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章祿山子儀
二人四目相對,郭敬之握劍的手不停的抖動,他臉上的神情先是痛恨,再是憤怒,最後慢慢歸為平靜。過了良久,郭敬之轉過身向湯予說道:“恩公,煩勞您解開他的穴道。”
湯予救了郭敬之的性命,更幫他殺了金庾信,替他們郭家報了曆經四代的仇怨,郭敬之對湯予感激涕零,故而改口稱湯予恩公。
湯予不明郭敬之的用意,又不好開口詢問,隻得走到安延偃身前,伸出一腳踢在安延偃身上。這一腳看似隨意,卻正好解開了安延偃被封住的穴位。安延偃頓感氣血恢複順暢,稍加活動便站了起來,仍舊朝郭敬之怒目而視。
郭敬之低聲說道:“你走吧。”
此言一出,安延偃和湯予皆是一愣。安延偃雙睛中充滿狐疑,說道:“你說什麽?”
郭敬之重複道:“我說你可以走了。”
“你不殺我?”安延偃困惑的說道。
“我和金庾信之間的恩怨已了,何必多添殺戮。”郭敬之說道。
安延偃呆住,隨即攥緊拳頭,吼道:“姓郭的,你無需惺惺作態!我師傅因你而死,你我之間仇深似海,我……我……”安延偃似乎氣極,立刻要上前跟郭敬之拚命,但瞧著一旁的湯予,隻得硬生生的忍住。
郭敬之說道:“冤冤相報何時了,我想明白了……”
安延偃打斷郭敬之的話,罵道:“去你娘的!之前你怎麽不這麽說?現在我師傅死了,你卻道貌岸然的變成了聖人!”
安延偃講的一點沒錯,郭敬之從小就立誌今生一定要殺了金庾信,為此他每日勤學苦練,無一日懈怠。現在金庾信剛死,他竟勸起別人……
郭敬之大仇得報,一時居然無比的失落,更不願再和安延偃做無謂的爭鬥。他歎了一口氣,說道:“你快走吧,以後莫要……”
郭敬之的話尚未講完,安延偃大聲說道:“好,我走!不過姓郭的,你別以為我會感激你。告訴你,日後我定要尋你報仇。即使我殺不了你,我的兒孫也會代替我殺光你們郭氏一族!”
郭敬之心頭一凜,說道:“我等你便是!郭氏一門豈會怕你不成。”
安延偃又瞪向一旁的湯予,眼中盡是仇恨和怨毒。之前湯予和金庾信的惡鬥,安延偃全瞧在眼裏,他深知自己和湯予的武功比起來相差懸殊,根本毫無勝算。為今之計隻有先隱忍下來,待日後再尋找機會以報殺師之仇。安延偃打定主意,說道:“閣下劍術通神,我自知再練一百年也未必是你的對手。但師仇不能不報,總有一天我會找到你,在你胸前也插上一劍!”
湯予默然不語,不知道心裏想些什麽。安延偃說完抱著金庾信的屍身朝山下奔去,轉眼間消失無蹤。
這安延偃倒也是個言出必行之人,幾年間他數次潛入中土找郭敬之報仇,皆铩羽而歸。後來安延偃迴到突厥,娶了一位改嫁的女子為妻。那女子並無特別之處,不過她的兒子可是一個影響了後世數百年的大人物。此子名叫祿山,因其母嫁給了安延偃,便隨了安延偃的姓氏,就是將來發動“安史之亂”,險些毀掉大唐江山的安祿山。而更讓人想不到的是,郭敬之也有一個兒子,喚做郭子儀,即是那位挽狂瀾於既倒,又給大唐續命百年的的郭老令公。安氏和郭氏的精彩紛爭,恩恩怨怨,為大唐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實若非湯予今日在太白山上仗義出手,郭敬之必死無疑,也就沒了郭子儀郭老令公,華夏的曆史也將會重新改寫。
安延偃走後,隻剩郭敬之、湯予和阿秀三人。郭敬之連忙俯身跪倒,朝湯予磕頭不止。湯予被他弄得手足無措,邊把他扶起,邊說道:“快快起來,你這是做什麽。”
郭敬之眼角淚光閃閃,說道:“多謝恩公,郭某才能大仇得報,我定會為恩公立下長生牌位,讓郭氏之人永世供奉!”
湯予微微一笑,說道:“郭兄弟言重了,你我在此相遇,乃是緣分。何況我總不能白白吃了你的燒鵝,”
郭敬之被湯予逗的露出一絲笑意,他伸手擦去眼角的淚水,盯著湯予瞧了又瞧。恰巧這時一陣山風吹開湯予麵前的亂發,郭敬之嚇了一跳,不由得呆立當場。
自己的模樣,湯予最是清楚,他重新用頭發遮住麵容,說道:“怎麽,嚇到你了。”
郭敬之迴過神來,說道:“恩公,你的臉……”
湯予笑了笑,說道:“許久以前的事了,不提也罷。”
郭敬之麵露疑色,說道:“恩公,我方才聽金庾信喚你……喚你……”郭敬之的話講了一半,又了咽迴去。
湯予說道:“郭兄弟有話直說,無需吞吞吐吐。”
郭敬之思慮再三,終於說道:“我聽金庾信喚你湯予……不知是真是假?”
湯予略顯遲疑,還是答道:“不錯,我就是盜挖皇陵的湯予。”
郭敬之雖然已猜出湯予的身份,然而聽他自己承認,仍是大吃一驚。
湯予見狀,說道:“郭兄弟怕了?”
郭敬之穩定心神,說道:“原來你真的是天下第一劍客湯予!怪不得,除了你誰能把金庾信斬在劍下。”
湯予笑了笑,沒有說話。郭敬之十分激動,說道:“湯大俠,你的大名如雷貫耳,我自幼便聽說過你的事,對你的劍術和為人佩服的五體投地……”
湯予擺擺手,郭敬之繼續說道:“天下學劍之人無一不將您視作榜樣。我五歲開始練劍,發誓要成為像你一樣世間無對的劍客。本以為今生無緣相見,想不到……居然在太白山上與您相會,得償所願。在下真是蒙老天眷顧!”
湯予說道:“我是朝廷通緝的重犯,你難道不害怕?”
獻陵之事早已平息,湯予也消聲滅跡多年,可他說的沒錯,自己犯了十惡不赦之罪,被官府通緝,否則何至於隱姓埋名,四海漂泊,到處流浪。
二人四目相對,郭敬之握劍的手不停的抖動,他臉上的神情先是痛恨,再是憤怒,最後慢慢歸為平靜。過了良久,郭敬之轉過身向湯予說道:“恩公,煩勞您解開他的穴道。”
湯予救了郭敬之的性命,更幫他殺了金庾信,替他們郭家報了曆經四代的仇怨,郭敬之對湯予感激涕零,故而改口稱湯予恩公。
湯予不明郭敬之的用意,又不好開口詢問,隻得走到安延偃身前,伸出一腳踢在安延偃身上。這一腳看似隨意,卻正好解開了安延偃被封住的穴位。安延偃頓感氣血恢複順暢,稍加活動便站了起來,仍舊朝郭敬之怒目而視。
郭敬之低聲說道:“你走吧。”
此言一出,安延偃和湯予皆是一愣。安延偃雙睛中充滿狐疑,說道:“你說什麽?”
郭敬之重複道:“我說你可以走了。”
“你不殺我?”安延偃困惑的說道。
“我和金庾信之間的恩怨已了,何必多添殺戮。”郭敬之說道。
安延偃呆住,隨即攥緊拳頭,吼道:“姓郭的,你無需惺惺作態!我師傅因你而死,你我之間仇深似海,我……我……”安延偃似乎氣極,立刻要上前跟郭敬之拚命,但瞧著一旁的湯予,隻得硬生生的忍住。
郭敬之說道:“冤冤相報何時了,我想明白了……”
安延偃打斷郭敬之的話,罵道:“去你娘的!之前你怎麽不這麽說?現在我師傅死了,你卻道貌岸然的變成了聖人!”
安延偃講的一點沒錯,郭敬之從小就立誌今生一定要殺了金庾信,為此他每日勤學苦練,無一日懈怠。現在金庾信剛死,他竟勸起別人……
郭敬之大仇得報,一時居然無比的失落,更不願再和安延偃做無謂的爭鬥。他歎了一口氣,說道:“你快走吧,以後莫要……”
郭敬之的話尚未講完,安延偃大聲說道:“好,我走!不過姓郭的,你別以為我會感激你。告訴你,日後我定要尋你報仇。即使我殺不了你,我的兒孫也會代替我殺光你們郭氏一族!”
郭敬之心頭一凜,說道:“我等你便是!郭氏一門豈會怕你不成。”
安延偃又瞪向一旁的湯予,眼中盡是仇恨和怨毒。之前湯予和金庾信的惡鬥,安延偃全瞧在眼裏,他深知自己和湯予的武功比起來相差懸殊,根本毫無勝算。為今之計隻有先隱忍下來,待日後再尋找機會以報殺師之仇。安延偃打定主意,說道:“閣下劍術通神,我自知再練一百年也未必是你的對手。但師仇不能不報,總有一天我會找到你,在你胸前也插上一劍!”
湯予默然不語,不知道心裏想些什麽。安延偃說完抱著金庾信的屍身朝山下奔去,轉眼間消失無蹤。
這安延偃倒也是個言出必行之人,幾年間他數次潛入中土找郭敬之報仇,皆铩羽而歸。後來安延偃迴到突厥,娶了一位改嫁的女子為妻。那女子並無特別之處,不過她的兒子可是一個影響了後世數百年的大人物。此子名叫祿山,因其母嫁給了安延偃,便隨了安延偃的姓氏,就是將來發動“安史之亂”,險些毀掉大唐江山的安祿山。而更讓人想不到的是,郭敬之也有一個兒子,喚做郭子儀,即是那位挽狂瀾於既倒,又給大唐續命百年的的郭老令公。安氏和郭氏的精彩紛爭,恩恩怨怨,為大唐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其實若非湯予今日在太白山上仗義出手,郭敬之必死無疑,也就沒了郭子儀郭老令公,華夏的曆史也將會重新改寫。
安延偃走後,隻剩郭敬之、湯予和阿秀三人。郭敬之連忙俯身跪倒,朝湯予磕頭不止。湯予被他弄得手足無措,邊把他扶起,邊說道:“快快起來,你這是做什麽。”
郭敬之眼角淚光閃閃,說道:“多謝恩公,郭某才能大仇得報,我定會為恩公立下長生牌位,讓郭氏之人永世供奉!”
湯予微微一笑,說道:“郭兄弟言重了,你我在此相遇,乃是緣分。何況我總不能白白吃了你的燒鵝,”
郭敬之被湯予逗的露出一絲笑意,他伸手擦去眼角的淚水,盯著湯予瞧了又瞧。恰巧這時一陣山風吹開湯予麵前的亂發,郭敬之嚇了一跳,不由得呆立當場。
自己的模樣,湯予最是清楚,他重新用頭發遮住麵容,說道:“怎麽,嚇到你了。”
郭敬之迴過神來,說道:“恩公,你的臉……”
湯予笑了笑,說道:“許久以前的事了,不提也罷。”
郭敬之麵露疑色,說道:“恩公,我方才聽金庾信喚你……喚你……”郭敬之的話講了一半,又了咽迴去。
湯予說道:“郭兄弟有話直說,無需吞吞吐吐。”
郭敬之思慮再三,終於說道:“我聽金庾信喚你湯予……不知是真是假?”
湯予略顯遲疑,還是答道:“不錯,我就是盜挖皇陵的湯予。”
郭敬之雖然已猜出湯予的身份,然而聽他自己承認,仍是大吃一驚。
湯予見狀,說道:“郭兄弟怕了?”
郭敬之穩定心神,說道:“原來你真的是天下第一劍客湯予!怪不得,除了你誰能把金庾信斬在劍下。”
湯予笑了笑,沒有說話。郭敬之十分激動,說道:“湯大俠,你的大名如雷貫耳,我自幼便聽說過你的事,對你的劍術和為人佩服的五體投地……”
湯予擺擺手,郭敬之繼續說道:“天下學劍之人無一不將您視作榜樣。我五歲開始練劍,發誓要成為像你一樣世間無對的劍客。本以為今生無緣相見,想不到……居然在太白山上與您相會,得償所願。在下真是蒙老天眷顧!”
湯予說道:“我是朝廷通緝的重犯,你難道不害怕?”
獻陵之事早已平息,湯予也消聲滅跡多年,可他說的沒錯,自己犯了十惡不赦之罪,被官府通緝,否則何至於隱姓埋名,四海漂泊,到處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