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內,崇政殿。
鑲金的紅毯直從殿外延伸至玉階之下,玉階之上是一張東海沉香木為原料,經工部的能工巧匠花費長達一年時間製作而出的禦案方桌,禦案後是一座靠背雕刻九龍治水的華麗寶座,在從殿頂琉璃瓦中投映的陽光照耀下閃動著粼粼金光。
一身金色龍袍,頭戴金絲翼善冠,腰細象牙玉帶,看上去約莫五旬左右的烏發老者端坐其上,淡淡的龍眉下一雙深邃的眼眸俯視著下方的諸人,正是已經禦極三十年的大華嘉曆皇帝趙厚宗。
殿下,兩位身著紫袍頭戴一品烏紗的老者分左右戰列,正是尚書左丞相高嵩與右丞相徐嘉,二人身後跪伏著的三位同樣身著紫袍,頭戴二品烏紗的大臣赫然是李淳詠、霍馮山與王漣三位參知政事。政事堂的五位執政大臣,全部齊聚在往日皇帝召見大臣的崇政殿內,除每月的大朝會休會後皇帝召詢之外,這樣的陣勢在日常氣氛並不緊張的朝局中是很難見到的。
兩位丞相和三位參知政事在之前的政事堂會議中因王漣、李淳詠、霍馮山、徐嘉反對議和,而首相高嵩堅決反對在此時與蒙古開戰,導致最終未能達成決議,在派人通報東廠提督楊徽之後,皇帝還是選擇了召開禦前會議,一個突如其來並且一旦下定就無可扭轉的重要政治決策被擺上了皇帝的禦案,讓那雙龍眉微微下壓,一雙虎目在禦前的幾位執政大臣身上遊動,最終停留在了他唯以重任多年的首相,左丞相高嵩的身上。
趙厚宗的聲音很平靜,像一個虔誠的信徒那樣平靜,聲音裏像沒有摻雜任何感情一樣道:“高卿,朕已讓高東樓去政事堂宣旨了,遼東之事全權交由政事堂決斷,定案後將折子送到內務司便是。為何又擾朕的清修,非要到朕這裏來吵架?”
被皇上點名的高嵩先是伸出雙手合攏兩袖,很是費力地向身前的玉階拱了一禮,緩聲道:“臣迴皇上話,政事堂三位參知政事與徐相讚同授權兵部下令給遼東總督府,即刻出兵將韃靼軍驅出關外,再定其餘事宜。臣以為多年來朝廷的減稅使百姓民生,目前國庫尚未充盈,遼東禁軍的戰備尚未完成,如果此時便與早有準備的韃靼大軍展開激戰,恐會減少勝算、加大損失。因此,臣主張先行避其鋒芒,暫時放棄韃靼軍占領的外圍城堡,往鬆原、通遼、吉林、哈爾濱四堡之間集中兵力構築防禦底線,即刻動員遼南禁軍馳援遼北,屯兵遼陽沈陽兩城,抵消韃靼軍的兵力優勢,使其領軍統帥的挑釁氣焰無戰而消,再授權遼東總督府與韃靼軍統帥議和,待到來年國庫充盈禁軍戰備完成之後,再遣精兵殺入草原,血洗前恥,以揚天朝國威。”
禦座上的趙厚宗聽完他這一番有理有據的慷慨陳詞,神色沒有明顯變化,隻是輕點點頭表示認可迴話,目光從徐嘉等人身上掃過,最後停留在了霍馮山的身上,開口問道:“霍卿家平身吧,朕想聽聽你的看法。”在場的諸位宰執中,除王漣一人早年曾任過兵部右侍郎外,隻有霍馮山在邊鎮做過監軍禦史,了解實際軍務,加之霍馮山是諸位宰執大臣中年齡最小的一位,還有不小的上升空間,想來會把握好機會在禦前好好表現一番,因此第二個點他迴話。
“臣,謝聖上。”
霍馮山先是伏在原地向禦座方向叩了一首,然後緩緩站起身,抖抖衣袍拱袖彎身道:
“啟稟聖上,此次蒙古左翼調動大軍突入遼地,據遼東總督府發迴的報告分析,兵力約有七萬之眾。以臣曾在軍中的經驗推斷,臣以為這個數字斷不符合實際情況,因為邊軍的情報係統會在來往草原、邊市的商人中安插眼線,探聽消息,至少可以根據糧價的變動推算局勢的變化,此次韃靼軍突然襲擊遼北以西諸座城堡,各大禁軍駐地與遼東總督府都未能提前做好準備,說明在韃靼軍調動集結的時候整個遼鎮根本沒有聽到一點風吹草動,不然絕不可能被韃靼軍突襲連下諸城。”
說到這裏,他語氣頓了頓,見皇帝點頭示意,又接著道:“然而,北方蒙古的情報攔截能力遠遠不足以掩蓋調動如此大規模的軍對產生的巨大動靜,七萬韃軍啊,就算是七萬匹馬在平原上奔跑,遼鎮的細作與探子也不可能得不到一點風聲啊。臣奏請陛下,即刻派出廠衛專員前往遼鎮徹查此事,查明究竟是遼東的情報係統薄弱至此,還是有人為了推脫責任而故意危言聳聽擾亂大局。”
他這一番話,沒有直接迴答皇帝對其讚同戰還是讚同和的詢問,卻巧妙地將站隊的壓力轉嫁到了遼東總督府的失職與涉嫌瀆職上,直接把皇帝提問的前提移花接木地抽走,既避免了讚同開戰得罪高嵩、使皇上不悅,又避免了得罪政事堂中被其他三位支持開戰的宰執大臣,一手太極打得嫻熟無比。
果然,聽完迴話,趙厚明的眉間稍有不悅,有些不滿自己的執政大臣在自己麵前不坦誠迴話。但他思索片刻後也釋然了,的確,東廠和內行廠的密探從遼東發迴的密報也顯示,遼東總督府的消息確實有誇大敵軍推諉責任的嫌疑,蒙古軍隊的實際兵力絕不可能有七萬,恐怕最多兩三萬不超過總督府呈報的一半,不然正如霍馮山所言,那麽大的動靜不可能瞞天過海,將七萬韃軍憑空變到遼地而不被探查發現。
禦座上的皇帝向他點頭示意,霍馮山又是合袖一揖,低垂著頭站在原地,兩眼目視自己靴尖,再不發言了。
迴話完畢,高高在上的皇帝卻沒有再點其他宰執大臣的名字,目光甚至略過了與高嵩齊平的徐嘉,聲音迴蕩在空曠的大殿裏:
“十年,朕花了幾百萬兩銀子,向北邊的韃靼買了十年的安寧,但朕不是宋真宗,這江山社稷是太祖高皇帝在馬上從元朝的手中光複的,朕知道那些化外野人沒有仁義信用可言…”
聽到皇帝的話,跪在地上的李淳詠心中已經歎了一聲長氣,知道這一次皇上依然要和曾經許多次一樣為高嵩撐腰,否掉政事堂多數主戰的提議了。和他一同跪伏在地的王漣早已料到會是這個結果,高嵩和高黨尚有很大的利用價值,皇上不會輕易動他們,至少這一次,皇上不想與蒙古汗國在軍事上強硬對碰。
果然,皇帝的話語出現了轉折。
“但如高卿所言,朕減免天下賦稅十載,以修養當年的西北大戰對民生帶去的困苦,現今國庫的儲備無法在此時支持遼鎮打一場大仗,因此朕決定采納高卿之言,先避其鋒芒,磨礪鋒刃,到來年朝廷實力充盈之後再以還報。”
哎。
徐嘉在心中長歎口氣,皇上在宮中玄修十年,除各地督撫大員、邊鎮高級將官的任命之外,全國政務執行基本都交由政事堂處理,而高嵩儼然是繼上一個政事堂首相之後的新白手套,作為皇上獨操大治的一張麵具去做那些皇上想做而不能做的事,對付那些想動而不便動的人,時間一久,高嵩及其黨羽儼然成勢。
這次遼東局勢遭逢劇變,皇上依然和以往一樣站在高嵩這邊,顯然是議和更符聖心所想,而且目的恐怕不止是不想與蒙古汗國交戰,更可能是為了恢複征收全額的天下賦稅——哪怕是那所謂的減免三成,在地方官府的實際操作中也不可能真的減免,一旦恢複征收乃至加上遼餉等額外稅款,恐怕四海之內又要像十年前一樣升起大亂了。
皇帝的話還沒有結束:“不過,朕當年下旨減免二十年三成的天下賦稅,朕不可食言,此事詳交政事堂處理,但不能恢複減免的賦稅。如何讓國庫充盈,邊鎮儲備無虞,便須諸位愛卿認真思量,為朕分憂了。”
說罷,他從金燦燦的禦座上站起身來,在侍立一旁的兩名宦官的跟隨下消失在了殿後,唯餘殿中眾臣齊唿的三聲萬歲迴蕩,恭送著皇帝的離開。
誰也沒有注意到,伏在地上的王漣輕輕搖了搖頭,像在否定皇帝的態度,更像在否定皇帝的決定。寒門出身,為官四十載,沒有人比他更清楚官場的核心潛規則。這一次皇上強調不得恢複全稅,難道高黨就沒有辦法了麽?
……
半個月後,江蘇,金陵府。
城南,一座獨占四條街道的龐大建築群坐落於十裏秦淮之旁,正門上方懸掛著的一塊黑色方匾上,三個大大的燙金楷體字宣示著其超然的地位——齊王府。
黎明時分,曾有一匹風塵仆仆的快馬停到王府的門前,傳遞消息的騎者沒有資格踏入其中,隻將掛在馬鞍後的幾隻貼著六心居紅紙標誌的醬菜壇子交給守門的仆人,等在門外,領了賞錢後又風塵仆仆地離開,出了城門一路北行而去了。
此時紅日已出,天方大亮,齊王府西南角的一座亭台樓閣上,一位身著絲綢白袍的年輕公子與一位頭戴插翎範陽帽、腰別一把鑲著金線的東瀛武士刀,看不清麵容的中年男人對坐一張製作精美打磨圓滑的石桌,交談著什麽。
白袍公子的手中是一封質地上好的安徽宣紙,信紙上寫著一列列整齊蒼勁的蠅頭小楷,信中竟是當初政事堂會議有關遼東戰事的爭議與禦前對奏的內容,還有所謂的“改稻為桑”之策,意在江浙地區推行,意將數以十萬畝的稻田改為桑田,種植桑苗,增加兩省織造局的絲綢產量,再與西洋的客商交易,換取金銀等貴重金屬作為充實國庫的開源之法。而政事堂最終在通過了隻在浙江一省執行這一政策的決議,並即刻發文浙江布政司予以施行,從京師派出的信馬恐怕還未到達杭州。
信紙最後的落款,是一個大紅色的方形印信——高世藩。赫然是大華朝尚書左丞相高嵩之子,兵部左侍郎的字。
那戴著一頂範陽帽的中年男人一直在靜聽白袍公子的敘述,將信中的內容記在心裏,當最後的落款被讀出時,饒是他在海上多年,經曆大風大浪早已磨礪得強韌無比的心境也被驚了一驚,沒想到這次的事情能牽涉到那種高度。
那白袍公子讀完了信,對著麵前人肅聲道:“這次將你召來,是父王讓我與你交代一下相關事宜,須得配合朝廷的改稻為桑之策,此事事關重大,你迴到東瀛後悉心準備一下,後年六月中旬前即領人登陸台州,其間會有專人和你保持聯係,屆時務必一口氣將浙江的水攪渾,不可拖泥帶水。到時候會有內應配合你的行動,決不能有任何閃失!”
“是,小人遵命。”那中年男人起身抱拳,轉身便走下了樓閣,卻沒有出現在樓閣的出口,像是憑空消失了一般。
那白袍公子聽聞腳步聲嫋,知道汪直已經入了地道離去了,吩咐一聲侍立在樓閣四角的下人將張先生請來。不一會兒,一個身著藍色道袍,頭戴方巾,手握一杆拂塵的年輕道士被府中的下人領上了樓閣,見到白袍公子,先是兩袖合攏躬身一揖,然後開口問道:
“世子大人派人將貧道召來,可有何事要吩咐貧道?”
白袍公子抱拳還了一禮,很客氣地道:“張先生莫要如此見外,在下是有件事想請先生幫忙,請先生與我去到一個僻靜處,方好詳細道來。”
道士自然點頭答應,二人下了樓閣,在偌大的王府建築群中左轉右走,最終到了一間琴房。進了門去,白袍公子將隨行之人打發去了,獨留二人在屋內飲酒談話,直到一個時辰後,道士才被白袍公子送出了琴房,婉言謝絕了白袍公子送其迴到廂房的提議。
沒人注意到,在二人談話的一個時辰裏,原本金光四射的天空此時已經沒了先前的光彩,漸漸籠罩了一層厚厚的烏雲,仿佛天色從清晨一下轉到了傍晚,還伴隨著隱隱的悶雷聲作響。
更沒人知道,這位半個月前被世子大人帶迴府中的怪客,此時心中隻有一個冷漠的聲音在不斷迴蕩著,那是一個自從他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後曾數次救過他性命的直覺之聲:
“速離王府,速離王府,速離王府…”
鑲金的紅毯直從殿外延伸至玉階之下,玉階之上是一張東海沉香木為原料,經工部的能工巧匠花費長達一年時間製作而出的禦案方桌,禦案後是一座靠背雕刻九龍治水的華麗寶座,在從殿頂琉璃瓦中投映的陽光照耀下閃動著粼粼金光。
一身金色龍袍,頭戴金絲翼善冠,腰細象牙玉帶,看上去約莫五旬左右的烏發老者端坐其上,淡淡的龍眉下一雙深邃的眼眸俯視著下方的諸人,正是已經禦極三十年的大華嘉曆皇帝趙厚宗。
殿下,兩位身著紫袍頭戴一品烏紗的老者分左右戰列,正是尚書左丞相高嵩與右丞相徐嘉,二人身後跪伏著的三位同樣身著紫袍,頭戴二品烏紗的大臣赫然是李淳詠、霍馮山與王漣三位參知政事。政事堂的五位執政大臣,全部齊聚在往日皇帝召見大臣的崇政殿內,除每月的大朝會休會後皇帝召詢之外,這樣的陣勢在日常氣氛並不緊張的朝局中是很難見到的。
兩位丞相和三位參知政事在之前的政事堂會議中因王漣、李淳詠、霍馮山、徐嘉反對議和,而首相高嵩堅決反對在此時與蒙古開戰,導致最終未能達成決議,在派人通報東廠提督楊徽之後,皇帝還是選擇了召開禦前會議,一個突如其來並且一旦下定就無可扭轉的重要政治決策被擺上了皇帝的禦案,讓那雙龍眉微微下壓,一雙虎目在禦前的幾位執政大臣身上遊動,最終停留在了他唯以重任多年的首相,左丞相高嵩的身上。
趙厚宗的聲音很平靜,像一個虔誠的信徒那樣平靜,聲音裏像沒有摻雜任何感情一樣道:“高卿,朕已讓高東樓去政事堂宣旨了,遼東之事全權交由政事堂決斷,定案後將折子送到內務司便是。為何又擾朕的清修,非要到朕這裏來吵架?”
被皇上點名的高嵩先是伸出雙手合攏兩袖,很是費力地向身前的玉階拱了一禮,緩聲道:“臣迴皇上話,政事堂三位參知政事與徐相讚同授權兵部下令給遼東總督府,即刻出兵將韃靼軍驅出關外,再定其餘事宜。臣以為多年來朝廷的減稅使百姓民生,目前國庫尚未充盈,遼東禁軍的戰備尚未完成,如果此時便與早有準備的韃靼大軍展開激戰,恐會減少勝算、加大損失。因此,臣主張先行避其鋒芒,暫時放棄韃靼軍占領的外圍城堡,往鬆原、通遼、吉林、哈爾濱四堡之間集中兵力構築防禦底線,即刻動員遼南禁軍馳援遼北,屯兵遼陽沈陽兩城,抵消韃靼軍的兵力優勢,使其領軍統帥的挑釁氣焰無戰而消,再授權遼東總督府與韃靼軍統帥議和,待到來年國庫充盈禁軍戰備完成之後,再遣精兵殺入草原,血洗前恥,以揚天朝國威。”
禦座上的趙厚宗聽完他這一番有理有據的慷慨陳詞,神色沒有明顯變化,隻是輕點點頭表示認可迴話,目光從徐嘉等人身上掃過,最後停留在了霍馮山的身上,開口問道:“霍卿家平身吧,朕想聽聽你的看法。”在場的諸位宰執中,除王漣一人早年曾任過兵部右侍郎外,隻有霍馮山在邊鎮做過監軍禦史,了解實際軍務,加之霍馮山是諸位宰執大臣中年齡最小的一位,還有不小的上升空間,想來會把握好機會在禦前好好表現一番,因此第二個點他迴話。
“臣,謝聖上。”
霍馮山先是伏在原地向禦座方向叩了一首,然後緩緩站起身,抖抖衣袍拱袖彎身道:
“啟稟聖上,此次蒙古左翼調動大軍突入遼地,據遼東總督府發迴的報告分析,兵力約有七萬之眾。以臣曾在軍中的經驗推斷,臣以為這個數字斷不符合實際情況,因為邊軍的情報係統會在來往草原、邊市的商人中安插眼線,探聽消息,至少可以根據糧價的變動推算局勢的變化,此次韃靼軍突然襲擊遼北以西諸座城堡,各大禁軍駐地與遼東總督府都未能提前做好準備,說明在韃靼軍調動集結的時候整個遼鎮根本沒有聽到一點風吹草動,不然絕不可能被韃靼軍突襲連下諸城。”
說到這裏,他語氣頓了頓,見皇帝點頭示意,又接著道:“然而,北方蒙古的情報攔截能力遠遠不足以掩蓋調動如此大規模的軍對產生的巨大動靜,七萬韃軍啊,就算是七萬匹馬在平原上奔跑,遼鎮的細作與探子也不可能得不到一點風聲啊。臣奏請陛下,即刻派出廠衛專員前往遼鎮徹查此事,查明究竟是遼東的情報係統薄弱至此,還是有人為了推脫責任而故意危言聳聽擾亂大局。”
他這一番話,沒有直接迴答皇帝對其讚同戰還是讚同和的詢問,卻巧妙地將站隊的壓力轉嫁到了遼東總督府的失職與涉嫌瀆職上,直接把皇帝提問的前提移花接木地抽走,既避免了讚同開戰得罪高嵩、使皇上不悅,又避免了得罪政事堂中被其他三位支持開戰的宰執大臣,一手太極打得嫻熟無比。
果然,聽完迴話,趙厚明的眉間稍有不悅,有些不滿自己的執政大臣在自己麵前不坦誠迴話。但他思索片刻後也釋然了,的確,東廠和內行廠的密探從遼東發迴的密報也顯示,遼東總督府的消息確實有誇大敵軍推諉責任的嫌疑,蒙古軍隊的實際兵力絕不可能有七萬,恐怕最多兩三萬不超過總督府呈報的一半,不然正如霍馮山所言,那麽大的動靜不可能瞞天過海,將七萬韃軍憑空變到遼地而不被探查發現。
禦座上的皇帝向他點頭示意,霍馮山又是合袖一揖,低垂著頭站在原地,兩眼目視自己靴尖,再不發言了。
迴話完畢,高高在上的皇帝卻沒有再點其他宰執大臣的名字,目光甚至略過了與高嵩齊平的徐嘉,聲音迴蕩在空曠的大殿裏:
“十年,朕花了幾百萬兩銀子,向北邊的韃靼買了十年的安寧,但朕不是宋真宗,這江山社稷是太祖高皇帝在馬上從元朝的手中光複的,朕知道那些化外野人沒有仁義信用可言…”
聽到皇帝的話,跪在地上的李淳詠心中已經歎了一聲長氣,知道這一次皇上依然要和曾經許多次一樣為高嵩撐腰,否掉政事堂多數主戰的提議了。和他一同跪伏在地的王漣早已料到會是這個結果,高嵩和高黨尚有很大的利用價值,皇上不會輕易動他們,至少這一次,皇上不想與蒙古汗國在軍事上強硬對碰。
果然,皇帝的話語出現了轉折。
“但如高卿所言,朕減免天下賦稅十載,以修養當年的西北大戰對民生帶去的困苦,現今國庫的儲備無法在此時支持遼鎮打一場大仗,因此朕決定采納高卿之言,先避其鋒芒,磨礪鋒刃,到來年朝廷實力充盈之後再以還報。”
哎。
徐嘉在心中長歎口氣,皇上在宮中玄修十年,除各地督撫大員、邊鎮高級將官的任命之外,全國政務執行基本都交由政事堂處理,而高嵩儼然是繼上一個政事堂首相之後的新白手套,作為皇上獨操大治的一張麵具去做那些皇上想做而不能做的事,對付那些想動而不便動的人,時間一久,高嵩及其黨羽儼然成勢。
這次遼東局勢遭逢劇變,皇上依然和以往一樣站在高嵩這邊,顯然是議和更符聖心所想,而且目的恐怕不止是不想與蒙古汗國交戰,更可能是為了恢複征收全額的天下賦稅——哪怕是那所謂的減免三成,在地方官府的實際操作中也不可能真的減免,一旦恢複征收乃至加上遼餉等額外稅款,恐怕四海之內又要像十年前一樣升起大亂了。
皇帝的話還沒有結束:“不過,朕當年下旨減免二十年三成的天下賦稅,朕不可食言,此事詳交政事堂處理,但不能恢複減免的賦稅。如何讓國庫充盈,邊鎮儲備無虞,便須諸位愛卿認真思量,為朕分憂了。”
說罷,他從金燦燦的禦座上站起身來,在侍立一旁的兩名宦官的跟隨下消失在了殿後,唯餘殿中眾臣齊唿的三聲萬歲迴蕩,恭送著皇帝的離開。
誰也沒有注意到,伏在地上的王漣輕輕搖了搖頭,像在否定皇帝的態度,更像在否定皇帝的決定。寒門出身,為官四十載,沒有人比他更清楚官場的核心潛規則。這一次皇上強調不得恢複全稅,難道高黨就沒有辦法了麽?
……
半個月後,江蘇,金陵府。
城南,一座獨占四條街道的龐大建築群坐落於十裏秦淮之旁,正門上方懸掛著的一塊黑色方匾上,三個大大的燙金楷體字宣示著其超然的地位——齊王府。
黎明時分,曾有一匹風塵仆仆的快馬停到王府的門前,傳遞消息的騎者沒有資格踏入其中,隻將掛在馬鞍後的幾隻貼著六心居紅紙標誌的醬菜壇子交給守門的仆人,等在門外,領了賞錢後又風塵仆仆地離開,出了城門一路北行而去了。
此時紅日已出,天方大亮,齊王府西南角的一座亭台樓閣上,一位身著絲綢白袍的年輕公子與一位頭戴插翎範陽帽、腰別一把鑲著金線的東瀛武士刀,看不清麵容的中年男人對坐一張製作精美打磨圓滑的石桌,交談著什麽。
白袍公子的手中是一封質地上好的安徽宣紙,信紙上寫著一列列整齊蒼勁的蠅頭小楷,信中竟是當初政事堂會議有關遼東戰事的爭議與禦前對奏的內容,還有所謂的“改稻為桑”之策,意在江浙地區推行,意將數以十萬畝的稻田改為桑田,種植桑苗,增加兩省織造局的絲綢產量,再與西洋的客商交易,換取金銀等貴重金屬作為充實國庫的開源之法。而政事堂最終在通過了隻在浙江一省執行這一政策的決議,並即刻發文浙江布政司予以施行,從京師派出的信馬恐怕還未到達杭州。
信紙最後的落款,是一個大紅色的方形印信——高世藩。赫然是大華朝尚書左丞相高嵩之子,兵部左侍郎的字。
那戴著一頂範陽帽的中年男人一直在靜聽白袍公子的敘述,將信中的內容記在心裏,當最後的落款被讀出時,饒是他在海上多年,經曆大風大浪早已磨礪得強韌無比的心境也被驚了一驚,沒想到這次的事情能牽涉到那種高度。
那白袍公子讀完了信,對著麵前人肅聲道:“這次將你召來,是父王讓我與你交代一下相關事宜,須得配合朝廷的改稻為桑之策,此事事關重大,你迴到東瀛後悉心準備一下,後年六月中旬前即領人登陸台州,其間會有專人和你保持聯係,屆時務必一口氣將浙江的水攪渾,不可拖泥帶水。到時候會有內應配合你的行動,決不能有任何閃失!”
“是,小人遵命。”那中年男人起身抱拳,轉身便走下了樓閣,卻沒有出現在樓閣的出口,像是憑空消失了一般。
那白袍公子聽聞腳步聲嫋,知道汪直已經入了地道離去了,吩咐一聲侍立在樓閣四角的下人將張先生請來。不一會兒,一個身著藍色道袍,頭戴方巾,手握一杆拂塵的年輕道士被府中的下人領上了樓閣,見到白袍公子,先是兩袖合攏躬身一揖,然後開口問道:
“世子大人派人將貧道召來,可有何事要吩咐貧道?”
白袍公子抱拳還了一禮,很客氣地道:“張先生莫要如此見外,在下是有件事想請先生幫忙,請先生與我去到一個僻靜處,方好詳細道來。”
道士自然點頭答應,二人下了樓閣,在偌大的王府建築群中左轉右走,最終到了一間琴房。進了門去,白袍公子將隨行之人打發去了,獨留二人在屋內飲酒談話,直到一個時辰後,道士才被白袍公子送出了琴房,婉言謝絕了白袍公子送其迴到廂房的提議。
沒人注意到,在二人談話的一個時辰裏,原本金光四射的天空此時已經沒了先前的光彩,漸漸籠罩了一層厚厚的烏雲,仿佛天色從清晨一下轉到了傍晚,還伴隨著隱隱的悶雷聲作響。
更沒人知道,這位半個月前被世子大人帶迴府中的怪客,此時心中隻有一個冷漠的聲音在不斷迴蕩著,那是一個自從他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後曾數次救過他性命的直覺之聲:
“速離王府,速離王府,速離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