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二又說道:“上乘的紙都被那些士族門閥所掌控,寒門學子想要讀書學習亦是困難重重啊!”

    秦風想了想迴道:“既是如此,陛下可不必太過擔憂。”

    “哦,你可有良策?”李二聽到這話,精神一振,問道。

    “家師除了傳授這廁紙,還有幾種造紙術,比起現有的紙張亦是不遑多讓,而造價卻更為低廉。”

    秦風這倒沒有撒謊,不僅天工開物等書籍中記載著不少造紙的方法,甚至他可以從明清時期的書籍裏記載的方法造紙,都比唐朝的工藝進步了很多。

    這對李二來說也是一個好消息了,雖然解決不了士族門閥的壟斷現狀,但也算是在瓦解其實力上又向前邁近了一步。

    忽然,李二問道:“朕想徹底消除士族門閥,你有什麽想法?”

    秦風也被這個問題問蒙了,說道:“額,這個臣還真沒想過,不過既然陛下問起,那臣便有什麽就說什麽了。”

    “但說無妨!”

    秦風迴憶了一下之前看的唐書唐史,然後開始給李二講:

    “士族門閥,由來已久,且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說法,入朝為官需得有朝中重臣的舉薦,若不依附於這些士族,縱是懷才之士也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報複。”

    “隋朝的科舉製度雖然對士族門閥起了一定的衝擊作用,但仍遠遠不夠,那些士族門閥依舊可以買通主考官、閱卷之人,左右考生分數。”

    “想要改變這一局麵,隻需將考生試卷上的名字用東西糊上,並且凡是試卷有記號等作弊嫌疑者,一律作廢,自然能夠保證科舉成績真實有效,讓真正有才學之人浮出水麵。”

    “並且陛下還要廢除舉薦製,畢竟士族門閥在這方麵要比寒門學子有極大的優勢,士族門閥子弟卻可以憑借此舉輕而易舉當朝入仕。”

    “科舉製度其實也並不那麽完美,考生通過學幾篇文章或者寫幾篇文章,並不能準確篩選出真正有才能之人,譬如可以在考卷中加入發生蝗災、洪澇災如何處理等實際問題,也能集思廣益。”

    “一個國家要想長盛久安,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這個教育並不是說少數人的教育,而是整個大唐的教育。”

    “臣覺得陛下應廣開學堂,降低學費,讓越來越多的人都接受教育,讓學生學有所長,學有所用,這才是長遠之計!”

    秦風一口氣說了這麽多,也覺得有些口幹舌燥,為自己倒了杯茶水,潤潤嗓子。

    戚思勇聽了他的這番言論,早已吃驚的說不出話來,他實在想不出,一個十幾歲的少年為何如此優秀。

    太子李承乾畢竟也是年幼,對這番話並沒有太深刻的理解,但還是不住的點頭。

    公主李麗質,早已化身為小迷妹,一臉崇拜的看著秦風,不知在想些什麽。

    至於一代仁君的李二,此刻也依舊沉浸在秦風的高談闊論中,秦風提出的每一項建議,都直指本質,深刻而又內涵。

    李二縱使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有著這個時代無法避免的局限性,前麵幾項還好說,最後一個廣開學堂,普及義務教育的建議,恐怕他就無法理解。

    在後世,我們都知道,教育是立國之本,一個民族、國家的昌盛取決於整個國民的受教育程度。

    但在這個受教育率不一定能達到百分之一的時代,可以說超前了不止一步。

    有句話說的好,超前一步是天才,超前兩步甚至更多,那便是瘋子了,現在李二眼中的秦風,恐怕與瘋子無異了吧?

    這一次,李二沉思了很久,沒有人打擾他,除了偶爾的蟬聲,整個院子都顯得靜悄悄的。

    不知過了多久,李二結束了他的思考,眼神中滿是熾熱,興奮的說道:“秦風,朕要命你做這次科舉考試的主考官,按你說的做,朕要做那千古一帝。”

    說到千古一帝的時候,李二身上突然湧起萬千豪情,有種欲上青天攬明月的感覺。

    戚思勇:“???!!!”

    太子李承乾:“???!!!”

    除了李麗質還是一副花癡樣看著秦風,戚思勇和李承乾的眼中,除了不解便是震驚。

    就連秦風都是一臉懵逼,感情李二思考了半天,最終想出的辦法就是讓自己做科舉考試的主考官,這不有相當於把皮球提迴來了?

    秦風過慣了悠閑地日子,做科舉主考官不是自討苦吃的差事嗎,哪肯答應,連忙迴絕道:“陛下,此事萬萬不可,臣才疏學淺,實在是難當此任啊。”

    李二斬釘截鐵道:“秦風,你今日說的這番話,若是在大唐再找出一個能聽懂這些話的人,朕便令他做主考官。”

    秦風:“……”

    秦風心中想到,我是個穿越者,去特麽哪再給你找個穿越者啊,連你這樣雄才大略的帝王都不懂。

    打鐵要趁熱,李二繼續說道:“明日上朝朕便宣布此事,希望你能帶給朕一個不一樣的天下,朕身邊沒有你這樣大才之人呐!”

    秦風這一手也算是作繭自縛了,隻好苦著臉答應了,反正圖書館裏別的沒有,書多的是。

    大不了到時候從書上多抄些題目便是了。

    解決了一大樁壓在心頭的事兒,李二的心情格外舒暢,也倒了一杯茶水,正準備喝時,突然停止了動作。

    李二驚奇道:“咦,這茶怎麽沒有蔥薑蒜?也沒有鹽羊油果汁?”

    漢、魏、南北朝及初唐以前茶的飲用方式統稱“煮茶”,煮茶的飲茶方法脫胎於茶的食用和藥用,故煮茶法就來源於茶的食用和藥用。

    從食用而來,是將鮮茶葉或幹茶葉烹煮成羹湯,也稱茗粥,通常加鹽調味。

    從藥用而來呢,是用鮮茶葉或幹茶葉佐以薑、桂、椒、桔皮、薄荷等熬煮成湯汁而飲。

    這時“煮茶”法已經是兩種形式了,一種是加鹽另一種是加調料。

    煮茶法對茶葉沒有要求,無論是鮮茶葉還是幹茶葉,是否經過加工都可,團餅茶、散茶亦不限。

    煮茶的方法也很簡單,茶與水混合放置爐上煮沸即可,茶先放、後放都可,水冷、熱都行,可酌情加鹽、薑、椒、桂等調飲,也可不加佐料,所以調飲是煮茶法的主要形式。

    是以李二將茶杯放在嘴邊,便聞出茶中未加任何調料,遂詢問秦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唐慎重型發明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乘風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乘風歸並收藏大唐慎重型發明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