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時間2011-3-522:33:06字數:3157

    錢喜邁進軍機處的房門,禁不住又偷偷地四下張望了一番,當他還是私塾裏最出色的學生的時候,他也曾經臆想過,自己有朝一日跨進這個帝國最接近頂點的核心中樞是以什麽樣的身份,他本來以為自己的考慮很是全麵,連奏事處送奏折的郎官都包括在內,可不知道是不是造化弄人,最終當他終於邁進軍機房的時候,卻是以更加接近天顏的身份——太監。

    錢喜進來的時候,沈哲正在糾結於一個很是潦草的字,他左看右看,甚至拿起來對著太陽看,就是分不出來這個字到底是“俊”還是“後”,本來想著根據上下文意再做定奪,偏偏不知道寫這份奏折的人中了什麽邪,竟然隻有這個不知道是“俊”還是“後”的人辨得出字形。正想著要不然照葫蘆畫瓢,是什麽樣就寫什麽樣,反正這些東西抄下來也就是束之高閣,隻要這個寫折子的人自己檢點,拿這些備份是他這輩子都沒有機會見第二次的,就算真的是倒黴出了什麽亂子的話,上麵也不至於那一份副本問他罪。這麽想著,也就索性放大了膽子,反正這樣的事兒他也不是第一次幹了,正要落筆的時候,卻聽見自己的前麵響起了那個對他來說已經並不十分陌生的聲音:“沈大人,皇上詔您過去。”

    跟在錢喜後頭走近乾清門,沈哲陡然有種如獲大釋之感,他是天生幹不來這些抄抄寫寫的活,為這,他的幾個上司沒少奚落他,引經據典無非,堆詞砌句,說來說句也不過就是說他好高騖遠,腳不著地——“一屋尚不能掃,何以掃天下。”

    在沈哲看來這個理論看似無從反駁,但放到現實之中就是一個悖論,天生我才必有用,但不能要求有才的人就非得是個全才,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琴棋書畫無一不能,自古難兩全的“忠孝問題”也處理的妥妥當當,最好是德堪比顏淵,謀不輸張儀,武將次雲長,隻有湊足了這些才配得上掃除天下之不潔的檔次;人之天資各有短長,有些人天生就適合上陣殺敵,衝鋒陷陣,比方說前朝的常遇春,藍玉,而有些人就適合運籌帷幄之中而決策千裏之外,比方說漢朝的張良和蕭何;要是讓張良、蕭何皮甲上陣打不死還好,打死了就是絕對的暴殄天物,而一般來說,一個真正有才華的人應該也是難得讓自己這麽容易去死的,就是真被逼上了戰場首先想到的肯定不是殺敵立功而是如何保命,說到底,總不能讓一個可以經世濟民之才天天搞家政吧,因此,沈哲此時雖然是在消極怠工,但內心裏卻並沒有覺得自己這

    麽做有什麽不妥,他不過也是在保護自己的智商而已,說白了也是在替國家保護資源呐。

    沈哲對自己將要麵對的大清帝國最終的決策人究竟是同治皇帝一個還是加上聖母皇太後的兩個人一事一般拿捏的很準,如果是太後傳召,那麽必定打發她老人家的心腹李蓮英跑腿,如果是載淳自作主張,那麽隻能動用自己人。

    更何況,太後初夏的時候就破天荒地丟下了緊緊握了十幾年都舍不得撒手的政事,帶著幾個親近的太監,宮女跑到圓明園那幾個沒在那場大火中遭殃的幾座零星殿堂去避暑了,雖然皇帝年初就已經名以上親政,母慈子孝的和諧場麵已經出現了一段時間,但全紫禁城之內的大權因為慈禧太後的“避暑”一下子落入了同治皇帝之手,還是讓朝廷上下甚至是載淳和沈哲始料未及的。

    錢喜想,如果皇上日後真的可以成功地奪取政權,那麽這個同治十一年的夏天一定會作為一個所謂清廷權力劃分曆史性的轉折點,被不知道多久以後的才會修撰的“清史”的後世人大書特書。

    但是此時此刻,這段“傳奇”的兩個主角誰也沒有為這來之不易的“自由空氣”感到有多少輕鬆,如果這是一個轉機也並非是民間所猜測的,徹底擺脫聖母皇太後控製的轉機,而是讓載淳進一步取得慈禧的信任.

    通常來說,人一旦得到一樣珍寶,欣喜固然是第一反應,但欣喜過後就應該是懷疑,同治皇帝載淳在慈禧心目中的分量能不能坐上頭一把交椅並不好保證,但是名列前茅應該還是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麵,載淳的繳械投誠本來是慈禧太後一手策劃的事情,而載淳這個年紀的少年,要開竅也的確就是那麽須臾之間,但從客觀上講,載淳和沈哲都不能否認,他這次從慈安太後處倒戈而投入慈禧的懷抱的確是操之過急了一些,連一點過渡期都沒有,甚至是充當誘因的事件也找不到,就算這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沒能讓一向精明的西太後起疑心,但是作為一個從二十七歲開始就在這個國家最頂端的地位,麵對或明或暗,覬覦這個最高權力的敵人們,一路摸爬滾打到小四十歲這個黃金年齡的西太後不應該連基本的防人之心都沒有,就算是普通人遇到什麽始料未及之事都會掐一下大腿來檢驗檢驗自己遇到的好事是不是黃粱一夢。

    載淳和沈哲此時所關心的當然不是西太後有沒有掐過自己的大腿,機敏謹慎如西太後自然是分得清楚自己的狀態時清醒還是昏睡,她所要懷疑的應該是自己兒子的舉動是不是慈安太後或是別的什麽人策劃的一次陰謀,至

    少在這樣徹底放權,自己不顧圓明園殘垣斷壁的惡劣條件和不遠處萬國公館沒日沒夜的工程噪音,跑到城郊避暑之前,應該有一個必要的試探。

    載淳和沈哲雖未就此事有過什麽交流,但在這個特殊時候也不約而同地仔仔細細迴顧這幾個越來各自的經曆,最終得到一致結果——聖母皇太後還尚未對他們的忠誠度進行測試。

    對於這樣一個試探,載淳與沈哲都沒有抱過僥幸心理,因為這與慈禧太後本人喜不喜歡誰,信不信任誰無關,而僅僅是一個她已經可以不經過思考就立刻付諸執行的固定流程罷了,既然是習慣,那就更加不可能因為載淳是她的親生兒子就可以幸免這一試。

    如果說這樣的試探還沒有發生過甚至是一點蛛絲馬跡的預兆都沒有讓二人捕捉到的話,那麽隻能說明,這幾個月中飽嚐愛子失而複得喜悅的慈禧還在第一階段中沒有緩過來,這次之所以放棄和兒子獨處的機會一定要出宮避暑,而選址也不是愛新覺羅家族專用的避暑勝地——承德避暑山莊,而是不遠處的圓明園,說聖母皇太後仍然處在盲目的興奮狀態,像任何一個普通的母親一樣想給自己的兒子一個曆練的機會也不是不可能,但是載淳和沈哲誰也不敢把身家壓在這個成功率明顯低於失敗率的賭注上,比起這個很具有人情味兒的假設,他們更加願意相信——有意撤出紫禁城就是聖母皇太後對他們不動聲色地試探,他們身邊的任何一個人都有可能是西太後的眼線,載淳的一舉一動說不定早已被寫成了奏折在每天的固定時間被送到了城郊的頤和園。

    想到這裏,載淳也及時調整了自己的狀態,隻要是不是雞毛蒜皮寫出來都浪費紙張的小事或者當真是十萬火急片刻不得耽誤的事務,載淳必定要差人將奏折再送到頤和園請聖母皇太後參詳,聖母皇太後被載淳哄得高興,也就將把決策權又還給載淳,時不時還要告誡載淳得自己拿主意,不要總是指望著這個母親,就在朝野上下都在猜測年輕氣盛的載淳會不會不識好歹真的就借坡下驢,趁這個“機會”,妄圖奪權,但是載淳這次卻出乎眾人預料地從來也沒把自己親娘這話當真,雖然是跟西太後認了錯,但奏折是照送不誤,最多就是附上自己的處理意見。

    沈哲將這一切看在眼裏,也不得不佩服載淳的手段,比起他所了解的那個光緒皇帝雖然生存條件沒有載淳優越,但未必就成了逆境造就的人才,至少在揣度慈禧心意,察言觀色的功夫上,根本就不是在一個平麵上。

    不隻如此,就算是召大臣議政,載淳也是相

    當注意,尤其是對他的第一幕府沈哲,能不召見就不召見,就算是一定要召見也定然是加上恭親王、醇親王和數個大學士來當掩體。而沈哲這邊對同治皇帝的舉動的深意亦是深諳其道,人前人後,都是絲毫不避諱地以“後黨”自居,連恭親王都因此和他開始保持距離,君臣二人一唱一和,幾近讓頤和園的聖母皇太後覺得自己已是高枕無憂。

    因此,在這個大事將成的節骨眼上,同治皇帝突然召他議事讓沈哲覺得有些蹊蹺,一般來說無論什麽偏離原本軌跡都需要外力作用,而紫禁城裏唯一能帶來外力的就是各級官員上書的奏折,但沈哲在第一時間就把這條假設否定了,早上的奏折他借著“轉交”的名義送去給恭親王的時候隨便翻了兩下,大致瀏覽了一番,印象中似乎並沒有什麽大事,左思右想後最終發現,如果說真有什麽不對勁兒的話,大概也隻有剛剛在軍紀出引起了騷動的“荀大人”。

    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首席外交官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珞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珞驊並收藏首席外交官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