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五迴 清君側
權宦醫妃之廠公真絕色 作者:瑾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
到得傍晚,跪在幹元殿外的臣工親貴們已因疲憊氣憤,多少都變得焦躁起來,漸漸更是在不知道誰開口說了一句:「太後娘娘不許我等見皇上,莫不是是效仿前朝薑太後,乃至武後不成?」之後,變得群情激憤起來。
前朝薑太後在其子憫帝駕崩後,直接隱瞞其死訊十餘日,直至她選定了繼位的新君人選——時年僅隻八歲的哀帝,才昭告了天下憫帝的死訊,自此垂簾聽政,把持朝政十五載,終至葬送了江山。
武後的事跡更是不必說,人盡皆知。
也不怪群情激奮了,他們可受不了牝雞司晨,更做不到眼睜睜看著大周的江山葬送在一個都快老糊塗了的老婦人手裏!
太後隻能讓崔福祥和宣武侯再次到幹元殿外,安撫勸解眾臣工親貴,告訴他們隆慶帝無恙,隻是暫時昏睡著,但太醫說了,很快就能醒來。
可惜眾臣工親貴一個字也懶得聽崔福祥和宣武侯的,還絲毫不再客氣婉轉的臭罵了二人一迴:「你二人奸佞媚上,助紂為虐,眼裏隻有權勢富貴,渾不在意皇上安危、社稷安危,就不怕不得善終,遺臭萬年嗎?」
讓二人立時進去勸太後,讓他們進殿給隆慶帝侍疾,否則再僵持下去,他們實在擔心隆慶帝安危,就隻能硬闖了。
崔福祥與宣武侯隻得鎩羽而歸,換了太後親自出馬。
太後隻得由段嬤嬤和宮人們扶著,到了殿外,與臣工親貴直接麵對麵:「哀家知道眾愛卿擔心聖躬安危,皇帝是龍體有些欠安,哀家承認,可太醫也說了,皇帝並無大礙,待醒來後靜養幾日,也就無妨了。你們卻擺出這樣的架勢來,知道的,說你們是忠君愛國,關心聖躬,不知道的,還以為你們是想逼宮造反呢!」
說完看向打頭的平、安二親王,似笑非笑:「你們兩個是皇帝的親兄弟,聖躬抱恙,你們就該責無旁貸的安撫人心,為君分憂才是,卻領頭這般藐視聖躬,讓皇帝連安心靜養兩日都做不到,到底是何居心?哀家隻是你們的嫡母,素來不被你們放在眼裏便罷了,先帝和列祖列宗,可都在天上看著呢!」
奈何平、安二親王早不是以往嫡母眼睛一瞪,便不敢再造次了的不得寵皇子了。
聞言平親王先就抱拳說道:「母後此言差矣,正是因為兒臣與五皇弟是皇上的親兄弟,才更該將皇上的安危、大周的安危放在第一位才是。反倒是母後,兒臣與眾位臣工又不是要怎麽樣,隻是想進殿親眼證實一下聖躬的確並無大礙,再就是留幾位重臣侍疾待命於龍床之前而已,兒臣平心而論,這個要求委實不過分,怎麽母後就是不肯同意呢?」
隨即安親王也道:「兒臣附議三皇兄所言,兒臣與眾臣工的要求並不過分,不是嗎?反倒是母後這樣百般阻撓,不許我等進殿侍疾待命,才更容易讓文武百官和整個京城的百姓都人心惶惶,不知所措,還請母後不要再一意孤行!」
兄弟兩個先了口,其他臣工親貴也都紛紛開了口:「臣附議二位王爺的話,還請太後娘娘不要再一意孤行!」
「皇上先是大周的皇帝,然後才是太後娘娘的兒子,皇上的安危也先是大周和朝廷的國事、政事,然後才是太後娘娘的家事,『後宮不得幹政』乃是祖訓,太後娘娘難道想違背祖製不成?」
「太後娘娘如此阻攔臣等麵聖,到底是何居心?太後娘娘已是古稀老人,早該頤養天年了!」
個個兒言語如刀,一句狠似一句,一個毒過一個。
直把太後氣得麵如金紙,搖搖欲墜,隻能讓段嬤嬤和宮人扶著,近乎狼狽的敗走迴了隆慶帝的寢殿,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命金吾衛和東西兩廠的緹騎把殿門務必給她守死了,「沒有哀家的命令,決不許任何一個臣工踏進半步!」
可別說宣武侯和崔福祥了,就是太後自己,也知道雙方這樣僵持不下不是長久之計,再這樣下去,整個京城真要亂了;而法不責眾,他們也奈何不得外麵的眾臣工親貴,惟有他們妥協。
太後頭痛欲裂之下,隻得又罵起江太醫等人來:「這都快整整一日一夜了,還救不醒皇帝,到底要你們何用?是不是非要哀家把刀讓人把刀架到了你們的脖子之上,你們才肯全力以赴!」
江太醫等人都連哭都哭不出來了,他們何嚐不想救醒皇上,保住身家性命,可實在沒那個本事,他們又能怎麽著呢?
太後惟有自己想轍,「要不讓他們進來幾個人,親眼看一看皇帝還好好兒的,等那幾個人出去一說,其他人自然也就願意散了,你們覺著怎麽樣?」
後麵一句話,問的還是宣武侯和崔福祥。
二人當然都覺得都不怎麽樣,隆慶帝現在那副氣若遊絲的樣子,哪裏『還好好兒的』了?傻子都看得出情況已然糟透了,那他們就更有興師問責的理由了。
且「請神容易送神難」,臣工親貴們都進來了,怎麽可能還肯出去,定要一直守在隆慶帝床前,才能得到第一手的消息或是好處,誰肯離開的?
他們可連理由都是現成的,『不放心聖躬,留下侍疾』。
宣武侯沉默片刻,低聲問太後道:「太後娘娘,素日皇上或是您老人家,就沒有與哪家宗親私下走得近些的麽?」
這會兒還須得有自己人幫襯發聲,才有可能緩解局勢啊。
太後沒說話,素日皇帝因為過繼的事兒,看哪個宗親都不順眼,她怎麽可能與誰家走得近?何況她自己也不願意!
宣武侯見太後不說話,還有什麽不明白的,惟有暗暗嘆息了。
一個皇帝做得失敗到這個地步,也真是有夠嘆為觀止了,可笑他之前怎麽就沒意識到這一點呢?
可這條船再金玉其表、敗絮其中,他也已經上了,下不去了……
很快天便黑透了,眾臣工裏幾位上了年紀的閣老王公先撐不住了,倒下了兩個。
然被宣武侯忙忙以太後的名義,召了出去的兩個太醫一針下去醒來後,竟還不肯先去歇著,還要與其他人一道跪在原地,「今日不能親眼聖躬無恙,臣便跪死在這裏又何妨?」
又請見太後,要太後當麵給大家一個交代。
太後無奈,隻得忍氣再次與眾臣工麵對麵:「皇帝方才已經醒過一次了,但太疲憊,吃了藥又睡了過去,據太醫說來,明日醒來後,應當就能徹底清醒,大有好轉了。眾愛卿還是先各自散了,明日再來麵聖吧,你們可都是朝廷的肱股之臣,再這樣下去,等皇帝醒了,你們卻倒下了,還要如何為國盡忠為君分憂?都散了吧!」
可惜眾臣工仍是不依不饒,立刻有人說道:「皇上方才真醒過嗎,太後娘娘隻怕是糊弄臣等的吧?依臣所見,太後娘娘便讓臣等進去親眼瞧一瞧聖躬可還安好,自然也就都安心了,何必這樣僵持著,大家都身心俱疲不說,還人心惶惶呢?」
安親王隨即接道:「是啊母後,若皇上龍體真隻是微恙,您便讓兒臣等進去瞧一瞧又何妨?兒臣與三皇兄與皇上骨肉相連,若母後怕人太多,進去後會饒了皇上靜養,那便隻讓兒臣二人進去,總可以了吧?昨日早朝時,文武百官都還親見皇上龍體安康,龍馬精神,今日卻……實在讓兒臣等不得不擔心啊,還請母後就同意兒臣和三皇兄進殿麵聖,以安人心吧。」
太後讓眾人逼得沒了法,心裏都忍不住後悔起之前為什麽沒有聽宣武侯的,將常百草提到來隆慶帝診治了,就不信刀都架在脖子上了,常百草還敢不竭盡全力為皇帝治病,那指不定人早就已經醒了。
思來想去,正待再說,冷不防就聽得人群裏一個聲音喊道:「太後娘娘,太醫說了聖躬是因何抱恙嗎?臣怎麽聽說,皇上是受了奸佞的蒙蔽,服食了丹砂丸藥之類,昨晚又召幸了幾位小主侍寢後,才會聖躬抱恙的?太後娘娘坐鎮後宮,照理不該沒聽說此事才是,卻不想著徹查,反倒一味的遮掩,到底是也被蒙蔽了,還是想要護著奸佞呢?」
這話就大有聽頭了,偏人多口雜,天又黑了,一時也看不清說話之人是誰。
隻能聽見其他人聽了那人的話,都震驚的議論起來:「竟有這樣的事?簡直該殺!」
「那個奸佞是誰?如此媚上作亂,到底是何居心?」
「太後娘娘,還請您據實告知臣等聖躬到底因何抱恙,病勢又到底如何?如今國本未定,若皇上……大周可就真要亂了,太後娘娘難道不怕成為千古罪人嗎?」
太後體力與精神都已到了崩潰的邊緣,再被群臣這般誅心的一逼問,終於再也撐不住,軟軟癱在了段嬤嬤身上。
一旁宣武侯見狀,縱知道眼下他不該出頭,也隻能硬著頭皮出這個頭了,不然還能指望崔福祥不成?
他可都恨不能將自己縮成一根針了!
宣武侯隻得清了清嗓子,緩聲說道:「各位王爺大人還請聽我一言,皇上雖是真龍天子,卻也是人,吃五穀雜糧,那便一樣會生病,一樣會抱恙。可太醫們也說了,皇上真沒大礙,明日就能清醒過來了,眾位卻仗著法不責眾,便這般的咄咄逼人,豈是為人臣者可為之事,就不怕皇上醒來後,龍顏大怒嗎?」
頓了頓,「方才那位說皇上是受了奸佞蒙蔽,才會聖躬抱恙的大人,敢站出來當著大傢夥兒的麵,把同樣的話再說一遍嗎?皇上聖明燭照,豈能輕易受人蒙蔽,倒是您,連皇上後宮的事、連皇上召幸了幾位小主都一清二楚,這不是窺伺聖躬是什麽?如今又在這裏妖言惑眾,真是好大的膽子,到底是何居心!」
還當自己扣了一頂「窺伺聖躬」的大帽子下來,說話之人必定會繼續隱匿在人群中,不敢出頭了。
不想對方卻真排眾而出,站到了眾人麵前。
不是別個,卻是督察院左副都禦史齊開,「本官自來對皇上、對朝廷忠心耿耿,豈敢窺伺聖躬?本官也不需要窺伺聖躬,如今滿京城誰人不知誰人不曉你宣武侯,還有你崔廠公,便是皇上跟前兒最大的兩個奸佞!隻要能討皇上歡心,能讓皇上受你們的蒙蔽,達到自己的目的,你們什麽事做不出來?隻怕此番聖躬抱恙,至今未醒,就是你二人的傑作吧!」
這頂帽子比方才宣武侯欲扣給他的更大,宣武侯如何敢接?
接了自己就真要成『奸佞』,除非隆慶帝能立時醒轉過來,不然群情激奮之下,他還不定會落得什麽下場,勢必身敗名裂不說,還會連累家族,遺臭萬年!
宣武侯因忙道:「齊大人還請慎言!本侯對皇上忠心耿耿,日月可鑑,容不得齊大人如此詆毀!崔廠公亦是一樣,向來急皇上之所急,憂皇上之所憂,齊大人卻空口白牙就給我二人定如此大的罪,請恕我二人不能領,也請齊大人把話收迴去!」
崔福祥不必宣武侯點到他,也知道自己不能再裝鵪鶉了,畢竟齊開的話實在太重。
立刻接了宣武侯的話道:「咱家也請齊大人把方才的話收迴去,咱家與宣武侯對皇上忠心耿耿,日月可鑑,豈容齊大人詆毀?皇上聖躬抱恙實非所有臣工百姓所願,可人吃五穀雜糧,生病抱恙本就是人之常情。咱家也問齊大人與眾位大人一句,皇上不過偶感小恙,便惹得眾位如此咄咄逼人,連太後娘娘也不放在眼裏,到底是何居心,莫不是多年的聖賢書都白讀了,連『卑不動尊』的道理都不知道?」
齊開卻是寸步不讓,「本官到底是不是詆毀二位,二位心知肚明,自二位蒙蔽聖聽以來,朝堂亂成什麽樣,京城又亂成什麽樣?聖躬這程子分明龍精虎猛,勤政愛民更勝往昔,也是忽然說倒下便倒下,我等想要進殿一探究竟,留下侍疾待命,亦不被允許,亦不讓太醫告知我等聖躬究竟因何抱恙,讓人怎能不懷疑?我等既是朝廷的官員,既是皇上的臣子,食君之祿,便當忠君之事,自然要問個清楚明白,以免江山社稷白白為奸佞所葬送,百姓白白為奸佞所荼毒!」
閣老們也紛紛聲援起他來:「宣武侯與崔廠公一直阻撓我等進殿麵聖,到底是何居心,莫不是想效仿曹孟德,『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惜皇上聖明燭照,不會一直受爾等蒙蔽,我等亦對皇上、對大周忠心耿耿,斷不會袖手旁觀,由得爾等為所欲為!」
平親王安親王和眾親貴亦都道:「本王等與皇上血脈相連,血濃於水,結果到頭來,竟被兩個奸佞攔著,連見皇上一麵都做不到,還有沒有天理了?你們兩個奸佞如此倒行逆施,就不怕天打雷劈麽?」
又不約而同將矛頭對準了太後:「還請母後/太後娘娘不要再被奸佞所蒙蔽,允準臣等進殿探視皇上。」
「莫不是太後娘娘竟身不由己,受了奸佞的脅迫?若果真如此,如今眾臣工宗親都在,太後娘娘不必擔心,隻管說出來,眾臣工宗親絕不會袖手旁觀,邪不勝正,邪祟也永遠戰勝不了正義正統的!」
太後靠在段嬤嬤身上,被吵吵得連昏迷都昏迷不安生,偏還不能進殿去躺著緩緩,就怕自己一旦離開,宣武侯與崔福祥便再鎮不住眾臣工親貴了。
隻得又強撐著站直了身子,沉聲道:「哀家既沒被你們所謂的奸佞所蒙蔽所脅迫,宣武侯與崔廠公也不是你們口中所謂的奸佞,他們若不是對皇帝忠心耿耿,皇帝豈會重用他們,難道在你們心裏,皇帝連這點識人之明都沒有?反倒是你們,無論哀家如今曉之以情動之以理,都如此的不依不饒,才真是目無尊上,藐視聖躬,真當哀家治不了你們是不是?哀家再給你們最後一次機會,即刻散了,各司其職,明日皇帝醒了,再來麵聖,否則,就休怪哀家不客氣了!」
話是對著眾人說的,主要看的卻是齊開和平、安二親王,心裏已打定主意,他們若再不散去,她便要拿三人開刀,傳廷杖了,就不信不能殺雞儆猴。
奈何齊開還是一臉的正氣凜然,毫不退讓,「太後娘娘說您沒被奸佞所蒙蔽脅迫,那就是說,您與奸佞是一夥兒的,甚至,就是您一直在為奸佞保駕護航,在擎天護著奸佞,他們才能如此的肆無忌憚了?太後娘娘莫不是想效仿薑後武後不成?」
太後本就已瀕臨崩潰,不想說了這麽半日,自己的話竟絲毫用處都不頂,這還是皇帝仍在,眾臣工便已如此不將她放在眼裏了,一旦山陵崩,她豈不是越發連立錐之地都沒有了?
終於再忍不住勃然大怒了:「好一個口齒伶俐,目無尊上的忠臣,皇帝不過偶感小恙,你已等不及離間皇帝與哀家母子之間的情分,他日豈非更得造反弒君了?哀家豈能容你!來人,傳廷杖,給哀家把這個目無尊上,居心叵測的亂臣即刻杖斃!」
本來隻想廷杖齊開八十的,眼下也忍不得了,直接打死了算完!
就有金吾衛應聲上前,將齊開按到了地上。
其他臣工見狀,忙都道:「齊大人一片忠心,太後娘娘不能如此對他,還請太後娘娘收迴成命!」
「若太後娘娘實在不肯收迴成命,那就連臣等一併杖斃吧,隻要是為國為君而死,為民為道而死,臣等死而無憾!」
「太後娘娘如此倒行逆施,就不怕皇上醒來,無顏見皇上,無顏見大周的列祖列宗嗎?」
場麵一時亂作一團。
宣武侯在一旁看到這裏,太陽穴就一跳一跳的痛得更厲害了,整個人也如一時被泡在水裏,一時又置身火裏一般,已說不出到底是什麽滋味兒。
隻想眼下這混亂的局麵能盡快結束,不管是以什麽方法、由誰來結束,隻要能結束就好!
像是老天爺終於聽到了宣武侯內心的吶喊一般,眾臣工還在與太後掰扯要麽收迴成命,要麽連他們一併杖斃,間或還要罵上太後一迴,哭上一迴列祖列宗之時,有金吾衛滿臉慌張的來稟告:「啟稟太後娘娘,西山大營反了,已經阜成門、德勝門打進京城了,如今直逼皇城而來……」
就如被人忽然卡住了脖子一般,所有人的聲音都是戛然而止,才還鬧哄哄如菜場的幹元門內外終於有了片刻的安靜。
宣武侯就無聲的苦笑了起來,老天爺這次為他實現願望還實現得挺快,他才祈求眼前的混亂局麵能盡快結束,老天爺就真讓他如願以償了,對他還真是有夠「厚愛」的,所以才會選了以這樣「獨特」的方式來替他實現願望。
然震驚歸震驚,慌亂歸慌亂,他心裏卻同時升起了一種第二隻靴子終於落了下來的如釋重負。
因為他已能確定,他的猜測果然沒錯,韓征的確沒死,這會兒帶著西山大營打進宮來的人,勢必正是韓征了,就是不知道,方才一直與太後胡攪蠻纏的眾臣工,是不是也都是聽他之命行事,他又打算立誰做新君?
宣武侯心念電轉之際,太後已近乎尖叫的開了口:「你說什麽,西山大營反了?他們為什麽要反,皇帝和朝廷哪裏薄待他們了?是誰指使的他們,是誰在領頭?給哀家全部殺無赦,領頭的一律誅九族!」
那報信的金吾衛見問,哭喪著臉道:「迴太後娘娘,聽說是韓廠公……韓征領頭,打的旗號是『清君側』,說要清除皇上身邊的奸佞,還朝廷一個清明……」
太後已顧不得理會那個金吾衛後麵說了什麽,直接看向了崔福祥,吃人一般怒道:「你不是說韓征已經死了嗎,怎麽會?你到底是怎麽辦事的,哀家真恨不能立時要了你的腦袋!」
心裏已是怒極,也慌極,完全不知道該怎麽辦才好了,那個閹豎不是已經死了,劉春陽和宣武侯的心腹都親眼看見的嗎,到底是哪裏出了岔子,到底局麵怎麽會一步一步糟糕成了這個樣子的?
崔福祥隻有比太後更慌的,明明劉春陽就親自看著韓征毒發氣絕的,難道那個小囚囊的竟敢陽奉陰違、背叛他不成?
更可怕的是,韓征打的旗號是「清君側」,那等韓征帶人打進宮裏後,勢必第一個就要拿他開刀。
他好容易才爬到了今天的位子,好容易才取韓征而代之了,憑什麽這麽快又要被他踩在腳下,甚至連命都要保不住了,憑什麽啊,他除了沒他年輕,也不像他一樣生了張小白臉兒,哪裏不如他了!
還是宣武侯稍稍冷靜些,或者說因為早已有所猜測,早已做好了心理準備,如今反倒勉強撐得住,因看向太後道:「太後娘娘,還請您盡快示下,看是要打還是要談吧,臣惟太後娘娘馬首是瞻。」
心裏卻知道談是絕對沒的談的。
主動權如今掌握在韓征手裏,他除非瘋了才會跟他們談,他直接打進宮裏,除了他和崔福祥,隻剩下皇上本就隻剩一口氣了,太後也是岌岌可危,韓征壓根兒什麽都不用做,隻消等著皇上落了氣,便立時扶他選中的新君登基便是,比以往更風光更大權獨握,有什麽好談的,沒的白浪費口舌和精神!
那便隻剩背水一戰了,畢竟他掌著半個金吾衛,——雖然如今看來,隻怕也有極大的水分,可他就不信所有人都甘做韓征的爪牙,就沒有真正忠君愛國的了,那便好歹有一線生機,總比什麽都不做,坐以待斃強多了!
太後卻哪裏還有主意,一張臉青了又白,白了又青,半晌才擠出一句:「自然是打,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還有什麽好談的?你立時點齊人馬,去給哀家把叛軍殺得片甲不留,尤其要把韓征那個亂臣賊子給哀家碎屍萬段!」
她與韓征早已是不死不休了,還當強撐了那麽久,終於報仇雪恨了,卻不想,壓根兒就是騙她的,如今不但她,連她的兒子都要皇位不保性命不保了,老天爺可真是不開眼啊!
宣武侯遂立時行禮告退,清點人馬去了。
他這輩子托賴祖蔭,一直活得還算體麵,可惜卻因著子嗣問題,一直滿心抑鬱,仕途也因此平平,可就算他這輩子再碌碌無為,再平庸,到了這個地步,他也寧願站著死,而不願跪著生了!
何況,他就算想要跪著生,又哪還有機會?
</br>
到得傍晚,跪在幹元殿外的臣工親貴們已因疲憊氣憤,多少都變得焦躁起來,漸漸更是在不知道誰開口說了一句:「太後娘娘不許我等見皇上,莫不是是效仿前朝薑太後,乃至武後不成?」之後,變得群情激憤起來。
前朝薑太後在其子憫帝駕崩後,直接隱瞞其死訊十餘日,直至她選定了繼位的新君人選——時年僅隻八歲的哀帝,才昭告了天下憫帝的死訊,自此垂簾聽政,把持朝政十五載,終至葬送了江山。
武後的事跡更是不必說,人盡皆知。
也不怪群情激奮了,他們可受不了牝雞司晨,更做不到眼睜睜看著大周的江山葬送在一個都快老糊塗了的老婦人手裏!
太後隻能讓崔福祥和宣武侯再次到幹元殿外,安撫勸解眾臣工親貴,告訴他們隆慶帝無恙,隻是暫時昏睡著,但太醫說了,很快就能醒來。
可惜眾臣工親貴一個字也懶得聽崔福祥和宣武侯的,還絲毫不再客氣婉轉的臭罵了二人一迴:「你二人奸佞媚上,助紂為虐,眼裏隻有權勢富貴,渾不在意皇上安危、社稷安危,就不怕不得善終,遺臭萬年嗎?」
讓二人立時進去勸太後,讓他們進殿給隆慶帝侍疾,否則再僵持下去,他們實在擔心隆慶帝安危,就隻能硬闖了。
崔福祥與宣武侯隻得鎩羽而歸,換了太後親自出馬。
太後隻得由段嬤嬤和宮人們扶著,到了殿外,與臣工親貴直接麵對麵:「哀家知道眾愛卿擔心聖躬安危,皇帝是龍體有些欠安,哀家承認,可太醫也說了,皇帝並無大礙,待醒來後靜養幾日,也就無妨了。你們卻擺出這樣的架勢來,知道的,說你們是忠君愛國,關心聖躬,不知道的,還以為你們是想逼宮造反呢!」
說完看向打頭的平、安二親王,似笑非笑:「你們兩個是皇帝的親兄弟,聖躬抱恙,你們就該責無旁貸的安撫人心,為君分憂才是,卻領頭這般藐視聖躬,讓皇帝連安心靜養兩日都做不到,到底是何居心?哀家隻是你們的嫡母,素來不被你們放在眼裏便罷了,先帝和列祖列宗,可都在天上看著呢!」
奈何平、安二親王早不是以往嫡母眼睛一瞪,便不敢再造次了的不得寵皇子了。
聞言平親王先就抱拳說道:「母後此言差矣,正是因為兒臣與五皇弟是皇上的親兄弟,才更該將皇上的安危、大周的安危放在第一位才是。反倒是母後,兒臣與眾位臣工又不是要怎麽樣,隻是想進殿親眼證實一下聖躬的確並無大礙,再就是留幾位重臣侍疾待命於龍床之前而已,兒臣平心而論,這個要求委實不過分,怎麽母後就是不肯同意呢?」
隨即安親王也道:「兒臣附議三皇兄所言,兒臣與眾臣工的要求並不過分,不是嗎?反倒是母後這樣百般阻撓,不許我等進殿侍疾待命,才更容易讓文武百官和整個京城的百姓都人心惶惶,不知所措,還請母後不要再一意孤行!」
兄弟兩個先了口,其他臣工親貴也都紛紛開了口:「臣附議二位王爺的話,還請太後娘娘不要再一意孤行!」
「皇上先是大周的皇帝,然後才是太後娘娘的兒子,皇上的安危也先是大周和朝廷的國事、政事,然後才是太後娘娘的家事,『後宮不得幹政』乃是祖訓,太後娘娘難道想違背祖製不成?」
「太後娘娘如此阻攔臣等麵聖,到底是何居心?太後娘娘已是古稀老人,早該頤養天年了!」
個個兒言語如刀,一句狠似一句,一個毒過一個。
直把太後氣得麵如金紙,搖搖欲墜,隻能讓段嬤嬤和宮人扶著,近乎狼狽的敗走迴了隆慶帝的寢殿,唯一能做的,也就是命金吾衛和東西兩廠的緹騎把殿門務必給她守死了,「沒有哀家的命令,決不許任何一個臣工踏進半步!」
可別說宣武侯和崔福祥了,就是太後自己,也知道雙方這樣僵持不下不是長久之計,再這樣下去,整個京城真要亂了;而法不責眾,他們也奈何不得外麵的眾臣工親貴,惟有他們妥協。
太後頭痛欲裂之下,隻得又罵起江太醫等人來:「這都快整整一日一夜了,還救不醒皇帝,到底要你們何用?是不是非要哀家把刀讓人把刀架到了你們的脖子之上,你們才肯全力以赴!」
江太醫等人都連哭都哭不出來了,他們何嚐不想救醒皇上,保住身家性命,可實在沒那個本事,他們又能怎麽著呢?
太後惟有自己想轍,「要不讓他們進來幾個人,親眼看一看皇帝還好好兒的,等那幾個人出去一說,其他人自然也就願意散了,你們覺著怎麽樣?」
後麵一句話,問的還是宣武侯和崔福祥。
二人當然都覺得都不怎麽樣,隆慶帝現在那副氣若遊絲的樣子,哪裏『還好好兒的』了?傻子都看得出情況已然糟透了,那他們就更有興師問責的理由了。
且「請神容易送神難」,臣工親貴們都進來了,怎麽可能還肯出去,定要一直守在隆慶帝床前,才能得到第一手的消息或是好處,誰肯離開的?
他們可連理由都是現成的,『不放心聖躬,留下侍疾』。
宣武侯沉默片刻,低聲問太後道:「太後娘娘,素日皇上或是您老人家,就沒有與哪家宗親私下走得近些的麽?」
這會兒還須得有自己人幫襯發聲,才有可能緩解局勢啊。
太後沒說話,素日皇帝因為過繼的事兒,看哪個宗親都不順眼,她怎麽可能與誰家走得近?何況她自己也不願意!
宣武侯見太後不說話,還有什麽不明白的,惟有暗暗嘆息了。
一個皇帝做得失敗到這個地步,也真是有夠嘆為觀止了,可笑他之前怎麽就沒意識到這一點呢?
可這條船再金玉其表、敗絮其中,他也已經上了,下不去了……
很快天便黑透了,眾臣工裏幾位上了年紀的閣老王公先撐不住了,倒下了兩個。
然被宣武侯忙忙以太後的名義,召了出去的兩個太醫一針下去醒來後,竟還不肯先去歇著,還要與其他人一道跪在原地,「今日不能親眼聖躬無恙,臣便跪死在這裏又何妨?」
又請見太後,要太後當麵給大家一個交代。
太後無奈,隻得忍氣再次與眾臣工麵對麵:「皇帝方才已經醒過一次了,但太疲憊,吃了藥又睡了過去,據太醫說來,明日醒來後,應當就能徹底清醒,大有好轉了。眾愛卿還是先各自散了,明日再來麵聖吧,你們可都是朝廷的肱股之臣,再這樣下去,等皇帝醒了,你們卻倒下了,還要如何為國盡忠為君分憂?都散了吧!」
可惜眾臣工仍是不依不饒,立刻有人說道:「皇上方才真醒過嗎,太後娘娘隻怕是糊弄臣等的吧?依臣所見,太後娘娘便讓臣等進去親眼瞧一瞧聖躬可還安好,自然也就都安心了,何必這樣僵持著,大家都身心俱疲不說,還人心惶惶呢?」
安親王隨即接道:「是啊母後,若皇上龍體真隻是微恙,您便讓兒臣等進去瞧一瞧又何妨?兒臣與三皇兄與皇上骨肉相連,若母後怕人太多,進去後會饒了皇上靜養,那便隻讓兒臣二人進去,總可以了吧?昨日早朝時,文武百官都還親見皇上龍體安康,龍馬精神,今日卻……實在讓兒臣等不得不擔心啊,還請母後就同意兒臣和三皇兄進殿麵聖,以安人心吧。」
太後讓眾人逼得沒了法,心裏都忍不住後悔起之前為什麽沒有聽宣武侯的,將常百草提到來隆慶帝診治了,就不信刀都架在脖子上了,常百草還敢不竭盡全力為皇帝治病,那指不定人早就已經醒了。
思來想去,正待再說,冷不防就聽得人群裏一個聲音喊道:「太後娘娘,太醫說了聖躬是因何抱恙嗎?臣怎麽聽說,皇上是受了奸佞的蒙蔽,服食了丹砂丸藥之類,昨晚又召幸了幾位小主侍寢後,才會聖躬抱恙的?太後娘娘坐鎮後宮,照理不該沒聽說此事才是,卻不想著徹查,反倒一味的遮掩,到底是也被蒙蔽了,還是想要護著奸佞呢?」
這話就大有聽頭了,偏人多口雜,天又黑了,一時也看不清說話之人是誰。
隻能聽見其他人聽了那人的話,都震驚的議論起來:「竟有這樣的事?簡直該殺!」
「那個奸佞是誰?如此媚上作亂,到底是何居心?」
「太後娘娘,還請您據實告知臣等聖躬到底因何抱恙,病勢又到底如何?如今國本未定,若皇上……大周可就真要亂了,太後娘娘難道不怕成為千古罪人嗎?」
太後體力與精神都已到了崩潰的邊緣,再被群臣這般誅心的一逼問,終於再也撐不住,軟軟癱在了段嬤嬤身上。
一旁宣武侯見狀,縱知道眼下他不該出頭,也隻能硬著頭皮出這個頭了,不然還能指望崔福祥不成?
他可都恨不能將自己縮成一根針了!
宣武侯隻得清了清嗓子,緩聲說道:「各位王爺大人還請聽我一言,皇上雖是真龍天子,卻也是人,吃五穀雜糧,那便一樣會生病,一樣會抱恙。可太醫們也說了,皇上真沒大礙,明日就能清醒過來了,眾位卻仗著法不責眾,便這般的咄咄逼人,豈是為人臣者可為之事,就不怕皇上醒來後,龍顏大怒嗎?」
頓了頓,「方才那位說皇上是受了奸佞蒙蔽,才會聖躬抱恙的大人,敢站出來當著大傢夥兒的麵,把同樣的話再說一遍嗎?皇上聖明燭照,豈能輕易受人蒙蔽,倒是您,連皇上後宮的事、連皇上召幸了幾位小主都一清二楚,這不是窺伺聖躬是什麽?如今又在這裏妖言惑眾,真是好大的膽子,到底是何居心!」
還當自己扣了一頂「窺伺聖躬」的大帽子下來,說話之人必定會繼續隱匿在人群中,不敢出頭了。
不想對方卻真排眾而出,站到了眾人麵前。
不是別個,卻是督察院左副都禦史齊開,「本官自來對皇上、對朝廷忠心耿耿,豈敢窺伺聖躬?本官也不需要窺伺聖躬,如今滿京城誰人不知誰人不曉你宣武侯,還有你崔廠公,便是皇上跟前兒最大的兩個奸佞!隻要能討皇上歡心,能讓皇上受你們的蒙蔽,達到自己的目的,你們什麽事做不出來?隻怕此番聖躬抱恙,至今未醒,就是你二人的傑作吧!」
這頂帽子比方才宣武侯欲扣給他的更大,宣武侯如何敢接?
接了自己就真要成『奸佞』,除非隆慶帝能立時醒轉過來,不然群情激奮之下,他還不定會落得什麽下場,勢必身敗名裂不說,還會連累家族,遺臭萬年!
宣武侯因忙道:「齊大人還請慎言!本侯對皇上忠心耿耿,日月可鑑,容不得齊大人如此詆毀!崔廠公亦是一樣,向來急皇上之所急,憂皇上之所憂,齊大人卻空口白牙就給我二人定如此大的罪,請恕我二人不能領,也請齊大人把話收迴去!」
崔福祥不必宣武侯點到他,也知道自己不能再裝鵪鶉了,畢竟齊開的話實在太重。
立刻接了宣武侯的話道:「咱家也請齊大人把方才的話收迴去,咱家與宣武侯對皇上忠心耿耿,日月可鑑,豈容齊大人詆毀?皇上聖躬抱恙實非所有臣工百姓所願,可人吃五穀雜糧,生病抱恙本就是人之常情。咱家也問齊大人與眾位大人一句,皇上不過偶感小恙,便惹得眾位如此咄咄逼人,連太後娘娘也不放在眼裏,到底是何居心,莫不是多年的聖賢書都白讀了,連『卑不動尊』的道理都不知道?」
齊開卻是寸步不讓,「本官到底是不是詆毀二位,二位心知肚明,自二位蒙蔽聖聽以來,朝堂亂成什麽樣,京城又亂成什麽樣?聖躬這程子分明龍精虎猛,勤政愛民更勝往昔,也是忽然說倒下便倒下,我等想要進殿一探究竟,留下侍疾待命,亦不被允許,亦不讓太醫告知我等聖躬究竟因何抱恙,讓人怎能不懷疑?我等既是朝廷的官員,既是皇上的臣子,食君之祿,便當忠君之事,自然要問個清楚明白,以免江山社稷白白為奸佞所葬送,百姓白白為奸佞所荼毒!」
閣老們也紛紛聲援起他來:「宣武侯與崔廠公一直阻撓我等進殿麵聖,到底是何居心,莫不是想效仿曹孟德,『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惜皇上聖明燭照,不會一直受爾等蒙蔽,我等亦對皇上、對大周忠心耿耿,斷不會袖手旁觀,由得爾等為所欲為!」
平親王安親王和眾親貴亦都道:「本王等與皇上血脈相連,血濃於水,結果到頭來,竟被兩個奸佞攔著,連見皇上一麵都做不到,還有沒有天理了?你們兩個奸佞如此倒行逆施,就不怕天打雷劈麽?」
又不約而同將矛頭對準了太後:「還請母後/太後娘娘不要再被奸佞所蒙蔽,允準臣等進殿探視皇上。」
「莫不是太後娘娘竟身不由己,受了奸佞的脅迫?若果真如此,如今眾臣工宗親都在,太後娘娘不必擔心,隻管說出來,眾臣工宗親絕不會袖手旁觀,邪不勝正,邪祟也永遠戰勝不了正義正統的!」
太後靠在段嬤嬤身上,被吵吵得連昏迷都昏迷不安生,偏還不能進殿去躺著緩緩,就怕自己一旦離開,宣武侯與崔福祥便再鎮不住眾臣工親貴了。
隻得又強撐著站直了身子,沉聲道:「哀家既沒被你們所謂的奸佞所蒙蔽所脅迫,宣武侯與崔廠公也不是你們口中所謂的奸佞,他們若不是對皇帝忠心耿耿,皇帝豈會重用他們,難道在你們心裏,皇帝連這點識人之明都沒有?反倒是你們,無論哀家如今曉之以情動之以理,都如此的不依不饒,才真是目無尊上,藐視聖躬,真當哀家治不了你們是不是?哀家再給你們最後一次機會,即刻散了,各司其職,明日皇帝醒了,再來麵聖,否則,就休怪哀家不客氣了!」
話是對著眾人說的,主要看的卻是齊開和平、安二親王,心裏已打定主意,他們若再不散去,她便要拿三人開刀,傳廷杖了,就不信不能殺雞儆猴。
奈何齊開還是一臉的正氣凜然,毫不退讓,「太後娘娘說您沒被奸佞所蒙蔽脅迫,那就是說,您與奸佞是一夥兒的,甚至,就是您一直在為奸佞保駕護航,在擎天護著奸佞,他們才能如此的肆無忌憚了?太後娘娘莫不是想效仿薑後武後不成?」
太後本就已瀕臨崩潰,不想說了這麽半日,自己的話竟絲毫用處都不頂,這還是皇帝仍在,眾臣工便已如此不將她放在眼裏了,一旦山陵崩,她豈不是越發連立錐之地都沒有了?
終於再忍不住勃然大怒了:「好一個口齒伶俐,目無尊上的忠臣,皇帝不過偶感小恙,你已等不及離間皇帝與哀家母子之間的情分,他日豈非更得造反弒君了?哀家豈能容你!來人,傳廷杖,給哀家把這個目無尊上,居心叵測的亂臣即刻杖斃!」
本來隻想廷杖齊開八十的,眼下也忍不得了,直接打死了算完!
就有金吾衛應聲上前,將齊開按到了地上。
其他臣工見狀,忙都道:「齊大人一片忠心,太後娘娘不能如此對他,還請太後娘娘收迴成命!」
「若太後娘娘實在不肯收迴成命,那就連臣等一併杖斃吧,隻要是為國為君而死,為民為道而死,臣等死而無憾!」
「太後娘娘如此倒行逆施,就不怕皇上醒來,無顏見皇上,無顏見大周的列祖列宗嗎?」
場麵一時亂作一團。
宣武侯在一旁看到這裏,太陽穴就一跳一跳的痛得更厲害了,整個人也如一時被泡在水裏,一時又置身火裏一般,已說不出到底是什麽滋味兒。
隻想眼下這混亂的局麵能盡快結束,不管是以什麽方法、由誰來結束,隻要能結束就好!
像是老天爺終於聽到了宣武侯內心的吶喊一般,眾臣工還在與太後掰扯要麽收迴成命,要麽連他們一併杖斃,間或還要罵上太後一迴,哭上一迴列祖列宗之時,有金吾衛滿臉慌張的來稟告:「啟稟太後娘娘,西山大營反了,已經阜成門、德勝門打進京城了,如今直逼皇城而來……」
就如被人忽然卡住了脖子一般,所有人的聲音都是戛然而止,才還鬧哄哄如菜場的幹元門內外終於有了片刻的安靜。
宣武侯就無聲的苦笑了起來,老天爺這次為他實現願望還實現得挺快,他才祈求眼前的混亂局麵能盡快結束,老天爺就真讓他如願以償了,對他還真是有夠「厚愛」的,所以才會選了以這樣「獨特」的方式來替他實現願望。
然震驚歸震驚,慌亂歸慌亂,他心裏卻同時升起了一種第二隻靴子終於落了下來的如釋重負。
因為他已能確定,他的猜測果然沒錯,韓征的確沒死,這會兒帶著西山大營打進宮來的人,勢必正是韓征了,就是不知道,方才一直與太後胡攪蠻纏的眾臣工,是不是也都是聽他之命行事,他又打算立誰做新君?
宣武侯心念電轉之際,太後已近乎尖叫的開了口:「你說什麽,西山大營反了?他們為什麽要反,皇帝和朝廷哪裏薄待他們了?是誰指使的他們,是誰在領頭?給哀家全部殺無赦,領頭的一律誅九族!」
那報信的金吾衛見問,哭喪著臉道:「迴太後娘娘,聽說是韓廠公……韓征領頭,打的旗號是『清君側』,說要清除皇上身邊的奸佞,還朝廷一個清明……」
太後已顧不得理會那個金吾衛後麵說了什麽,直接看向了崔福祥,吃人一般怒道:「你不是說韓征已經死了嗎,怎麽會?你到底是怎麽辦事的,哀家真恨不能立時要了你的腦袋!」
心裏已是怒極,也慌極,完全不知道該怎麽辦才好了,那個閹豎不是已經死了,劉春陽和宣武侯的心腹都親眼看見的嗎,到底是哪裏出了岔子,到底局麵怎麽會一步一步糟糕成了這個樣子的?
崔福祥隻有比太後更慌的,明明劉春陽就親自看著韓征毒發氣絕的,難道那個小囚囊的竟敢陽奉陰違、背叛他不成?
更可怕的是,韓征打的旗號是「清君側」,那等韓征帶人打進宮裏後,勢必第一個就要拿他開刀。
他好容易才爬到了今天的位子,好容易才取韓征而代之了,憑什麽這麽快又要被他踩在腳下,甚至連命都要保不住了,憑什麽啊,他除了沒他年輕,也不像他一樣生了張小白臉兒,哪裏不如他了!
還是宣武侯稍稍冷靜些,或者說因為早已有所猜測,早已做好了心理準備,如今反倒勉強撐得住,因看向太後道:「太後娘娘,還請您盡快示下,看是要打還是要談吧,臣惟太後娘娘馬首是瞻。」
心裏卻知道談是絕對沒的談的。
主動權如今掌握在韓征手裏,他除非瘋了才會跟他們談,他直接打進宮裏,除了他和崔福祥,隻剩下皇上本就隻剩一口氣了,太後也是岌岌可危,韓征壓根兒什麽都不用做,隻消等著皇上落了氣,便立時扶他選中的新君登基便是,比以往更風光更大權獨握,有什麽好談的,沒的白浪費口舌和精神!
那便隻剩背水一戰了,畢竟他掌著半個金吾衛,——雖然如今看來,隻怕也有極大的水分,可他就不信所有人都甘做韓征的爪牙,就沒有真正忠君愛國的了,那便好歹有一線生機,總比什麽都不做,坐以待斃強多了!
太後卻哪裏還有主意,一張臉青了又白,白了又青,半晌才擠出一句:「自然是打,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還有什麽好談的?你立時點齊人馬,去給哀家把叛軍殺得片甲不留,尤其要把韓征那個亂臣賊子給哀家碎屍萬段!」
她與韓征早已是不死不休了,還當強撐了那麽久,終於報仇雪恨了,卻不想,壓根兒就是騙她的,如今不但她,連她的兒子都要皇位不保性命不保了,老天爺可真是不開眼啊!
宣武侯遂立時行禮告退,清點人馬去了。
他這輩子托賴祖蔭,一直活得還算體麵,可惜卻因著子嗣問題,一直滿心抑鬱,仕途也因此平平,可就算他這輩子再碌碌無為,再平庸,到了這個地步,他也寧願站著死,而不願跪著生了!
何況,他就算想要跪著生,又哪還有機會?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