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紀澤巧取吳煦的四十餘部賬本,迴到府中,招集錢鼎銘,以及剛剛抵滬,加入他幕府的浙江人王大經重算賬簿。。王大經乃舉人出身,早年在皖北參與鎮壓撚軍、太平軍的活動,積功保升至候補道,後在皖北辦團練時長期負責錢餉事務,在財稅方麵具有豐富的經驗。

    二人翻算賬簿,忙乎了整整一個晚上,從這賬簿中查出了諸多虧空、虛報,數目每月高達四十萬兩之巨。

    曾紀澤這迴掌握了吳煦貪汙的證據,於是毫不手軟,當即向北京朝廷上奏彈劾吳煦。並在北京方麵派來的調查專員抵滬之前,決定暫時與吳煦劃清界線。

    曾紀澤以江蘇巡撫的發布政令:厘捐由於關卡分散,通過的貨物多少不定,很容易滋生弊端,從此改由巡撫衙門親自掌管。所收之稅銀,專供包括淮軍在內的在滬各軍月餉,以及協撥湘軍曾國藩大營之需。

    而海關稅因為由洋稅務司征收,一般不易侵吞,故仍由吳煦經營,由其負責發放駐鎮江的馮子材部清軍餉銀每月3萬兩、中外會防公所經費每月3萬兩,以及江蘇各官廉俸等項。緊接著,曾紀澤對外宣布,吳煦今後再有虧空,不能歸之於軍餉,巡撫衙門將概不認賬。

    曾紀澤本想將吳煦以貪汙之罪當即逮捕,但因其經營蘇滬多年,勢力盤根錯節,相當的龐大。而像他這種地方大員,若在朝廷中沒有人罩著,又怎敢為非作歹。故曾紀澤也不好將吳煦及其黨羽一網打盡,以至於引起江蘇官場的太震動,破壞了目前較為穩定的內部局麵。

    不過曾紀澤掌握了吳煦虧空的有力證據,同時又有淮軍武裝在背後撐腰,政令一下,吳煦也不敢激烈反對,隻好啞巴吃黃連,自認倒黴。

    曾紀澤在將厘捐大權收入巡撫衙門之後,立即撤除了閔釗、俞斌等吳煦一黨,委派王大經具體負責“管理厘捐總局”。並責成他詳定章程,嚴剔弊端,使厘捐滴滴歸公。

    同時考慮到王大經雖然操守值得信賴,但對於上海捐厘各局具體情況比較生疏,而整頓厘務必須卻又要有資深的熟悉人才。原先辦理厘捐的同知銜候補知縣金鴻保雖是吳煦一黨之人,但才力精敏,對於上海捐厘各局的情形極熟,並深知利弊所在,且在上海官場中口碑還還算不錯。曾紀澤在招見其談話數次後,見其悔過表現不錯,便不得已繼續留任,令其協同王大經辦理厘捐諸務,並分管貨捐局。

    官場即是名利場,金鴻保與吳煦也不過隻是利益的聯合體而已,如今吳煦倒台之勢已十分明顯

    ,金鴻保巴不得在這場官場變動中自保其身,既然蒙巡撫大人器重,不念前嫌,依舊任用,金鴻保當然是感激涕零,表示一定悔過自新,竭力辦差,不敢有半點私念之心。

    盡管曾紀澤對江蘇的財政係統來了一次大換血,但滿清吏製,缺乏強有力的監督機製,故官員們的廉潔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隻能依靠他們的自律性。即使曾紀澤和他任命的王大經等人奉公廉潔,但他卻無法保證手下的那些官吏們能跟他一樣的自律,與吳煦治理下的官場相比,僅僅隻是貪汙的嚴重程度不同罷了。

    況且,曾紀澤知道,即使是以操守高潔著稱的王大經,也不可避免的會貪汙,大環境如此,在目前的情況下,曾紀澤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在經過了一番整治之後,上海的財稅收入明顯增加,這就為淮軍提供了更豐富的銀餉。並且曾紀澤能節餘一部分錢銀,存儲於庫,為不久將要開辦的軍工廠準備建設的資金。

    就在曾紀澤大張旗鼓的整頓江蘇財政之時,皖北戰場也進入了最後階段。

    4月15日,廬州城英王府邸。

    城外的炮聲愈加高亢,不時的震下梁上之灰,飄落在桌子上的諾大地圖。

    陳玉成死死的盯著地圖上的那些標記,十字叉表示被清軍攻占的外圍據點,圓圈代表仍在太平軍控製的要地。而此時此刻,廬州二字的周圍,已皆被叉號包圍,唯有東南方向上尚有幾座太平軍控製的營壘。

    很顯然,廬州已是死地,坐守下去,隻有死路一條。

    陳玉成又拿起了手上的那封信,那是壽州苗霖沛寫給他的一封邀請兼示忠的信,信中表示他要迎接英王到壽州,並把手下四旗人馬共120萬全部效給英王,直撲京,橫掃北中國。

    “一百二十萬,嘿,這個苗霖沛也真敢吹牛。”陳玉成冷笑了一聲,將那一封信隨手丟在了一邊。

    南門方向數聲巨響,整座英王府為之震顫。陳玉成眉頭一皺,他意識到南門戰局可能發生了變化,急令部下前去查明。

    不過多時,探報傳迴,原來清軍暗挖地道直通城牆之下,點燃火藥包,將南門城牆轟開了一道對丈許寬的口子。清軍瘋狂的向破口處發起猛攻,守將石從義正指揮將士們邊填補破口,邊奮勇抵擋進攻,暫時擊退了清軍的一波突擊。

    陳玉成的臉色頓時煞白,咬牙切齒道:“可恨的清妖,又來這一招陰的。”

    廬州的城牆高厚難攀,正是

    仰仗於此,他才敢坐守廬州孤城,以待外援。眼前城牆既被轟破,雖然暫時擊退了清軍的強攻,但清軍的下一波進攻必將更加猛烈,看來,這廬州城是守不住了。

    陳玉成眼睛瞄到了被他扔在一邊的那一封信,猶豫了片刻,又將之拿起看了又看。額頭間一滴汗貼著臉頰滾下,掉落在信紙,正好浸濕了“苗霖沛”三個字。

    英王臉上的表情變化,周圍默默不語的太平軍眾將們看得清清楚楚,他們知道,這位年輕的統帥心中已經定下了棄城而去的打算。

    果然,陳玉成把那信仔仔細細又看了一遍,沉歎了一聲,向眾人道:“廬州城失陷是早晚的事,我等絕不能困死於此。本王決定突圍前往壽州,會同苗霖沛重振旗鼓,你們以為如何?”

    眾人麵麵相覷,他們的表情說明,大夥對英王的決定並不讚同。參將杜寬第一個站了出來,“苗霖沛怎麽可能有一百二十萬軍隊,他純屬是胡扯,王爺決不可輕信啊。”

    英王哼了一聲:“本王當然知道他是在誇口,不過他在淮踞淮北多年,手底下一百二十萬人馬沒有,萬還是有的。就憑這萬人馬,本王也足以重振旗鼓,橫掃江北。”

    杜寬連連搖頭,“姓苗的先是操辦團練對抗咱們天國,英法聯軍進北京時又歸降了咱們,據說近幾年又和勝保搭上了關係,此人分明就是個反複無常的小人,還請大王三思呀。”

    陳玉成沉思了片刻:“你所說的畢竟隻是遙傳,我隻知道前不久他還派人前往天京密朝天王,表示決心要效忠於我天國的。何況本王還收到了安插在他身邊的餘安定的密信,說他並無異心。再說,依目前的形勢來看,本王想不出還有比前往壽州更好的辦法來。”

    杜寬還欲勸諫,陳玉成手一揮,高聲道:“本王心意已決,爾等就不必再多言了。眾將速去做準備,今晚全軍棄城突圍,北上壽州。”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一八六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玉葬沉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玉葬沉煙並收藏一八六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