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信的迴家,立刻掀起了軒然大波。本來龍信迴家的時候是在晚上,可也背不住有人發現,推著整整一大車糧食迴家,是無法完全藏得住的。加上小孩子嘴不嚴穩,龍信下江南換來八百斤糧食的事情終於弄得滿村盡知,無奈之下,龍信兩口子隻好把100斤大米拿出來,挨家挨戶的每家一斤大米的送了出去,然後,又稱出30斤給書記許富也送了過去,這才平息了風波。
按說,龍信這樣做也仁至義盡了,應該沒事了。可天有不測風雲,下江南的事情一直就傳到了縣裏。此時縣裏的爭鬥正是熱火朝天、人仰馬翻,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有一支據說是最最革命的紅色隊伍來到了村大隊部,找到了村書記許富,要求把走資本主義道路的投機倒把分子龍信交出來,要帶到縣裏做反革命典型,進行遊街示眾。
不得不說,書記許富的見多識廣,見來的這些闖將們橫門冷對千夫指,隻好低聲下氣的解釋,又把龍信早年參加抗日隊伍的事情搬出來,好說歹說,總算沒讓造反領袖們把龍信帶走。
但是,死罪可繞,活罪難免,不去縣裏遊街示眾也行,但必須在村裏遊街示眾,以儆效尤。沒辦法,書記許富隻好安排人用大紅紙糊了一頂大帽子給龍信帶上,上書:反革命的保皇派,走資本主義的走狗龍信。足足在四鄰八村遊街示眾了三天。
龍信老實,本沒沒幾個人認識,這下好了,四鄰八村的人沒有不知道龍信的了。農民還是以食為天,雖然龍信遊街示眾,可是沒有多少人痛恨龍信,人們對龍信更多的是羨慕和嫉妒。遊街有什麽,換不是白花花的大米照吃不誤?龍信的遊街不但沒有起到警示作用,更多的卻引起了人們對糧食的渴求。
最最革命的隊伍走後,有一個怪現象發生了:龍信的聲譽不降卻升。開始三個兩個的跟龍信搭訕說話,說些不疼不癢的話,問一些江南如何如何的話題,到了後來,龍信的家中更是流水般的來客,問一些如何去江南的事情,大有村村都有人想去江南淘金的年頭。
龍家灣最先來問話的自然是龍方,龍方多年經商,頭腦自是靈活,其次就是書記許富了,後來,幾乎是膽子稍大一點的都來了,問話自然是江南的事情,其心理自然也是想去江南淘金,盤算著如何也去多搗騰點糧食迴來,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啊。
最後,還是書記許富發話了:想去江南搗騰糧食,你們有生薑嗎?你們拿什麽去搗騰?這樣吧:今天晚上大家湊份子喝酒,讓龍信大哥給大家合計合計先怎麽種薑
,有了生薑才能有本錢去江南啊。這樣,大夥才都散去了。
龍信成了大名人,龍丹也不例外。有髯老人送的十幾本小人書,別說同齡的孩子眼饞,就是大幾歲的孩子,何時見過如此好看的小人書?龍丹自然也成小夥伴們的風雲人物。你不巴結我是吧?那我就不借給你小人書看,在文化沙漠的年代,小人書的魔力在孩子們看來幾乎跟吃飯一樣讓人著迷。不過,讓髯老人沒想到的是:無意中的把小人書送給小龍丹,卻給小龍丹埋下了自以為是的種子,這是後話。
湊錢攢窮喝酒當然是在書記許富家裏,因為龍信家裏的房子根本容不下那麽多人。不過,主角卻是龍信。龍信詳細介紹了生薑的種植,和注意事項。又介紹了薑種的來源,江南的事情反倒是沒有多少講。自此後,龍家灣村掀起了尋找薑種源的熱潮。一時間,求朋友,托親戚,原本不出名的北山曹家莊也名動龍家灣。
雖然大家都想種薑,可是種薑是由條件的,首先一個就是如何保密,不能讓外人輕易發現。其次就是水源問題,柳樹溝的荒地也是有限的,大家隻好在自家的院子裏種。這樣下來,龍家灣家家戶戶都擴大院落,家家戶戶打井澆地,這到成了龍家灣一個特別的風景:就是家家戶戶院子特別大。直到幾十年後來落實宅基麵積的土地管理局人員滿是驚奇,為什麽龍家灣的宅基地家家戶戶那麽大。
激起了老鄉們發財的夢想,特別是同村老少爺們一時間對龍信恭敬有加,即便是書記許富也從沒有如此的威望。龍信幾乎成了財神的代名詞,竟然有幾個媒婆要給自己的大兒子說起媳婦來。
龍信有四個兒子,老大龍文,老二龍華,老三龍成,老四龍丹。老大轉眼間也快十六歲了,掄起歲數,在落後的農村,這個年紀說媳婦也不是很早,龍信也就答應下來,說是考慮考慮。此話一傳出去,本村的幾個好拉纖做媒的媒婆忙活起來。這個媒婆把自己的侄女說過來,那個媒婆把自己的外甥女說過去,有一天,竟然是兩個媒婆同事來到龍信家裏,當著龍信的麵吵罵起來,互相貶低對方的介紹對象,結果,鬧得龍信兩口子哭笑不得。
要說起說媒,還是有高人,那就是本村小學的老師何先生,棋高一籌。先是利用龍丹小孩子不懂事,來打聽消息。後是利用龍丹把龍丹大哥約出來,和自己的侄女見了一麵。何先生不是本村人,是北村何家莊的,何先生的侄女是初中生,識文斷字,長得清秀漂亮,龍丹的大哥龍文一見自然歡喜。迴家跟自己的老子龍信一說,此時就是板上釘
釘了。不幾天就安排就了親事。“就親”是龍家灣一帶民俗,就是兩家的家長湊在一起吃頓飯,人五人六的說上幾句你來我往的客套話,把親事定下來,以此為憑,一般就是不能反悔了。龍丹兩口子樂的合不上嘴,因為女方竟然一分錢的彩禮也沒要,竟然要倒貼。這就和了錦上添花的道理了,真是越窮越難找媳婦,越富找媳婦越不花錢了。一
按說,龍信這樣做也仁至義盡了,應該沒事了。可天有不測風雲,下江南的事情一直就傳到了縣裏。此時縣裏的爭鬥正是熱火朝天、人仰馬翻,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有一支據說是最最革命的紅色隊伍來到了村大隊部,找到了村書記許富,要求把走資本主義道路的投機倒把分子龍信交出來,要帶到縣裏做反革命典型,進行遊街示眾。
不得不說,書記許富的見多識廣,見來的這些闖將們橫門冷對千夫指,隻好低聲下氣的解釋,又把龍信早年參加抗日隊伍的事情搬出來,好說歹說,總算沒讓造反領袖們把龍信帶走。
但是,死罪可繞,活罪難免,不去縣裏遊街示眾也行,但必須在村裏遊街示眾,以儆效尤。沒辦法,書記許富隻好安排人用大紅紙糊了一頂大帽子給龍信帶上,上書:反革命的保皇派,走資本主義的走狗龍信。足足在四鄰八村遊街示眾了三天。
龍信老實,本沒沒幾個人認識,這下好了,四鄰八村的人沒有不知道龍信的了。農民還是以食為天,雖然龍信遊街示眾,可是沒有多少人痛恨龍信,人們對龍信更多的是羨慕和嫉妒。遊街有什麽,換不是白花花的大米照吃不誤?龍信的遊街不但沒有起到警示作用,更多的卻引起了人們對糧食的渴求。
最最革命的隊伍走後,有一個怪現象發生了:龍信的聲譽不降卻升。開始三個兩個的跟龍信搭訕說話,說些不疼不癢的話,問一些江南如何如何的話題,到了後來,龍信的家中更是流水般的來客,問一些如何去江南的事情,大有村村都有人想去江南淘金的年頭。
龍家灣最先來問話的自然是龍方,龍方多年經商,頭腦自是靈活,其次就是書記許富了,後來,幾乎是膽子稍大一點的都來了,問話自然是江南的事情,其心理自然也是想去江南淘金,盤算著如何也去多搗騰點糧食迴來,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啊。
最後,還是書記許富發話了:想去江南搗騰糧食,你們有生薑嗎?你們拿什麽去搗騰?這樣吧:今天晚上大家湊份子喝酒,讓龍信大哥給大家合計合計先怎麽種薑
,有了生薑才能有本錢去江南啊。這樣,大夥才都散去了。
龍信成了大名人,龍丹也不例外。有髯老人送的十幾本小人書,別說同齡的孩子眼饞,就是大幾歲的孩子,何時見過如此好看的小人書?龍丹自然也成小夥伴們的風雲人物。你不巴結我是吧?那我就不借給你小人書看,在文化沙漠的年代,小人書的魔力在孩子們看來幾乎跟吃飯一樣讓人著迷。不過,讓髯老人沒想到的是:無意中的把小人書送給小龍丹,卻給小龍丹埋下了自以為是的種子,這是後話。
湊錢攢窮喝酒當然是在書記許富家裏,因為龍信家裏的房子根本容不下那麽多人。不過,主角卻是龍信。龍信詳細介紹了生薑的種植,和注意事項。又介紹了薑種的來源,江南的事情反倒是沒有多少講。自此後,龍家灣村掀起了尋找薑種源的熱潮。一時間,求朋友,托親戚,原本不出名的北山曹家莊也名動龍家灣。
雖然大家都想種薑,可是種薑是由條件的,首先一個就是如何保密,不能讓外人輕易發現。其次就是水源問題,柳樹溝的荒地也是有限的,大家隻好在自家的院子裏種。這樣下來,龍家灣家家戶戶都擴大院落,家家戶戶打井澆地,這到成了龍家灣一個特別的風景:就是家家戶戶院子特別大。直到幾十年後來落實宅基麵積的土地管理局人員滿是驚奇,為什麽龍家灣的宅基地家家戶戶那麽大。
激起了老鄉們發財的夢想,特別是同村老少爺們一時間對龍信恭敬有加,即便是書記許富也從沒有如此的威望。龍信幾乎成了財神的代名詞,竟然有幾個媒婆要給自己的大兒子說起媳婦來。
龍信有四個兒子,老大龍文,老二龍華,老三龍成,老四龍丹。老大轉眼間也快十六歲了,掄起歲數,在落後的農村,這個年紀說媳婦也不是很早,龍信也就答應下來,說是考慮考慮。此話一傳出去,本村的幾個好拉纖做媒的媒婆忙活起來。這個媒婆把自己的侄女說過來,那個媒婆把自己的外甥女說過去,有一天,竟然是兩個媒婆同事來到龍信家裏,當著龍信的麵吵罵起來,互相貶低對方的介紹對象,結果,鬧得龍信兩口子哭笑不得。
要說起說媒,還是有高人,那就是本村小學的老師何先生,棋高一籌。先是利用龍丹小孩子不懂事,來打聽消息。後是利用龍丹把龍丹大哥約出來,和自己的侄女見了一麵。何先生不是本村人,是北村何家莊的,何先生的侄女是初中生,識文斷字,長得清秀漂亮,龍丹的大哥龍文一見自然歡喜。迴家跟自己的老子龍信一說,此時就是板上釘
釘了。不幾天就安排就了親事。“就親”是龍家灣一帶民俗,就是兩家的家長湊在一起吃頓飯,人五人六的說上幾句你來我往的客套話,把親事定下來,以此為憑,一般就是不能反悔了。龍丹兩口子樂的合不上嘴,因為女方竟然一分錢的彩禮也沒要,竟然要倒貼。這就和了錦上添花的道理了,真是越窮越難找媳婦,越富找媳婦越不花錢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