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一章賞曲探秘
那歌妓向湯予二人行了一個萬福,說道:“小女子雨柔見過公子,不知公子想聽哪首曲子?”
湯予不通音律又怕被人恥笑,便裝出一副很隨意的表情,說道:“你隻揀最拿手的唱來就是。”
歌妓想了想,說道:“小女子為公子獻上一曲《桃花落》如何?”
湯予哪懂得什麽桃花落或是梅花落,隨口說道:“好,好。”
歌妓瞧著湯予的神情知道他是外行人,多多少少對湯予有些看不起。但她自年老色衰後難得有人找她相陪,故而心中既高興又感激,唯恐湯予不知《桃花落》為何,遂耐心的解釋道:“公子,這曲《桃花落》是前隋著名的樂師萬寶常所寫。萬寶常是江南人,因受其父株連獲罪,被配充樂戶,成為樂工。他常感憂忿哀傷,為抒發心中的苦悶,便寫下了此傳世名作《桃花落》。說起來,小女子和萬先生還是同鄉,亦俱是苦命之人……”歌妓說著,語聲變的幽怨起來。
湯予被歌妓弄的一頭霧水,想安慰她幾句又不知該怎樣說出口,隻有默不作聲,低頭品了一口杯中的酒。
旁邊的老鴇見狀,咳了一下。歌妓隨即會意,收斂情緒接著說道:“《桃花落》的詞是由萬先生所寫,曲子卻傳自蘇低婆的《破陣樂》。蘇低婆是南朝時的宮廷樂師,深得當時天子的喜愛。她善奏琵琶,技藝無雙……”
湯予從未聽說過萬寶常、蘇低婆的名號,臉上早顯露出些許的不耐煩。老鴇最擅察言觀色,忙道:“雨柔,大爺是博學多才之人,你說的事大爺豈會不知?你專心唱曲就是。”
歌妓明白老鴇嫌自己囉嗦,忙說道:“嬸娘說的是。”她說完捧著琵琶坐好,雙手在琵琶上來迴撥弄,隨之優美的樂聲四處飄揚,接著她也張開歌喉輕輕的唱了起來。
這歌妓雖然年紀大了容顏漸衰,可唱功卻是一流,直把一曲《桃花落》唱的婉轉動人,聲動梁塵。可惜如此雅音竟唱給了湯予,他本無賞曲的心境,更聽不懂歌中的之乎者也,真似對牛彈琴,暴殄天物。
一曲終了,歌妓隻待湯予鼓掌喝彩,豈料他竟不聲不響,好像渾然不覺一般。
老鴇在旁問道:“大爺,您覺得雨柔唱的如何?”
湯予信口答道:“馬馬虎虎,還算過的去。”
那歌妓聞言一愣,忍不住掉下淚來。近些年她極少有機會撫琴唱曲,坊中之人都嫌她礙眼,隻是念她自幼在此才將她留下,賞她一口飯吃。所以她心中常常自憐自怨,痛恨老天對自己的不公。今日原以為得遇知音,誰料湯予居然當麵出言不敬,怎能不使她悲從中來?歌妓哪裏知道,若非老鴇見湯予是個土豹子,想隨便糊弄他一番,又豈會叫她相陪?
見歌妓雨柔落淚,老鴇唯恐掃了湯予的興致,急忙陪笑道:“大爺若是不喜歡雨柔,換一個就是。”
不等湯予答話,老鴇趕忙讓那歌妓退下。過了不久,她便又領著另外一名女子迴到房中。
這名女子年紀比那叫雨柔的歌妓輕了許多,瞧樣子不過三十歲上下,生得姿容俏麗,體態豐滿,渾身上下透著一股媚氣。尤其一雙杏眼,剛一進屋就不時朝湯予拋上幾下。然而她雖然長的漂亮,但技藝比方才的歌妓差的太遠。等她哼哼唧唧的唱完,湯予已經險些昏沉沉的睡了過去。
老鴇仍是關切的問道:“大爺覺得怎樣,是否鍾您的意?”
湯予頭都懶得抬起,連連擺手。老鴇衝女子遞了一個眼色,示意她離開。女子會意,不過之前的一臉媚態早消失無蹤,臨走時還不忘狠狠瞪了湯予兩眼。
老鴇笑著說道:“不想大爺倒是挑剔的緊,沒辦法隻能讓我們弈音坊最紅的姑娘出來,為您……”
她話未講完,湯予搶言說道:“不用了,不用了。”
老鴇十分疑惑,說道:“大爺,您這是何意?難道嫌我們弈音坊哪裏怠慢了您?”
兩首曲子聽下來,簡直讓湯予苦不堪言。他打定主意,不想再隱瞞,直言道:“你不要誤會,其實我來弈音坊不是為了聽曲品琴?”
華服老婦聞言,眼睛賊溜溜的瞟了一眼湯予,說道:“大爺不是來聽曲的,難不成是……”她本想繼續講下去,可想到一旁的雲靖兒是個女子,看她跟湯予的舉止應該是一雙情侶,隻得把後麵的話咽迴肚子裏,但心裏暗暗嘀咕道:想不到這小子盡管土裏土氣,膽子卻是大的很,竟然帶著自己的女人明目張膽的尋花問柳,還真是少見。
湯予知道老鴇會錯了意,臉上一紅,急道:“你不要亂猜,我隻是想跟你打聽一個人?”
老鴇一愣,收了不懷好意的笑容,問道:“打聽一個人?誰?”
湯予脫口說道:“夏千萍,夏姑娘……”
他話音未落,老鴇勃然變色道:“夏千萍?你找她做甚?”
湯予看老鴇臉色大變,說道:“我常聽人說洛陽弈音坊有一位姑娘名叫夏千萍,色藝雙絕,人稱“花魁”……”
老鴇神情稍定,說道:“原來大爺是因仰慕花魁之名而來。唉,實在不巧,千萍姑娘有些私事去辦,眼下不在坊中。”
湯予明知故問道:“敢問夏姑娘去了哪裏,何時能迴來?”
老鴇臉色陰沉下來,說道:“大爺若是想聽個曲解解悶,弈音坊有的是姑娘相陪,並非隻有夏千萍一人。”
湯予正聲說道:“我找夏姑娘,別人與我何幹。”
老鴇此時已覺察湯予絕非和旁人一樣是為聽曲尋歡而來,必是另有所圖。她警覺的說道:“你……你來弈音坊到底想幹什麽?”
湯予索性說道:“實不相瞞,前日我在洪州城中見過夏姑娘。彼時夏姑娘身受箭傷劇毒,我還出手相救於她……”
老鴇渾身顫栗,說道:“你究竟是誰?夏千萍可是你害的嗎?她現在何處?”
那歌妓向湯予二人行了一個萬福,說道:“小女子雨柔見過公子,不知公子想聽哪首曲子?”
湯予不通音律又怕被人恥笑,便裝出一副很隨意的表情,說道:“你隻揀最拿手的唱來就是。”
歌妓想了想,說道:“小女子為公子獻上一曲《桃花落》如何?”
湯予哪懂得什麽桃花落或是梅花落,隨口說道:“好,好。”
歌妓瞧著湯予的神情知道他是外行人,多多少少對湯予有些看不起。但她自年老色衰後難得有人找她相陪,故而心中既高興又感激,唯恐湯予不知《桃花落》為何,遂耐心的解釋道:“公子,這曲《桃花落》是前隋著名的樂師萬寶常所寫。萬寶常是江南人,因受其父株連獲罪,被配充樂戶,成為樂工。他常感憂忿哀傷,為抒發心中的苦悶,便寫下了此傳世名作《桃花落》。說起來,小女子和萬先生還是同鄉,亦俱是苦命之人……”歌妓說著,語聲變的幽怨起來。
湯予被歌妓弄的一頭霧水,想安慰她幾句又不知該怎樣說出口,隻有默不作聲,低頭品了一口杯中的酒。
旁邊的老鴇見狀,咳了一下。歌妓隨即會意,收斂情緒接著說道:“《桃花落》的詞是由萬先生所寫,曲子卻傳自蘇低婆的《破陣樂》。蘇低婆是南朝時的宮廷樂師,深得當時天子的喜愛。她善奏琵琶,技藝無雙……”
湯予從未聽說過萬寶常、蘇低婆的名號,臉上早顯露出些許的不耐煩。老鴇最擅察言觀色,忙道:“雨柔,大爺是博學多才之人,你說的事大爺豈會不知?你專心唱曲就是。”
歌妓明白老鴇嫌自己囉嗦,忙說道:“嬸娘說的是。”她說完捧著琵琶坐好,雙手在琵琶上來迴撥弄,隨之優美的樂聲四處飄揚,接著她也張開歌喉輕輕的唱了起來。
這歌妓雖然年紀大了容顏漸衰,可唱功卻是一流,直把一曲《桃花落》唱的婉轉動人,聲動梁塵。可惜如此雅音竟唱給了湯予,他本無賞曲的心境,更聽不懂歌中的之乎者也,真似對牛彈琴,暴殄天物。
一曲終了,歌妓隻待湯予鼓掌喝彩,豈料他竟不聲不響,好像渾然不覺一般。
老鴇在旁問道:“大爺,您覺得雨柔唱的如何?”
湯予信口答道:“馬馬虎虎,還算過的去。”
那歌妓聞言一愣,忍不住掉下淚來。近些年她極少有機會撫琴唱曲,坊中之人都嫌她礙眼,隻是念她自幼在此才將她留下,賞她一口飯吃。所以她心中常常自憐自怨,痛恨老天對自己的不公。今日原以為得遇知音,誰料湯予居然當麵出言不敬,怎能不使她悲從中來?歌妓哪裏知道,若非老鴇見湯予是個土豹子,想隨便糊弄他一番,又豈會叫她相陪?
見歌妓雨柔落淚,老鴇唯恐掃了湯予的興致,急忙陪笑道:“大爺若是不喜歡雨柔,換一個就是。”
不等湯予答話,老鴇趕忙讓那歌妓退下。過了不久,她便又領著另外一名女子迴到房中。
這名女子年紀比那叫雨柔的歌妓輕了許多,瞧樣子不過三十歲上下,生得姿容俏麗,體態豐滿,渾身上下透著一股媚氣。尤其一雙杏眼,剛一進屋就不時朝湯予拋上幾下。然而她雖然長的漂亮,但技藝比方才的歌妓差的太遠。等她哼哼唧唧的唱完,湯予已經險些昏沉沉的睡了過去。
老鴇仍是關切的問道:“大爺覺得怎樣,是否鍾您的意?”
湯予頭都懶得抬起,連連擺手。老鴇衝女子遞了一個眼色,示意她離開。女子會意,不過之前的一臉媚態早消失無蹤,臨走時還不忘狠狠瞪了湯予兩眼。
老鴇笑著說道:“不想大爺倒是挑剔的緊,沒辦法隻能讓我們弈音坊最紅的姑娘出來,為您……”
她話未講完,湯予搶言說道:“不用了,不用了。”
老鴇十分疑惑,說道:“大爺,您這是何意?難道嫌我們弈音坊哪裏怠慢了您?”
兩首曲子聽下來,簡直讓湯予苦不堪言。他打定主意,不想再隱瞞,直言道:“你不要誤會,其實我來弈音坊不是為了聽曲品琴?”
華服老婦聞言,眼睛賊溜溜的瞟了一眼湯予,說道:“大爺不是來聽曲的,難不成是……”她本想繼續講下去,可想到一旁的雲靖兒是個女子,看她跟湯予的舉止應該是一雙情侶,隻得把後麵的話咽迴肚子裏,但心裏暗暗嘀咕道:想不到這小子盡管土裏土氣,膽子卻是大的很,竟然帶著自己的女人明目張膽的尋花問柳,還真是少見。
湯予知道老鴇會錯了意,臉上一紅,急道:“你不要亂猜,我隻是想跟你打聽一個人?”
老鴇一愣,收了不懷好意的笑容,問道:“打聽一個人?誰?”
湯予脫口說道:“夏千萍,夏姑娘……”
他話音未落,老鴇勃然變色道:“夏千萍?你找她做甚?”
湯予看老鴇臉色大變,說道:“我常聽人說洛陽弈音坊有一位姑娘名叫夏千萍,色藝雙絕,人稱“花魁”……”
老鴇神情稍定,說道:“原來大爺是因仰慕花魁之名而來。唉,實在不巧,千萍姑娘有些私事去辦,眼下不在坊中。”
湯予明知故問道:“敢問夏姑娘去了哪裏,何時能迴來?”
老鴇臉色陰沉下來,說道:“大爺若是想聽個曲解解悶,弈音坊有的是姑娘相陪,並非隻有夏千萍一人。”
湯予正聲說道:“我找夏姑娘,別人與我何幹。”
老鴇此時已覺察湯予絕非和旁人一樣是為聽曲尋歡而來,必是另有所圖。她警覺的說道:“你……你來弈音坊到底想幹什麽?”
湯予索性說道:“實不相瞞,前日我在洪州城中見過夏姑娘。彼時夏姑娘身受箭傷劇毒,我還出手相救於她……”
老鴇渾身顫栗,說道:“你究竟是誰?夏千萍可是你害的嗎?她現在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