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精彩無彈窗免費!五年前的長平一戰後,知瑤身死,知氏也灰飛煙滅,知氏的一眾多家臣頓時成了沒有主人的獵犬,其中並非所有人都和豫讓一樣,是茅坑裏的石頭,又臭又硬,趙無恤也收服了不少,青荓(ping)就是其中之一。


    此人擅長駕車、乘馬,並且頗有用車兵的心得,趙氏軍隊裏依然保留了一定的戰車,畢竟直到楚漢戰爭時期,劉邦手下的灌嬰還常常以戰車立功。


    所以青荓名為驂乘,實則在外統領車馬,並不總在趙無恤身邊。


    一麵授予職位,一麵不讓他們接近自己,這樣既不會讓降人寒心,也可以規避遇刺的危險,趙無恤自認為這種處理是很不錯的。現在,魏曼多遇刺的事情讓他對這種防範更加深信不疑。


    豫讓並非趙無恤指使,而是以他自己的意誌去刺殺魏曼多的,在此期間,趙無恤沒有給予他任何幫助,在釋放豫讓後,他甚至失去了這個人的消息,一度以為他死了,或者銷聲匿跡。


    但豫讓卻坦然擁抱自己的命運,繼續走上了為主君和信念複仇的獨木橋,在一個白虹貫日的冬日,他用自己獨有的方式震撼了天下人。


    當然,以上種種,都是因為安邑輕俠督仇來告知,趙無恤和眾臣才能知道得如此清楚。


    聽完大概後,室內的武官紛紛讚歎:“勇哉!氣矜之隆,不亞於專諸!”


    連董安於也免不了嗟歎:“匹夫一怒,血濺五步,魏氏素縞,真是……”他都不知道如何評價了,既從人格上讚賞,又從上位者的角度否定這些輕俠刺客之輩。


    督仇、青荓、豫讓三人一起在知氏效力,相互為摯友,所以督仇自然也認識青荓,此刻被青荓引領上來,這位安邑輕俠麵對眾人目光渾然不懼,眼睛一眨不眨,隻是盯著趙無恤看。


    距離三十步,趙無恤便讓他們停下了,問道:“來者,為何看我。”


    “伯謙說過,他的仇人裏也包括趙卿,但卻一直沒有機會行刺,所以我想看看。”


    趙無恤笑道:“你覺得你有機會麽?”


    督仇搖了搖頭,惋惜地說道:“我本領低劣,也沒有必死的決心,所以做不到豫伯謙那種程度。帶著劍,要靠近五步才有,沒有劍,得靠近三步才可能。”


    而現在,他隔著三十步,中間還有層層疊疊的侍衛,絕不可能成功。


    此言方盡,青荓一驚,眾臣皺眉,眉間尺為首的羽林侍衛更是勃然大怒,隻差抽劍將督仇當場擊殺了。


    趙無恤卻不以為忤:“我不像齊侯杵臼那樣怕死,也不指望長生不老,但身為大國上卿,肩上背負著數百萬生民的責任,卻不願意以這種方式死去。”


    他頗為自傲地說道:“我若死了,晉國百姓便過不上好日子,天下人也不知還得多少年的苦。”若他的事業就此夭折,及身而止,這個文明也許還會走許多彎路,當然,就算趙無恤,也不一定能給她指引正確的道路。


    但唯一確定的一點是,一定會比同時期的曆史要好,至少殉葬已經在趙氏領地被強製取消,生產力得到了巨大發展,紙張、玻璃、雕版印刷術,這些催動科學進步的基礎事務也一一出現。


    “恕我直言,吳王僚和公子慶忌,乃至於魏曼多死之前,或許也是這樣想的!”


    ……


    督仇卻半點不客氣,反唇相譏。


    趙無恤嘿然,這個時代與後世最大的不同,就是刺客橫行,豪傑遍地。


    “好吧,至少我若死了,誰來保證豫讓的家眷能在趙氏領地上過安生日子?”


    他頓了頓,問道:“你來此除了護送豫讓的家眷,還想要做什麽?”


    這個人一定有他的目的,或許真的是想找機會刺殺趙無恤,或許是想要投奔?若是用朋友悲壯的死作為躋身的階梯,趙無恤就要看不起他了。


    督仇長鞠至地,說道:“豫讓毀容變音,自汙於廁溷,最終如願以償,但也割腹挑腸,萬分淒慘,他的屍體被暴屍街頭,其名卻不見於世,這不是國士該有的下場。豹死留皮,人死留名,我希望趙卿能為他揚名,讓天下人記住這個名字。”


    “為何要我來替他揚名?”


    督仇看了一眼青荓,說道:“因為知氏未亡時,常與趙卿並列晉國雙雄,一月一日,如今月亮隕落,太陽依舊高照,豫讓生前得到了月的認可,若是死後也能被趙卿認可,我想這便足以告慰他這一生了。”


    趙無恤有一絲猶豫。


    這樣一來,能洗清自己不是刺魏主使的猜測麽?


    貌似不行,或許更會沾上一身腥,洗也洗不掉,若是讓魏駒認為自己參與了刺魏曼多的舉動,或者與豫讓有瓜葛,反而不美。


    他遲遲沒有給出答複,卻見督仇猛地起身,突然向前走來,侍衛下意識地拔劍阻攔,誰料督仇避也不避,徑自將自己的身體撞向長戟,透胸而出。


    眾臣驚呆了,侍衛們瞠目結舌,連趙無恤也不由自主地站了起來。


    督仇吐出了一大口血,大笑道:“我曾答應過伯謙,他死去以後,我也將緊隨其後,今日正好沒什麽報答趙卿的,我隻能以我的死,換取趙卿的承諾,你可願意為豫讓揚名?”


    話剛說完,不等趙無恤答複,他便咽氣了。


    青荓為督仇合上了眼,下拜三稽首,說道:“年少時我與他二人是朋友,又同為知氏之臣,豫讓為了給舊主複仇做了這麽多,我卻換主偷生,實在是失去了臣子的道義。現在我身為友人卻眼巴巴地看著他們去死,又失去了做朋友的道義,非良臣又非益友,我隻有一死了之!”


    說完,他便猛地奪過還在發呆的羽林侍衛的劍,自刎而死,一切發生的太突然,趙無恤連“且慢”都來不及說。


    眼見兩名勇士先後死在眼前,濃烈的血腥彌漫室內,趙氏臣僚們再也坐不住了,紛紛失聲而泣。


    仗義死節,這是時代的風尚,今天卻能夠連續見到三次。


    趙無恤心裏的不解,也慢慢化為敬佩。


    前世時,他總覺得春秋戰國遊俠刺客讓人蕩氣迴腸、感慨萬千,但他們的腦袋是不是缺根弦,什麽幾百人當著三軍的麵自殺,什麽自刎以謝公子……何必一言不合就自殺呢?


    在這時代熏陶十餘年後,他總算有些明白了。春秋戰國時代的古人,其性情和價值觀與後世有著很多不同,最根本的,是他們看重人的精神價值、看重名譽氣節。士為知己者死,為朋友道義甘願獻身,為身後不朽的名譽甘願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換得。正所謂事業文章,隨身銷毀,而精神萬古如新;功名富貴,逐世轉移,而氣節千載一日。


    事情到了這一地步,他若還拒絕二人的請求,連他的臣僚都會有意見了。


    不過在心生敬意之餘,他卻不見得會讚許這樣的事。


    可以宣傳豫讓的忠義,因為無論哪朝哪代,都需要忠義的臣子,這就是滿清也大肆宣揚史可法等人的原因。


    但俠以武犯禁,刺殺諸侯卿士的歪風,可以就此打住了,未來的趙氏領地,趙無恤必然製定律**打擊這些人。


    他緘默半響後,才說道:“督仇、青荓非樂死也,重失人臣之節,惡廢交友之道也,可敬,卻不可學。我會宣布豫讓刺殺晉國卿士,為罪大惡極的重犯,將他的罪名公之於眾。”


    身為晉國執政,為了維護律法,為了維護統一,豫讓做的事情性質當然要定為惡性,趙無恤必須擺明立場。


    但把豫讓定位頭號欽犯,萬死不赦的同時,也相當於為他揚名了。


    他的名字將被貼遍趙氏領地的每一座縣邑門口。


    他的故事將被趙氏史官寫入《刺客列傳》裏,功過讓後人評說。


    豫讓的事跡由此傳開,晉國乃至於天下的誌士仁人無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為他的死而悲泣。


    但趙無恤依然麵臨抉擇,是抬魏氏一手,還是乘機吞並他們?身邊的軍吏和幕僚意見遲遲無法統一,在經曆二士死於麵前一事後,趙無恤也開始猶豫、搖擺。


    此時此刻,他最需要兵形勢家的建議,於是他用飛鴿傳書向鄴城傳去了一封信,詢問孫武的意見。


    很快,鄴城那邊就來信了,趙無恤打開一看,除了孫武新修的一篇兵法外,還附帶著幾個字: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春秋我為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七月新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七月新番並收藏春秋我為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