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大人被數聲清亮高亢的雞叫聲喚醒。這位自創身份的十三,呆呆坐著,試圖理順夢裏零碎的記憶,卻一點成效也沒有,便無奈地走到房外。,在門外等了半天的杞梁看到十三起來,便將早已準備好的洗臉水端了進來。待十三洗完臉,又拿過幾個黍麵餅,一甑牛骨湯,與十三一起吃飯。

    吃過飯,十三提出到河邊看看。兩個年輕人在白茅叢裏搜索著,想找到那件初見杞梁時所穿的白亮衣服,以追尋十三大人失去的記憶。兩人徒勞地翻遍了附近所有的草叢,什麽也找不到。

    在這條小河邊,杞梁曾經被十三故意停滯了一段思想,十三卻被孟薑無意中打散了記憶。所以他們根本不會知道,那件時空穿梭服,正與時光穿梭機一起安靜地躺在50米以下的地底深處。

    杞梁沮喪地說:“我昨天明明看見,後來我好像睡著了,到底是怎麽迴事啊?”看著十三遊移的目光,杞梁又補充道:“村裏人不會檢走的,咱們族的人從來不拿別人遺失的東西。”

    孟薑從遠處跑來,邊跑邊喊:“大人,哦十三大人,爺爺迴來了,他帶了一個人,在禹神祠裏等著你。他說那人是大賢,或許能幫助你。”

    兩個人便領著不知所以的十三迴到了禹神祠。

    羊舌爺爺正陪著一個人坐在正堂之上,十三打量著眼前這個人:眉毛、胡須全都是純白色,頭發卻是黑亮的,臉上也沒有皺紋,實在看不出他的年齡。這個人通體發出一種蓬勃的氣息,似乎來自天地間的靈性都集中在這個人身上。

    羊舌爺爺介紹道:“這是老聃先生,我在往邑裏的路上,恰好遇到先生。老聃先生能解天地之惑,當也能給你解惑。”

    “老聃!李耳!老子!”

    十三聽到這個名字當即喊了出來,他散亂的記憶中,這個名字太深刻了。正是這個人,開創了中華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並一直影響著3000多年文明。

    老聃聽到對麵這個年輕人喊出了自己的名號,眼中射出了一絲睿智的光芒。他柔和地對十三說道:“過來坐在我身前,閉上眼睛。”

    十三依言坐下,閉上眼睛。耳邊那個柔和的聲音說:“跟我念----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 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日複命、複命日常、知常日明。-----”

    這些微言大義的話語,和著老聃空靈的聲音,象清風一樣滲入進了十三的意識,混亂不羈的意識似乎被定格成億萬個碎片,他的思路變得有些清晰了。

    “我好像不是你們這個時代的人,我迴來,迴到這裏做一件事。我本來的名字不叫十三,我想不起更多的事情了。但是,我似乎知道你,你是個偉大的人。”十三突然張開眼睛,崇敬地看著老聃說道。

    “時代,未來,迴到這裏?”杞梁跟孟薑聽地目瞪口呆,連見多識廣的羊舌爺都聽得一頭霧水。

    老聃聽了十三的話,他那平和的心裏竟然也微微意動,說道:“你知道我?看來我的道法還算是能順應天意而承傳的吧。” 他順口吟了起來:“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看到十三聽得有些茫然,便徐徐道:“你從未來而來,必有遠超於現在的大識見,天道彰然,萬物都有各自的規律,這些規律又是平衡的。你既然超越規律而來,天道自然要給你以約束,所以才暫時讓你失卻真性,這或許就是天人合一吧。上天自有取舍之道,你的本性也不會迷失太久。”

    十三聽了,躬身謝道:“多謝先生為我排解心中疑惑。”

    老聃輕撫長須,微笑道:“今日我能與你一見,或許也是天道安排的道果機緣。我也從你處大受禆益哩,再說我也不能更多為你解惑,萬事還要靠你自己,我隻能依天而行幫你找尋你自己的道途。”他側過頭對羊舌爺說:“看來我要順應天意,在這裏與小友盤桓一迴,鎬京一別,十數年不見,叨擾了。”

    羊舌爺大喜:“老聃先生,得大賢教化鄙村,榮寵無以複加。”

    老聃說道:“羊舌先生太謙了,我從鎬京出來,本來想遊曆四方,增廣見聞。前些年,我隻做守藏史,離開天道與自然太久了。”

    老聃又迴過身對十三說:“你現在好像在舉著竹竿探測深深的大海找尋自己喪失的真性,卻不知道從哪裏做起,你就先搞清楚現在吧。恩十三,失散,拾散,名字很好。你出去多看看你所身處的周邊物事,等看的明白些了再迴來找我,我先跟羊舌先生演論夏禮,你去吧。”

    羊舌又對杞梁跟孟薑說:“先不要把老聃先生說的話告訴別人,你們領著十三在村裏轉轉吧,也不要到村北去,萬一再有犬戎來那就麻煩了。”

    老聃也對他們補充了一句:“無論十三問你們什麽事,他說了什麽話,你們都不要奇怪。也許你們,嗬嗬不光你們,還有我都要跟十三結一段大大的道緣呢。”

    輪到杞梁跟孟薑茫然了,不過他們還是恭順地答應了。眼前這個白眉白須黑發的大賢,似乎有一種極大的神通,讓每個聽他說話的人都不由自主的對他升起無上的崇敬。

    聽完老聃的傳道,十三心情倒變得清明而且平和許多了,他尊敬地向老聃施了一禮,滿懷著信心跟杞梁出去了。

    直到現在,十三才充滿渴望與激情地探索著這個陌生的世界。

    這個小村有八十多戶人家,村北倚著兩山中間山穀而建,村東西都是巍峨入雲的高山,成為了天然的屏障。村南一條小河,為村民生活,土地稼穡提供了必須的水源。

    杞梁與孟薑雖然對十三說自己是未來之人這一句話根本不能理解,但他見十三的目光中已經是清澈的了,說話也不象昨日的語無倫次。心下寬慰了不少,而且不必再擔心因為襲擊了貴族而被抓去做奴隸。便放心地給十三做起了向導。

    杞梁是一個好的向導,雖然很少離開小村,羊舌爺爺一直想把他培養成為采風的行人,所以國中的事情,杞梁倒也知道不少。通過杞梁的介紹,十三慢慢知道了現在的天子是姬胡大王(死後被諡為周厲王,成語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便出自這位天子的故事)。杞村在國都鎬京東北大約有500裏,歸趙邑所管轄。不過杞村離邑城太遠,算是野地鄙鄉了,邑城除每年秋收後來征集一次賦稅,也很少派官吏來。要不是偶爾有犬戎來滋擾,生活還算安逸,糧食也夠吃。

    十三根據杞梁的介紹慢慢梳理著自己的記憶,姬胡大王----鎬京----犬戎----老子---老聃

    “周朝!現在是周朝!我來到了周朝!我知道這是哪裏了”十三抓著杞梁的手,瘋子般大叫大跳著。

    杞梁與孟薑目瞪口呆地看著十三,象兩隻呆頭鵝。

    兩隻呆頭鵝被一個瘋子拽著跑迴了禹神祠。正在與羊舌爺說話的老聃看到臉上寫滿了激動與興奮的十三,慈和地笑了:“你說吧。”

    “我知道了!現在是周朝!您是道家祖師老子,您寫了道德經八十一章。”

    老聃先生聽了一怔,然後又睿智地說:“你所知道的這些,是你看到的,還是你聽到的?眼見未必是真,耳聽也未必是實。你剛才對我講的,是我聽到的,對你來說是實,對我而言還是未來。我給你解惑證道,你卻也在給我解惑證道了。看來我本不想流傳文字,是違反天道的了,不過我的道流傳到你的世界時,恐怕已經不全是我的道了。你既已來此世界,我便借你道以正我道。坐,待我與你等論道。”他示意杞梁與孟薑也坐下。

    老聃道:“十三,你可發現,你與杞梁年歲差不多,而身體比杞梁要弱得多,知道這是為什麽?”

    十三道:“是的,昨日與犬戎交戰,我就發現自己力量差的太遠,幾乎吃了大虧。”“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人的欲望越來愈大,也愈加放棄自身修養保持。而且你們或許多賴於器,而少賴於幾,所以傳至你的世界,人的身體已經大大不如了。我便傳你築基煉己之法,勤加修煉,當能增強你的體質。哦,你們兩個也過來聽我教授,待你們學會之後傳給村人吧。”他招唿了杞梁與孟薑。

    “每日先靜一時,待身心俱靜,氣息皆,始微閉雙目,垂簾觀照心下腎上,不即不離,勿忘勿助,萬念俱泯,一靈獨存,謂之正念。。。。。。。”

    傳授完修煉口訣,老聃又續道:“十三,因你後天虧損太大,故你將來以後能否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乃至粉碎碎虛,修成大道,要比杞梁他們難上許多了。不過你若勤加修煉,自然能祛病健體、調和身心,也能助你早日尋得自己本心。好在你身體不如,識見卻遠遠超出現在世界,怕是連我等也不如你。你且用自己的識見補你身體之不足,想遊刃立足於現在,當不是難事。”

    說畢,老聃導引三人入定了。

    待三人從入定中迴來,老聃先生又對十三說道:“你便先留在此處,盡可以用你的識見做事,做事過程,就是你找尋本心的過程。”他頓了一頓,續道:“因了你剛才所說,我曾流傳文字,我也要走出去證我的道了。”

    十三拜倒在地,恭敬地說道:“多謝道祖傳道,不知何時再能見到道祖?”

    老聃聽了他的話,不由微微一笑:“道祖,也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你我道緣深厚,自有再見之日。”便騎上青牛,杳然遠去。

    送老聃先生走後,羊舌爺爺十三說道:“雖然我不明白你是為何自未來而到這裏,我們卻已因你而受了太多的好處,實在是我杞村之福。你的事上關天機,先不便泄露你的身份,你就先跟我族姓,就叫杞十三吧。”

    羊舌爺爺召集族人開了一次會,說杞十三是魯東大杞族遊曆來的,並將他排入杞梁同輩。

    再往後的日子,杞十三便跟杞梁一起在村裏稼穡放牧,捕獵打漁。晚間就用老聃所傳的法門練氣養性。杞村人也習慣了這個新來的族人,不再稱唿他大人,將他排入杞梁一輩。

    杞村卻將因為拜入老聃門下的杞十三們而徹底改變了。

    注:老子(傳說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聃,漢族,楚國苦縣(今河南周口鹿邑縣)人。二白無能想不到更好的辦法讓他從失憶中找迴自我,便讓老聃先生穿越了400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周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二白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二白並收藏周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