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季劄是中原諸侯無不崇敬的君子,也是弭兵時代最後遺留的活化石,他腹中裝著數不盡的詩書,甚至包括許多在王子朝之亂時焚毀流散的周室典籍。
雖然有心將季劄帶去臨漳學宮供起來養老,但考慮到他的身體,趙無恤也不忍忤逆老人的意思,他讓隨軍的靈鵲醫者好生照料,這些人是這時代最出色的醫生。想著等他身體好轉,就將季劄送迴吳國,讓他能夠在家鄉渡過最後的時光,也順便再做一次南北和平的使者……
趙無恤也寬慰季劄,說他隻要好好調養,應該沒有大礙,不過趙無恤也說不準,因為他根本不知道曆史上季劄究竟是死於何時何地。
然而隨著天氣一日日的寒冷,季劄的身體卻每況愈下,別說下床,連挪動一下身體都困難了。
“我到不了延陵了。”清醒的時候,季劄知道自己的情況,他沒有對死亡的恐懼,反而帶著一絲欣慰。“老朽活了這麽多年,終於可以去見昆父兄弟了,吾兄諸樊、餘祭、餘眛,他們容忍我束發結髻,穿著寬衣廣袖,因為那時候吳國人一直覺得,迴歸宗周的鬱鬱乎文哉,這才是吳國的未來,可惜啊,後來世道變了……”
“趙侯啊,老朽一直想不通一件事,為何昊天上帝和司命神讓我在世間逗留如此之久?我這樣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對他們有什麽用?”季劄斑斑駁駁、瘦如枯枝的手指瑟瑟顫抖。“如今老朽明白了,昊天上帝,大概是想要借我的眼睛,看完整個過程。”
“什麽過程?”
“禮崩樂壞,瓦釜雷鳴,高岸為穀,深穀為陵。”
他看到了弭兵條約變成一張空文,看到吳國不可避免地向著野蠻滑落,看著列國拋棄了禮儀和信用相互兼並,邦無定交,士無定主,爭城以戰,殺人盈城,一切善的東西銷聲匿跡,惡的東西喧囂塵上。
“當老朽以為這就算完了,昊天上帝又讓我看到了別的東西。”
“那又是什麽?”
“革命。昔有武王革命,如今也有趙侯革命,周人革的是殷命,趙侯革的則不止是周命,更有三代舊製之命。我對言偃寄來的信中所說的魯國新氣象一直十分向往,更想看一看晉國……不,是趙國的國風。還有趙侯曾經對孫子所說的,天下定於一……”
說完後,季劄的眼睛又綻放出了光彩。
“弭兵是件好事情,但列國終究沒有放下貪欲與怨恨,再度起了兵戈,或許等趙侯真的實現平天下之願後,真正的弭兵才能到來,而唐虞夏商周的數千年璀璨,也能讓士人好好靜下心來總結……”
趙無恤露出了笑,那同樣是他的期望:“必不讓季子失望。”
……
那段對話,是季劄最後的清醒日子,再往後,老人昏睡時遠遠多過醒著的時候。他蜷縮在徐宮榻上,在睡夢中喃喃自語,間或唿喚一些人的名字,如言偃、夫差,甚至是王僚、慶忌,一半活人一半死人……他有時又堅持要托付趙無恤一些事,但等趙無恤放下手頭的事趕來,季劄已忘了要說什麽,即使記得,也都語無倫次。
九月中旬,季劄終於還是沒有撐住,在入夜時分,與世長辭。
次日清晨,聽聞這個消息後,不但被關起來的吳國降卒哭了,連徐人也哭得昏天黑地。
季劄與徐君的友誼萬古長存,而這二十多年來,多虧了季劄的庇護,他們才能免遭奴隸般的待遇。徐人雖恨吳國,卻愛戴季劄,年老者視之為兄,中年人視之為父,年輕者視之為祖。
故而趙無恤為季劄送葬的那天,幾乎整個徐城的人都來了。
天灰蒙蒙的,又陰又冷,徐城街道兩旁擠滿了男女老少。路那樣長,人那樣多,向北望不見頭,向南望不見尾。人們自發穿戴葛麻,頭上綁著黑色的布,眼睛都望著徐宮方向。他們冒著瑟瑟秋風站立良久,一如那日相迎趙軍入城,隻不過當時是歡唿雀躍,今日卻黯然神傷,許多人臉上都帶著淚痕。
當趙無恤親自駕駛自己的戎車,承載季劄的靈柩出來時,眾人的目光隨著靈車移動,好似有誰在無聲地指揮。靈車經過身邊時,徐人下拜哭泣,隨著靈車駛遠又匆匆追上去再拜,都顧不得擦去腮邊的淚水。
趙無恤也不時迴首,卻見船棺中,季劄神態安詳,他深衣在身,佩玉將將,甚至還戴上了佩劍,死後的君子依然是君子,天下間最後的君子。
按照季劄的最後懇求,靈車駛到了泗水之畔,在這裏,季劄那船形的棺槨被放到了船隻上,將沿著泗水和邗溝前往南方吳國,歸葬延陵。
狐死必首丘,不管多麽欽慕中原文化,但季劄終歸南方。
晨霧擴散在江麵上,輕若蛛網,那艘送葬的中翼涉入淺水,前方還有兩艘小翼引領前進。細長的木船在槳葉的帶動下駛離碼頭,乘著泗水的急流,逐漸加速,直往喧囂的運河交匯處而去,橫帆已注滿了風,這次南下,一定能又快又順利。從徐城到邗城,走水路隻需要一天時間,真可謂是”千裏江陵一日還“了。
直到船隻徹底沒了蹤影,趙無恤才籲了口氣,季劄值得趙侯給予他如此禮遇,不僅因為他是僅存的君子,是春秋後半段曆史的見證人,是趙無恤曾祖父的至交。更因為季劄的死去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
接下來,就是真正屬於趙無恤的時代了!
他毅然迴頭,正如他對季劄說的,他準備用後半生的時間,來給春秋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春秋之後,中原將迎來長久的弭兵,不再會有戰國!
……
然而讓趙無恤惱火的是,事實上,這場戰爭卻遲遲沒有結束。
在宋公糾和皇瑗南竄時,宋國的“大司馬”司馬耕卻沒有與他們通行,而是退守彭城,做最後的抵抗。
趙無恤南下時,讓冉求帶著萬餘人,配合樂氏之師和商丘天道教兵繼續圍攻,想來彭城裏不到兩千人的守卒,應該很快就能拿下。然而一個月過去了,他這邊已經席卷淮北,還使得徐人歸心,然而在彭城,戰爭卻依然在繼續。
就在季劄歸葬南方的同時,彭城攻防的戰場上,冉求也在做他人生中最艱難的抉擇。
司馬耕已經頑抗太久了,彭城的內城還有一道水流環繞,強攻不易,所以冉求穩妥起見,一直拖到了現在,見城中即將糧絕,才又派人進去勸降。
“彭城不降!”
然而,不多時,被派去勸降的小兵被趕了出來,狼狽地來到冉求身邊迴複。
“他怎麽說?”
“他說,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這是夫子的教誨啊,站在一片狼藉的彭城內城前,已經被逐出孔門的冉求默然不語。他想到二十年前,他與司馬耕一同拜入孔門,一起談論禮樂和用兵之術的那段歲月,心裏在滴血。但同時,他身為將軍的職責卻壓倒了這點同門情誼。
“子牛,你這字取得沒錯,果然強得像一頭牛!”
冉子有的目光變得冷酷,他舉起了手,數架投石器瞄準了彭城那小而堅固的內城。
“有負隅頑抗者,殺無赦!”
十枚石彈猛地轟擊到牆垣上,土石飛濺,而十餘架雲梯也搭到了城頭,數不盡的趙魯宋兵卒一擁而上,猶如一群螞蟻覆蓋了一支小甲蟲的殘軀……
九月十五日,彭城陷,司馬耕死!
季劄是中原諸侯無不崇敬的君子,也是弭兵時代最後遺留的活化石,他腹中裝著數不盡的詩書,甚至包括許多在王子朝之亂時焚毀流散的周室典籍。
雖然有心將季劄帶去臨漳學宮供起來養老,但考慮到他的身體,趙無恤也不忍忤逆老人的意思,他讓隨軍的靈鵲醫者好生照料,這些人是這時代最出色的醫生。想著等他身體好轉,就將季劄送迴吳國,讓他能夠在家鄉渡過最後的時光,也順便再做一次南北和平的使者……
趙無恤也寬慰季劄,說他隻要好好調養,應該沒有大礙,不過趙無恤也說不準,因為他根本不知道曆史上季劄究竟是死於何時何地。
然而隨著天氣一日日的寒冷,季劄的身體卻每況愈下,別說下床,連挪動一下身體都困難了。
“我到不了延陵了。”清醒的時候,季劄知道自己的情況,他沒有對死亡的恐懼,反而帶著一絲欣慰。“老朽活了這麽多年,終於可以去見昆父兄弟了,吾兄諸樊、餘祭、餘眛,他們容忍我束發結髻,穿著寬衣廣袖,因為那時候吳國人一直覺得,迴歸宗周的鬱鬱乎文哉,這才是吳國的未來,可惜啊,後來世道變了……”
“趙侯啊,老朽一直想不通一件事,為何昊天上帝和司命神讓我在世間逗留如此之久?我這樣一個行將就木的老人對他們有什麽用?”季劄斑斑駁駁、瘦如枯枝的手指瑟瑟顫抖。“如今老朽明白了,昊天上帝,大概是想要借我的眼睛,看完整個過程。”
“什麽過程?”
“禮崩樂壞,瓦釜雷鳴,高岸為穀,深穀為陵。”
他看到了弭兵條約變成一張空文,看到吳國不可避免地向著野蠻滑落,看著列國拋棄了禮儀和信用相互兼並,邦無定交,士無定主,爭城以戰,殺人盈城,一切善的東西銷聲匿跡,惡的東西喧囂塵上。
“當老朽以為這就算完了,昊天上帝又讓我看到了別的東西。”
“那又是什麽?”
“革命。昔有武王革命,如今也有趙侯革命,周人革的是殷命,趙侯革的則不止是周命,更有三代舊製之命。我對言偃寄來的信中所說的魯國新氣象一直十分向往,更想看一看晉國……不,是趙國的國風。還有趙侯曾經對孫子所說的,天下定於一……”
說完後,季劄的眼睛又綻放出了光彩。
“弭兵是件好事情,但列國終究沒有放下貪欲與怨恨,再度起了兵戈,或許等趙侯真的實現平天下之願後,真正的弭兵才能到來,而唐虞夏商周的數千年璀璨,也能讓士人好好靜下心來總結……”
趙無恤露出了笑,那同樣是他的期望:“必不讓季子失望。”
……
那段對話,是季劄最後的清醒日子,再往後,老人昏睡時遠遠多過醒著的時候。他蜷縮在徐宮榻上,在睡夢中喃喃自語,間或唿喚一些人的名字,如言偃、夫差,甚至是王僚、慶忌,一半活人一半死人……他有時又堅持要托付趙無恤一些事,但等趙無恤放下手頭的事趕來,季劄已忘了要說什麽,即使記得,也都語無倫次。
九月中旬,季劄終於還是沒有撐住,在入夜時分,與世長辭。
次日清晨,聽聞這個消息後,不但被關起來的吳國降卒哭了,連徐人也哭得昏天黑地。
季劄與徐君的友誼萬古長存,而這二十多年來,多虧了季劄的庇護,他們才能免遭奴隸般的待遇。徐人雖恨吳國,卻愛戴季劄,年老者視之為兄,中年人視之為父,年輕者視之為祖。
故而趙無恤為季劄送葬的那天,幾乎整個徐城的人都來了。
天灰蒙蒙的,又陰又冷,徐城街道兩旁擠滿了男女老少。路那樣長,人那樣多,向北望不見頭,向南望不見尾。人們自發穿戴葛麻,頭上綁著黑色的布,眼睛都望著徐宮方向。他們冒著瑟瑟秋風站立良久,一如那日相迎趙軍入城,隻不過當時是歡唿雀躍,今日卻黯然神傷,許多人臉上都帶著淚痕。
當趙無恤親自駕駛自己的戎車,承載季劄的靈柩出來時,眾人的目光隨著靈車移動,好似有誰在無聲地指揮。靈車經過身邊時,徐人下拜哭泣,隨著靈車駛遠又匆匆追上去再拜,都顧不得擦去腮邊的淚水。
趙無恤也不時迴首,卻見船棺中,季劄神態安詳,他深衣在身,佩玉將將,甚至還戴上了佩劍,死後的君子依然是君子,天下間最後的君子。
按照季劄的最後懇求,靈車駛到了泗水之畔,在這裏,季劄那船形的棺槨被放到了船隻上,將沿著泗水和邗溝前往南方吳國,歸葬延陵。
狐死必首丘,不管多麽欽慕中原文化,但季劄終歸南方。
晨霧擴散在江麵上,輕若蛛網,那艘送葬的中翼涉入淺水,前方還有兩艘小翼引領前進。細長的木船在槳葉的帶動下駛離碼頭,乘著泗水的急流,逐漸加速,直往喧囂的運河交匯處而去,橫帆已注滿了風,這次南下,一定能又快又順利。從徐城到邗城,走水路隻需要一天時間,真可謂是”千裏江陵一日還“了。
直到船隻徹底沒了蹤影,趙無恤才籲了口氣,季劄值得趙侯給予他如此禮遇,不僅因為他是僅存的君子,是春秋後半段曆史的見證人,是趙無恤曾祖父的至交。更因為季劄的死去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
接下來,就是真正屬於趙無恤的時代了!
他毅然迴頭,正如他對季劄說的,他準備用後半生的時間,來給春秋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春秋之後,中原將迎來長久的弭兵,不再會有戰國!
……
然而讓趙無恤惱火的是,事實上,這場戰爭卻遲遲沒有結束。
在宋公糾和皇瑗南竄時,宋國的“大司馬”司馬耕卻沒有與他們通行,而是退守彭城,做最後的抵抗。
趙無恤南下時,讓冉求帶著萬餘人,配合樂氏之師和商丘天道教兵繼續圍攻,想來彭城裏不到兩千人的守卒,應該很快就能拿下。然而一個月過去了,他這邊已經席卷淮北,還使得徐人歸心,然而在彭城,戰爭卻依然在繼續。
就在季劄歸葬南方的同時,彭城攻防的戰場上,冉求也在做他人生中最艱難的抉擇。
司馬耕已經頑抗太久了,彭城的內城還有一道水流環繞,強攻不易,所以冉求穩妥起見,一直拖到了現在,見城中即將糧絕,才又派人進去勸降。
“彭城不降!”
然而,不多時,被派去勸降的小兵被趕了出來,狼狽地來到冉求身邊迴複。
“他怎麽說?”
“他說,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這是夫子的教誨啊,站在一片狼藉的彭城內城前,已經被逐出孔門的冉求默然不語。他想到二十年前,他與司馬耕一同拜入孔門,一起談論禮樂和用兵之術的那段歲月,心裏在滴血。但同時,他身為將軍的職責卻壓倒了這點同門情誼。
“子牛,你這字取得沒錯,果然強得像一頭牛!”
冉子有的目光變得冷酷,他舉起了手,數架投石器瞄準了彭城那小而堅固的內城。
“有負隅頑抗者,殺無赦!”
十枚石彈猛地轟擊到牆垣上,土石飛濺,而十餘架雲梯也搭到了城頭,數不盡的趙魯宋兵卒一擁而上,猶如一群螞蟻覆蓋了一支小甲蟲的殘軀……
九月十五日,彭城陷,司馬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