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浪聲勢滔天,後浪來勢洶洶:連續第二周,高文即將迎接挑戰。”
“‘95後’青春風暴正式登上大師賽舞台!”
“‘90後’還未接管網壇,新一波後浪就已經拍馬趕到。”
“從挑戰者到被挑戰者,高文的邁阿密首秀,是否可能遭遇挑戰?”
“新新生代挑戰新生代,高文需要證明自己。”
媒體們,真的那麽看好丘裏奇\/盧布列夫嗎?
未必。
從本質來說,媒體們並不是落井下石,而是煽風點火、火上澆油,沒有爆點,那麽他們就製造一些爆點;沒有話題,那麽他們就製造一些話題,無中生有、憑空捏造、捕風捉影,總是可以鼓搗出一些東西的。
先是迪拜的丘裏奇,而後是邁阿密的盧布列夫,當簽表出來的時候,記者們一個兩個眼睛都綠了,就好像嗅到血腥味的鯊魚一般,爭先恐後地“炮製”新聞,就好像準備燒掉廚房的廚師們。
大展身手。
媒體們都期待著高文的反應,甚至於,期待著高文的失控:
憤怒?煩躁?不屑?傲慢?鄙夷?還是其他?
但顯然,媒體低估了高文,又或者說,他們至今為止還是沒有真正了解過高文——
灑灑水啦。
這樣的挑釁,真心不值一提。
在高文看來,新生代還未完全成長起來,更年輕的新新生代就已經強勢來襲,這就是競技體育亙古不變的核心話題。
不止是網球,包括足球、籃球等等運動項目在內也都是如此,中生代、新生代、新新生代、還有老而彌堅的老將們,同場競技,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隻有這樣,競技才能夠精彩起來,互相促進彼此。
更何況——
如果你知道接下來即將麵對的對手,兩年時間就將成長為世界前十,並且前後多次出現在大滿貫八強階段,同時還擊敗過費德勒和納達爾,你還會認為這個“籍籍無名”的對手根本不值一提嗎?
顯然,不會。
“莫欺少年窮”,因為人們永遠不會知道,他們的成長極限在哪裏,從丘裏奇到盧布列夫,其實都是一樣的。
就好像去年美網。
當時,人們低估了高文的存在,最後見證了奇跡;現在巡迴賽也是一樣,這些年輕球員如同雨後春筍一般紛紛冒頭,預示著1995年以後出生的新新一代已經做好準備,新鮮血液陸陸續續加入巡迴賽。
時代的車輪,又往前了一點點。
對陣盧布列夫,高文完全沒有怠慢。
二十五歲的盧布列夫,打球有些“軸”,進攻、進攻、還是進攻,有機會進攻、沒有機會也強行進攻;而且,稍稍不注意就容易鑽入死胡同,發力、發力、還是發力,不管機會是否恰當都悶頭發力到底。
優點在於,鬥誌昂揚,一直戰鬥到最後一分。
缺點在於,遭遇變化或者困難,不懂得變通。
所以,盧布列夫的比賽存在明顯瓶頸——
大滿貫賽事來到八強階段,沒有問題,麵對低排名球員表現非常出色;但進入後半階段,遭遇高手,往往難以突破,被困在自己的執念之中,無法打開局麵。
至少截止到2022年還是如此,這也是橫亙在盧布列夫職業生涯前方的難題,想要更進一步就必須突破。
專業人士們喜歡將盧布列夫當作又一個費雷爾來看待,兢兢業業、誠誠懇懇,場內場外都是一個善良正直的老實人,狀態穩定,卻難以突破;唯一區別就在於,盧布列夫的正手比費雷爾更加出色。
也許,未來盧布列夫可能進一步突破,達到費雷爾所沒有能夠企及的高度,這就需要看他自己的努力了。
而十九歲的盧布列夫,剛剛從青少年賽事專業職業不久,甚至就連挑戰賽經驗都不多,如同新生兒一般,打球風格就更是如此,懷抱著滿腔熱血和一身蠻力,不管不顧地埋頭前衝,這就是全部了:
正手,正手,反手相持,側身正手,正手,反手相持,再次正手。
簡單來說,任何一星半點的機會,盧布列夫就會立刻通過正手來完成擊球——
威力,毋庸置疑,盧布列夫的正手並不是具有穿透力的那種,而是重錘的類型,整個球質又沉又重。
但整個戰術布局相對單一,對手輕而易舉就能夠做出預判,然後打破平衡,改變戰局,迫使盧布列夫陷入困境。
職業生涯首次登上大師賽舞台,並且首輪擊敗一位好手晉級次輪,這對盧布列夫來說,無疑是喜訊。
可是,遭遇高文,卻是一記當頭棒喝,盧布列夫好好地上了一堂職業訓練課。
首先,高文的雙手反拍出色,不僅耐打,而且還具備麵對持續壓迫困境之下的變線能力。
其次,高文的節奏、布局、擊球變化豐富,他十分擅長讓力量型球員不舒服,處於一個難以發力的位置,也就是說,他可以讓盧布列夫的暴力正手沒有用武之地,反而持續處於一個需要調整的位置。
最後,高文對時機的把握、對氣勢的拿捏、對比賽的閱讀,足夠老練也足夠成熟,關鍵分表現出色。
另外,還有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客觀事實也不能忽略,特別是對盧布列夫來說,影響直接:
比賽環境。
什麽意思?
簡單總結起來,就是兩個關鍵詞,場地和用球。
當然,大風、溫度、濕度、陽光等等的影響也都客觀存在,但在此之外,還有兩個關鍵因素值得重視。
其一,場地。
印第安維爾斯是慢速硬地,邁阿密……也是慢速硬地。關鍵就在於,邁阿密的球場素材和印第安維爾斯不同,整個球速、彈跳、旋轉和質感有著明顯不同。
客觀來說,邁阿密介於快速硬地和慢速硬地之間,整個球速會稍稍快一些、彈跳高度也會稍稍低一些,擊球感覺都會更加沉重一些,能夠釋放出更多力量。
其二,用球。
此前就提起過,北美各大賽事全部都適用海德旗下的佩恩品牌用球,ncaa賽事基本全部都不例外,這也是高文最為熟悉的一種比賽用球。
印第安維爾斯就是使用佩恩。
曾經邁阿密也是如此,但img集團接手之後,賽事更換比賽用球讚助商,改用鄧洛普,情況就不一樣了。
整體來說,佩恩是“藍領”,全麵均衡,沒有短板也沒有強項;鄧洛普是“硬茬”,其實它的特點也不明顯,但內膽出色,特別耐打,所以在紅土場地特別受歡迎,整體來說,新球和舊球的擊球手感差別明顯。
可以肯定的是,佩恩和鄧洛普的擊球感覺,天差地別。
這些,全部都是客觀存在的影響因素,“幹擾”著比賽。
“‘95後’青春風暴正式登上大師賽舞台!”
“‘90後’還未接管網壇,新一波後浪就已經拍馬趕到。”
“從挑戰者到被挑戰者,高文的邁阿密首秀,是否可能遭遇挑戰?”
“新新生代挑戰新生代,高文需要證明自己。”
媒體們,真的那麽看好丘裏奇\/盧布列夫嗎?
未必。
從本質來說,媒體們並不是落井下石,而是煽風點火、火上澆油,沒有爆點,那麽他們就製造一些爆點;沒有話題,那麽他們就製造一些話題,無中生有、憑空捏造、捕風捉影,總是可以鼓搗出一些東西的。
先是迪拜的丘裏奇,而後是邁阿密的盧布列夫,當簽表出來的時候,記者們一個兩個眼睛都綠了,就好像嗅到血腥味的鯊魚一般,爭先恐後地“炮製”新聞,就好像準備燒掉廚房的廚師們。
大展身手。
媒體們都期待著高文的反應,甚至於,期待著高文的失控:
憤怒?煩躁?不屑?傲慢?鄙夷?還是其他?
但顯然,媒體低估了高文,又或者說,他們至今為止還是沒有真正了解過高文——
灑灑水啦。
這樣的挑釁,真心不值一提。
在高文看來,新生代還未完全成長起來,更年輕的新新生代就已經強勢來襲,這就是競技體育亙古不變的核心話題。
不止是網球,包括足球、籃球等等運動項目在內也都是如此,中生代、新生代、新新生代、還有老而彌堅的老將們,同場競技,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隻有這樣,競技才能夠精彩起來,互相促進彼此。
更何況——
如果你知道接下來即將麵對的對手,兩年時間就將成長為世界前十,並且前後多次出現在大滿貫八強階段,同時還擊敗過費德勒和納達爾,你還會認為這個“籍籍無名”的對手根本不值一提嗎?
顯然,不會。
“莫欺少年窮”,因為人們永遠不會知道,他們的成長極限在哪裏,從丘裏奇到盧布列夫,其實都是一樣的。
就好像去年美網。
當時,人們低估了高文的存在,最後見證了奇跡;現在巡迴賽也是一樣,這些年輕球員如同雨後春筍一般紛紛冒頭,預示著1995年以後出生的新新一代已經做好準備,新鮮血液陸陸續續加入巡迴賽。
時代的車輪,又往前了一點點。
對陣盧布列夫,高文完全沒有怠慢。
二十五歲的盧布列夫,打球有些“軸”,進攻、進攻、還是進攻,有機會進攻、沒有機會也強行進攻;而且,稍稍不注意就容易鑽入死胡同,發力、發力、還是發力,不管機會是否恰當都悶頭發力到底。
優點在於,鬥誌昂揚,一直戰鬥到最後一分。
缺點在於,遭遇變化或者困難,不懂得變通。
所以,盧布列夫的比賽存在明顯瓶頸——
大滿貫賽事來到八強階段,沒有問題,麵對低排名球員表現非常出色;但進入後半階段,遭遇高手,往往難以突破,被困在自己的執念之中,無法打開局麵。
至少截止到2022年還是如此,這也是橫亙在盧布列夫職業生涯前方的難題,想要更進一步就必須突破。
專業人士們喜歡將盧布列夫當作又一個費雷爾來看待,兢兢業業、誠誠懇懇,場內場外都是一個善良正直的老實人,狀態穩定,卻難以突破;唯一區別就在於,盧布列夫的正手比費雷爾更加出色。
也許,未來盧布列夫可能進一步突破,達到費雷爾所沒有能夠企及的高度,這就需要看他自己的努力了。
而十九歲的盧布列夫,剛剛從青少年賽事專業職業不久,甚至就連挑戰賽經驗都不多,如同新生兒一般,打球風格就更是如此,懷抱著滿腔熱血和一身蠻力,不管不顧地埋頭前衝,這就是全部了:
正手,正手,反手相持,側身正手,正手,反手相持,再次正手。
簡單來說,任何一星半點的機會,盧布列夫就會立刻通過正手來完成擊球——
威力,毋庸置疑,盧布列夫的正手並不是具有穿透力的那種,而是重錘的類型,整個球質又沉又重。
但整個戰術布局相對單一,對手輕而易舉就能夠做出預判,然後打破平衡,改變戰局,迫使盧布列夫陷入困境。
職業生涯首次登上大師賽舞台,並且首輪擊敗一位好手晉級次輪,這對盧布列夫來說,無疑是喜訊。
可是,遭遇高文,卻是一記當頭棒喝,盧布列夫好好地上了一堂職業訓練課。
首先,高文的雙手反拍出色,不僅耐打,而且還具備麵對持續壓迫困境之下的變線能力。
其次,高文的節奏、布局、擊球變化豐富,他十分擅長讓力量型球員不舒服,處於一個難以發力的位置,也就是說,他可以讓盧布列夫的暴力正手沒有用武之地,反而持續處於一個需要調整的位置。
最後,高文對時機的把握、對氣勢的拿捏、對比賽的閱讀,足夠老練也足夠成熟,關鍵分表現出色。
另外,還有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客觀事實也不能忽略,特別是對盧布列夫來說,影響直接:
比賽環境。
什麽意思?
簡單總結起來,就是兩個關鍵詞,場地和用球。
當然,大風、溫度、濕度、陽光等等的影響也都客觀存在,但在此之外,還有兩個關鍵因素值得重視。
其一,場地。
印第安維爾斯是慢速硬地,邁阿密……也是慢速硬地。關鍵就在於,邁阿密的球場素材和印第安維爾斯不同,整個球速、彈跳、旋轉和質感有著明顯不同。
客觀來說,邁阿密介於快速硬地和慢速硬地之間,整個球速會稍稍快一些、彈跳高度也會稍稍低一些,擊球感覺都會更加沉重一些,能夠釋放出更多力量。
其二,用球。
此前就提起過,北美各大賽事全部都適用海德旗下的佩恩品牌用球,ncaa賽事基本全部都不例外,這也是高文最為熟悉的一種比賽用球。
印第安維爾斯就是使用佩恩。
曾經邁阿密也是如此,但img集團接手之後,賽事更換比賽用球讚助商,改用鄧洛普,情況就不一樣了。
整體來說,佩恩是“藍領”,全麵均衡,沒有短板也沒有強項;鄧洛普是“硬茬”,其實它的特點也不明顯,但內膽出色,特別耐打,所以在紅土場地特別受歡迎,整體來說,新球和舊球的擊球手感差別明顯。
可以肯定的是,佩恩和鄧洛普的擊球感覺,天差地別。
這些,全部都是客觀存在的影響因素,“幹擾”著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