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康大雨那日,他們父子爭執一場,蕭道氣急了,罰他跪在雨中,由此錯過了救南陽公主的機會。從此之後,他們父子情分就斷了,蕭子鐸再不願意和他說話,蕭道也無顏去見蕭子鐸。
爭吵隻能說明父子關係緊張,而連吵都不吵,才是陌路人。
蕭子鐸麵對這個男人十分冷靜,說:“沈攸之攻彭城,你在淮陰接應,敗了你與他同罪,勝了功勞也不會在你。去青州雖然危險,但隻要獲勝,便可控製北方,甚至能威脅平城。”
蕭道同樣平靜地說:“青州三麵被圍,背後就是東海,若是敗了,撤退到海裏嗎?這種用命搏運氣的事,朝中沒有人願意做。”
夜風從半開的窗戶卷入,吹的燭火四處晃動,焰光搖曳。蕭子鐸站在一片熒煌葳蕤中,容光勝雪,眼如星辰:“我願意去。”
第74章 少將軍
大軍出征,建康內外都在談論這件事。謝府裏,謝玖兮靠在窗邊曬太陽,懶洋洋聽謝韞珠嚷嚷打仗的事:“沈將軍帶著十萬大軍出發了,算上駐守淮陰的軍隊,足足有十五萬!這麽多人,肯定能將那些北蠻子打迴老家,奪迴陳郡。”
謝家祖籍陳郡,姓謝的人這麽多,但唯有陳郡謝氏才是清貴名流。如今徐州投敵,陳郡名義上成了北魏的領土,這對謝家來說無異於被刨了祖墳。
因此謝家上下對這次戰役十分關注,謝韞珠的未婚夫是將門,所以她對行軍打仗之類的事非常熱衷,在姐妹麵前說得頭頭是道。
謝韞玉對那些軍中官職並不感興趣,她更關心這場戰爭對世家格局的影響。謝韞玉問:“聽說這次蕭家的兩位郎君都上戰場了?”
這個謝韞珠知道,她立即接道:“對啊,蕭子峰被封為中兵參軍,跟著蕭將軍去淮陰支援,蕭子鐸封了個龍驤將軍,率領兩千五百人去青州。”
謝韞玉皺眉:“蕭子鋒才是嫡長子,蕭子鐸的官職怎麽比蕭子鋒還大?”
中兵參軍是僚屬,主要用於出謀獻策,並沒有實際權力。而龍驤將軍雖然是一堆將軍名號中不起眼的一個,但好歹有兵指揮。
謝韞珠撓撓臉,這顯然在她的認知之外了,她攤手道:“不知道,可能是他運氣好吧。”
她們兩人說得投入,完全沒注意到旁邊謝玖兮的臉色。當夜蕭子鐸來向她辭行時,謝玖兮什麽都沒說,支持他所有的雄心壯誌。但是,謝玖兮怎麽可能不擔心呢?
尤其是當謝玖兮聽到沈攸之和蕭道共帶十五萬大軍去攻打淮北,而去青州的竟然隻有兩千五百人。
謝玖兮知道蕭子鐸的能力,但其他人不知道,哪怕他是蕭道的兒子也不能直接做主帥。所以北上青州的大軍由輔國將軍粱稚指揮,蕭子鐸隻是副將軍,之一。
粱稚手下一共隻有兩千五百人,分給蕭子鐸的人手隻會更少。和淮北的軍隊比,這個數字堪稱可憐。
謝玖兮冷冷道:“青州刺史投降北魏,青州本地士兵再加上北魏支援,兵馬何止十萬?他們卻隻有兩千五百人。到了青州後,他們既要麵對數十倍的敵人,還要攻城,每一步都在拿命搏,你們管這叫運氣好?”
謝韞玉和謝韞珠看到謝玖兮這麽激動,對視一眼,悠悠說風涼話:“可是朝廷兵馬糧食隻有這麽點,如今連年征戰,土地荒蕪,遍地都是逃民,能湊齊十萬大軍就已經很難得了。淮北可是我們世家發興之地,總不能舍本逐末,因小失大吧?”
在他們看來,出兵保護世家雲集之地徐州,要遠比支援遠在北方、和胡人混居多年的青州重要。謝玖兮明白兵力是有限的,征兵並不是她們上嘴皮碰下嘴皮,朝中絕大部分官員都出身世家,他們將資源傾斜給淮北,也情有可原。
但謝玖兮還是覺得遺憾,若失去了青州,劉宋前幾代君王拚盡一生奠定的基業,就都毀於一旦了。若無青州,南朝再不可能統一天下,收複北方故地將遙遙無期。
但似乎除了她,朝中沒有人想著統一。也是,相比於需要耗費幾十年甚至幾代人的苦差,怎麽比得上現成的功名利祿。
·
蕭子鐸隨著大軍從東海登陸,齊地百姓聽說朝廷援軍到來,無不歡欣鼓舞。雖然有民心支持,但他們要麵對的局麵卻著實不樂觀。
都城建康之外,分州、郡、縣三級。青州下轄濟南、樂安、高密等九郡,共四十六縣,治所東陽城。青州最高長官為刺史,住在東陽城,其餘郡長官為太守,各自守城。
元嘉北伐時,文帝也就是南陽公主的父親、蕭子鐸的外祖父,為了拿到青州近乎拖垮國力,之後北魏數次想奪迴青州,南北兩方常年交手,各有勝負。但這次不知怎麽迴事,北魏士兵如有神助,進攻猛烈且不知疲憊,宛如銅筋鐵骨。
北魏士兵接連奪下好幾座邊境城池,青州刺史自知打不過,很快獻城投降。其餘諸郡的太守聽聞刺史投降了,也紛紛倒向北魏,隻有極少幾座城池的長官不願意投敵,還在抵抗。
然而,青州第一、第二大的城池東陽、曆城已被北魏人接手;高密、安丘二郡太守不願意投降又不敢迎敵,棄城而逃;唯一一座稍有規模的城池東萊還在宋將手中,但東萊臨海,十分不利於作戰。
主將粱稚聽著斥候傳迴來的消息,臉色十分凝重。他們隻帶來兩千五百人,一旦在野外遭遇魏軍,定會全軍覆沒,他們需要盡快找到城池,據城作戰。
粱稚想了想,毫無懸念地選擇進攻距離他們最近又沒有太守坐鎮的高密城:“傳令下去,明日起向高密急行軍,務必拿下高密。”
一路上安安靜靜的蕭子鐸突然開口道:“將軍,我覺得此計有待商榷。高密距離東陽不過三百裏,可是高密太守脫逃,北魏遲遲沒有派新人接手高密城,可能就是在守株待兔。我們能順利攻下高密城當然好,但一旦我們耽誤了,很可能會被魏軍全殲於城外。”
粱稚很是意外地看向蕭子鐸,他從沒有注意過這個少年,隻知道這是蕭道的兒子,軍中所有士卒包括他,都覺得這不過又一個來軍中鍍金的世家子。皇上看在蕭家的顏麵上,封蕭子鐸為龍驤將軍,但粱稚壓根沒指望他能做出什麽貢獻。
沒一想到他一張口,竟然對青州局勢了如指掌,並不是粱稚印象中何不食肉糜的世家公子。粱稚見他氣度沉穩,胸有成竹,試著詢問他兵法謀略,沒想到越問越吃驚。
蕭子鐸對青州山川地形的掌握,甚至要超過粱稚。粱稚收起輕視之心,認認真真問道:“那依你之見,接下來該如何行動?”
蕭子鐸早就想好了,不假思索道:“依然去高密,但隻派先鋒隊靠近,佯裝攻城不克,立刻後退。主力軍則埋伏在高密城外的峽穀中,待將追兵引入峽穀,便裏應外合,伏擊魏兵。”
粱稚聽著將信將疑:“你怎麽知道高密城外有峽穀?輿圖中並沒有標注。”
蕭子鐸說:“將軍若不信,大可派斥候去探勘。但魏兵未必會中計,以防萬一,我們要留一條後路,好歹失利時能夠撤退。”
粱稚叫來斥候,讓他按照蕭子鐸所說的路線偵查。之後他完全收斂了玩笑之心,問:“你認為應該如何留後路?”
蕭子鐸指向輿圖,說:“攻克不其。如果我先前的假設正確,魏軍想要以高密為餌誘我們入套,定會派兵截斷我們的退路。不其靠海又有港口,無論是行船迴建康還是運送糧草輜重,必會經過不其。一旦不其被奪,我們無法迴朝,隻會活活耗死在攻城戰中。所以,我猜測他們一定會繞到我們後方占領不其,我們要比他們更快進入不其城。”
粱稚麵露難色:“可是我們隻有兩千五百人,若是再分兵,恐怕會兩頭落空。”
“我願意帶兵突襲不其城。”蕭子鐸說,“將軍不必分兵,隻給我一百騎兵即可。”
粱稚聽到,臉上十分不可置信:“你說什麽?”
“你說什麽?”留城內,拓跋紹起身,震驚道,“你們竟然沒有拿下不其?”
“是。”守將不敢抬頭,自己也覺得很迷幻,“宋軍派人夜襲不其城,我們到時,不其城已經被他們攻克了。”
拓跋紹難以相信,宋軍本來就孤軍深入,竟然還敢分兵長途奔襲?帶一百人攻城,領頭的人怎麽敢?
拓跋紹不可思議問:“領兵之人是誰?”
“龍驤將軍蕭子鐸。”
蕭子鐸……拓跋紹覺得此人名字耳熟,他想了想,恍然大悟:“壁月曾說一個叫蕭子鋒的無恥之徒在地陵暗算她,還將她推入秦兵堆中。莫非,此人是蕭子鋒的兄弟?”
神器很可能就落在蕭子鋒手中,拓跋紹不敢大意,立刻決意捉拿此人,作為人質交換射日弓。拓跋紹冷著臉站起來,戾氣衝衝道:“來人,派兵增援不其,一定要活捉此人!”
拓跋紹的軍令還沒有走出議事廳,另一道急報迴來了。報信的小兵臉色蒼白,戰戰兢兢道:“迴稟郡王,我們在高密的伏兵中計,被宋軍埋伏,死傷過半。”
這是龍神傳授秘法以來,北魏在戰場上第一次受挫。拓跋紹大受震驚,哪還顧得上圍攻不其。等他反應過來時,宋軍靠著不其城補給,成功奪下高密。
蕭子鐸趁機聯絡東萊守將,東萊、高密、不其三城形成一個三角犄角,將半島切成兩半,和東陽城東西相望。
拓跋紹心知他可能遇上了一個大麻煩,再加上神器就在蕭家手中,拓跋紹不敢自作主張,趕緊寫信迴平城,請求支援。
“他們一定會派援兵來。”高密城內,蕭子鐸修長的手指從沙盤劃過,說,“我們人數少,城中糧草也不足以長久作戰,我們必須趁他們等待援兵時,奪下東陽、曆城二郡。”
經過這段時間的相處,軍中已無人敢輕視蕭子鐸。雖然梁稚才是主帥,但有任何行動時,他都會詢問蕭子鐸的意見。
蕭子鐸說要盡快奪下東陽、曆城二城,梁稚何嚐不想呢?梁稚歎道:“東陽、曆城高城深池,我們僅剩兩千人,攻城談何容易?”
蕭子鐸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乃下下之策。青州刺史和曆城太守原本便是宋朝官員,守城士兵也都是漢家兒郎,同室操戈,無論勝敗都便宜了北魏人。若能說服這兩城歸降,共擊魏兵,才是上上之策。”
朝廷之前也想過招降,梁稚此行特意帶來了青州刺史沈修文的弟弟沈修靜,就是存了勸降之心。但前兩天他讓沈修靜修書給沈修文,沈修文不為所動,不肯投降。
粱稚無奈道:“我已經試過了,但沈修文心誌甚堅,恐無法勸服。”
蕭子鐸沉著道:“我有一個主意,但要勞煩沈參軍親自去東陽走一趟。”
沒過幾日,刺史沈修文便聽到守城士兵傳信,說一個叫沈修靜的人沒有帶任何侍衛,獨身來到東陽城下,要求與刺史敘舊。沈修文長歎一聲,終究是自己的兄弟,他不忍放箭將其射死,便命人開城門,放沈修靜進來。
他們都對沈修靜的來意心知肚明,沈修靜坐下說了一會家常話,慢慢進入正題:“阿兄,你本是漢人,何故披發左衽?”
沈修文早已準備好說辭,毫不猶豫道:“自元嘉北伐以來,齊地征戰連綿,百姓不堪其負。隻要能讓百姓過得好,皇位上坐著誰不一樣呢?北魏士兵勇猛,若我為了自己所謂的氣節抵抗,無非是讓無辜將士送命而已。君子如水,當識時務,順勢而為。”
沈修靜看著麵色平靜,但心中不無驚憾。來東陽之前,他曾和蕭子鐸模擬過勸降說辭,現在沈修文的反應正在蕭子鐸預料之中,甚至連話都沒差多少。
沈修靜按照蕭子鐸安排好的迴答,說:“原來是我錯怪兄長了,兄長投降並非貪生怕死,而是為了城中百姓,為弟十分欽佩。兄長的顧忌無非是北魏士兵勇猛,和他們交戰死傷過重,但高密、不其之戰已經證明,他們並非不可戰勝。兄長一心為了百姓好,但齊地百姓並不願意被異族統治,兄長所想,何嚐不是一廂情願?兄長不妨重歸宋朝,我們齊心協力擊退北魏人,還百姓太平安寧,這才是民眾願意看到的。”
沈修文沉默,沈修靜見他猶豫,以為他在擔心日後被清算,立刻擔保道:“兄長放心,等迴建康後我們會一起為你作證,表明你叛君實非所願,乃為了百姓不得已為之。”
沈修文歎氣,終於說出心底話:“建康皇帝荒淫無道,暴虐嗜殺,實在不是明主。北魏皇室通神仙之術,有神族庇佑,乃是天命所歸。良禽擇木而棲,你我另投英主,才是明智之舉啊。”
“你是說他們供奉的龍神?”沈修靜臉上露出隱晦之色,他悄悄拿出一封信,用袖子遮掩著放到沈修文手中,壓低聲音說,“我奉主帥之命將這封信帶給你。主帥說信中內容乃是絕頂機密,連我都不知道,兄長切記閱後即毀,不可被任何人看到。”
沈修靜說完就告辭走了。沈修文懷著疑竇打開信,然而裏麵隻是一張白紙。
沈修文看向紙上的火漆,確定沒有被人打開過。他試過火燒、灑水等各種辦法,但上麵沒有出現任何字跡。
沈修文覺得莫名其妙,然而第二日,城中的北魏人就來問他,梁稚和他說了什麽。
沈修文如實相告,信中隻是一張白紙。但北魏人麵露懷疑,並不肯相信。電光火石之間,沈修文明白梁稚的意圖了。
他無論如何都看不透信上的字跡,那是因為紙上本就無字。他們冒著性命危險給他送來一封密信,東陽城眾人親眼看到沈修文接信,但他卻說不出信上內容,北魏人會怎麽想?
就算沈修文將那張白紙如實捧到北魏人麵前,他們也會懷疑他造假。沈修文暗暗歎氣,如此挑撥人心之計,實在惡毒,這是誰想出來的?
沈修文無法自證,正覺得憋屈,這時候宋軍前來攻城。沈修文急於證明自己,親自帶兵和宋軍作戰,然而剛交戰沒多久宋軍就大敗撤退。沈修文迴城後看到北魏人越發懷疑的眼神,驟然驚醒,他又中計了。
他能想到靠打一場勝仗來證明自己沒有背叛,魏人自然也能想到。而宋軍在這種時候攻城,是預判了沈修文和魏人的預判,包括宋軍大敗也是故意裝出來的,就是為了挑撥他們兩方。
沈修文隻覺得心驚,南朝何時出了這種能人?算計人心,精準的簡直令人害怕。
這場勝利來的如此輕鬆及時,無疑坐實了北魏的懷疑。北魏起了疑心後,沈修文無論做什麽都不對勁。再這樣下去沈修文唯有死路一條,沈修文沒辦法,隻能殺了城中的北魏人,投降南朝。
南朝眾人見蕭子鐸當真不費一兵一卒拿迴了東陽城,對他越發信服,此後無論什麽事都由蕭子鐸定奪。蕭子鐸名為副將軍,實際上已經成了靈魂主帥。
蕭子鐸進城後,對沈修文以禮相待,沈修文就算氣惱被算計也沒法再說什麽。他看著那個年輕俊美、年僅十五的少年,慨然長歎。
自古英雄出少年,南朝出了這等人物,或許意味著南朝氣數不該絕吧。
東陽城是青州最大的城池,奪迴東陽後,就隻剩西邊的曆城了。理所應當的,眾人又去找蕭子鐸拿主意。
蕭子鐸隻有一個身體,而青州有這麽多城池,需要真正有行政經驗的人去守。招降曆城太守,遠比強攻劃算的多。
他們在夏末來到青州,如今已至隆冬,齊地下了雪,很快就不再適宜行軍打仗。蕭子鐸沒有浪費時間,立刻飛書傳信給曆城太守,告訴他沈文秀已經投降,東陽、高密、東萊等地已盡入宋軍手中,他要想保命,就盡快投降。
放出飛鴿後,蕭子鐸立刻帶一千人急行軍,為了加快速度,他下令拋棄一切輜重,隻帶三天口糧。入夜後,蕭子鐸命士兵一字排開,在夜晚舉著火把進軍。
曆城太守接到勸降書後本就惴惴不安,晚上他剛入睡沒多久,忽然接到士兵通報。他披頭散發登上城牆,看到遠方山脈上火炬連綿不斷,宛如百萬之眾。曆城太守被嚇到了,趕緊送出降書。
蕭子鐸不戰而屈人之兵,並且獲得三十萬斛粟以資軍需。他短短幾個月連拔四城,收複青州大半失地,聲威大震。
而這時候也到了滴水成冰之時,無論宋軍還是北魏都不能再出兵。蕭子鐸帶著人守在城裏,加固城牆,操練兵馬,在本該是他故鄉的齊魯之地,度過了第一個沒有母親和皎皎的新年。
青州難得過了個安穩年。除夕夜,腳下東陽城傳來孩子們的歡笑聲,萬家燈火齊燃,蕭子鐸仿佛都能聽到母親溫柔嗬斥孩子的聲音。他獨自站在城牆上,仰頭看著盛大星空。寒風掠過,將他身後猩紅的披風吹得獵獵作響。
親兵上前,小心提醒道:“將軍,冬夜風寒,您保重身體。刺史在府中設了除夕宴,梁將軍等人已經去了,所有人都等著您呢。”
蕭子鐸搖搖頭,聲音化在風中,分不清風冷還是他的聲音冷冽:“多謝刺史好意,我想一個人在這裏靜靜,就不去打擾了。”
親衛應是,恭敬退下。麵前這位少年年紀可能還不如軍中士兵大,但見了他,沒人敢輕慢。
子夜鍾響、新舊交替時,蕭子鐸望著不舍晝夜滾滾奔湧的銀河,輕聲道:“皎皎,新年快樂。”
此刻建康城裏完全沒有除夕的喜慶。沈攸之大軍到達淮北後,將輜重、糧草留在武原,自己帶軍進攻彭城。但彭城久未攻下,相反,他們的糧船及輜重卻被魏軍所破。
十二月,沈攸之決定撤退。但今年冬天格外寒冷,天寒大雪,泗水冰封,他們的船被困在泗水上,無法前行。
沒辦法,沈攸之隻能選擇徒步南歸,很多士兵被凍死在路上,失去手足的人有十分之七八,魏軍乘勢追擊,宋軍潰敗,死傷慘重,枕屍三十餘裏。多虧蕭道及時接應,沈攸之才撿了一條命迴來。
爭吵隻能說明父子關係緊張,而連吵都不吵,才是陌路人。
蕭子鐸麵對這個男人十分冷靜,說:“沈攸之攻彭城,你在淮陰接應,敗了你與他同罪,勝了功勞也不會在你。去青州雖然危險,但隻要獲勝,便可控製北方,甚至能威脅平城。”
蕭道同樣平靜地說:“青州三麵被圍,背後就是東海,若是敗了,撤退到海裏嗎?這種用命搏運氣的事,朝中沒有人願意做。”
夜風從半開的窗戶卷入,吹的燭火四處晃動,焰光搖曳。蕭子鐸站在一片熒煌葳蕤中,容光勝雪,眼如星辰:“我願意去。”
第74章 少將軍
大軍出征,建康內外都在談論這件事。謝府裏,謝玖兮靠在窗邊曬太陽,懶洋洋聽謝韞珠嚷嚷打仗的事:“沈將軍帶著十萬大軍出發了,算上駐守淮陰的軍隊,足足有十五萬!這麽多人,肯定能將那些北蠻子打迴老家,奪迴陳郡。”
謝家祖籍陳郡,姓謝的人這麽多,但唯有陳郡謝氏才是清貴名流。如今徐州投敵,陳郡名義上成了北魏的領土,這對謝家來說無異於被刨了祖墳。
因此謝家上下對這次戰役十分關注,謝韞珠的未婚夫是將門,所以她對行軍打仗之類的事非常熱衷,在姐妹麵前說得頭頭是道。
謝韞玉對那些軍中官職並不感興趣,她更關心這場戰爭對世家格局的影響。謝韞玉問:“聽說這次蕭家的兩位郎君都上戰場了?”
這個謝韞珠知道,她立即接道:“對啊,蕭子峰被封為中兵參軍,跟著蕭將軍去淮陰支援,蕭子鐸封了個龍驤將軍,率領兩千五百人去青州。”
謝韞玉皺眉:“蕭子鋒才是嫡長子,蕭子鐸的官職怎麽比蕭子鋒還大?”
中兵參軍是僚屬,主要用於出謀獻策,並沒有實際權力。而龍驤將軍雖然是一堆將軍名號中不起眼的一個,但好歹有兵指揮。
謝韞珠撓撓臉,這顯然在她的認知之外了,她攤手道:“不知道,可能是他運氣好吧。”
她們兩人說得投入,完全沒注意到旁邊謝玖兮的臉色。當夜蕭子鐸來向她辭行時,謝玖兮什麽都沒說,支持他所有的雄心壯誌。但是,謝玖兮怎麽可能不擔心呢?
尤其是當謝玖兮聽到沈攸之和蕭道共帶十五萬大軍去攻打淮北,而去青州的竟然隻有兩千五百人。
謝玖兮知道蕭子鐸的能力,但其他人不知道,哪怕他是蕭道的兒子也不能直接做主帥。所以北上青州的大軍由輔國將軍粱稚指揮,蕭子鐸隻是副將軍,之一。
粱稚手下一共隻有兩千五百人,分給蕭子鐸的人手隻會更少。和淮北的軍隊比,這個數字堪稱可憐。
謝玖兮冷冷道:“青州刺史投降北魏,青州本地士兵再加上北魏支援,兵馬何止十萬?他們卻隻有兩千五百人。到了青州後,他們既要麵對數十倍的敵人,還要攻城,每一步都在拿命搏,你們管這叫運氣好?”
謝韞玉和謝韞珠看到謝玖兮這麽激動,對視一眼,悠悠說風涼話:“可是朝廷兵馬糧食隻有這麽點,如今連年征戰,土地荒蕪,遍地都是逃民,能湊齊十萬大軍就已經很難得了。淮北可是我們世家發興之地,總不能舍本逐末,因小失大吧?”
在他們看來,出兵保護世家雲集之地徐州,要遠比支援遠在北方、和胡人混居多年的青州重要。謝玖兮明白兵力是有限的,征兵並不是她們上嘴皮碰下嘴皮,朝中絕大部分官員都出身世家,他們將資源傾斜給淮北,也情有可原。
但謝玖兮還是覺得遺憾,若失去了青州,劉宋前幾代君王拚盡一生奠定的基業,就都毀於一旦了。若無青州,南朝再不可能統一天下,收複北方故地將遙遙無期。
但似乎除了她,朝中沒有人想著統一。也是,相比於需要耗費幾十年甚至幾代人的苦差,怎麽比得上現成的功名利祿。
·
蕭子鐸隨著大軍從東海登陸,齊地百姓聽說朝廷援軍到來,無不歡欣鼓舞。雖然有民心支持,但他們要麵對的局麵卻著實不樂觀。
都城建康之外,分州、郡、縣三級。青州下轄濟南、樂安、高密等九郡,共四十六縣,治所東陽城。青州最高長官為刺史,住在東陽城,其餘郡長官為太守,各自守城。
元嘉北伐時,文帝也就是南陽公主的父親、蕭子鐸的外祖父,為了拿到青州近乎拖垮國力,之後北魏數次想奪迴青州,南北兩方常年交手,各有勝負。但這次不知怎麽迴事,北魏士兵如有神助,進攻猛烈且不知疲憊,宛如銅筋鐵骨。
北魏士兵接連奪下好幾座邊境城池,青州刺史自知打不過,很快獻城投降。其餘諸郡的太守聽聞刺史投降了,也紛紛倒向北魏,隻有極少幾座城池的長官不願意投敵,還在抵抗。
然而,青州第一、第二大的城池東陽、曆城已被北魏人接手;高密、安丘二郡太守不願意投降又不敢迎敵,棄城而逃;唯一一座稍有規模的城池東萊還在宋將手中,但東萊臨海,十分不利於作戰。
主將粱稚聽著斥候傳迴來的消息,臉色十分凝重。他們隻帶來兩千五百人,一旦在野外遭遇魏軍,定會全軍覆沒,他們需要盡快找到城池,據城作戰。
粱稚想了想,毫無懸念地選擇進攻距離他們最近又沒有太守坐鎮的高密城:“傳令下去,明日起向高密急行軍,務必拿下高密。”
一路上安安靜靜的蕭子鐸突然開口道:“將軍,我覺得此計有待商榷。高密距離東陽不過三百裏,可是高密太守脫逃,北魏遲遲沒有派新人接手高密城,可能就是在守株待兔。我們能順利攻下高密城當然好,但一旦我們耽誤了,很可能會被魏軍全殲於城外。”
粱稚很是意外地看向蕭子鐸,他從沒有注意過這個少年,隻知道這是蕭道的兒子,軍中所有士卒包括他,都覺得這不過又一個來軍中鍍金的世家子。皇上看在蕭家的顏麵上,封蕭子鐸為龍驤將軍,但粱稚壓根沒指望他能做出什麽貢獻。
沒一想到他一張口,竟然對青州局勢了如指掌,並不是粱稚印象中何不食肉糜的世家公子。粱稚見他氣度沉穩,胸有成竹,試著詢問他兵法謀略,沒想到越問越吃驚。
蕭子鐸對青州山川地形的掌握,甚至要超過粱稚。粱稚收起輕視之心,認認真真問道:“那依你之見,接下來該如何行動?”
蕭子鐸早就想好了,不假思索道:“依然去高密,但隻派先鋒隊靠近,佯裝攻城不克,立刻後退。主力軍則埋伏在高密城外的峽穀中,待將追兵引入峽穀,便裏應外合,伏擊魏兵。”
粱稚聽著將信將疑:“你怎麽知道高密城外有峽穀?輿圖中並沒有標注。”
蕭子鐸說:“將軍若不信,大可派斥候去探勘。但魏兵未必會中計,以防萬一,我們要留一條後路,好歹失利時能夠撤退。”
粱稚叫來斥候,讓他按照蕭子鐸所說的路線偵查。之後他完全收斂了玩笑之心,問:“你認為應該如何留後路?”
蕭子鐸指向輿圖,說:“攻克不其。如果我先前的假設正確,魏軍想要以高密為餌誘我們入套,定會派兵截斷我們的退路。不其靠海又有港口,無論是行船迴建康還是運送糧草輜重,必會經過不其。一旦不其被奪,我們無法迴朝,隻會活活耗死在攻城戰中。所以,我猜測他們一定會繞到我們後方占領不其,我們要比他們更快進入不其城。”
粱稚麵露難色:“可是我們隻有兩千五百人,若是再分兵,恐怕會兩頭落空。”
“我願意帶兵突襲不其城。”蕭子鐸說,“將軍不必分兵,隻給我一百騎兵即可。”
粱稚聽到,臉上十分不可置信:“你說什麽?”
“你說什麽?”留城內,拓跋紹起身,震驚道,“你們竟然沒有拿下不其?”
“是。”守將不敢抬頭,自己也覺得很迷幻,“宋軍派人夜襲不其城,我們到時,不其城已經被他們攻克了。”
拓跋紹難以相信,宋軍本來就孤軍深入,竟然還敢分兵長途奔襲?帶一百人攻城,領頭的人怎麽敢?
拓跋紹不可思議問:“領兵之人是誰?”
“龍驤將軍蕭子鐸。”
蕭子鐸……拓跋紹覺得此人名字耳熟,他想了想,恍然大悟:“壁月曾說一個叫蕭子鋒的無恥之徒在地陵暗算她,還將她推入秦兵堆中。莫非,此人是蕭子鋒的兄弟?”
神器很可能就落在蕭子鋒手中,拓跋紹不敢大意,立刻決意捉拿此人,作為人質交換射日弓。拓跋紹冷著臉站起來,戾氣衝衝道:“來人,派兵增援不其,一定要活捉此人!”
拓跋紹的軍令還沒有走出議事廳,另一道急報迴來了。報信的小兵臉色蒼白,戰戰兢兢道:“迴稟郡王,我們在高密的伏兵中計,被宋軍埋伏,死傷過半。”
這是龍神傳授秘法以來,北魏在戰場上第一次受挫。拓跋紹大受震驚,哪還顧得上圍攻不其。等他反應過來時,宋軍靠著不其城補給,成功奪下高密。
蕭子鐸趁機聯絡東萊守將,東萊、高密、不其三城形成一個三角犄角,將半島切成兩半,和東陽城東西相望。
拓跋紹心知他可能遇上了一個大麻煩,再加上神器就在蕭家手中,拓跋紹不敢自作主張,趕緊寫信迴平城,請求支援。
“他們一定會派援兵來。”高密城內,蕭子鐸修長的手指從沙盤劃過,說,“我們人數少,城中糧草也不足以長久作戰,我們必須趁他們等待援兵時,奪下東陽、曆城二郡。”
經過這段時間的相處,軍中已無人敢輕視蕭子鐸。雖然梁稚才是主帥,但有任何行動時,他都會詢問蕭子鐸的意見。
蕭子鐸說要盡快奪下東陽、曆城二城,梁稚何嚐不想呢?梁稚歎道:“東陽、曆城高城深池,我們僅剩兩千人,攻城談何容易?”
蕭子鐸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乃下下之策。青州刺史和曆城太守原本便是宋朝官員,守城士兵也都是漢家兒郎,同室操戈,無論勝敗都便宜了北魏人。若能說服這兩城歸降,共擊魏兵,才是上上之策。”
朝廷之前也想過招降,梁稚此行特意帶來了青州刺史沈修文的弟弟沈修靜,就是存了勸降之心。但前兩天他讓沈修靜修書給沈修文,沈修文不為所動,不肯投降。
粱稚無奈道:“我已經試過了,但沈修文心誌甚堅,恐無法勸服。”
蕭子鐸沉著道:“我有一個主意,但要勞煩沈參軍親自去東陽走一趟。”
沒過幾日,刺史沈修文便聽到守城士兵傳信,說一個叫沈修靜的人沒有帶任何侍衛,獨身來到東陽城下,要求與刺史敘舊。沈修文長歎一聲,終究是自己的兄弟,他不忍放箭將其射死,便命人開城門,放沈修靜進來。
他們都對沈修靜的來意心知肚明,沈修靜坐下說了一會家常話,慢慢進入正題:“阿兄,你本是漢人,何故披發左衽?”
沈修文早已準備好說辭,毫不猶豫道:“自元嘉北伐以來,齊地征戰連綿,百姓不堪其負。隻要能讓百姓過得好,皇位上坐著誰不一樣呢?北魏士兵勇猛,若我為了自己所謂的氣節抵抗,無非是讓無辜將士送命而已。君子如水,當識時務,順勢而為。”
沈修靜看著麵色平靜,但心中不無驚憾。來東陽之前,他曾和蕭子鐸模擬過勸降說辭,現在沈修文的反應正在蕭子鐸預料之中,甚至連話都沒差多少。
沈修靜按照蕭子鐸安排好的迴答,說:“原來是我錯怪兄長了,兄長投降並非貪生怕死,而是為了城中百姓,為弟十分欽佩。兄長的顧忌無非是北魏士兵勇猛,和他們交戰死傷過重,但高密、不其之戰已經證明,他們並非不可戰勝。兄長一心為了百姓好,但齊地百姓並不願意被異族統治,兄長所想,何嚐不是一廂情願?兄長不妨重歸宋朝,我們齊心協力擊退北魏人,還百姓太平安寧,這才是民眾願意看到的。”
沈修文沉默,沈修靜見他猶豫,以為他在擔心日後被清算,立刻擔保道:“兄長放心,等迴建康後我們會一起為你作證,表明你叛君實非所願,乃為了百姓不得已為之。”
沈修文歎氣,終於說出心底話:“建康皇帝荒淫無道,暴虐嗜殺,實在不是明主。北魏皇室通神仙之術,有神族庇佑,乃是天命所歸。良禽擇木而棲,你我另投英主,才是明智之舉啊。”
“你是說他們供奉的龍神?”沈修靜臉上露出隱晦之色,他悄悄拿出一封信,用袖子遮掩著放到沈修文手中,壓低聲音說,“我奉主帥之命將這封信帶給你。主帥說信中內容乃是絕頂機密,連我都不知道,兄長切記閱後即毀,不可被任何人看到。”
沈修靜說完就告辭走了。沈修文懷著疑竇打開信,然而裏麵隻是一張白紙。
沈修文看向紙上的火漆,確定沒有被人打開過。他試過火燒、灑水等各種辦法,但上麵沒有出現任何字跡。
沈修文覺得莫名其妙,然而第二日,城中的北魏人就來問他,梁稚和他說了什麽。
沈修文如實相告,信中隻是一張白紙。但北魏人麵露懷疑,並不肯相信。電光火石之間,沈修文明白梁稚的意圖了。
他無論如何都看不透信上的字跡,那是因為紙上本就無字。他們冒著性命危險給他送來一封密信,東陽城眾人親眼看到沈修文接信,但他卻說不出信上內容,北魏人會怎麽想?
就算沈修文將那張白紙如實捧到北魏人麵前,他們也會懷疑他造假。沈修文暗暗歎氣,如此挑撥人心之計,實在惡毒,這是誰想出來的?
沈修文無法自證,正覺得憋屈,這時候宋軍前來攻城。沈修文急於證明自己,親自帶兵和宋軍作戰,然而剛交戰沒多久宋軍就大敗撤退。沈修文迴城後看到北魏人越發懷疑的眼神,驟然驚醒,他又中計了。
他能想到靠打一場勝仗來證明自己沒有背叛,魏人自然也能想到。而宋軍在這種時候攻城,是預判了沈修文和魏人的預判,包括宋軍大敗也是故意裝出來的,就是為了挑撥他們兩方。
沈修文隻覺得心驚,南朝何時出了這種能人?算計人心,精準的簡直令人害怕。
這場勝利來的如此輕鬆及時,無疑坐實了北魏的懷疑。北魏起了疑心後,沈修文無論做什麽都不對勁。再這樣下去沈修文唯有死路一條,沈修文沒辦法,隻能殺了城中的北魏人,投降南朝。
南朝眾人見蕭子鐸當真不費一兵一卒拿迴了東陽城,對他越發信服,此後無論什麽事都由蕭子鐸定奪。蕭子鐸名為副將軍,實際上已經成了靈魂主帥。
蕭子鐸進城後,對沈修文以禮相待,沈修文就算氣惱被算計也沒法再說什麽。他看著那個年輕俊美、年僅十五的少年,慨然長歎。
自古英雄出少年,南朝出了這等人物,或許意味著南朝氣數不該絕吧。
東陽城是青州最大的城池,奪迴東陽後,就隻剩西邊的曆城了。理所應當的,眾人又去找蕭子鐸拿主意。
蕭子鐸隻有一個身體,而青州有這麽多城池,需要真正有行政經驗的人去守。招降曆城太守,遠比強攻劃算的多。
他們在夏末來到青州,如今已至隆冬,齊地下了雪,很快就不再適宜行軍打仗。蕭子鐸沒有浪費時間,立刻飛書傳信給曆城太守,告訴他沈文秀已經投降,東陽、高密、東萊等地已盡入宋軍手中,他要想保命,就盡快投降。
放出飛鴿後,蕭子鐸立刻帶一千人急行軍,為了加快速度,他下令拋棄一切輜重,隻帶三天口糧。入夜後,蕭子鐸命士兵一字排開,在夜晚舉著火把進軍。
曆城太守接到勸降書後本就惴惴不安,晚上他剛入睡沒多久,忽然接到士兵通報。他披頭散發登上城牆,看到遠方山脈上火炬連綿不斷,宛如百萬之眾。曆城太守被嚇到了,趕緊送出降書。
蕭子鐸不戰而屈人之兵,並且獲得三十萬斛粟以資軍需。他短短幾個月連拔四城,收複青州大半失地,聲威大震。
而這時候也到了滴水成冰之時,無論宋軍還是北魏都不能再出兵。蕭子鐸帶著人守在城裏,加固城牆,操練兵馬,在本該是他故鄉的齊魯之地,度過了第一個沒有母親和皎皎的新年。
青州難得過了個安穩年。除夕夜,腳下東陽城傳來孩子們的歡笑聲,萬家燈火齊燃,蕭子鐸仿佛都能聽到母親溫柔嗬斥孩子的聲音。他獨自站在城牆上,仰頭看著盛大星空。寒風掠過,將他身後猩紅的披風吹得獵獵作響。
親兵上前,小心提醒道:“將軍,冬夜風寒,您保重身體。刺史在府中設了除夕宴,梁將軍等人已經去了,所有人都等著您呢。”
蕭子鐸搖搖頭,聲音化在風中,分不清風冷還是他的聲音冷冽:“多謝刺史好意,我想一個人在這裏靜靜,就不去打擾了。”
親衛應是,恭敬退下。麵前這位少年年紀可能還不如軍中士兵大,但見了他,沒人敢輕慢。
子夜鍾響、新舊交替時,蕭子鐸望著不舍晝夜滾滾奔湧的銀河,輕聲道:“皎皎,新年快樂。”
此刻建康城裏完全沒有除夕的喜慶。沈攸之大軍到達淮北後,將輜重、糧草留在武原,自己帶軍進攻彭城。但彭城久未攻下,相反,他們的糧船及輜重卻被魏軍所破。
十二月,沈攸之決定撤退。但今年冬天格外寒冷,天寒大雪,泗水冰封,他們的船被困在泗水上,無法前行。
沒辦法,沈攸之隻能選擇徒步南歸,很多士兵被凍死在路上,失去手足的人有十分之七八,魏軍乘勢追擊,宋軍潰敗,死傷慘重,枕屍三十餘裏。多虧蕭道及時接應,沈攸之才撿了一條命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