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武安三人依次進到大堂內。
這時,一把柔和的聲音響起:“普德,你迴家了。”一個身材高大、圓臉、光頭、一把花白的胡須,穿著一身布衣、大概有四十多歲的人從裏間走了出來。
“師傅!”
“祖師爺!”
曹普德和蓉兒一下子撲了過去,跪在那人身前。
那彭祖師扶著二人起來,笑嗬嗬地道:“迴來就好、迴來就好。”
林武安看到那彭祖師出來時,一下子被震憾住了,隻想到了一個人:“彌勒佛”。這跟自己那個時代的彌勒佛簡直就是一個人呀,林武安很懷疑自己那個時候彌勒佛的畫像就是按照這個人的相貌畫的。
這時,彭祖師向林武安招了招手,道:“你就是小安吧,你的事小凡都告訴我了。你身手不錯,又足智多謀。但最重要的是心懷善良,寧願拚著自己受傷丟命,也要把蓉兒救出來,是個好苗子。坐,大家都坐,都是自己人,不要見外。”
林武安聽了後有點心喜,想不到自己在這大家長眼裏這麽有價值呀。可又忙告誡自己:淡定,淡定,不能驕傲。
四人都坐好後,彭祖師才感歎說道:“看到你們這些生氣勃勃的年輕人,我才發現我確實已經老了。”
聽出彭祖師語氣中的悲涼氣味,曹不凡奇怪的看了一眼祖師爺,祖師爺一向都是心平氣和,遇事寵辱不驚,今天怎麽突然發出這樣的感慨。
曹普德沒有說話,心裏卻有點明白師傅的心境,師傅一生致力於為天下百姓謀福利,不想天下的百姓一直在元朝的殘酷剝削下窮困潦倒,朝不保夕。可如今,都四十多了,卻一事無成,心裏不免諸多惆悵。
蓉兒忙安慰道:“祖師爺老當益壯,會長命百歲的。”
林武安卻在想,彭祖師今年四十多,年紀說大也不大,其實正值壯年,還有好多時間做整個布局,可看曹不凡的反應,彭祖師這些話和平時所說的肯定是不一樣的。
彭瑩玉沒有看其他人的反應,接著說道:“你們猜,今天來這裏陪我說話的夏清遠是什麽人?”
彭瑩玉沒等他們迴答,自顧自的說道:“這個夏清遠,其實並不姓夏,他姓陸!叫陸清遠!”
“陸清遠?”四人茫然的搖了搖頭,都沒有聽過這個名字,夏清遠這人都見過,可以前並不認識呀。
四人知道彭祖師還有下文,果然,彭祖師接著道:“陸秀夫,陸丞相你們一定知道吧?”
聽到陸丞相三個字,曹普德立馬站了起來,麵向南方,恭敬的磕了三個頭,嚇得林武安三個後輩也趕忙起來糊裏糊塗的也跟著磕了三個頭。
彭祖師捋了捋胡須,點了點頭道:“都坐,都坐。”
待四人都坐下後,彭瑩玉才接著道:“陸丞相年少大誌,可惜時事無情,元人步步緊逼,朝廷內鬥不止,外患內憂,空有報國大誌,卻含恨而亡!”
林武安一邊坐在那聽著,一邊打開自己的搜索係統,陸秀夫陸丞相這人林武安雖說也聽過,可了解的太少了。
林武安輸入陸秀夫三個字,然後,點開搜索,一大段文字出現在腦海中。
原來,這陸秀夫和文天祥、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陸秀夫年青時就老成持重,做事穩重忠義。公元1275年的時候,南宋朝廷風雨飄搖,元人節節勝利,南宋生死存亡之際,陸秀夫才進入仕途,一路升遷,此時官坐得越大,風險越大,當時好多官員都是能逃的逃,不能逃的就降。沒人肯坐官,才讓陸秀夫得以一路升遷。
元軍在襄樊之戰大破宋軍以後,直逼南宋首都臨安,1276年,宋朝朝廷求和不成,於是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
宋度宗的楊淑妃在國舅楊亮節的護衛下,帶著自己的兒子即宋朝二王(益王趙昰、廣王趙昺)逃出,在金華與大臣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文天祥等會合。
元軍統帥伯顏繼續對二王窮追不舍,於是二王隻好逃到福州。
二王帶著大臣、軍民一路沿海岸逃亡,逃到福州,福州淪陷,逃到泉州,泉州淪陷。
當時君臣流亡海上,大小政事都疏於治理,楊太妃垂簾聽政,與臣下說話還自稱為奴。
每當群臣朝會的時候,陸秀夫仍端持著手板,儼然像過去上朝一樣,有時在行程途中,淒然淚下,用朝衣拭淚,衣服都濕透了,左右的人為他所感染都無不悲痛欲絕。
因大風的原因,益王趙昰驚懼而死,群臣都想借此機會離開。陸秀夫說:“度宗皇帝有一個兒子還在,把他怎麽辦呢?古人中曾有過僅憑借一旅即成就中興的,而我們現今百官都在,還有數萬軍隊,上天如果還沒想滅絕大宋,難道就不能憑此振興國家嗎?”於是與眾大臣共同擁立衛王。
最後逃到廣東,被元軍圍困於崖山,陸秀夫見大勢已去,於是將自己的妻子兒女趕下海去,自己背著八歲的趙昺投海,當時他年僅四十四歲,隨行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
看完腦海中這段沉重的史料,林武安感覺有點壓抑,南宋朝廷那麽強大的人力物力竟被元人逼到如此地步,那麽多的朝廷大員都早幹嘛去了。
這時,彭瑩玉站了起來,對著四人道:“而這陸清遠就是陸秀夫丞相的重孫。陸丞相有一個兒子當年被人救起,為陸丞相留下了一脈。而這陸清遠就是這一脈的後人。今天,陸清遠過來找我,說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彭瑩玉走近四人,壓低聲音道:“他說當年陸丞相在海上的時候,將二王的事都詳細地記述下來匯成一書,並將書交給禮部侍郎鄧光薦,並告訴他,如果鄧光薦僥幸不死,就把書傳出去。”
接著,彭瑩玉以極低的聲音說道:“陸清遠說,他祖父曾經給後人留下一句話,說的是這書裏藏著一個南宋朝廷的非常大的秘密。任何想推翻元朝的義士隻要能找到並揭開這個秘密,就會事半功倍。”
這時,一把柔和的聲音響起:“普德,你迴家了。”一個身材高大、圓臉、光頭、一把花白的胡須,穿著一身布衣、大概有四十多歲的人從裏間走了出來。
“師傅!”
“祖師爺!”
曹普德和蓉兒一下子撲了過去,跪在那人身前。
那彭祖師扶著二人起來,笑嗬嗬地道:“迴來就好、迴來就好。”
林武安看到那彭祖師出來時,一下子被震憾住了,隻想到了一個人:“彌勒佛”。這跟自己那個時代的彌勒佛簡直就是一個人呀,林武安很懷疑自己那個時候彌勒佛的畫像就是按照這個人的相貌畫的。
這時,彭祖師向林武安招了招手,道:“你就是小安吧,你的事小凡都告訴我了。你身手不錯,又足智多謀。但最重要的是心懷善良,寧願拚著自己受傷丟命,也要把蓉兒救出來,是個好苗子。坐,大家都坐,都是自己人,不要見外。”
林武安聽了後有點心喜,想不到自己在這大家長眼裏這麽有價值呀。可又忙告誡自己:淡定,淡定,不能驕傲。
四人都坐好後,彭祖師才感歎說道:“看到你們這些生氣勃勃的年輕人,我才發現我確實已經老了。”
聽出彭祖師語氣中的悲涼氣味,曹不凡奇怪的看了一眼祖師爺,祖師爺一向都是心平氣和,遇事寵辱不驚,今天怎麽突然發出這樣的感慨。
曹普德沒有說話,心裏卻有點明白師傅的心境,師傅一生致力於為天下百姓謀福利,不想天下的百姓一直在元朝的殘酷剝削下窮困潦倒,朝不保夕。可如今,都四十多了,卻一事無成,心裏不免諸多惆悵。
蓉兒忙安慰道:“祖師爺老當益壯,會長命百歲的。”
林武安卻在想,彭祖師今年四十多,年紀說大也不大,其實正值壯年,還有好多時間做整個布局,可看曹不凡的反應,彭祖師這些話和平時所說的肯定是不一樣的。
彭瑩玉沒有看其他人的反應,接著說道:“你們猜,今天來這裏陪我說話的夏清遠是什麽人?”
彭瑩玉沒等他們迴答,自顧自的說道:“這個夏清遠,其實並不姓夏,他姓陸!叫陸清遠!”
“陸清遠?”四人茫然的搖了搖頭,都沒有聽過這個名字,夏清遠這人都見過,可以前並不認識呀。
四人知道彭祖師還有下文,果然,彭祖師接著道:“陸秀夫,陸丞相你們一定知道吧?”
聽到陸丞相三個字,曹普德立馬站了起來,麵向南方,恭敬的磕了三個頭,嚇得林武安三個後輩也趕忙起來糊裏糊塗的也跟著磕了三個頭。
彭祖師捋了捋胡須,點了點頭道:“都坐,都坐。”
待四人都坐下後,彭瑩玉才接著道:“陸丞相年少大誌,可惜時事無情,元人步步緊逼,朝廷內鬥不止,外患內憂,空有報國大誌,卻含恨而亡!”
林武安一邊坐在那聽著,一邊打開自己的搜索係統,陸秀夫陸丞相這人林武安雖說也聽過,可了解的太少了。
林武安輸入陸秀夫三個字,然後,點開搜索,一大段文字出現在腦海中。
原來,這陸秀夫和文天祥、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陸秀夫年青時就老成持重,做事穩重忠義。公元1275年的時候,南宋朝廷風雨飄搖,元人節節勝利,南宋生死存亡之際,陸秀夫才進入仕途,一路升遷,此時官坐得越大,風險越大,當時好多官員都是能逃的逃,不能逃的就降。沒人肯坐官,才讓陸秀夫得以一路升遷。
元軍在襄樊之戰大破宋軍以後,直逼南宋首都臨安,1276年,宋朝朝廷求和不成,於是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
宋度宗的楊淑妃在國舅楊亮節的護衛下,帶著自己的兒子即宋朝二王(益王趙昰、廣王趙昺)逃出,在金華與大臣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文天祥等會合。
元軍統帥伯顏繼續對二王窮追不舍,於是二王隻好逃到福州。
二王帶著大臣、軍民一路沿海岸逃亡,逃到福州,福州淪陷,逃到泉州,泉州淪陷。
當時君臣流亡海上,大小政事都疏於治理,楊太妃垂簾聽政,與臣下說話還自稱為奴。
每當群臣朝會的時候,陸秀夫仍端持著手板,儼然像過去上朝一樣,有時在行程途中,淒然淚下,用朝衣拭淚,衣服都濕透了,左右的人為他所感染都無不悲痛欲絕。
因大風的原因,益王趙昰驚懼而死,群臣都想借此機會離開。陸秀夫說:“度宗皇帝有一個兒子還在,把他怎麽辦呢?古人中曾有過僅憑借一旅即成就中興的,而我們現今百官都在,還有數萬軍隊,上天如果還沒想滅絕大宋,難道就不能憑此振興國家嗎?”於是與眾大臣共同擁立衛王。
最後逃到廣東,被元軍圍困於崖山,陸秀夫見大勢已去,於是將自己的妻子兒女趕下海去,自己背著八歲的趙昺投海,當時他年僅四十四歲,隨行十多萬軍民亦相繼跳海。
看完腦海中這段沉重的史料,林武安感覺有點壓抑,南宋朝廷那麽強大的人力物力竟被元人逼到如此地步,那麽多的朝廷大員都早幹嘛去了。
這時,彭瑩玉站了起來,對著四人道:“而這陸清遠就是陸秀夫丞相的重孫。陸丞相有一個兒子當年被人救起,為陸丞相留下了一脈。而這陸清遠就是這一脈的後人。今天,陸清遠過來找我,說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彭瑩玉走近四人,壓低聲音道:“他說當年陸丞相在海上的時候,將二王的事都詳細地記述下來匯成一書,並將書交給禮部侍郎鄧光薦,並告訴他,如果鄧光薦僥幸不死,就把書傳出去。”
接著,彭瑩玉以極低的聲音說道:“陸清遠說,他祖父曾經給後人留下一句話,說的是這書裏藏著一個南宋朝廷的非常大的秘密。任何想推翻元朝的義士隻要能找到並揭開這個秘密,就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