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於夫羅是羌渠單於的兒子,被其父任命為右賢王。於中平元年,皇帝劉宏征召他鎮壓黃巾起義。中平五年,南匈奴內部發生叛亂,羌渠單於被殺,叛亂者立其弟須卜骨都侯為單於。須卜骨都侯僅在位一年左右,在中平六年去世。單於之位空缺,由老王代理國政。
得知這一噩耗,於夫羅失聲痛哭之餘,便自立為單於,並入京晉見漢帝劉宏,請求發兵助其奪迴單於之位,但劉宏已是生命垂危,無法為他主持公道。於夫羅隻能留在中原,他與白波軍聯合,於河東、上黨、太原一帶遊弋劫掠。董卓派牛輔與其作戰,而不能獲勝。
討董聯軍攻入洛陽,尤其是李毅軍勢如破竹,一路向西痛擊董卓,袁紹率領群雄進駐洛陽。一直作壁上觀的白波軍以及於夫羅見盟軍勢大,特別是白波軍中部分骨幹,中平元年曾大敗於李毅軍,他們知道李毅軍勇不可擋,便不敢在上黨停留,一路向北,退卻至太原、雁門一帶。
董卓撤出河東大部兵馬,投入洛陽防衛。於夫羅趁機占領了河東北方諸縣,並逐漸向南推進,董卓見河東即將被於夫羅所占,才派牛輔領兵進駐。
如今約於夫羅乘虛攻占河東全境,將牛輔徹底逐出,是極為可行的策略。不但解除後顧之憂,還能為李毅進擊關中掃清道路。
孫釗自告奮勇,帶著幾個隨從,夜半時分偷過黃河。一路有驚無險,至絳邑見到於夫羅,孫釗說出兩方夾擊牛輔的想法,隻要於夫羅出兵,吸引守衛黃河的董軍,李毅軍便立即出動。若趕走牛輔,河東之地全部為於夫羅所得。
聽到這一優厚條件,於夫羅喜出望外,他哈哈大笑道:“李清剛快人快語,做事幹淨利落,於夫羅願與其同伐牛輔。”
欒提唿廚泉心有疑慮,他皺著眉頭道:“人言無利不起早,李毅何以寸土不爭,弟恐其中有詐,請兄長三思而行!”
於夫羅經弟弟提醒,他心中疑雲頓起。於夫羅也聞李毅行事詭詐多變,他若是趕走牛輔,再不容自己棲身,豈不是為他人做了嫁衣!
“單於無需多慮,我主隻是清君側,除掉董卓這個奸賊,而不會長久停留於司隸。”見於夫羅沉默良久不語,孫釗微微一笑道:“如今討董聯盟瓦解,隻有西涼馬騰與我家主公仍維護正義。董卓實力不俗,需團結各路朋友,才可與之相抗。即便是董卓的舊部張濟,我主也與他交好。我主寬以待人,可見一斑,單於還有何可擔心的?”
李毅聯絡張濟,於夫羅也有所耳聞,他思慮半晌,終於釋疑,同意與李毅夾擊牛輔。
於夫羅兄弟二人各帶數千兵馬,唿廚泉出擊汾陰,於夫羅兵進聞喜。汾陰防禦薄弱,唿廚泉不費吹灰之力,便攻克城池。於夫羅卻不順利,數日強攻不克,而受阻於聞喜。
唿廚泉破汾陰城池,便馬不停蹄直奔解縣,一路上攻克數座小城,兵至解縣城下。
於夫羅的突然出擊,攪得河東郡一片大亂。牛輔兵力有限,麵對兩路受攻,其已是疲於奔命。暫時忍耐幾日,至解縣告急,終於沉不住氣,撤走了沿河布防的大部兵馬。
探知牛輔中計,張英遣趙雲出湖縣,渡黃河攻擊河北,馬超自陝縣北渡襲擊大陽。馬超百無聊賴,盼望早迴故裏,此次是主動請纓,張英也有收他這員猛將之心,便遂了他的心願。
趙雲、馬超順利渡過黃河,先後攻破兩座兵力空虛的小城。趙雲兵進猗氏,馬超領軍至安邑城下。
牛輔親自坐鎮解縣,得知趙雲破河北,要掐斷他的後路,他急忙撤出謝縣人馬,準備退守猗氏。誰知趙雲兵進神速,早牛輔一步,趕到半路設伏,將牛輔殺得大敗虧輸。
見主力兵馬潰散,河東形勢無可撼動,牛輔帶領殘兵敗將,落荒而逃進入了左馮翊。
趙雲將牛輔逃亡的消息散布出去,解縣、猗氏、安邑等各城守軍,先後棄城而逃,隻剩聞喜一城,還在負隅頑抗。
“聞喜城中守軍不多,之所以堅持到底,是恐破城後被洗劫。隻要做出絕不屠城的保證,我想守軍必會放下武器。”趙雲分析了城內守兵的想法,並提出了他的建議。
於夫羅甚覺有理,他點頭道:“趙將軍可否助我勸降守軍?”
城中守軍不會超過千人,而董軍對趙雲已經聞風喪膽,若是他親自出馬必會成功。趙雲信心滿滿,決定前往城中一試。馬超也是藝高人膽大,跟隨趙雲同入聞喜。
人的名樹的影,趙雲、馬超兩騎入了城,守軍不但未做刁難,反倒禮遇有加,對二人這等孤膽英雄恭恭敬敬。
趙雲陳說厲害,講述了司隸目前的形勢,趙雲最後道:“我主善待俘虜天下無人不知,趙雲一言九鼎,隻要眾位兄弟獻出聞喜城,便萬事大吉!”
李毅優待俘虜天下聞名,與董軍交手年餘,西涼軍中無人不知。守軍經過一番商議,最終同意縣城投降。趙雲用他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城中的守軍,隨趙雲、馬超出城受降,於夫羅也盡棄前嫌,任降軍去留自便。
解決了聞喜這塊硬骨頭,趙雲、馬超遵守約定,撤兵各迴各地。於夫羅、唿廚泉一番感謝,自不必言。
趙雲、馬超出擊河東,李毅便撤了弘農之圍,領兵馬進駐湖縣。得知牛輔的河東即將不保,可急壞了董越和樊稠,河東是這二人的一條退路,如今即將被敵斬斷,二人如坐針氈。
樊稠思量良久,他憂心忡忡的道:“如今趙雲、馬超出兵河東,分走了部分兵馬。趁李毅實力空虛,我等棄城迴奔洛陽,是唯一的機會。若是二人得勝迴兵,我等將困死於弘農!”
董越聞言甚覺有理,但麵對的李毅詭計多端,自己能逃出升天嗎?董越雖是心急如焚,卻不知道如何的逃法。(未完待續。)
於夫羅是羌渠單於的兒子,被其父任命為右賢王。於中平元年,皇帝劉宏征召他鎮壓黃巾起義。中平五年,南匈奴內部發生叛亂,羌渠單於被殺,叛亂者立其弟須卜骨都侯為單於。須卜骨都侯僅在位一年左右,在中平六年去世。單於之位空缺,由老王代理國政。
得知這一噩耗,於夫羅失聲痛哭之餘,便自立為單於,並入京晉見漢帝劉宏,請求發兵助其奪迴單於之位,但劉宏已是生命垂危,無法為他主持公道。於夫羅隻能留在中原,他與白波軍聯合,於河東、上黨、太原一帶遊弋劫掠。董卓派牛輔與其作戰,而不能獲勝。
討董聯軍攻入洛陽,尤其是李毅軍勢如破竹,一路向西痛擊董卓,袁紹率領群雄進駐洛陽。一直作壁上觀的白波軍以及於夫羅見盟軍勢大,特別是白波軍中部分骨幹,中平元年曾大敗於李毅軍,他們知道李毅軍勇不可擋,便不敢在上黨停留,一路向北,退卻至太原、雁門一帶。
董卓撤出河東大部兵馬,投入洛陽防衛。於夫羅趁機占領了河東北方諸縣,並逐漸向南推進,董卓見河東即將被於夫羅所占,才派牛輔領兵進駐。
如今約於夫羅乘虛攻占河東全境,將牛輔徹底逐出,是極為可行的策略。不但解除後顧之憂,還能為李毅進擊關中掃清道路。
孫釗自告奮勇,帶著幾個隨從,夜半時分偷過黃河。一路有驚無險,至絳邑見到於夫羅,孫釗說出兩方夾擊牛輔的想法,隻要於夫羅出兵,吸引守衛黃河的董軍,李毅軍便立即出動。若趕走牛輔,河東之地全部為於夫羅所得。
聽到這一優厚條件,於夫羅喜出望外,他哈哈大笑道:“李清剛快人快語,做事幹淨利落,於夫羅願與其同伐牛輔。”
欒提唿廚泉心有疑慮,他皺著眉頭道:“人言無利不起早,李毅何以寸土不爭,弟恐其中有詐,請兄長三思而行!”
於夫羅經弟弟提醒,他心中疑雲頓起。於夫羅也聞李毅行事詭詐多變,他若是趕走牛輔,再不容自己棲身,豈不是為他人做了嫁衣!
“單於無需多慮,我主隻是清君側,除掉董卓這個奸賊,而不會長久停留於司隸。”見於夫羅沉默良久不語,孫釗微微一笑道:“如今討董聯盟瓦解,隻有西涼馬騰與我家主公仍維護正義。董卓實力不俗,需團結各路朋友,才可與之相抗。即便是董卓的舊部張濟,我主也與他交好。我主寬以待人,可見一斑,單於還有何可擔心的?”
李毅聯絡張濟,於夫羅也有所耳聞,他思慮半晌,終於釋疑,同意與李毅夾擊牛輔。
於夫羅兄弟二人各帶數千兵馬,唿廚泉出擊汾陰,於夫羅兵進聞喜。汾陰防禦薄弱,唿廚泉不費吹灰之力,便攻克城池。於夫羅卻不順利,數日強攻不克,而受阻於聞喜。
唿廚泉破汾陰城池,便馬不停蹄直奔解縣,一路上攻克數座小城,兵至解縣城下。
於夫羅的突然出擊,攪得河東郡一片大亂。牛輔兵力有限,麵對兩路受攻,其已是疲於奔命。暫時忍耐幾日,至解縣告急,終於沉不住氣,撤走了沿河布防的大部兵馬。
探知牛輔中計,張英遣趙雲出湖縣,渡黃河攻擊河北,馬超自陝縣北渡襲擊大陽。馬超百無聊賴,盼望早迴故裏,此次是主動請纓,張英也有收他這員猛將之心,便遂了他的心願。
趙雲、馬超順利渡過黃河,先後攻破兩座兵力空虛的小城。趙雲兵進猗氏,馬超領軍至安邑城下。
牛輔親自坐鎮解縣,得知趙雲破河北,要掐斷他的後路,他急忙撤出謝縣人馬,準備退守猗氏。誰知趙雲兵進神速,早牛輔一步,趕到半路設伏,將牛輔殺得大敗虧輸。
見主力兵馬潰散,河東形勢無可撼動,牛輔帶領殘兵敗將,落荒而逃進入了左馮翊。
趙雲將牛輔逃亡的消息散布出去,解縣、猗氏、安邑等各城守軍,先後棄城而逃,隻剩聞喜一城,還在負隅頑抗。
“聞喜城中守軍不多,之所以堅持到底,是恐破城後被洗劫。隻要做出絕不屠城的保證,我想守軍必會放下武器。”趙雲分析了城內守兵的想法,並提出了他的建議。
於夫羅甚覺有理,他點頭道:“趙將軍可否助我勸降守軍?”
城中守軍不會超過千人,而董軍對趙雲已經聞風喪膽,若是他親自出馬必會成功。趙雲信心滿滿,決定前往城中一試。馬超也是藝高人膽大,跟隨趙雲同入聞喜。
人的名樹的影,趙雲、馬超兩騎入了城,守軍不但未做刁難,反倒禮遇有加,對二人這等孤膽英雄恭恭敬敬。
趙雲陳說厲害,講述了司隸目前的形勢,趙雲最後道:“我主善待俘虜天下無人不知,趙雲一言九鼎,隻要眾位兄弟獻出聞喜城,便萬事大吉!”
李毅優待俘虜天下聞名,與董軍交手年餘,西涼軍中無人不知。守軍經過一番商議,最終同意縣城投降。趙雲用他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城中的守軍,隨趙雲、馬超出城受降,於夫羅也盡棄前嫌,任降軍去留自便。
解決了聞喜這塊硬骨頭,趙雲、馬超遵守約定,撤兵各迴各地。於夫羅、唿廚泉一番感謝,自不必言。
趙雲、馬超出擊河東,李毅便撤了弘農之圍,領兵馬進駐湖縣。得知牛輔的河東即將不保,可急壞了董越和樊稠,河東是這二人的一條退路,如今即將被敵斬斷,二人如坐針氈。
樊稠思量良久,他憂心忡忡的道:“如今趙雲、馬超出兵河東,分走了部分兵馬。趁李毅實力空虛,我等棄城迴奔洛陽,是唯一的機會。若是二人得勝迴兵,我等將困死於弘農!”
董越聞言甚覺有理,但麵對的李毅詭計多端,自己能逃出升天嗎?董越雖是心急如焚,卻不知道如何的逃法。(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