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寡人不過派去三千吳甲,便在彭城大敗敵軍,商丘那邊的宋人又退迴芒碭山去了。”
坐在略顯陳舊的徐國故宮殿裏,吳王夫差不可一世,他誇耀著自己遣一師之兵,便能敵宋人半國之眾。
“大王敵於天下,今中國之人方知大王之威也。”這是押送軍資來到淮北的吳國太宰伯嚭在拍夫差馬屁。
“然,大王雄武,諸侯無有能與大王為敵者。”這是陳恆在奉承。
唯獨在伯嚭、陳恆上首,坐席僅次於吳王的一位白發老者不以為然,他淡淡地說道:“宋國分裂,人心惶惶,吳軍以百戰之師突然出現,致使其弱旅驚懼而逃並不難,可若遇趙氏武卒,隻怕就沒這麽輕鬆了。”
這話若是伍子胥來勸誡,夫差大概又會嗤之以鼻,但從這位長者口中說出,他卻隻能強迫自己壓住怒意,笑道:“叔祖父所言有理……”
眼前鶴發童顏的老者,正是年過八旬的公子季劄,他是吳國最長壽的人,也是弭兵時代碩果僅存的君子。原本一直隱居在吳國延陵,修身養性,不問外事,這次來徐地,隻是想在清明時節為老友徐君掃墓,結果因身體有小恙暫時無法返迴江南,便暫居徐國。正好遇上夫差興兵入宋,耀武揚威,季劄雖然不問朝政國事久矣,但見後輩小子如此不知天高地厚,少不了要敲打他一番。
季劄在吳國內部威望是身為吳王的夫差也無法企及的,季劄是吳王壽夢幼子,壽夢臨死前希望他繼位,但季劄卻屢屢推辭,無奈之下,他的三位兄長隻好兄終弟及,甚至故意戰死讓季劄有機會繼承,吳王諸樊、吳王餘祭、吳王餘眛,每次王位更替都會請季劄登位。這儼然成了吳國的一道傳統,作為後輩的吳王僚和吳王闔閭,乃至於吳王夫差得位時,也少不了要大張旗鼓地去延陵請季劄出山。
對這些虛情假意的邀請,季劄從來都是一拂袖拒絕了事,他也不怎麽關心吳國與諸侯的戰爭,因為從來都是吳國一路大勝,縱然幾代國君死於非命,但吳國的國勢是一路上升的,少他不少,多了他,隻怕吳國君臣還會嫌這老頭礙眼。
直到他垂垂老矣時,季劄一睜眼,才驚覺世事已變。吳國雖然看似強大,其疆域、國威、兵甲數量都在夫差手裏達到了巔峰,可物極必反,滿盈則虧,眼見夫差摩拳擦掌,準備做過去百年裏曆代吳王一直未能達成的夙願:爭霸於中原時,沉寂已久的季劄終於發聲了。
“老朽雖然身在延陵,卻也曾聽聞,越國勾踐迴到會稽後,食不重味,衣不重采,他關心百姓,吊唁死者,慰問鄉老,這正是想著將來要大用其民對吳國複仇才會做的事。老朽一甲子以來,看人從未出錯過,勾踐不死,必為吳國之患。現在對於大王來說,越國的存在就好比腹心之疾。大王卻不先滅越國之憂,反倒南轅北轍,想要幹涉宋國,攻打魯泗,與中原大邦交惡,不亦謬乎?”
此言一出,夫差默然不言,陳恆看了看收了他不少賄賂和許諾的伯嚭,卻見伯嚭眼觀鼻鼻觀心,不敢惹這老人。夫差北上中原一事,關係到齊國能否在趙無恤如狂風驟雨的報複中幸存,陳恆隻能暗罵一聲,親自上陣。
“哈哈,季子……”還不等陳恆說話,季劄便冷冷掃了他一眼,不怒自威。
“陳文子也是位知禮有德君子,怎麽會生出這樣貿然插話的子孫來?給我退迴去!”
“唯,小子……失禮了……”
陳恆冷汗直冒,陳文子是他的曾祖父,季劄出使齊國時曾與之交遊,這老頭隨便一下就抬出輩分這麽高的祖宗來壓他,是個人都扛不住,或許這就是“君子怒而心懷鬼胎者懼”,他不由有些畏懼地退了退,不敢再言。
不過陳恆給夫差留出了思考的時間,麵對季劄的質問,夫差也有些不耐煩了,嘿然道:“叔祖父此言,和伍子說的話幾乎如出一轍啊……”
原來早在半月前,聽聞吳軍征服淮南淮北後揮師北上,身在江淮之間,為夫差督造一個大工程的伍子胥也心急如焚,獻書來勸道:“隻要越國存在一日,便是吳國的心腹之病。大王不先翦除惡疾,卻聽信齊人浮誇之辭,貪中原之地。魯、宋之地,吳國得而不能守,縱然大勝,也像是開辟了一塊磐石之田,無處栽秧插苗,為吳國獲得實際的利益。還望大王舍中原而滅於越,不然,悔之晚矣!”
伍子胥的話夫差早已是左耳進右耳出了,現如今季劄的勸誡幾乎一模一樣,這是所見略同呢?還是兩位吳國老臣開始暗地溝通,想要掣肘自己的霸業呢?
季劄對權柄虛名之類看得很輕,又豈會與朝臣勾結呢?一時間老公子有些氣惱,甚至開始頭暈目眩起來。直到招手讓人獻上湯藥服用,這才緩過氣來……
他真的是年老力衰了,曾交遊過的趙武子、韓獻子、魏莊子墳塚外鬆柏都長得老高,與他齊名的好友叔向、子產、晏嬰也陸續去世,弭兵時代的群賢璀璨,如今隻剩他一人寂寞獨活。
不僅斯人已非,熟悉的舊物也不在了。季劄也聽身在魯國的言偃迴信描述過魯、衛的新氣象,當年他出使曲阜時所見的文質彬彬,禮樂之治已不翼而飛,三桓等鍾鳴鼎食之家都在趙無恤的鐵蹄下灰飛煙滅。而遙遠的晉國,趙魏韓果然如季劄預言的一樣,一度瓜分晉權,三足鼎立。隻不過趙氏太過強大,魏莊子的子孫被滅族,韓獻子的子孫也被逼壓到邊鄙之地。晉國乃至於中原,趙氏一家獨大。
在趙氏的帶頭下,這世道,真的變了。
五十年前諸侯還算尊禮重信,而現在則絕不言禮與信;當年各國還是唯宗姓氏族為尊,現在卻世卿絕滅,大夫衰亡,鄉邑聚為郡縣,士人庶民在悄然崛起。國家之間,出於禮節的聘問朝見、宴會賦詩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爾虞我詐,合縱連橫,邦無定交,士無定主,此皆變於數十年之間……
難道晏嬰和叔向預言的“季世”,真的要到來了麽?
但也有不變的東西,那就是季劄對中原與吳國能平息幹戈,禮尚往來的希望!以及對這個國家未來報以期待的拳拳之心!
既然不能動之以情,隻好曉之以理了,季劄用盡氣力站起來,對他孫兒輩的夫差長拜,說道:“老朽曾聽孫武子說過,大國之戰,當興十萬之眾,奉師千裏,百姓之費,國家之出,日數千金。”
“宋國乃趙氏與國,魯泗乃趙氏禁臠,吳師北上,趙氏必然會來阻撓,我聽人說,趙卿與秦、魏、鄭戰於河曲,能出動十萬大軍,吳國雖號稱兵甲億有三千(十萬三千),但大王真的能盡起大軍北上麽?”
“就算能出動十萬兵甲,糧食可否接濟得上?從吳地到宋魯千裏之遙,又得出動多少民夫飛騶挽粟?若大王執意現在北上,縱然前期可能會有小勝,可遲早會因為國力不支而大敗。大王若不念士民之死,而與趙卿爭一日之勝,我以為吳國將有危亡之患!老朽肺腑之言,還望大王三思!”
季劄不愧是曾出使列國獲得一眾好評的人,言語精煉,句句都戳中了夫差的痛處,讓他無法再把這番話當成“危言聳聽”。
沒錯,雖然現在吳國不斷擴張,疆域兩千裏,不亞於晉、楚,但人口一直是硬傷。江南淮河地廣人稀,所以比起楚國的四百萬,晉國的五百萬,吳國人數估計僅有兩百萬。何況許多地方組織度又低,縱使全民皆兵,能拚湊出十萬大軍已是極限,至於能派去外國出征的,不過六七萬。
若隻憑這些力量去與趙氏爭雄於中原,縱然吳軍驍勇善戰,但也略顯不足。
而且交通和糧草的確是個大問題啊……
遲疑之下,他看向了陳恆。
陳恆一個激靈,連忙出列道:“齊國苦趙氏殘暴壓榨久已,願為吳國強輔,出兵與大王會師於魯泗。何況還有鄭國擾其心腹,使趙氏左右不能兼顧,如此一來,趙氏必失東方,到時候秦、中山、燕等響應大王號召,群起反趙,則大事可成矣!”
季劄冷笑:“想必你這豎子也是如此說動楚、秦、鄭、魏的罷,如今諸侯已敗,皆是拜你所賜!大王,應當立刻驅逐這個大言不慚的不祥之人!”
“楚子時運不濟,魏乃宵小之輩,秦則塚中枯骨,豈能與吳王這等英雄豪傑相提並論?”陳恆卻仍嘴硬。
夫差眉毛微動,眼睛從沒從他身上離開的伯嚭見狀,立刻就知道北上中原是夫差真的夙願,便插話道:“季子所言甚是,與趙氏爭雄於中原,非一朝一夕可勝。但子常說的也不無道理,大王率師北上,一定能讓趙無恤知道,什麽是百戰百勝之師!如今最大的問題還是糧草和運兵,大王不若等上半年,僅派數千人幫彭城的宋公穩住戰線,臣等在後方一邊籌備糧草,一邊穩定陳、蔡和群舒,待江淮之間的水道疏通,再北伐不遲……”
“大善!”不愧是伯嚭,兩不得罪,而且還把話說到夫差心坎裏了。
距離越國臣服已經整整五年了,這五年裏,吳國並沒有大規模軍事行動,但夫差並非一心一意沉迷於宮室、美人,對中原摩拳擦掌之餘,他也在大江以北進行著一個大計劃,那是一條前所未有的運河:
邗溝!
ps:“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中學課文《勾踐滅吳》,今晚隻有一章(未完待續。)
“寡人不過派去三千吳甲,便在彭城大敗敵軍,商丘那邊的宋人又退迴芒碭山去了。”
坐在略顯陳舊的徐國故宮殿裏,吳王夫差不可一世,他誇耀著自己遣一師之兵,便能敵宋人半國之眾。
“大王敵於天下,今中國之人方知大王之威也。”這是押送軍資來到淮北的吳國太宰伯嚭在拍夫差馬屁。
“然,大王雄武,諸侯無有能與大王為敵者。”這是陳恆在奉承。
唯獨在伯嚭、陳恆上首,坐席僅次於吳王的一位白發老者不以為然,他淡淡地說道:“宋國分裂,人心惶惶,吳軍以百戰之師突然出現,致使其弱旅驚懼而逃並不難,可若遇趙氏武卒,隻怕就沒這麽輕鬆了。”
這話若是伍子胥來勸誡,夫差大概又會嗤之以鼻,但從這位長者口中說出,他卻隻能強迫自己壓住怒意,笑道:“叔祖父所言有理……”
眼前鶴發童顏的老者,正是年過八旬的公子季劄,他是吳國最長壽的人,也是弭兵時代碩果僅存的君子。原本一直隱居在吳國延陵,修身養性,不問外事,這次來徐地,隻是想在清明時節為老友徐君掃墓,結果因身體有小恙暫時無法返迴江南,便暫居徐國。正好遇上夫差興兵入宋,耀武揚威,季劄雖然不問朝政國事久矣,但見後輩小子如此不知天高地厚,少不了要敲打他一番。
季劄在吳國內部威望是身為吳王的夫差也無法企及的,季劄是吳王壽夢幼子,壽夢臨死前希望他繼位,但季劄卻屢屢推辭,無奈之下,他的三位兄長隻好兄終弟及,甚至故意戰死讓季劄有機會繼承,吳王諸樊、吳王餘祭、吳王餘眛,每次王位更替都會請季劄登位。這儼然成了吳國的一道傳統,作為後輩的吳王僚和吳王闔閭,乃至於吳王夫差得位時,也少不了要大張旗鼓地去延陵請季劄出山。
對這些虛情假意的邀請,季劄從來都是一拂袖拒絕了事,他也不怎麽關心吳國與諸侯的戰爭,因為從來都是吳國一路大勝,縱然幾代國君死於非命,但吳國的國勢是一路上升的,少他不少,多了他,隻怕吳國君臣還會嫌這老頭礙眼。
直到他垂垂老矣時,季劄一睜眼,才驚覺世事已變。吳國雖然看似強大,其疆域、國威、兵甲數量都在夫差手裏達到了巔峰,可物極必反,滿盈則虧,眼見夫差摩拳擦掌,準備做過去百年裏曆代吳王一直未能達成的夙願:爭霸於中原時,沉寂已久的季劄終於發聲了。
“老朽雖然身在延陵,卻也曾聽聞,越國勾踐迴到會稽後,食不重味,衣不重采,他關心百姓,吊唁死者,慰問鄉老,這正是想著將來要大用其民對吳國複仇才會做的事。老朽一甲子以來,看人從未出錯過,勾踐不死,必為吳國之患。現在對於大王來說,越國的存在就好比腹心之疾。大王卻不先滅越國之憂,反倒南轅北轍,想要幹涉宋國,攻打魯泗,與中原大邦交惡,不亦謬乎?”
此言一出,夫差默然不言,陳恆看了看收了他不少賄賂和許諾的伯嚭,卻見伯嚭眼觀鼻鼻觀心,不敢惹這老人。夫差北上中原一事,關係到齊國能否在趙無恤如狂風驟雨的報複中幸存,陳恆隻能暗罵一聲,親自上陣。
“哈哈,季子……”還不等陳恆說話,季劄便冷冷掃了他一眼,不怒自威。
“陳文子也是位知禮有德君子,怎麽會生出這樣貿然插話的子孫來?給我退迴去!”
“唯,小子……失禮了……”
陳恆冷汗直冒,陳文子是他的曾祖父,季劄出使齊國時曾與之交遊,這老頭隨便一下就抬出輩分這麽高的祖宗來壓他,是個人都扛不住,或許這就是“君子怒而心懷鬼胎者懼”,他不由有些畏懼地退了退,不敢再言。
不過陳恆給夫差留出了思考的時間,麵對季劄的質問,夫差也有些不耐煩了,嘿然道:“叔祖父此言,和伍子說的話幾乎如出一轍啊……”
原來早在半月前,聽聞吳軍征服淮南淮北後揮師北上,身在江淮之間,為夫差督造一個大工程的伍子胥也心急如焚,獻書來勸道:“隻要越國存在一日,便是吳國的心腹之病。大王不先翦除惡疾,卻聽信齊人浮誇之辭,貪中原之地。魯、宋之地,吳國得而不能守,縱然大勝,也像是開辟了一塊磐石之田,無處栽秧插苗,為吳國獲得實際的利益。還望大王舍中原而滅於越,不然,悔之晚矣!”
伍子胥的話夫差早已是左耳進右耳出了,現如今季劄的勸誡幾乎一模一樣,這是所見略同呢?還是兩位吳國老臣開始暗地溝通,想要掣肘自己的霸業呢?
季劄對權柄虛名之類看得很輕,又豈會與朝臣勾結呢?一時間老公子有些氣惱,甚至開始頭暈目眩起來。直到招手讓人獻上湯藥服用,這才緩過氣來……
他真的是年老力衰了,曾交遊過的趙武子、韓獻子、魏莊子墳塚外鬆柏都長得老高,與他齊名的好友叔向、子產、晏嬰也陸續去世,弭兵時代的群賢璀璨,如今隻剩他一人寂寞獨活。
不僅斯人已非,熟悉的舊物也不在了。季劄也聽身在魯國的言偃迴信描述過魯、衛的新氣象,當年他出使曲阜時所見的文質彬彬,禮樂之治已不翼而飛,三桓等鍾鳴鼎食之家都在趙無恤的鐵蹄下灰飛煙滅。而遙遠的晉國,趙魏韓果然如季劄預言的一樣,一度瓜分晉權,三足鼎立。隻不過趙氏太過強大,魏莊子的子孫被滅族,韓獻子的子孫也被逼壓到邊鄙之地。晉國乃至於中原,趙氏一家獨大。
在趙氏的帶頭下,這世道,真的變了。
五十年前諸侯還算尊禮重信,而現在則絕不言禮與信;當年各國還是唯宗姓氏族為尊,現在卻世卿絕滅,大夫衰亡,鄉邑聚為郡縣,士人庶民在悄然崛起。國家之間,出於禮節的聘問朝見、宴會賦詩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是爾虞我詐,合縱連橫,邦無定交,士無定主,此皆變於數十年之間……
難道晏嬰和叔向預言的“季世”,真的要到來了麽?
但也有不變的東西,那就是季劄對中原與吳國能平息幹戈,禮尚往來的希望!以及對這個國家未來報以期待的拳拳之心!
既然不能動之以情,隻好曉之以理了,季劄用盡氣力站起來,對他孫兒輩的夫差長拜,說道:“老朽曾聽孫武子說過,大國之戰,當興十萬之眾,奉師千裏,百姓之費,國家之出,日數千金。”
“宋國乃趙氏與國,魯泗乃趙氏禁臠,吳師北上,趙氏必然會來阻撓,我聽人說,趙卿與秦、魏、鄭戰於河曲,能出動十萬大軍,吳國雖號稱兵甲億有三千(十萬三千),但大王真的能盡起大軍北上麽?”
“就算能出動十萬兵甲,糧食可否接濟得上?從吳地到宋魯千裏之遙,又得出動多少民夫飛騶挽粟?若大王執意現在北上,縱然前期可能會有小勝,可遲早會因為國力不支而大敗。大王若不念士民之死,而與趙卿爭一日之勝,我以為吳國將有危亡之患!老朽肺腑之言,還望大王三思!”
季劄不愧是曾出使列國獲得一眾好評的人,言語精煉,句句都戳中了夫差的痛處,讓他無法再把這番話當成“危言聳聽”。
沒錯,雖然現在吳國不斷擴張,疆域兩千裏,不亞於晉、楚,但人口一直是硬傷。江南淮河地廣人稀,所以比起楚國的四百萬,晉國的五百萬,吳國人數估計僅有兩百萬。何況許多地方組織度又低,縱使全民皆兵,能拚湊出十萬大軍已是極限,至於能派去外國出征的,不過六七萬。
若隻憑這些力量去與趙氏爭雄於中原,縱然吳軍驍勇善戰,但也略顯不足。
而且交通和糧草的確是個大問題啊……
遲疑之下,他看向了陳恆。
陳恆一個激靈,連忙出列道:“齊國苦趙氏殘暴壓榨久已,願為吳國強輔,出兵與大王會師於魯泗。何況還有鄭國擾其心腹,使趙氏左右不能兼顧,如此一來,趙氏必失東方,到時候秦、中山、燕等響應大王號召,群起反趙,則大事可成矣!”
季劄冷笑:“想必你這豎子也是如此說動楚、秦、鄭、魏的罷,如今諸侯已敗,皆是拜你所賜!大王,應當立刻驅逐這個大言不慚的不祥之人!”
“楚子時運不濟,魏乃宵小之輩,秦則塚中枯骨,豈能與吳王這等英雄豪傑相提並論?”陳恆卻仍嘴硬。
夫差眉毛微動,眼睛從沒從他身上離開的伯嚭見狀,立刻就知道北上中原是夫差真的夙願,便插話道:“季子所言甚是,與趙氏爭雄於中原,非一朝一夕可勝。但子常說的也不無道理,大王率師北上,一定能讓趙無恤知道,什麽是百戰百勝之師!如今最大的問題還是糧草和運兵,大王不若等上半年,僅派數千人幫彭城的宋公穩住戰線,臣等在後方一邊籌備糧草,一邊穩定陳、蔡和群舒,待江淮之間的水道疏通,再北伐不遲……”
“大善!”不愧是伯嚭,兩不得罪,而且還把話說到夫差心坎裏了。
距離越國臣服已經整整五年了,這五年裏,吳國並沒有大規模軍事行動,但夫差並非一心一意沉迷於宮室、美人,對中原摩拳擦掌之餘,他也在大江以北進行著一個大計劃,那是一條前所未有的運河:
邗溝!
ps:“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中學課文《勾踐滅吳》,今晚隻有一章(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