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既然蔡邕有心考問自己,那就要勇於迎接挑戰,李毅麵帶微笑道:“前輩自管發問,晚輩全可一試!”
這口吻真的撐足了,蔡邕點了點頭,心中又加深了一份,定要給李毅一個挫折,他麵上還是帶著微笑道:“清剛賢侄,老朽即刻出題,你可聽好了。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
兒時的李毅,曾聽爺爺講過一句口訣:高價乘總物,減去原足數,高價減低價,除得是賤物。李毅嘴角帶著一絲微笑,依據此口訣,四乘以三十五,減去九十四,再除以四減二的差。蔡邕剛念完題,“二十三隻雉!”李毅脫口而出。
這麽快便給出了答案,蔡邕心中一驚,不過卻不動聲色的點了點頭,稱讚著李毅年輕,頭腦靈活,反應速度快!
不過蔡邕卻瞄準了下一道題,將難度提高了一截,他嘴角帶笑讀出來題目:“今有池方一丈,葭深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適與岸齊,問水深葭長各幾何?”
李毅恐怕出個一差二錯,他早將棋書放於一旁,全神貫注的聽題。誰知蔡邕讀得飛快,根本不給他思考的機會,待蔡邕讀題完畢,李毅卻呆愣在一邊傻住了。
難不住了吧!年輕人,話要適可而止,不能說得那麽滿,絲毫迴旋餘地都沒有。
蔡邕不懷好意的看著李毅,正等待他低頭認錯,便可順理成章的進行一番說教。
這也怪不得李毅,他三人各有所長,必然分工負責,發揮自己的長項,才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建平打造成蒸蒸日上的繁榮景象。
若是各用所短,那蓋房必倒,修路塌方,煮飯夾生,對敵必敗……將一事無成,寸步難行。
最初來源還信誓旦旦的要學好古文,但後來每遇出文告、條例、政令,自然由寫出一手漂亮軟筆字,才華橫溢的張英負責,自不用李毅操心。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久而久之,李毅的古文水平不但沒有提高,反而退步了。這便是他不明題意,一頭霧水的原因。
李毅窘迫至極,原形畢露之時,大救星張英趕到了,她早就發現了李毅不正常舉動,但知夫莫如妻,這難懂的古文,李毅看一眼就頭疼,他退走也是正常。
不過大出張英意料,李毅並沒有走出書屋,反而捧卷愛不釋手,她腦袋急轉後終於明白,李毅定是找到了他喜歡的書籍。這樣也好,否則李毅、於冰都借故離開,那老人家豈不是大為掃興?
張英是憑空想象,蔡邕卻清楚書屋的格局,見李毅躲在一角,翻看他的雜學,這些旁門左道少有人涉獵,而李毅卻是津津有味,愛不釋手,不引起蔡邕的好奇心才怪。
一老一少的談話,都難逃張英的耳朵,當聽到李毅那有所收斂的狂妄之言,張英知道一場考較不可避免了,恐李毅出醜,不禁慢慢靠了過來。
果不其然,李毅卡殼了,張英是又好氣又好笑,但夫妻一體,絕不能看笑話,她莞爾一笑道:“題中的葭是我們常說的蘆葦。這道題意是:有一個邊長為一丈的正方形水池,在池的正中央長著一根蘆葦,蘆葦露出水麵一尺,若將蘆葦拉到一邊的中點,蘆葦的頂端恰好觸及水麵,問水有多深?蘆葦有多長?”
這道題的難度全在題意難於理解,有張英的解說,李毅略思路豁然開朗,他微微一笑道:“這道題十分容易,蘆葦是斜邊,蘆葦減一尺是一條直角邊,另一條直角邊必是五尺,五五二十五,正好是十三與十二的和,長的毋庸置疑是斜邊,即蘆葦長十三尺。餘下的是一條直角邊,即水深十二尺。”
張英還未讀完題目,李毅便知逃不出勾股定理的範疇,而此題明顯是一個特例,他腦中一閃,便想到了二十五拆成十二與十三,幾乎不用計算,便給出了結果!
在張英解釋題目的同時,她的腦子也在思索,剛想到用勾股定理求解,李毅就公布了答案。張英不禁暗自歎息,二人的差距之大,有如日月之輝。張英不由得脫口讚歎:“哥哥的思路不亞於昔日,張英隻有甘拜下風了!”
不但是張英知難而退,蔡邕也是口服心服。他年齡偏大,計算能力大不如前。但蔡邕清楚,就算他年輕二十歲,也達不到李毅的速度。
不過蔡邕還是有些不甘心,他定要找迴顏麵。翻了翻書本,習慣的找到一道問題,似笑非笑的讀出題目:“今有五家共井,甲二綆不足,如乙一綆;乙三綆不足,如丙一綆;丙四綆不足,如丁一綆;丁五綆不足,如戊一綆;戊六綆不足,如甲一綆。如各得所不足一綆,皆逮。問井深、綆長各幾何”
李毅眉頭緊皺,心中暗罵道:什麽爛七八糟的,簡直就是一大堆屁話。李毅根本理不出頭緒,他萬般無奈的把目光投向張英。
也虧得張英記憶力奇佳,這麽長的題目,她也能一字不落的印在心裏。張英莞爾一笑,也不多廢話,直接翻譯成白話文:“五家人共用一井,甲用繩量井深,繩子的二倍尚且不夠,所缺的份額恰好等於乙的繩長;乙家的繩子三倍尚且不夠,所缺恰是丙的繩長;丙的繩子四倍尚不夠,所缺恰是丁的繩長;丁的繩子五倍尚不夠,所缺恰是戊的繩長;戊的繩子六倍尚不夠,所缺恰是甲的繩長;問井深繩子名多少?”
這道題真夠繞的,李毅邊聽著題目,邊暗中思量,盡可能找出竅門來。但張英話音落地,李毅仍無跡可尋,他搖了搖頭,不能浪費時間了,有可能這道題他就不是特例,還是用笨辦法,列方程解應用題吧!
張英在一旁也皺起了眉頭,她心中暗自抱怨著:什麽爛七八糟的破題!轉來繞去的,就算列出算式,也不知要解多長時間。張英直接放棄了,她把目光投向李毅,等待著他給出結果。
到底是理科生,李毅略加思索,幾道算式躍然紙上。恐蔡邕看出破綻,李毅並未設未知數,而是直接套用甲乙丙丁戊,隻片刻,李毅便刷刷點點求出來結果,他麵帶著自豪的微笑,公布了答案:“井深是七百二十一的倍數,甲、乙、丙、丁、戊的繩子分別是二百六十五、一百九十一、一百四十八、一百二十七、七十六的倍數。”(未完待續。)m。
既然蔡邕有心考問自己,那就要勇於迎接挑戰,李毅麵帶微笑道:“前輩自管發問,晚輩全可一試!”
這口吻真的撐足了,蔡邕點了點頭,心中又加深了一份,定要給李毅一個挫折,他麵上還是帶著微笑道:“清剛賢侄,老朽即刻出題,你可聽好了。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
兒時的李毅,曾聽爺爺講過一句口訣:高價乘總物,減去原足數,高價減低價,除得是賤物。李毅嘴角帶著一絲微笑,依據此口訣,四乘以三十五,減去九十四,再除以四減二的差。蔡邕剛念完題,“二十三隻雉!”李毅脫口而出。
這麽快便給出了答案,蔡邕心中一驚,不過卻不動聲色的點了點頭,稱讚著李毅年輕,頭腦靈活,反應速度快!
不過蔡邕卻瞄準了下一道題,將難度提高了一截,他嘴角帶笑讀出來題目:“今有池方一丈,葭深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適與岸齊,問水深葭長各幾何?”
李毅恐怕出個一差二錯,他早將棋書放於一旁,全神貫注的聽題。誰知蔡邕讀得飛快,根本不給他思考的機會,待蔡邕讀題完畢,李毅卻呆愣在一邊傻住了。
難不住了吧!年輕人,話要適可而止,不能說得那麽滿,絲毫迴旋餘地都沒有。
蔡邕不懷好意的看著李毅,正等待他低頭認錯,便可順理成章的進行一番說教。
這也怪不得李毅,他三人各有所長,必然分工負責,發揮自己的長項,才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建平打造成蒸蒸日上的繁榮景象。
若是各用所短,那蓋房必倒,修路塌方,煮飯夾生,對敵必敗……將一事無成,寸步難行。
最初來源還信誓旦旦的要學好古文,但後來每遇出文告、條例、政令,自然由寫出一手漂亮軟筆字,才華橫溢的張英負責,自不用李毅操心。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久而久之,李毅的古文水平不但沒有提高,反而退步了。這便是他不明題意,一頭霧水的原因。
李毅窘迫至極,原形畢露之時,大救星張英趕到了,她早就發現了李毅不正常舉動,但知夫莫如妻,這難懂的古文,李毅看一眼就頭疼,他退走也是正常。
不過大出張英意料,李毅並沒有走出書屋,反而捧卷愛不釋手,她腦袋急轉後終於明白,李毅定是找到了他喜歡的書籍。這樣也好,否則李毅、於冰都借故離開,那老人家豈不是大為掃興?
張英是憑空想象,蔡邕卻清楚書屋的格局,見李毅躲在一角,翻看他的雜學,這些旁門左道少有人涉獵,而李毅卻是津津有味,愛不釋手,不引起蔡邕的好奇心才怪。
一老一少的談話,都難逃張英的耳朵,當聽到李毅那有所收斂的狂妄之言,張英知道一場考較不可避免了,恐李毅出醜,不禁慢慢靠了過來。
果不其然,李毅卡殼了,張英是又好氣又好笑,但夫妻一體,絕不能看笑話,她莞爾一笑道:“題中的葭是我們常說的蘆葦。這道題意是:有一個邊長為一丈的正方形水池,在池的正中央長著一根蘆葦,蘆葦露出水麵一尺,若將蘆葦拉到一邊的中點,蘆葦的頂端恰好觸及水麵,問水有多深?蘆葦有多長?”
這道題的難度全在題意難於理解,有張英的解說,李毅略思路豁然開朗,他微微一笑道:“這道題十分容易,蘆葦是斜邊,蘆葦減一尺是一條直角邊,另一條直角邊必是五尺,五五二十五,正好是十三與十二的和,長的毋庸置疑是斜邊,即蘆葦長十三尺。餘下的是一條直角邊,即水深十二尺。”
張英還未讀完題目,李毅便知逃不出勾股定理的範疇,而此題明顯是一個特例,他腦中一閃,便想到了二十五拆成十二與十三,幾乎不用計算,便給出了結果!
在張英解釋題目的同時,她的腦子也在思索,剛想到用勾股定理求解,李毅就公布了答案。張英不禁暗自歎息,二人的差距之大,有如日月之輝。張英不由得脫口讚歎:“哥哥的思路不亞於昔日,張英隻有甘拜下風了!”
不但是張英知難而退,蔡邕也是口服心服。他年齡偏大,計算能力大不如前。但蔡邕清楚,就算他年輕二十歲,也達不到李毅的速度。
不過蔡邕還是有些不甘心,他定要找迴顏麵。翻了翻書本,習慣的找到一道問題,似笑非笑的讀出題目:“今有五家共井,甲二綆不足,如乙一綆;乙三綆不足,如丙一綆;丙四綆不足,如丁一綆;丁五綆不足,如戊一綆;戊六綆不足,如甲一綆。如各得所不足一綆,皆逮。問井深、綆長各幾何”
李毅眉頭緊皺,心中暗罵道:什麽爛七八糟的,簡直就是一大堆屁話。李毅根本理不出頭緒,他萬般無奈的把目光投向張英。
也虧得張英記憶力奇佳,這麽長的題目,她也能一字不落的印在心裏。張英莞爾一笑,也不多廢話,直接翻譯成白話文:“五家人共用一井,甲用繩量井深,繩子的二倍尚且不夠,所缺的份額恰好等於乙的繩長;乙家的繩子三倍尚且不夠,所缺恰是丙的繩長;丙的繩子四倍尚不夠,所缺恰是丁的繩長;丁的繩子五倍尚不夠,所缺恰是戊的繩長;戊的繩子六倍尚不夠,所缺恰是甲的繩長;問井深繩子名多少?”
這道題真夠繞的,李毅邊聽著題目,邊暗中思量,盡可能找出竅門來。但張英話音落地,李毅仍無跡可尋,他搖了搖頭,不能浪費時間了,有可能這道題他就不是特例,還是用笨辦法,列方程解應用題吧!
張英在一旁也皺起了眉頭,她心中暗自抱怨著:什麽爛七八糟的破題!轉來繞去的,就算列出算式,也不知要解多長時間。張英直接放棄了,她把目光投向李毅,等待著他給出結果。
到底是理科生,李毅略加思索,幾道算式躍然紙上。恐蔡邕看出破綻,李毅並未設未知數,而是直接套用甲乙丙丁戊,隻片刻,李毅便刷刷點點求出來結果,他麵帶著自豪的微笑,公布了答案:“井深是七百二十一的倍數,甲、乙、丙、丁、戊的繩子分別是二百六十五、一百九十一、一百四十八、一百二十七、七十六的倍數。”(未完待續。)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