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節
修仙三百年突然發現是武俠 作者:孤雲飛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長豐州府的百姓們自然也都十分清楚,我曾暗中走訪,詢問過百姓最希望哪位太守做豐州牧,九成以上的人都選了您。”
不過,說到這裏,他又感到有些奇怪,不禁疑惑道:“隻是沒想到他們居然能直接出來歡迎使君您,我原以為,城內的大戶權貴們不會準許他們這樣做。”
“城內大戶?原來如此。”崔恆聞言笑了起來,頓時明白了這是怎麽迴事,“吳別駕有沒有發現我們這一行人裏少了一個?”
“您是指陳撫縣?”吳胤這才發現,惠世不知何時已經不見了蹤影。
“我讓他先行一步進程了。”崔恆輕笑道,“去稍微維持一下秩序。”
“……”吳胤終於明白為什麽這些百姓能出來歡迎了。
第一百零一章 一網打盡,一同清算
長豐州府作為豐州首府,雖然比不上魯郡民生繁榮,卻是大人物的聚集之地。
整個豐州絕大部分的權貴都居住在這裏。
各郡主官和州府官員的親朋,都在這裏有大量的田產和店鋪。
門派家族也多聚集在這裏,光是把持金鐵、糧鹽、布料、煤炭等民生百業的門派家族就多達二十家。
每一個都是綿延上千年的大宗和豪族。
武力方麵也不弱,隻這一座長豐府城裏,就有六名內景絕頂。
放在其他任何郡縣,這幾乎都是不可能發生的時候。
畢竟,豐州沒有七望姓級別的大族,也沒有道一宮、寶林禪寺這樣的魁首宗門,內景絕頂級的人物是鳳毛麟角,滿打滿算也不會超過二十個。
現在,光這一個府城裏,就有六個,若是放眼整個長豐州府,恐怕不下十個!
這些人,就是長豐府城,乃至整個長豐州府最大的地頭蛇。
想要處理他們,絕非易事。
就算崔恆繼任了豐州牧,想要以權勢正麵壓製這些人,也是極其困難的。
因此,惠世提前來到長豐府城之後,就選擇了一個最簡單最直接,卻也最有效的辦法。
殺!
他的手裏拿著府城權貴的名單,這是從吳胤那裏要來的,來到這裏之後,便立刻挨家挨戶地找了上去。
直接登門詢問。
凡有不尊新任使君者,就地格殺!
現在的惠世由於在魯郡各縣推行新政令有功,已經被崔恆提升到了內景層次。
哪怕不算“天龍大威菩薩拳”的符文,這樣的武功也已是當世絕頂。
料理起這些權貴豪強來,自然是更加順手了。
起初惠世剛動手的時候,反抗者頗多,甚至還有大族糾集私兵,門派讓弟子結成隊伍來圍殺惠世。
可隨著惠世越殺越多,越殺越狠,這些長豐府城裏的權貴們反倒不怎麽反抗了。
還有些人更是直接調轉了態度。
隻要見到惠世登門,立刻就表示自己絕對會恭迎新使君到任,絕對不會有半點怨言。
當然,隻是殺怕壓服是不夠的。
惠世在把這些權貴豪強們全方位壓製住後,又開始施展他在魯郡各縣推行政令時最拿手的本事——抄家分田產!
長豐府城裏長期受到權貴豪族、商賈巨富們壓榨的普通百姓無不歡唿雀躍。
並且,由於迴惠世分田產的時候,都會說明這是新任使君頒布的政令,要讓所有百姓都豐衣足食,安居樂業。
這頓時就讓整座長豐府城的民心為之傾倒。
於是,崔恆在率領眾人來到長豐州府城門前的時候,才會看到無數百姓滿心歡喜地前來迎接的情況。
這並不是誰給的安排。
都是城中百姓自發前來迎接的。
“使君尚未入城,就已有受到這樣多的百姓愛戴,豐州可大治啊!”吳胤有些興奮地道,他在這裏做了多年的別駕,從未見過百姓這樣歡迎一個人。
“這隻是開始。”崔恆輕輕頷首,微笑道,“走,隨我進城!”
……
在經過惠世的鐵拳捶打之後,長豐州府的這些地頭蛇們都老實了許多。
而且先前曹權死後,吳胤這個別駕已經開始對民生進行了治理。
因此,這一迴崔恆進城赴任之後,並沒有像前往巨河縣以及魯郡時那樣,剛一到任就遇到了一大堆棘手的事情。
可是,在掌握了整個豐州的財政軍大權之後,他就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
自己想靠著整個豐州推行新政令,讓百姓愛戴,世家宗門商賈厭惡,進而收集眾生七情的計劃並不完善。
因為,在經過燕王之亂後,豐州的民生已經凋敝至極,除了少數的幾個郡,連人口都沒剩下多少了。
州牧官署內。
“燕賊兵禍,竟危害至此?!”崔恆看著剛剛拿到手上的資料,頓時感到極度的無語,“偌大豐州,隻魯郡一地竟已占人口之三成!”
雖然他早就知道那燕王大軍的作風,所過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但還是第一次站在宏觀視角去看整個豐州遭受到的破壞。
這是州牧的特權,也是州牧才能接觸到的信息。
豐州有一府十二郡。
長豐州府作為一州首府,聚集了大量的豪族門派,又沒有遭遇兵禍,人口雖然沒有魯郡多,但也有一百一十多萬。
而在十二郡中則以魯郡最為繁榮,人口也是最多的,足足有一百三十多萬。
與魯郡相鄰的西陵郡原本有八十多萬,可現在已經被燕王軍殺的血流成河,十戶九空,剩下的人口不足十萬。
燕山郡乃是燕王軍起事之地,也算是燕王軍的大後方,已經被經營了數年之久,民生應該不算太差。
可燕山郡本就貧瘠,遭兵禍之前也不過五十多萬人,現在還能剩下二十萬人就很不錯了。
至於河東郡、洪淵郡、石門郡三地也盡遭燕賊兵禍,百業凋敝,民不聊生,人口同樣是銳減,加起來能超過五十萬已是幸事。
除此之外,就是洛安郡和常興郡。
雖然這兩地都沒有遭遇燕賊兵禍,但當地太守一個出身豪族隻抓軍權,不管民生,一個混吃等死終日不理軍政之事,沒一個好東西。
在這樣治理方式下,洛安郡和常興郡自然是一塌糊塗,各縣餓死凍死的百姓不計其數,流民乞丐遍地,加起來估計都沒六十萬人。
雲樞郡乃是邊塞之地,常住人口本來就不到十萬,也沒什麽豪族大派,連商賈都沒有幾個,在這樣的地方,是否推行新政令,其實都沒有太大的區別。
滿打滿算,整個豐州的人口頂多四百萬。
崔恆看到這個數據的時候,人都麻了。
豐州有多大?
隻以麵積論的話,放在地球上相當於一個山西省加半個河北省。
而且多沃土,適合耕種的土地極多,因此得名豐州。
這麽大的地方,這樣的土地條件,居然隻剩下了四百萬左右的人口。
真是恐怖如斯!
其實,這在戰亂遍地的古代社會,並不算多稀奇。
可對崔恆的修行來說,卻是頗為棘手的一件事情。
在河東郡、西陵郡這樣遭遇嚴重兵災的地方,新政令沒什麽用武之地。
因為當地的豪族門派早就被殺幹淨了。
洪淵郡和石門郡雖然也遭遇兵災,但這兩地有大盛寺和蓮花寺在,豪強地主剩了不少,可以作為第二批開刀的地方。
可無論如何,總人數還是太少了。
就算把新政令在整個豐州推行開來,恐怕也無法收集到足夠的眾生七情。
如此一來,就必須把政令輻射到周邊區域才行。
不然人不夠。
而且,這樣還能引起其他州郡勢力的不滿。
同樣也可以收獲大量情緒反饋。
——所謂周邊區域,其實就是相鄰州的轄地,說白了就是要擴大豐州的地盤和人口!
砰!
崔恆合上了這些資料,雙目微闔,沉思片刻後,他張開眼睛看向下方眾人,忽然開口道:“惠世、陳同聽命。”
此時,在這內堂裏站著的有張漱溟、惠世、劉立陶、陳同、許豐安、吳胤七人。
惠世和陳同聞言立刻出列待命。
崔恆輕輕頜首,沉聲道:“命惠世巡撫七郡,可暫代魯郡、燕山、洪淵、石門、洛安、常興七郡行政軍事職權,推行新政令。
“命陳同為兵曹從事,暫隨惠世一同前往各郡縣推行新政令,可招募兵卒,組建軍隊,若在與他州交界之地見有百姓受到欺壓,可便宜行事,自行領兵前去解救。”
這個命令一出,在場的人都知道他是什麽意思了。
分明就是要攻城略地擴大地盤啊。
“是!謹遵使君之命!”
惠世和陳同異口同聲,欣然領命。
劉立陶、許豐安三人自然也不會有什麽異議,他們早就已經熟悉了崔恆的做事風格,隻要決定了的事情必定會去完成。
至於張漱溟,他都已經把崔恆當做一位天君了。
天君自然是想做什麽就做什麽。
莫說是在這下界,就算是上界也是如此。
“使君,是否有些操之過急?”吳胤卻是有些擔憂,上前勸說道,“下官知您欲踐行大同之事,造福天下黎民,此乃善舉。
不過,說到這裏,他又感到有些奇怪,不禁疑惑道:“隻是沒想到他們居然能直接出來歡迎使君您,我原以為,城內的大戶權貴們不會準許他們這樣做。”
“城內大戶?原來如此。”崔恆聞言笑了起來,頓時明白了這是怎麽迴事,“吳別駕有沒有發現我們這一行人裏少了一個?”
“您是指陳撫縣?”吳胤這才發現,惠世不知何時已經不見了蹤影。
“我讓他先行一步進程了。”崔恆輕笑道,“去稍微維持一下秩序。”
“……”吳胤終於明白為什麽這些百姓能出來歡迎了。
第一百零一章 一網打盡,一同清算
長豐州府作為豐州首府,雖然比不上魯郡民生繁榮,卻是大人物的聚集之地。
整個豐州絕大部分的權貴都居住在這裏。
各郡主官和州府官員的親朋,都在這裏有大量的田產和店鋪。
門派家族也多聚集在這裏,光是把持金鐵、糧鹽、布料、煤炭等民生百業的門派家族就多達二十家。
每一個都是綿延上千年的大宗和豪族。
武力方麵也不弱,隻這一座長豐府城裏,就有六名內景絕頂。
放在其他任何郡縣,這幾乎都是不可能發生的時候。
畢竟,豐州沒有七望姓級別的大族,也沒有道一宮、寶林禪寺這樣的魁首宗門,內景絕頂級的人物是鳳毛麟角,滿打滿算也不會超過二十個。
現在,光這一個府城裏,就有六個,若是放眼整個長豐州府,恐怕不下十個!
這些人,就是長豐府城,乃至整個長豐州府最大的地頭蛇。
想要處理他們,絕非易事。
就算崔恆繼任了豐州牧,想要以權勢正麵壓製這些人,也是極其困難的。
因此,惠世提前來到長豐府城之後,就選擇了一個最簡單最直接,卻也最有效的辦法。
殺!
他的手裏拿著府城權貴的名單,這是從吳胤那裏要來的,來到這裏之後,便立刻挨家挨戶地找了上去。
直接登門詢問。
凡有不尊新任使君者,就地格殺!
現在的惠世由於在魯郡各縣推行新政令有功,已經被崔恆提升到了內景層次。
哪怕不算“天龍大威菩薩拳”的符文,這樣的武功也已是當世絕頂。
料理起這些權貴豪強來,自然是更加順手了。
起初惠世剛動手的時候,反抗者頗多,甚至還有大族糾集私兵,門派讓弟子結成隊伍來圍殺惠世。
可隨著惠世越殺越多,越殺越狠,這些長豐府城裏的權貴們反倒不怎麽反抗了。
還有些人更是直接調轉了態度。
隻要見到惠世登門,立刻就表示自己絕對會恭迎新使君到任,絕對不會有半點怨言。
當然,隻是殺怕壓服是不夠的。
惠世在把這些權貴豪強們全方位壓製住後,又開始施展他在魯郡各縣推行政令時最拿手的本事——抄家分田產!
長豐府城裏長期受到權貴豪族、商賈巨富們壓榨的普通百姓無不歡唿雀躍。
並且,由於迴惠世分田產的時候,都會說明這是新任使君頒布的政令,要讓所有百姓都豐衣足食,安居樂業。
這頓時就讓整座長豐府城的民心為之傾倒。
於是,崔恆在率領眾人來到長豐州府城門前的時候,才會看到無數百姓滿心歡喜地前來迎接的情況。
這並不是誰給的安排。
都是城中百姓自發前來迎接的。
“使君尚未入城,就已有受到這樣多的百姓愛戴,豐州可大治啊!”吳胤有些興奮地道,他在這裏做了多年的別駕,從未見過百姓這樣歡迎一個人。
“這隻是開始。”崔恆輕輕頷首,微笑道,“走,隨我進城!”
……
在經過惠世的鐵拳捶打之後,長豐州府的這些地頭蛇們都老實了許多。
而且先前曹權死後,吳胤這個別駕已經開始對民生進行了治理。
因此,這一迴崔恆進城赴任之後,並沒有像前往巨河縣以及魯郡時那樣,剛一到任就遇到了一大堆棘手的事情。
可是,在掌握了整個豐州的財政軍大權之後,他就發現了一個嚴重的問題。
自己想靠著整個豐州推行新政令,讓百姓愛戴,世家宗門商賈厭惡,進而收集眾生七情的計劃並不完善。
因為,在經過燕王之亂後,豐州的民生已經凋敝至極,除了少數的幾個郡,連人口都沒剩下多少了。
州牧官署內。
“燕賊兵禍,竟危害至此?!”崔恆看著剛剛拿到手上的資料,頓時感到極度的無語,“偌大豐州,隻魯郡一地竟已占人口之三成!”
雖然他早就知道那燕王大軍的作風,所過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但還是第一次站在宏觀視角去看整個豐州遭受到的破壞。
這是州牧的特權,也是州牧才能接觸到的信息。
豐州有一府十二郡。
長豐州府作為一州首府,聚集了大量的豪族門派,又沒有遭遇兵禍,人口雖然沒有魯郡多,但也有一百一十多萬。
而在十二郡中則以魯郡最為繁榮,人口也是最多的,足足有一百三十多萬。
與魯郡相鄰的西陵郡原本有八十多萬,可現在已經被燕王軍殺的血流成河,十戶九空,剩下的人口不足十萬。
燕山郡乃是燕王軍起事之地,也算是燕王軍的大後方,已經被經營了數年之久,民生應該不算太差。
可燕山郡本就貧瘠,遭兵禍之前也不過五十多萬人,現在還能剩下二十萬人就很不錯了。
至於河東郡、洪淵郡、石門郡三地也盡遭燕賊兵禍,百業凋敝,民不聊生,人口同樣是銳減,加起來能超過五十萬已是幸事。
除此之外,就是洛安郡和常興郡。
雖然這兩地都沒有遭遇燕賊兵禍,但當地太守一個出身豪族隻抓軍權,不管民生,一個混吃等死終日不理軍政之事,沒一個好東西。
在這樣治理方式下,洛安郡和常興郡自然是一塌糊塗,各縣餓死凍死的百姓不計其數,流民乞丐遍地,加起來估計都沒六十萬人。
雲樞郡乃是邊塞之地,常住人口本來就不到十萬,也沒什麽豪族大派,連商賈都沒有幾個,在這樣的地方,是否推行新政令,其實都沒有太大的區別。
滿打滿算,整個豐州的人口頂多四百萬。
崔恆看到這個數據的時候,人都麻了。
豐州有多大?
隻以麵積論的話,放在地球上相當於一個山西省加半個河北省。
而且多沃土,適合耕種的土地極多,因此得名豐州。
這麽大的地方,這樣的土地條件,居然隻剩下了四百萬左右的人口。
真是恐怖如斯!
其實,這在戰亂遍地的古代社會,並不算多稀奇。
可對崔恆的修行來說,卻是頗為棘手的一件事情。
在河東郡、西陵郡這樣遭遇嚴重兵災的地方,新政令沒什麽用武之地。
因為當地的豪族門派早就被殺幹淨了。
洪淵郡和石門郡雖然也遭遇兵災,但這兩地有大盛寺和蓮花寺在,豪強地主剩了不少,可以作為第二批開刀的地方。
可無論如何,總人數還是太少了。
就算把新政令在整個豐州推行開來,恐怕也無法收集到足夠的眾生七情。
如此一來,就必須把政令輻射到周邊區域才行。
不然人不夠。
而且,這樣還能引起其他州郡勢力的不滿。
同樣也可以收獲大量情緒反饋。
——所謂周邊區域,其實就是相鄰州的轄地,說白了就是要擴大豐州的地盤和人口!
砰!
崔恆合上了這些資料,雙目微闔,沉思片刻後,他張開眼睛看向下方眾人,忽然開口道:“惠世、陳同聽命。”
此時,在這內堂裏站著的有張漱溟、惠世、劉立陶、陳同、許豐安、吳胤七人。
惠世和陳同聞言立刻出列待命。
崔恆輕輕頜首,沉聲道:“命惠世巡撫七郡,可暫代魯郡、燕山、洪淵、石門、洛安、常興七郡行政軍事職權,推行新政令。
“命陳同為兵曹從事,暫隨惠世一同前往各郡縣推行新政令,可招募兵卒,組建軍隊,若在與他州交界之地見有百姓受到欺壓,可便宜行事,自行領兵前去解救。”
這個命令一出,在場的人都知道他是什麽意思了。
分明就是要攻城略地擴大地盤啊。
“是!謹遵使君之命!”
惠世和陳同異口同聲,欣然領命。
劉立陶、許豐安三人自然也不會有什麽異議,他們早就已經熟悉了崔恆的做事風格,隻要決定了的事情必定會去完成。
至於張漱溟,他都已經把崔恆當做一位天君了。
天君自然是想做什麽就做什麽。
莫說是在這下界,就算是上界也是如此。
“使君,是否有些操之過急?”吳胤卻是有些擔憂,上前勸說道,“下官知您欲踐行大同之事,造福天下黎民,此乃善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