如今又以以尼布楚和雅克薩為基礎,在黑龍江盤踞多年,並在額爾古納河口至雅克薩,雅克薩至布爾瑪大河口等十餘處,築室散居,當地百姓一整年耕種,捕貂所得,皆納貢給了沙俄。”
康熙聽到此處,麵上已滿是不悅之色,語氣倒還平靜,問道:“這些朕也略有耳聞,先皇在位之時,便多次下令討伐我境內之羅刹人,長遠看來,卻似乎無果。”(未完待續。)
皇帝聽到這話隻微微一笑,將薑黃包袱打開,拿出一封書信檢視一眼,見封口處蓋著容悅私印,唇角不由輕勾,打開桌上一隻錦匣,裏頭已有幾封書信,皇帝將那封信小心放入,又將兩個包裹遞給李德全。
常寧眸中閃過一絲失落,視線落在那錦匣之上,略略出神,又被皇帝的話喚醒:“五弟。”
常寧才迴過神來,稟道:“臣弟離府數月,不大放心,不知可否勞煩皇上的欽差為臣弟往王府裏捎一封家書。”
皇帝亦知他和吳惜柔之事,原想勸誡兩句,又住了念頭,轉頭吩咐李德全道:“你去吩咐一聲,叫小顧子臨行前去一趟恭親王那兒。”
李德全應聲退下,皇帝才拿起案頭奏折遞給常寧,說道:“這是昨日送上的施琅密折,你看看。”
常寧行了一禮,方雙手接過,看了一遍,原是水師提督施琅上奏,春夏之交,東北風多,疏請夏至時,乘南風出征澎湖,十月攻取台灣。但是其中又著重提及‘福建總督姚啟聖生於北方,雖有經緯之才,汪洋巨浪之中,恐非所長,建議總督留駐廈門,居中節製……’
皇帝見他看完又遞上一份奏折,常寧接過來看,卻是福建總督姚啟聖的奏折,再三強調‘臣雖生於北方,然今出海數日,安然無恙,不嘔不吐,’又重申收複台灣是他的素誌,‘寧願戰死於海,斷不肯迴廈門偷生’。
皇帝見他看完,才說道:“台灣之事,斷不可掉以輕心,你從那裏迴來,朕倒想聽聽你的意思。”
說起國家大事,常寧便恢複了精神,將些兒女情長放下,朗聲道:“臣弟以為姚總督與施提督均屬有德有才之臣,臣弟在時,曾有一日深夜,一批籌備征台的木料出了紕漏,姚總督費盡心機,連夜派人往湖廣采買補給。而施琅於練兵之上,頗有所長,他去前後,水師不論氣勢還是實力,均不可同日而語。”
皇帝神色凝淡,說道:“朕也知道,姚啟聖奏疏裏透著懷柔之意,自他出任總督,對投誠官兵的安置與對澎台軍民的策反均十分奏效,也使得台灣內部波動很大,隻是他總是期冀靠斷絕糧餉,禁海和策反,等待鄭氏自動歸降。而施琅主張寓撫於剿,重在於剿,在練兵上頭也頗有一套,故而朕一再下諭叫二人通力合作,隻是二人都固執己見,不肯稍作妥協,總督提督意見如此相左,絕非好事。”
常寧神色間頗為敬佩,抱拳道:“皇兄所言甚是,台灣劉國軒此人熟諳兵法,又熟悉海性,將澎湖守的鐵桶一般,若攻取台灣主帥意見紛爭,否則軍士各歸陣營,群龍無首,攻台之事便更加難行。”
皇帝撩袍在虎皮椅上坐下,抬手隔空壓了壓,叫常寧落座,說道:“這些朕都清楚,朕隻問,你對這二人重誰輕誰的意思。”
常寧神色一凜,說道:“臣弟以為施琅有句話說的極對,若無令敵人膽寒的軍事力量,企圖通過善言撫諭,期望鄭氏就撫,是辦不到的。”
皇帝思索著此言,已明白常寧的立場,提起紫毫筆往一封奏折上寫下數字,叫了李德全進來,又連同那兩封奏折一道交給他道:“打發專人送去兵部,交由議政王大臣議決迴奏。”
李德全不敢疏忽,忙小心拿了退下。
正巧碰見侍衛武格近前奏稟:“啟稟萬歲爺,寧古塔將軍巴海,副都統薩布素在帳外求見。”
皇帝笑道:“他倒來得快,叫他進來。”
常寧則道:“皇兄方才行圍打獵,可要稍作休整?”
皇帝擺手說了聲:“不必。”
話音落,隻聽靴聲橐橐,兩名武將前後腳邁進帳來,行禮請安。
皇帝含笑叫他二人平身,笑著對巴海道:“朕之前為平定三藩之亂,不得已將駐守盛京和寧古塔的兵卒調入關內,你奉命駐守寧古塔,能設法招募諾曼河、烏蘇裏江的部族補充軍力抵擋羅刹,委實功不可沒,也正因如此,才叫朕安心不少。”
巴海聽到這話,忙撩袍單膝跪地道:“臣巴海,久負聖恩,一直無以為報,豈敢不鞠躬盡瘁。”
皇帝微微頷首,上前一步將他扶起,說道:“你來的也好,就同朕一道巡狩鬆花江,待迴鑾之日,再作打算。”
巴海生的豹頭虎目,爽朗地應了聲是,又拜見了恭親王,才呈上一張山川輿圖,道:“奴才想,皇上專程巡視鬆花江,必然想知道東北邊防情形,特意命人趕製此圖。”
皇帝目中流露出欣喜之色,急忙上前將那輿圖接在手中展開瀏覽著,笑說:“你且稍等,過會子再說。”說著吩咐李德全道:“去傳索額圖和明珠來。”
李德全忙去了,皇帝才親手將那輿圖掛在帳壁上。
不多時聽見腳步聲急促傳來,索額圖明珠雙雙見禮,皇帝抬手命他二人起身,又吩咐巴海道:“你且說說罷。”
巴海迴稟道:“羅刹與我大清接壤,”他邊說邊站在輿圖前指點道:“接壤處有準噶爾部轄區,紮薩克圖汗所部,土謝圖汗轄地,以及茂明安等部的遊牧區,在黑龍江一帶主要是達斡爾族和女真人居住,自前朝崇禎五年,此地就多遭受羅刹侵襲,燒殺搶掠,脅迫當地百姓披枷帶鎖,繳納糧食毛皮,如今又以以尼布楚和雅克薩為基礎,在黑龍江盤踞多年,並在額爾古納河口至雅克薩,雅克薩至布爾瑪大河口等十餘處,築室散居,當地百姓一整年耕種,捕貂所得,皆納貢給了沙俄。”
康熙聽到此處,麵上已滿是不悅之色,語氣倒還平靜,問道:“這些朕也略有耳聞,先皇在位之時,便多次下令討伐我境內之羅刹人,長遠看來,卻似乎無果。”(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