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寶醒來的時候,四周一片靜謐。
房間的兩邊掛著錦繡帷幕,床前垂著旖旎羅帳。帷幕厚重如脂凝蠟淌、熠熠生輝;羅帳如蟬翼鴻羽,如畫如幻。桌上的凝蠟已經燃了大半,蠟淚淌了下來,聚在桌上,層層疊疊。外麵的蠟淚已經凝固,裏麵的尚在半醒半睡之間,宛如一座玉雕的硯池。
張君寶但覺渾身雖然酸楚,但至少恢複了幾分力氣,環顧一周沒有發現一人,也沒有半點聲音。張君寶在偏殿轉了一圈,乃至外麵的走廊之上,竟然沒有一個兵丁。張君寶大為詫異,這根平時熱鬧的柳園大相徑庭,且不說不見了丫鬟小廝,連站崗的兵丁都沒有,這實在是不可捉摸。
張君寶正口幹舌燥,便想去尋一口水喝。出來偏殿,但見外麵燈火通明,廊簷下麵的每一根柱子上麵都燃著一個火把,卻還是連一個人影兒都沒有。隻剩下火把劈裏啪啦的燃燒聲音和一股含著鬆油味的淡淡煙霧。
張君寶越發覺得這柳園有些古怪,莫非是幻覺不成?張君寶使勁掐了一下手臂,痛癢分明,再瞧外麵明月高掛,繁星點點,清風徐徐,蟲鳴陣陣,這一切的確都是真真切切的。正殿的方向火把更多,張君寶便向正殿走去。
正殿的正門有三道門檻,丈餘高的朱紅色大門敞開著,若要進正殿需繞到庭院當中才能穿過那些大門。正殿和偏殿相距不遠,都是通透的連簷結構,張君寶從偏殿行來,不走正門,徑直到了正殿一側的“盡廳”。
這正殿頗為講究,也十分寬敞,當中的一個大廳叫做“主廳”,左右兩旁略矮一些叫做“次廳”,再往外叫做“梢廳”,最外麵的就叫做“盡廳”。“盡廳”乃是丫鬟奴仆所在的地方,張君寶從偏殿徑直走到了正殿的盡廳,也沒有發現一個人。外麵夜風襲來,涼意陣陣。塗著朱紅漆的楠木柱子之間掛著無數厚重的帷幔,將正殿分割開無數個空間。伴隨著夜風吹動帷幔的聲響,張君寶暮然聽見帷幔的盡頭有人在說話。
穿過盡廳和梢廳,那說話的聲音越發地清晰,氣死風燈的數量也漸漸多了起來。聽那聲音有問有答,激昂頓挫,鏗鏘有力。張君寶納悶,這深夜之中怎麽還有人在此議事麽?張君寶再穿過一道帷幔,眼前豁然開朗,透過一件鏤雕的屏風,隻見主廳上燈火通明,如同白晝一般。
整座主廳鋪滿了虎皮毯,最上正中有一座高大的椅子,上麵坐了一個鳳眼髯須的人,很是威武。大廳正當中落了一個錦繡墩子,上麵坐著一個彪形大漢,長身大氅。適才聽到的聲音,便是此二人在言語。
張君寶雖然不知道此二人是誰,但也覺得偷聽他人講話終究是不好,便想原路返迴。可就在收迴目光的一瞬間,張君寶發現那上座之人的身邊竟然還站著一個番僧。這番僧的服飾跟白蘭法王一般無二,似乎其紅色袈裟上麵的泥金圓圈比白蘭法王的還多了不少。
張君寶瞧了這番僧一眼,就再也挪不開眼睛了。這番僧年紀跟白蘭法王相去無多,卻比白蘭法王老成了百倍。他的兩隻眼睛就像兩把利刃,好像隨時能風馳電掣般射出來一樣。能殺人的目光,或許如此吧。
大廳四敞大開,風像一隻無形的手,撕扯著帷幔,撕扯著廳內每一個人的衣衫,卻唯獨不敢靠近那番僧半步。這是除了番僧的目光,第二件讓張君寶不解的事情。番僧矗立著不動,很穩,像一座泥塑像,好像連他身上的袈裟都是石刻泥塑而成的。若非他的眼睛往外射出陣陣寒光,張君寶就真的差點當他是一座泥塑了。
這人一定是一個高手,連風都不能吹進其身畔半丈之內,簡直是聞所未聞。他的武功比白蘭法王高出了絕非一點半點。張君寶知道,從吐蕃來的番僧裏麵,比白蘭法王武功還要高的人隻有一個,那就是被忽必烈敕封為國師的大寶法王八思巴。那如果這個人是國師八思巴的話,那麽在上座的那個人豈不是蒙古國的大汗忽必烈麽?
張君寶直驚出來一身冷汗,怪不得整座大殿十丈之內不見一個侍從和護衛,原來是忽必烈大汗在此。張君寶再瞧那大廳正中錦繡墩子上麵的那人,更是吃驚,這人竟然是束文正。
張君寶瞧見束文正,遠比瞧見白玉沙和張宗演要吃驚了很多。白玉沙雖然是大金的後裔,但他在南國並無官職,隻不過是家大業大,一介莊主而已。張宗演雖然官居一品,卻隻是一個封號而已,他的這一品封號既無實權也無兵權,隻做些齋醮科儀的禱告諸事,從來不幹朝政。所以,他們出現在北國,於大宋而言無關痛癢。但束文正卻不同,束文正乃是一員虎將,曾經跟隨大宋名將孟珙元帥抗金有功,現任瀘州知府兼潼川路安撫使,手握重兵。瀘州籍下十五郡,夾江兩岸,土地富饒,亦是整個川西的咽喉要地。
(束文正:原型劉整,史上確有其人。因劉整不堪賈似道迫害,舉瀘州十五郡投降元朝,並獻上計策大破襄陽,才使得蒙古騎兵乘勢南下,勢如破竹。未幾,便迫得陸秀夫背著衛王趙昺在崖山跳海,宋亡。也才有了文天祥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
一個是大宋的邊關將領,一個是蒙古帝國的大汗,此二人在這八百裏獵場的深夜秘密相會,大宋朝豈不危矣。張君寶的脊背起了陣陣涼意,此刻也顧不上什麽偷聽不偷聽,竊視不竊視,屏住唿吸細聽大廳之中的對話。
忽必烈道:“束將軍赤心可表,可將軍的下屬卻未必如將軍這般深明大義,屆時軍心渙散,就好比天邊飛來了滾滾黃沙,既不能在馬背上飛奔,也不能拉弓射箭,這可如何是好?三軍易主,非同兒戲,將軍如何對之?”忽必烈此言是顧慮束文正下屬未必能死心塌地歸降蒙古。
束文正道:“大將既受命,總專征之柄,犒師於野,畢而下令焉,不從令者必殺之。天下兵馬唯有軍令如山,瀘州軍馬無出右耳。”
房間的兩邊掛著錦繡帷幕,床前垂著旖旎羅帳。帷幕厚重如脂凝蠟淌、熠熠生輝;羅帳如蟬翼鴻羽,如畫如幻。桌上的凝蠟已經燃了大半,蠟淚淌了下來,聚在桌上,層層疊疊。外麵的蠟淚已經凝固,裏麵的尚在半醒半睡之間,宛如一座玉雕的硯池。
張君寶但覺渾身雖然酸楚,但至少恢複了幾分力氣,環顧一周沒有發現一人,也沒有半點聲音。張君寶在偏殿轉了一圈,乃至外麵的走廊之上,竟然沒有一個兵丁。張君寶大為詫異,這根平時熱鬧的柳園大相徑庭,且不說不見了丫鬟小廝,連站崗的兵丁都沒有,這實在是不可捉摸。
張君寶正口幹舌燥,便想去尋一口水喝。出來偏殿,但見外麵燈火通明,廊簷下麵的每一根柱子上麵都燃著一個火把,卻還是連一個人影兒都沒有。隻剩下火把劈裏啪啦的燃燒聲音和一股含著鬆油味的淡淡煙霧。
張君寶越發覺得這柳園有些古怪,莫非是幻覺不成?張君寶使勁掐了一下手臂,痛癢分明,再瞧外麵明月高掛,繁星點點,清風徐徐,蟲鳴陣陣,這一切的確都是真真切切的。正殿的方向火把更多,張君寶便向正殿走去。
正殿的正門有三道門檻,丈餘高的朱紅色大門敞開著,若要進正殿需繞到庭院當中才能穿過那些大門。正殿和偏殿相距不遠,都是通透的連簷結構,張君寶從偏殿行來,不走正門,徑直到了正殿一側的“盡廳”。
這正殿頗為講究,也十分寬敞,當中的一個大廳叫做“主廳”,左右兩旁略矮一些叫做“次廳”,再往外叫做“梢廳”,最外麵的就叫做“盡廳”。“盡廳”乃是丫鬟奴仆所在的地方,張君寶從偏殿徑直走到了正殿的盡廳,也沒有發現一個人。外麵夜風襲來,涼意陣陣。塗著朱紅漆的楠木柱子之間掛著無數厚重的帷幔,將正殿分割開無數個空間。伴隨著夜風吹動帷幔的聲響,張君寶暮然聽見帷幔的盡頭有人在說話。
穿過盡廳和梢廳,那說話的聲音越發地清晰,氣死風燈的數量也漸漸多了起來。聽那聲音有問有答,激昂頓挫,鏗鏘有力。張君寶納悶,這深夜之中怎麽還有人在此議事麽?張君寶再穿過一道帷幔,眼前豁然開朗,透過一件鏤雕的屏風,隻見主廳上燈火通明,如同白晝一般。
整座主廳鋪滿了虎皮毯,最上正中有一座高大的椅子,上麵坐了一個鳳眼髯須的人,很是威武。大廳正當中落了一個錦繡墩子,上麵坐著一個彪形大漢,長身大氅。適才聽到的聲音,便是此二人在言語。
張君寶雖然不知道此二人是誰,但也覺得偷聽他人講話終究是不好,便想原路返迴。可就在收迴目光的一瞬間,張君寶發現那上座之人的身邊竟然還站著一個番僧。這番僧的服飾跟白蘭法王一般無二,似乎其紅色袈裟上麵的泥金圓圈比白蘭法王的還多了不少。
張君寶瞧了這番僧一眼,就再也挪不開眼睛了。這番僧年紀跟白蘭法王相去無多,卻比白蘭法王老成了百倍。他的兩隻眼睛就像兩把利刃,好像隨時能風馳電掣般射出來一樣。能殺人的目光,或許如此吧。
大廳四敞大開,風像一隻無形的手,撕扯著帷幔,撕扯著廳內每一個人的衣衫,卻唯獨不敢靠近那番僧半步。這是除了番僧的目光,第二件讓張君寶不解的事情。番僧矗立著不動,很穩,像一座泥塑像,好像連他身上的袈裟都是石刻泥塑而成的。若非他的眼睛往外射出陣陣寒光,張君寶就真的差點當他是一座泥塑了。
這人一定是一個高手,連風都不能吹進其身畔半丈之內,簡直是聞所未聞。他的武功比白蘭法王高出了絕非一點半點。張君寶知道,從吐蕃來的番僧裏麵,比白蘭法王武功還要高的人隻有一個,那就是被忽必烈敕封為國師的大寶法王八思巴。那如果這個人是國師八思巴的話,那麽在上座的那個人豈不是蒙古國的大汗忽必烈麽?
張君寶直驚出來一身冷汗,怪不得整座大殿十丈之內不見一個侍從和護衛,原來是忽必烈大汗在此。張君寶再瞧那大廳正中錦繡墩子上麵的那人,更是吃驚,這人竟然是束文正。
張君寶瞧見束文正,遠比瞧見白玉沙和張宗演要吃驚了很多。白玉沙雖然是大金的後裔,但他在南國並無官職,隻不過是家大業大,一介莊主而已。張宗演雖然官居一品,卻隻是一個封號而已,他的這一品封號既無實權也無兵權,隻做些齋醮科儀的禱告諸事,從來不幹朝政。所以,他們出現在北國,於大宋而言無關痛癢。但束文正卻不同,束文正乃是一員虎將,曾經跟隨大宋名將孟珙元帥抗金有功,現任瀘州知府兼潼川路安撫使,手握重兵。瀘州籍下十五郡,夾江兩岸,土地富饒,亦是整個川西的咽喉要地。
(束文正:原型劉整,史上確有其人。因劉整不堪賈似道迫害,舉瀘州十五郡投降元朝,並獻上計策大破襄陽,才使得蒙古騎兵乘勢南下,勢如破竹。未幾,便迫得陸秀夫背著衛王趙昺在崖山跳海,宋亡。也才有了文天祥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
一個是大宋的邊關將領,一個是蒙古帝國的大汗,此二人在這八百裏獵場的深夜秘密相會,大宋朝豈不危矣。張君寶的脊背起了陣陣涼意,此刻也顧不上什麽偷聽不偷聽,竊視不竊視,屏住唿吸細聽大廳之中的對話。
忽必烈道:“束將軍赤心可表,可將軍的下屬卻未必如將軍這般深明大義,屆時軍心渙散,就好比天邊飛來了滾滾黃沙,既不能在馬背上飛奔,也不能拉弓射箭,這可如何是好?三軍易主,非同兒戲,將軍如何對之?”忽必烈此言是顧慮束文正下屬未必能死心塌地歸降蒙古。
束文正道:“大將既受命,總專征之柄,犒師於野,畢而下令焉,不從令者必殺之。天下兵馬唯有軍令如山,瀘州軍馬無出右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