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愉整理了一下自己的寫作計劃,覺得自己並不需要像史學家們那樣對於曆史記載得那麽詳細,而且這種通俗讀物是為了激發人們對於正史的興趣,所以有趣是最重要,那要說大家最喜歡看的是什麽了:男人喜歡金戈鐵馬,女人多愛風花雪月。
這就是龐愉對於《唐朝那些事兒》所定下來的基調,著重描寫戰爭、愛情以及一些浪漫的事情。所以以最後總結下來大概有九卷書,暫定書名有盛世之始、萬國來朝、日月當空、政啟開元、鮮花著錦五卷,後麵的還需要詳細的研究。
一旦確定了方向,寫起東西來的速度也是快了許多。到了八月份,兩個月的時間裏麵,龐愉就完成了第一卷書的初稿,在經過師父的審核大概過關之後,就是一些對於不夠嚴謹的句子以及用詞的修改,這些都需要慢工出細活。
看著自己的小徒弟這麽用心的做一件事情,崔教授心裏可是高興得緊啊。畢竟教徒弟也就是希望他可以有所成就,那到時候做師父的臉上也有光不是。而且這種戲說曆史的通俗讀物在國內並沒有太多麵世,以及當前史學界對於曆史的態度還是頗為嚴肅的,所以這本書一旦上市,除了會引發爭議之外,還會為自己的小徒弟收取重大的名聲。每次想到這裏,崔教授的心裏總是得意的不行。
這兩天看了第一卷《唐朝那些事兒·盛世之始》之後,崔教授對於自己小徒弟的功底大概有了一個了解:銳氣有餘,底蘊不足。這是他給龐愉的評價,龐愉對此也是欣然接受的,畢竟底蘊這種東西是需要時間沉澱,比如說華夏文明可是沉澱了幾千年才有今天的輝煌的。至於自己可還是有很多路要走。
龐愉問過自己的師父能不能現在就出版這本書,卻被崔教授拒絕了,理由是他還需要更多的學習。而且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等到年紀大一點了,在出版就沒有那麽多阻力了,他可不想看到史學界的一幫人被一個不足十歲的孩子打臉。至少等到十二歲,到時候怎麽說也是個少年了,少年英雄在曆史上可不少見啊。
龐愉很愉快的離開了,因為他從師父的語氣中聽出了至少兩層意思:第一,師父隻是說壓後出版,並不是說不出版,這也就是說出版一本書對於師父來說基本上是沒什麽問題的;第二,師父對於這本書的前景十分看好,認為這本書有著一鳴驚人的潛質。而這種被人認同的感覺讓龐愉對於完成這本書有了更大的信心。
在第一卷完成之後,龐愉並沒有急著寫第二本,畢竟師父讓他繼續沉澱還是很有道理的,所以他又開始看書了。除了新舊《唐書》之外,還繼續看了《唐六典》、《通典》、《貞觀政要》、《資治通鑒》、《唐國史補》、《唐闕史》等一係列唐史資料,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除了古文還托龐建東在粵省幫買了一些當代名家的研究資料。
而除了資料之外,龐愉還發現自己的寫的東西必須要持正道,而今天的持正道就是要保持和國家的政治理念是一致的,那也就是要曆史研究理念遵循勞動說,這不是媚上,二是遵循一種“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的實用主義觀念。雖然沒有正式學習過哲學思想,但是龐愉的經曆也讓他大概明白了既然還沒有能力改變社會,那麽就適應社會的樸素實用主義觀念。
而這些從龐愉第二卷書的草稿裏麵,崔教授已經可以看出了小徒弟寫書的變化,雖然不明顯,但也是實實在在的。那就是目的性更加明確,行文之間已經有了一種自己的風格的出現,古今之間互相借鑒和諷喻已經有了積分老練的味道。
看到了這種情況,崔教授還讓龐愉開始著手修改已經定稿的第一卷,而這一次修稿因為實在原稿的基礎上完成,對於龐愉的風格定型還是很有好處,至少可以有一種前後的對比,對於自己的優缺點也就有了更加明顯的了解。
龐愉對於這件事情也是十分慶幸的,幸好有了這麽一個師父在旁邊指導,如果是自己摸索,那不知道要走多少彎路,畢竟不是誰都有太祖摸著石頭過河的那種勇氣的,因為那是一不小心就會掉到河裏的。而且通過這件事情,龐愉第一次明白了自己當初決定先寫曆史的想法有多麽的衝動,果然沒有一定的底蘊,沒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就算是知道了模板,也很有可能是得其形而不得其神,因為你寫不出曆史的味道。
從這時開始,龐愉整個人沉穩了許多,做事就少了一番重生以來的衝動和急躁,這讓崔教授是看在眼裏,高興在心裏。
因為他知道自己這個小徒弟已經開始算是真正的讀書了,以前那些頂多算是背書,因為總是帶著一點炫耀性的急迫,而讀書是一件講究耐性和悟性的事情。小徒弟的悟性很不錯,如今把耐性也補足了,那才是學會了真正的讀書,這些比什麽都重要,而且他現在還小,將來有的是時間沉澱自己,未來的前途看來是遠大的。
就這麽一折騰,時間又過了三個多月,走到了十二月份。這時候即將有一件轟動全國的大事要發生了——澳門即將迴歸了。龐愉看著最近鋪天蓋地的報道,新聞聯播、人民日報、網絡論壇等等,一切可以發表意見的地方,都是這件事情的評論以及看法。而在這個時候,全國人民無疑都是喜悅的,或者都被周圍人的喜悅所感染了。
1999年12月19日,深夜。
在這個世紀之交的前不久的夜晚裏,許許多多的華夏人都守在電視機前,無心睡眠,因為,澳門要迴家了!在這個夜晚裏,崔教授帶著龐愉以及自己夫人張月華也是難得的一次晚睡,時間已經走向了23點,但是大家卻是越發的精神了。
電視機裏麵的畫麵是澳門政權交接儀式的現場,澳門文化中心花園館。葡萄牙國旗還在旗杆上飄揚,另一邊的旗杆上還是空蕩蕩的,不過不久之後他就會升起華夏的紅旗。
時間終於走到了激動人心的一刻,這一刻看著儀仗隊揚起紅旗的手都是十分有力的,隨著紅旗緩緩的升到旗杆頂端。澳門,終於迴來了!七子之歌的唱響的多年的願望也終於實現了。
而這時候的龐愉卻有著一種十分夢幻的感覺,以往自己都是在課本上讀到的這一段曆史,如今親眼見證了,帶著未來十多年的記憶,雖然自己前世也是出生在澳門迴歸之前,但是在這真正有著獨立行為能力的時候再看這一段曆史,真是有著一種身在曆史中的奇妙感覺。
不可說,不可說……
這就是龐愉對於《唐朝那些事兒》所定下來的基調,著重描寫戰爭、愛情以及一些浪漫的事情。所以以最後總結下來大概有九卷書,暫定書名有盛世之始、萬國來朝、日月當空、政啟開元、鮮花著錦五卷,後麵的還需要詳細的研究。
一旦確定了方向,寫起東西來的速度也是快了許多。到了八月份,兩個月的時間裏麵,龐愉就完成了第一卷書的初稿,在經過師父的審核大概過關之後,就是一些對於不夠嚴謹的句子以及用詞的修改,這些都需要慢工出細活。
看著自己的小徒弟這麽用心的做一件事情,崔教授心裏可是高興得緊啊。畢竟教徒弟也就是希望他可以有所成就,那到時候做師父的臉上也有光不是。而且這種戲說曆史的通俗讀物在國內並沒有太多麵世,以及當前史學界對於曆史的態度還是頗為嚴肅的,所以這本書一旦上市,除了會引發爭議之外,還會為自己的小徒弟收取重大的名聲。每次想到這裏,崔教授的心裏總是得意的不行。
這兩天看了第一卷《唐朝那些事兒·盛世之始》之後,崔教授對於自己小徒弟的功底大概有了一個了解:銳氣有餘,底蘊不足。這是他給龐愉的評價,龐愉對此也是欣然接受的,畢竟底蘊這種東西是需要時間沉澱,比如說華夏文明可是沉澱了幾千年才有今天的輝煌的。至於自己可還是有很多路要走。
龐愉問過自己的師父能不能現在就出版這本書,卻被崔教授拒絕了,理由是他還需要更多的學習。而且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等到年紀大一點了,在出版就沒有那麽多阻力了,他可不想看到史學界的一幫人被一個不足十歲的孩子打臉。至少等到十二歲,到時候怎麽說也是個少年了,少年英雄在曆史上可不少見啊。
龐愉很愉快的離開了,因為他從師父的語氣中聽出了至少兩層意思:第一,師父隻是說壓後出版,並不是說不出版,這也就是說出版一本書對於師父來說基本上是沒什麽問題的;第二,師父對於這本書的前景十分看好,認為這本書有著一鳴驚人的潛質。而這種被人認同的感覺讓龐愉對於完成這本書有了更大的信心。
在第一卷完成之後,龐愉並沒有急著寫第二本,畢竟師父讓他繼續沉澱還是很有道理的,所以他又開始看書了。除了新舊《唐書》之外,還繼續看了《唐六典》、《通典》、《貞觀政要》、《資治通鑒》、《唐國史補》、《唐闕史》等一係列唐史資料,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除了古文還托龐建東在粵省幫買了一些當代名家的研究資料。
而除了資料之外,龐愉還發現自己的寫的東西必須要持正道,而今天的持正道就是要保持和國家的政治理念是一致的,那也就是要曆史研究理念遵循勞動說,這不是媚上,二是遵循一種“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的實用主義觀念。雖然沒有正式學習過哲學思想,但是龐愉的經曆也讓他大概明白了既然還沒有能力改變社會,那麽就適應社會的樸素實用主義觀念。
而這些從龐愉第二卷書的草稿裏麵,崔教授已經可以看出了小徒弟寫書的變化,雖然不明顯,但也是實實在在的。那就是目的性更加明確,行文之間已經有了一種自己的風格的出現,古今之間互相借鑒和諷喻已經有了積分老練的味道。
看到了這種情況,崔教授還讓龐愉開始著手修改已經定稿的第一卷,而這一次修稿因為實在原稿的基礎上完成,對於龐愉的風格定型還是很有好處,至少可以有一種前後的對比,對於自己的優缺點也就有了更加明顯的了解。
龐愉對於這件事情也是十分慶幸的,幸好有了這麽一個師父在旁邊指導,如果是自己摸索,那不知道要走多少彎路,畢竟不是誰都有太祖摸著石頭過河的那種勇氣的,因為那是一不小心就會掉到河裏的。而且通過這件事情,龐愉第一次明白了自己當初決定先寫曆史的想法有多麽的衝動,果然沒有一定的底蘊,沒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就算是知道了模板,也很有可能是得其形而不得其神,因為你寫不出曆史的味道。
從這時開始,龐愉整個人沉穩了許多,做事就少了一番重生以來的衝動和急躁,這讓崔教授是看在眼裏,高興在心裏。
因為他知道自己這個小徒弟已經開始算是真正的讀書了,以前那些頂多算是背書,因為總是帶著一點炫耀性的急迫,而讀書是一件講究耐性和悟性的事情。小徒弟的悟性很不錯,如今把耐性也補足了,那才是學會了真正的讀書,這些比什麽都重要,而且他現在還小,將來有的是時間沉澱自己,未來的前途看來是遠大的。
就這麽一折騰,時間又過了三個多月,走到了十二月份。這時候即將有一件轟動全國的大事要發生了——澳門即將迴歸了。龐愉看著最近鋪天蓋地的報道,新聞聯播、人民日報、網絡論壇等等,一切可以發表意見的地方,都是這件事情的評論以及看法。而在這個時候,全國人民無疑都是喜悅的,或者都被周圍人的喜悅所感染了。
1999年12月19日,深夜。
在這個世紀之交的前不久的夜晚裏,許許多多的華夏人都守在電視機前,無心睡眠,因為,澳門要迴家了!在這個夜晚裏,崔教授帶著龐愉以及自己夫人張月華也是難得的一次晚睡,時間已經走向了23點,但是大家卻是越發的精神了。
電視機裏麵的畫麵是澳門政權交接儀式的現場,澳門文化中心花園館。葡萄牙國旗還在旗杆上飄揚,另一邊的旗杆上還是空蕩蕩的,不過不久之後他就會升起華夏的紅旗。
時間終於走到了激動人心的一刻,這一刻看著儀仗隊揚起紅旗的手都是十分有力的,隨著紅旗緩緩的升到旗杆頂端。澳門,終於迴來了!七子之歌的唱響的多年的願望也終於實現了。
而這時候的龐愉卻有著一種十分夢幻的感覺,以往自己都是在課本上讀到的這一段曆史,如今親眼見證了,帶著未來十多年的記憶,雖然自己前世也是出生在澳門迴歸之前,但是在這真正有著獨立行為能力的時候再看這一段曆史,真是有著一種身在曆史中的奇妙感覺。
不可說,不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