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宜生也不廢話,當即出營上馬,來到冀州城下喊道:“城上的報與你主公,就說西伯侯差使者前來。”
城上士卒不敢有誤,連忙報上報:“啟爺!西伯侯差官在城下,口稱上書。”
此時蘇護與崇黑虎等諸位將軍飲酒末散,聽到這個消息,蘇護心中大喜,暗道救星終於來了,便對士卒吩咐道:“姬伯乃西岐之賢人,速令開城,請來相見。”
不一會兒,宜生到殿前行禮畢。蘇護十分客氣的對其說道:“大夫今到冀州,有何見教?”“卑職今奉西伯侯之命,前月君候之題反詩,得罪天子。我主公素知君侯忠義,故此按兵未動,未敢侵犯。今有書信上達君侯,望君侯詳察賜行。”說著散宜生將書信獻與蘇護。
護接過來,拆開,隻見書上寫道:
西伯侯姬昌百拜冀州君侯蘇公麾下:昌聞:‘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今天子欲選豔妃,凡公卿士庶之家,豈得隱匿?今足下有女淑德,天子欲選入宮,自是美事,足下竟與天子相抗,是足下忤君,且題詩午門,意欲何為?足下之罪,已在不赦。足下僅知小節,為愛一女,而失君臣大義。
昌素聞公忠義,不忍坐視,特進一言,可轉禍為福,幸垂聽焉!且足下欲進女王廷,實有三利:女受宮幃之寵,父享椒房之貴,宮居國戚,食祿千鍾,一利也。冀州水鎮,滿宅無驚,二利也。
百姓無塗炭之苦,三軍無殺戮之傷,叁利也。公若執迷,三害日下至矣:冀州失守,宗廟無存,一害也。骨肉有滅族之禍,二害也。軍民遭兵燹之災,三害也。
大丈夫當舍小節,而全大義,豈得效區區無知之輩,以自取滅亡哉?昌與足下同為商臣,不得不直言上瀆,幸君侯留意也。草草奉聞,立候裁決。
蘇護讀完書信,便對崇黑虎說道:“賢弟你來看一看,姬伯之言,實是有理,果是真心為國為民,乃仁義君子也!蘇護敢不從命?”
次日,蘇護便修書贈金帛,讓先散宜生迴西岐,並且保證自己隨後便帶女兒,朝商贖罪。
其實在了解到紂王的真實意圖之後,特別是當這曹州侯崇黑虎到來,蘇護的念頭便改變了,更加不再想繼續反商。
雖然他確實是忠誠於大商,此刻也算是領悟了紂王的用意,可是人總是有著私心的,無論如何他也不會眼睜睜的看著冀州城,自己的封地之內,因為戰爭而變得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而且此時他也認為自己也算是對紂王盡忠了,畢竟崇侯虎那邊傷亡慘重,實力大降,紂王的圖謀雖然沒有完全達成,卻也達成了一半。
前幾日蘇護之所以閉門不戰,便是知道這個遲遲未到的西伯侯應該也是看透了天子的圖謀,不欲與自己硬拚,而且肯定會想辦法化解兩方矛盾。所以其實可以這麽說,蘇護一直便是等著西伯侯的到來。
所以當鄭倫站出來,勝了這崇黑虎,說心裏話,蘇護還是有點頭疼的,所幸這姬昌來的正是時候,不然蘇護都不知道,如何去維持雙方罷戰的這一僵局。
因為心中早有意願,所以姬昌隻是一封書信,這蘇護便借此機會表明自己的態度,表示願意讓女兒自己的女兒進宮。
蘇護先前之所以造反,一來是因為紂王的要求實在太過分,而且一副荒淫暴君的模樣,所以他實在不願意將自己的女兒推入火坑;二來也是因為部將唆使,或者說是中了紂王之計,這才做出了盛怒之下,這種毫無理智的這種行為。
而現在蘇護也感覺到了紂王的另一麵,說是雄才大略之主也是不為過,再加上目前這種形式,雖然還是有些無奈,頗有些舍不得,但是也是目前最好的選擇。
在得到這樣的消息之後,鄭倫當下也是立即將這一最新進展告知了仍然在軍營之中積極備戰的李靖。對於鄭倫來說,冀州之圍將解,這無疑是一個好消息,所以心情也是格外的舒暢。
而李靖在得到這一個消息之後,卻是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這一次,因為東夷之事,李靖心中有愧,所以是真心想要幫助紂王。可是沒有等到自己出手,這場看似浩大的戰爭就這麽結束了。
李靖走出營帳,看著校場之上,還在不斷訓練的將士麽,剩下的唯有歎息。其實他也是明白了,紂王為什麽會選擇蘇護這樣一個諸侯作為第二個東夷。一是因為實力,乃是天下僅次於四大伯侯的第五諸侯。而且更重要的便是紂王相信,就算是最終蘇護完全認識到這是一個完完全全的陷阱,蘇護也是心甘情願將這場戲給演下去。
可是這紂王小看天下英雄,或者說這紂王根本不懂人心。便是對於大商再忠心的諸侯,也不願意單純因為天子之意便將自己的子民帶上不歸路。
李靖心中是感慨萬分,可能這紂王這樣的戰略一開始便是錯誤的,通過這種手段來消弱各方諸侯的勢力,是注定不會成功的。大商這八百位諸侯,除了少許類似於崇侯虎這種莽夫之外,沒有一個不精明,有的是手段陽奉陰違。
對於這種一直到戰爭結束,都為曾出兵的西伯侯姬昌,李靖的內心也是充滿了疑慮。這個向來以賢明著稱的西伯侯,真的如同他表現的那般忠義嗎。
就目前來看,這姬昌應該從一開始估計便沒有出兵的打算,對於天子的旨意似乎完全不在意。而且為什麽這姬昌要等到,蘇護與北伯侯大戰過後,陷入僵局之時,這才出麵說是希望為蘇護從中說和,這其中很是耐人尋味。
當然也有可能姬昌真的認為此時才是最好的時機,但是更大的可能便是這姬昌原本便有這坐山觀虎鬥的心思,趁機坑了一把北伯侯這一個愣頭青。
這西伯侯,真的是一位愛民如子,不願冀州毀於一旦的良臣,還是一位沽名釣譽,有野心抱負的奸雄,一時之間李靖也是難辨真偽。
;
城上士卒不敢有誤,連忙報上報:“啟爺!西伯侯差官在城下,口稱上書。”
此時蘇護與崇黑虎等諸位將軍飲酒末散,聽到這個消息,蘇護心中大喜,暗道救星終於來了,便對士卒吩咐道:“姬伯乃西岐之賢人,速令開城,請來相見。”
不一會兒,宜生到殿前行禮畢。蘇護十分客氣的對其說道:“大夫今到冀州,有何見教?”“卑職今奉西伯侯之命,前月君候之題反詩,得罪天子。我主公素知君侯忠義,故此按兵未動,未敢侵犯。今有書信上達君侯,望君侯詳察賜行。”說著散宜生將書信獻與蘇護。
護接過來,拆開,隻見書上寫道:
西伯侯姬昌百拜冀州君侯蘇公麾下:昌聞:‘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今天子欲選豔妃,凡公卿士庶之家,豈得隱匿?今足下有女淑德,天子欲選入宮,自是美事,足下竟與天子相抗,是足下忤君,且題詩午門,意欲何為?足下之罪,已在不赦。足下僅知小節,為愛一女,而失君臣大義。
昌素聞公忠義,不忍坐視,特進一言,可轉禍為福,幸垂聽焉!且足下欲進女王廷,實有三利:女受宮幃之寵,父享椒房之貴,宮居國戚,食祿千鍾,一利也。冀州水鎮,滿宅無驚,二利也。
百姓無塗炭之苦,三軍無殺戮之傷,叁利也。公若執迷,三害日下至矣:冀州失守,宗廟無存,一害也。骨肉有滅族之禍,二害也。軍民遭兵燹之災,三害也。
大丈夫當舍小節,而全大義,豈得效區區無知之輩,以自取滅亡哉?昌與足下同為商臣,不得不直言上瀆,幸君侯留意也。草草奉聞,立候裁決。
蘇護讀完書信,便對崇黑虎說道:“賢弟你來看一看,姬伯之言,實是有理,果是真心為國為民,乃仁義君子也!蘇護敢不從命?”
次日,蘇護便修書贈金帛,讓先散宜生迴西岐,並且保證自己隨後便帶女兒,朝商贖罪。
其實在了解到紂王的真實意圖之後,特別是當這曹州侯崇黑虎到來,蘇護的念頭便改變了,更加不再想繼續反商。
雖然他確實是忠誠於大商,此刻也算是領悟了紂王的用意,可是人總是有著私心的,無論如何他也不會眼睜睜的看著冀州城,自己的封地之內,因為戰爭而變得生靈塗炭,民不聊生。
而且此時他也認為自己也算是對紂王盡忠了,畢竟崇侯虎那邊傷亡慘重,實力大降,紂王的圖謀雖然沒有完全達成,卻也達成了一半。
前幾日蘇護之所以閉門不戰,便是知道這個遲遲未到的西伯侯應該也是看透了天子的圖謀,不欲與自己硬拚,而且肯定會想辦法化解兩方矛盾。所以其實可以這麽說,蘇護一直便是等著西伯侯的到來。
所以當鄭倫站出來,勝了這崇黑虎,說心裏話,蘇護還是有點頭疼的,所幸這姬昌來的正是時候,不然蘇護都不知道,如何去維持雙方罷戰的這一僵局。
因為心中早有意願,所以姬昌隻是一封書信,這蘇護便借此機會表明自己的態度,表示願意讓女兒自己的女兒進宮。
蘇護先前之所以造反,一來是因為紂王的要求實在太過分,而且一副荒淫暴君的模樣,所以他實在不願意將自己的女兒推入火坑;二來也是因為部將唆使,或者說是中了紂王之計,這才做出了盛怒之下,這種毫無理智的這種行為。
而現在蘇護也感覺到了紂王的另一麵,說是雄才大略之主也是不為過,再加上目前這種形式,雖然還是有些無奈,頗有些舍不得,但是也是目前最好的選擇。
在得到這樣的消息之後,鄭倫當下也是立即將這一最新進展告知了仍然在軍營之中積極備戰的李靖。對於鄭倫來說,冀州之圍將解,這無疑是一個好消息,所以心情也是格外的舒暢。
而李靖在得到這一個消息之後,卻是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這一次,因為東夷之事,李靖心中有愧,所以是真心想要幫助紂王。可是沒有等到自己出手,這場看似浩大的戰爭就這麽結束了。
李靖走出營帳,看著校場之上,還在不斷訓練的將士麽,剩下的唯有歎息。其實他也是明白了,紂王為什麽會選擇蘇護這樣一個諸侯作為第二個東夷。一是因為實力,乃是天下僅次於四大伯侯的第五諸侯。而且更重要的便是紂王相信,就算是最終蘇護完全認識到這是一個完完全全的陷阱,蘇護也是心甘情願將這場戲給演下去。
可是這紂王小看天下英雄,或者說這紂王根本不懂人心。便是對於大商再忠心的諸侯,也不願意單純因為天子之意便將自己的子民帶上不歸路。
李靖心中是感慨萬分,可能這紂王這樣的戰略一開始便是錯誤的,通過這種手段來消弱各方諸侯的勢力,是注定不會成功的。大商這八百位諸侯,除了少許類似於崇侯虎這種莽夫之外,沒有一個不精明,有的是手段陽奉陰違。
對於這種一直到戰爭結束,都為曾出兵的西伯侯姬昌,李靖的內心也是充滿了疑慮。這個向來以賢明著稱的西伯侯,真的如同他表現的那般忠義嗎。
就目前來看,這姬昌應該從一開始估計便沒有出兵的打算,對於天子的旨意似乎完全不在意。而且為什麽這姬昌要等到,蘇護與北伯侯大戰過後,陷入僵局之時,這才出麵說是希望為蘇護從中說和,這其中很是耐人尋味。
當然也有可能姬昌真的認為此時才是最好的時機,但是更大的可能便是這姬昌原本便有這坐山觀虎鬥的心思,趁機坑了一把北伯侯這一個愣頭青。
這西伯侯,真的是一位愛民如子,不願冀州毀於一旦的良臣,還是一位沽名釣譽,有野心抱負的奸雄,一時之間李靖也是難辨真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