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府接到賜婚聖旨的第三日,柳忠益與柳義蕭父子在朝中職位期間所做的一些政績受到了皇帝的嘉獎,柳忠益被封了開國伯的爵位,並禦賜“開國伯府”的墨寶,製成金匾,掛在了柳府的門外。
第二日,朝中又賞下了金銀各五千兩。柳忠益帶著柳府上下接旨謝恩,待傳旨的宮人走後,一家人這才坐到了花廳上。丫頭們上了茶便退了下去,柳忠益坐在上首喝了口茶,看著廳堂裏擺著的箱子,臉上依舊嚴肅,不發一言。旁邊高氏坐在一旁,身後立著馬氏、喬氏兩個妾室。下首柳義蕭和妻子王氏坐於一側,柳子軒坐於另一側,妹妹柳子婼立在哥哥身後伸著腦袋。一家人都瞧著那幾箱敞開的金銀,麵色心思不一。
柳府雖不大,可規矩也是講究的。柳忠益不發話,一家子人絕沒哪個敢越過他開口去,隻見他嚴肅著臉喝了半盞茶,這才將茶盞放到一旁的桌兒上,問道:“蕭兒,軒兒,依你父子二人之見,這些箱子禦賜金銀該如何處置?”
柳義蕭撫著有些發福的肚子嗬嗬一笑,很有些彌勒佛的意味,隻說道:“父親當真猜度不透聖意?如今父親官職三品,年俸銀錢四百,祿米三百。兒子官職四品,年俸銀錢三百,祿米兩百。軒兒亦是一般。府上每年除了這一大家子的常用花銷,皇上皇後壽誕所備的禮,年時節時朝中各家往來的禮,如此下來,一年府中怕也並無多少富餘。咱們府上向來清廉,從不收受底下的孝敬銀錢,自父親為官起,年頭也不少了,想必皇上是知道的。眼下皇上賜軒兒與公主成婚,皇家的臉麵自是不能落下,眼瞅著就要置辦納采納征的聘禮,公主乃是金枝玉葉,這聘禮自然不能太寒磣不是?依兒子之見,禮金自然是越貴重越好。”
言下之意,皇帝賜的這些金銀自然是要拿來置辦聘禮的。柳義蕭的話說得明白,花廳裏一家子人聽了卻是心思不一。高氏和王氏互看一眼,暗暗點頭,倒覺得理當這麽辦。高氏身後的妾室馬氏瞅著那些箱子盤算了起來,正是因著柳家清廉,她這輩子才沒見過這麽多的金銀。都做了聘禮可真有些讓人肉疼,東西在眼前擺著卻是虛的,馬上又得給人送迴去的滋味兒可不好受。不過她轉了轉眼珠子也就安了心,如今柳府與以前可不一樣,這伯爵府上可是禦賜了十傾良田,每年都能有入賬,另有一年六百兩的銀錢和六百祿米,府上尚了帝後最寵愛的公主,想必日後給府中送禮的也不在少數,這日子總歸是比以前要好許多。且公主若是下嫁柳府,自己在江水任知府的兒子想也能撈著些好處。算來算去總歸是利多弊少…
…
另一個妾室喬氏隻垂眸聽著,也不去看那些金銀。總歸她隻是個妾室,生的又是女兒,這些事情自有正室做主,輪不上自己置喙。
倒是柳子軒身後的柳子婼轉著垂在頸側的發絲,瞅著那些金銀好奇地說道:“原來皇上這般聖明。隻是這些箱子的金銀若是置辦成聘禮那得多少啊?早就聽說皇上很寵愛公主,聽外婆說公主的性子活潑直率,正巧兒我也是個愛說話的,指不定日後還能合得來。”
王氏聽聞女兒的話,不讚同地看了她一眼,輕斥道:“公主是君,咱們家是臣,日後自然是要盡心侍奉著。我平日也沒少教導你,怎如今還這般不知深淺?”柳子婼聞言笑著跑到對麵,立在王氏身上給她捶起了肩膀,說道:“怎不知深淺了?女兒隻是覺得這婚事是公主做的主,可見她是傾心於哥哥的,而且也不嫌棄咱們家之前連個爵位都沒有,可見不是個刁蠻的。既如此,娘的心就該放下一半。況且這番話我也就是在家中說說,若是到了外麵,十個人也撬不開我的嘴。”
高氏聞言笑了起來,斥她一聲:“牙尖嘴利。”又說道,“今**不該叫你來的,隻想著這些事兒也該叫你學學,這才叫你一個姑娘家在這兒聽著的。如若再插嘴,就且迴屋自個兒待著去。”柳子婼聞言這才住了嘴,也不迴柳子軒身後了,隻乖乖在母親身後待著,輕輕給王氏打著肩,笑眯眯地再不說話了。
花廳裏安靜了下來,高氏和王氏都看著柳忠益,隻等著他點頭。他卻又拿起茶盞來喝茶不語,直把眾人等得心焦。
此時,柳子軒卻垂眸說道:“此事依孫兒之意,合規製便好,不可過於操辦。”
話一出口,柳忠益、柳義蕭和高氏、王氏齊齊看向他,柳子軒隻朝長輩略微頷首,說道:“祖父、父親為官清廉,此事不僅皇上心中有數,朝中亦是知者甚多。柳家有多少積蓄,明眼人自是心中有數。倘若過於操辦,叫人看出是拿了皇上的賞賜辦的禮,倒叫皇上公主落了臉麵。孫兒雖有幸尚得公主為妻,隻卻不想傾府上多年積蓄操辦婚事。皇上向來喜愛清廉之臣,柳府尚未有爵位之時公主便提著下嫁柳家,可見也並非愛慕虛榮之人。因而依孫兒之意,納采納征按規製置辦,府中酒席從簡便是。”
“這、這能行麽?這可是娶公主過門啊,並非尋常人家的小姐。不陪上府上這些年的底子能辦下來麽?若是置辦得簡單了惹了公主不快……”王氏聽罷這才開了口。
柳忠益卻放了茶盞說道:“軒兒此言
有理,我方才也略有此考量。婚事按著咱們府上能出得出來的份額盡力而辦,如此也算對公主盡心了。若是過於講究場麵奢華無度,反倒像是硬要打了腫臉充個胖子,叫人看了笑話。”
柳忠益開了口,此事便就這麽定了下來。
十月初八,是納采的日子。柳子軒著朝服於崇華門前進以大雁為頭,進文馬兩匹、玉筆一對,錦緞一百、布一百、金銀各八百。午時皇帝於延和殿側殿宴請朝中百官,設宴九十席,席間羊八十一頭、酒四十五壇,殿上樂聲陣陣,各樣禦宴佳肴不盡。這日,所有入宴的王公大臣,從皇子、親王到朝中三品以上官員均著朝服入宴。柳子軒率柳府中在朝任職之親族之人著朝服對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而後進茶,進酒,用席。席畢,再去皇後所居的慈仁宮行跪叩之禮。元皇後於慈仁殿上設席三十桌,宴請朝中內外命婦極柳府族中女眷。
這日,安陽在東崇閣裏安坐,並未能出席。
八日後,也就是十月十六,是征卜送彩的大吉之日。聘禮從開國伯柳府上抬著一路由禮部和帝都衙門護著經崇華門,每一步都由太監唱著嗓子喊著,一路奉入慈仁殿上,聘禮的數是按著規製來的,總有八十一大抬,都是紅木紮著大紅綢子的大箱子。
元皇後差人叫了安陽到殿上親看,隻見聘禮中金銀隻得兩箱,其餘的裏麵官坊的綢緞、布匹、金銀首飾占了大頭,瑪瑙珍珠少有,古董器皿倒也不少。
元皇後不免想起當初永陽和寧陽的聘禮,瑪瑙珍珠起碼有滿滿的十幾箱子,金銀就有四箱,還有金盆銀盆。雖說規製一樣,裏麵的東西卻是落在了人後。她暗暗看了眼安陽,見她正笑著在聘禮箱子旁來迴走著瞧,不免擺了擺手,叫殿上的宮人都下去,這才不冷不熱地說道:“雖是合規製,可這聘禮可不見得有多貴重。你若當初聽了母後的,這聘禮指定要比這些入得了眼。”
安陽收到了心上人的聘禮,本是心中歡喜,聽了元皇後的話,不免笑顏淡了淡,說道:“事已定下,母後縱是氣我,也用不著這樣激我。柳家連父皇都誇獎說是清廉之家,可見他家不是那些不知貪了百姓多少血汗的汙官。如今這聘禮也是按著規製來的,也不算薄待我。畢竟柳家的家底比不上大淵的太子、大夏的王爺,我也不是看著這些才挑的駙馬。”
元皇後聞言哼了哼,說道:“果真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人還未嫁,心倒已經向著別人了。如今禮金已下日子已定,你自然是要嫁了的。隻是你需知道,你外公家
可因著此事對你心存芥蒂,日後你恐得不著元家的勢作為倚仗了。”
這事在安陽去跟武德帝請旨時便已做好了心理準備,她等著皇後把她叫來殿上痛罵一頓,卻不想元皇後一直不曾叫她來,直至今日,一切大定,她才說出這話來。雖有些不解她為何此時才說自己,安陽終究是看了元皇後一眼,忽而給她跪下磕了個頭,說道:“此事女兒自作主張,早已心中有所準備。隻是,這些日子女兒想明白了一件事。”安陽抬起頭來,目光裏的堅定幾乎能透出來,隻說道,“母後為了元家苦心經營了這些年,可是,我不是母後。我姓長孫,不姓元。”
元皇後聞言耳中似有雷鳴,腳步虛浮,踉蹌一下,險些摔著。安陽卻在地上給她磕了頭,慢慢起身,緩緩退了出去。
待她的身影不見,元皇後望著空蕩蕩的大殿,苦笑道:“翅膀長硬了……如若非親耳所聞,絕想象不到這是你能說出的話。這人……要變,也快。”隻是說著,仍是搖了搖頭,“隻是你縱使心性再堅,卻仍是純良了些。你和元家雖是隔了一道的,可元家若亡則我亡,你縱是嫁了人也是要受些牽連的。”
元皇後慢慢走迴鳳座之上端坐,看著大殿之上擺著的大紅聘禮,依稀似乎迴到了自己嫁入皇宮之前,似乎也這樣歡喜地跑去花廳看聘禮。日子一晃近三十載,當初的少女之心早已在宮廷詭秘的風雲變幻中磨得不見棱角。
皇後的唇角微微彎了起來,耳邊仿佛聽到當年未嫁之時偷溜出府,帶著丫頭逛廟會的情形。
“走,走……出宮去,帝都城郊林子裏的花兒不知二月還開不開,西街盡頭那家麵人兒鋪子不知還在不在,南街八味齋裏的點心倒應該還有,那家是老字號了,香甜的味兒隔著半條街都能聞見……”皇後微微低下頭,彎著的唇角慢慢放下,聲音越發變得淡然飄遠,“你隻有一句說著了,你……不是我。人生數十載,富貴榮辱不過夢境,女人一輩子最重要的還是男人的那顆真心。但願你能得了它,但願……別像母後這輩子。”
殿上的宮人都遣出去了,安靜得出奇。元皇後坐了一會兒,忽而喚道:“來人。”雲姑下一刻便出現在殿門外,問道:“娘娘有事吩咐?”
“去將那春碧宮去年剛任上的教習宮正汪宮正召來,公主明年六月十八出嫁,這之前叫她好生教導公主規矩。”
雲姑聞言應下,退身便下去了。元皇後望著東崇閣的方向說道:“母後能幫你的也就這些了,多學著,日後嫁了人,過得
好與不好就看你自個兒的本事了。”
迴到東崇閣坐了一會兒,安陽的心情好了許多,想起公主府已經動工,婚期也已經定下,隻要一想到會嫁給自己喜歡的人,那份雀躍的心情怎麽也停不下來。直到汪宮正來給她請安,她這才想起還有規矩要學一事。她以前在永陽、純陽和寧陽嫁時都曾見過她們學禮節諸事的繁瑣與辛苦,那時她隻是看兩眼便就呆不住了,隻看著就覺得煩心,當時還想著,但願自己日後嫁人時別受這份苦。
可是,有些令自己驚訝的是,當汪宮正說明來意後,安陽竟不覺得煩躁,反而有些雀躍。她自知嫁了人就要靠自己了,可是她還有許多事情不會。以前在內文學館裏,她隻顧著和大姐姐二姐姐練琴,女紅不會這點她不在意,她隻是想學學廚藝,做幾樣點心總是要的。
隻是這想法汪宮正聽了卻說道:“迴公主,公主出嫁前應習君臣、公婆、姑嫂之禮,婦人之德言容功當有皇家風範。至於學廚藝,公主府內有內侍府安排的宮人,這些事情宮人自可料理。”
安陽這才想起似乎寧陽出嫁前宮正也不許做廚藝針線之事,說是怕傷了手,似乎連口味重的食物都不能吃,每天對著那些妝花發簪,連沐浴煮茶都有好多學問要學。這些事情裏,安陽對穿衣打扮之事早已在行,學起來隻是錦上添花而已。隻是宮正不準她學廚藝,煮茶也不許學,卻要學奉茶之禮。
按著大周的禮節,公主不必向公婆行跪禮,隻需福禮便可,至於其他親眷可行頷首禮,平輩的則不必行禮,隻需受禮。這些事汪宮正整整仔細教導了安陽半月,從福身如何緩如何做出大家姿態,臉上如何笑,從動作到表情,多半分少半分皆不行。隻規矩就叫她背了不下百遍,嘮叨得久了,安陽總免不了有一些厭煩。隻是她也不是頭一迴跟著宮正學規矩,也知道這些人,若想叫她早早放了你,最快的法子就是早早把她教的做好。事實上,安陽覺得自己已經做得夠好了,可每迴宮正總能挑出毛病來,她幾次眉毛一擰想要不做了,卻終是在發脾氣前咬了咬唇,忍住了。無論如何說,她就要嫁人了,這是麵對柳子軒的家人時該有的禮節,她打心底裏不想出錯。
如此半個月,禮節之事總算是過了關,接下來的日子要學如何用膳、怎樣給公婆奉茶,又是一番折騰,直學了一個多月。
日子慢慢到了年時。
自汪宮正去了安陽院兒裏,她竟一次也沒撂過挑子,這倒讓元皇後有些暗暗稱奇,心中也是略微放了心。
過年那日,皇帝賜銀一萬兩,同內侍府準備的朝服、嫁衣、首飾、棉夾紗裘四季衣裳及大批的綢緞紗綾等各種衣料、公主儀仗、車轎等,以及成婚後日常的必須品,如金銀器皿、梳妝用具及各種陳設用品等等妝奩物品一並作為嫁妝,交由內侍府保管,並挑了一百六十八名懂規矩的宮人、良田五十傾,一並賜與公主府。
安陽在殿上給皇帝磕了頭謝恩,與父皇母後一同守著這出嫁前最後的除夕之夜,直到歲時過了才迴到東崇閣裏,隻是坐在床上睡不著,不由開了窗看天上的星辰。她性子活潑歡快,很少會多愁善感,隻是這一個年夜裏卻有些說不清的心情。似乎有要出宮生活的雀躍,有要嫁給喜歡之人的歡喜,也有不知婚後如何的擔心。
安陽甩了甩頭,這些心緒終究不適合她,她其實隻要想一件事就好了。
她終於,快要做新娘了。
第二日,朝中又賞下了金銀各五千兩。柳忠益帶著柳府上下接旨謝恩,待傳旨的宮人走後,一家人這才坐到了花廳上。丫頭們上了茶便退了下去,柳忠益坐在上首喝了口茶,看著廳堂裏擺著的箱子,臉上依舊嚴肅,不發一言。旁邊高氏坐在一旁,身後立著馬氏、喬氏兩個妾室。下首柳義蕭和妻子王氏坐於一側,柳子軒坐於另一側,妹妹柳子婼立在哥哥身後伸著腦袋。一家人都瞧著那幾箱敞開的金銀,麵色心思不一。
柳府雖不大,可規矩也是講究的。柳忠益不發話,一家子人絕沒哪個敢越過他開口去,隻見他嚴肅著臉喝了半盞茶,這才將茶盞放到一旁的桌兒上,問道:“蕭兒,軒兒,依你父子二人之見,這些箱子禦賜金銀該如何處置?”
柳義蕭撫著有些發福的肚子嗬嗬一笑,很有些彌勒佛的意味,隻說道:“父親當真猜度不透聖意?如今父親官職三品,年俸銀錢四百,祿米三百。兒子官職四品,年俸銀錢三百,祿米兩百。軒兒亦是一般。府上每年除了這一大家子的常用花銷,皇上皇後壽誕所備的禮,年時節時朝中各家往來的禮,如此下來,一年府中怕也並無多少富餘。咱們府上向來清廉,從不收受底下的孝敬銀錢,自父親為官起,年頭也不少了,想必皇上是知道的。眼下皇上賜軒兒與公主成婚,皇家的臉麵自是不能落下,眼瞅著就要置辦納采納征的聘禮,公主乃是金枝玉葉,這聘禮自然不能太寒磣不是?依兒子之見,禮金自然是越貴重越好。”
言下之意,皇帝賜的這些金銀自然是要拿來置辦聘禮的。柳義蕭的話說得明白,花廳裏一家子人聽了卻是心思不一。高氏和王氏互看一眼,暗暗點頭,倒覺得理當這麽辦。高氏身後的妾室馬氏瞅著那些箱子盤算了起來,正是因著柳家清廉,她這輩子才沒見過這麽多的金銀。都做了聘禮可真有些讓人肉疼,東西在眼前擺著卻是虛的,馬上又得給人送迴去的滋味兒可不好受。不過她轉了轉眼珠子也就安了心,如今柳府與以前可不一樣,這伯爵府上可是禦賜了十傾良田,每年都能有入賬,另有一年六百兩的銀錢和六百祿米,府上尚了帝後最寵愛的公主,想必日後給府中送禮的也不在少數,這日子總歸是比以前要好許多。且公主若是下嫁柳府,自己在江水任知府的兒子想也能撈著些好處。算來算去總歸是利多弊少…
…
另一個妾室喬氏隻垂眸聽著,也不去看那些金銀。總歸她隻是個妾室,生的又是女兒,這些事情自有正室做主,輪不上自己置喙。
倒是柳子軒身後的柳子婼轉著垂在頸側的發絲,瞅著那些金銀好奇地說道:“原來皇上這般聖明。隻是這些箱子的金銀若是置辦成聘禮那得多少啊?早就聽說皇上很寵愛公主,聽外婆說公主的性子活潑直率,正巧兒我也是個愛說話的,指不定日後還能合得來。”
王氏聽聞女兒的話,不讚同地看了她一眼,輕斥道:“公主是君,咱們家是臣,日後自然是要盡心侍奉著。我平日也沒少教導你,怎如今還這般不知深淺?”柳子婼聞言笑著跑到對麵,立在王氏身上給她捶起了肩膀,說道:“怎不知深淺了?女兒隻是覺得這婚事是公主做的主,可見她是傾心於哥哥的,而且也不嫌棄咱們家之前連個爵位都沒有,可見不是個刁蠻的。既如此,娘的心就該放下一半。況且這番話我也就是在家中說說,若是到了外麵,十個人也撬不開我的嘴。”
高氏聞言笑了起來,斥她一聲:“牙尖嘴利。”又說道,“今**不該叫你來的,隻想著這些事兒也該叫你學學,這才叫你一個姑娘家在這兒聽著的。如若再插嘴,就且迴屋自個兒待著去。”柳子婼聞言這才住了嘴,也不迴柳子軒身後了,隻乖乖在母親身後待著,輕輕給王氏打著肩,笑眯眯地再不說話了。
花廳裏安靜了下來,高氏和王氏都看著柳忠益,隻等著他點頭。他卻又拿起茶盞來喝茶不語,直把眾人等得心焦。
此時,柳子軒卻垂眸說道:“此事依孫兒之意,合規製便好,不可過於操辦。”
話一出口,柳忠益、柳義蕭和高氏、王氏齊齊看向他,柳子軒隻朝長輩略微頷首,說道:“祖父、父親為官清廉,此事不僅皇上心中有數,朝中亦是知者甚多。柳家有多少積蓄,明眼人自是心中有數。倘若過於操辦,叫人看出是拿了皇上的賞賜辦的禮,倒叫皇上公主落了臉麵。孫兒雖有幸尚得公主為妻,隻卻不想傾府上多年積蓄操辦婚事。皇上向來喜愛清廉之臣,柳府尚未有爵位之時公主便提著下嫁柳家,可見也並非愛慕虛榮之人。因而依孫兒之意,納采納征按規製置辦,府中酒席從簡便是。”
“這、這能行麽?這可是娶公主過門啊,並非尋常人家的小姐。不陪上府上這些年的底子能辦下來麽?若是置辦得簡單了惹了公主不快……”王氏聽罷這才開了口。
柳忠益卻放了茶盞說道:“軒兒此言
有理,我方才也略有此考量。婚事按著咱們府上能出得出來的份額盡力而辦,如此也算對公主盡心了。若是過於講究場麵奢華無度,反倒像是硬要打了腫臉充個胖子,叫人看了笑話。”
柳忠益開了口,此事便就這麽定了下來。
十月初八,是納采的日子。柳子軒著朝服於崇華門前進以大雁為頭,進文馬兩匹、玉筆一對,錦緞一百、布一百、金銀各八百。午時皇帝於延和殿側殿宴請朝中百官,設宴九十席,席間羊八十一頭、酒四十五壇,殿上樂聲陣陣,各樣禦宴佳肴不盡。這日,所有入宴的王公大臣,從皇子、親王到朝中三品以上官員均著朝服入宴。柳子軒率柳府中在朝任職之親族之人著朝服對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而後進茶,進酒,用席。席畢,再去皇後所居的慈仁宮行跪叩之禮。元皇後於慈仁殿上設席三十桌,宴請朝中內外命婦極柳府族中女眷。
這日,安陽在東崇閣裏安坐,並未能出席。
八日後,也就是十月十六,是征卜送彩的大吉之日。聘禮從開國伯柳府上抬著一路由禮部和帝都衙門護著經崇華門,每一步都由太監唱著嗓子喊著,一路奉入慈仁殿上,聘禮的數是按著規製來的,總有八十一大抬,都是紅木紮著大紅綢子的大箱子。
元皇後差人叫了安陽到殿上親看,隻見聘禮中金銀隻得兩箱,其餘的裏麵官坊的綢緞、布匹、金銀首飾占了大頭,瑪瑙珍珠少有,古董器皿倒也不少。
元皇後不免想起當初永陽和寧陽的聘禮,瑪瑙珍珠起碼有滿滿的十幾箱子,金銀就有四箱,還有金盆銀盆。雖說規製一樣,裏麵的東西卻是落在了人後。她暗暗看了眼安陽,見她正笑著在聘禮箱子旁來迴走著瞧,不免擺了擺手,叫殿上的宮人都下去,這才不冷不熱地說道:“雖是合規製,可這聘禮可不見得有多貴重。你若當初聽了母後的,這聘禮指定要比這些入得了眼。”
安陽收到了心上人的聘禮,本是心中歡喜,聽了元皇後的話,不免笑顏淡了淡,說道:“事已定下,母後縱是氣我,也用不著這樣激我。柳家連父皇都誇獎說是清廉之家,可見他家不是那些不知貪了百姓多少血汗的汙官。如今這聘禮也是按著規製來的,也不算薄待我。畢竟柳家的家底比不上大淵的太子、大夏的王爺,我也不是看著這些才挑的駙馬。”
元皇後聞言哼了哼,說道:“果真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人還未嫁,心倒已經向著別人了。如今禮金已下日子已定,你自然是要嫁了的。隻是你需知道,你外公家
可因著此事對你心存芥蒂,日後你恐得不著元家的勢作為倚仗了。”
這事在安陽去跟武德帝請旨時便已做好了心理準備,她等著皇後把她叫來殿上痛罵一頓,卻不想元皇後一直不曾叫她來,直至今日,一切大定,她才說出這話來。雖有些不解她為何此時才說自己,安陽終究是看了元皇後一眼,忽而給她跪下磕了個頭,說道:“此事女兒自作主張,早已心中有所準備。隻是,這些日子女兒想明白了一件事。”安陽抬起頭來,目光裏的堅定幾乎能透出來,隻說道,“母後為了元家苦心經營了這些年,可是,我不是母後。我姓長孫,不姓元。”
元皇後聞言耳中似有雷鳴,腳步虛浮,踉蹌一下,險些摔著。安陽卻在地上給她磕了頭,慢慢起身,緩緩退了出去。
待她的身影不見,元皇後望著空蕩蕩的大殿,苦笑道:“翅膀長硬了……如若非親耳所聞,絕想象不到這是你能說出的話。這人……要變,也快。”隻是說著,仍是搖了搖頭,“隻是你縱使心性再堅,卻仍是純良了些。你和元家雖是隔了一道的,可元家若亡則我亡,你縱是嫁了人也是要受些牽連的。”
元皇後慢慢走迴鳳座之上端坐,看著大殿之上擺著的大紅聘禮,依稀似乎迴到了自己嫁入皇宮之前,似乎也這樣歡喜地跑去花廳看聘禮。日子一晃近三十載,當初的少女之心早已在宮廷詭秘的風雲變幻中磨得不見棱角。
皇後的唇角微微彎了起來,耳邊仿佛聽到當年未嫁之時偷溜出府,帶著丫頭逛廟會的情形。
“走,走……出宮去,帝都城郊林子裏的花兒不知二月還開不開,西街盡頭那家麵人兒鋪子不知還在不在,南街八味齋裏的點心倒應該還有,那家是老字號了,香甜的味兒隔著半條街都能聞見……”皇後微微低下頭,彎著的唇角慢慢放下,聲音越發變得淡然飄遠,“你隻有一句說著了,你……不是我。人生數十載,富貴榮辱不過夢境,女人一輩子最重要的還是男人的那顆真心。但願你能得了它,但願……別像母後這輩子。”
殿上的宮人都遣出去了,安靜得出奇。元皇後坐了一會兒,忽而喚道:“來人。”雲姑下一刻便出現在殿門外,問道:“娘娘有事吩咐?”
“去將那春碧宮去年剛任上的教習宮正汪宮正召來,公主明年六月十八出嫁,這之前叫她好生教導公主規矩。”
雲姑聞言應下,退身便下去了。元皇後望著東崇閣的方向說道:“母後能幫你的也就這些了,多學著,日後嫁了人,過得
好與不好就看你自個兒的本事了。”
迴到東崇閣坐了一會兒,安陽的心情好了許多,想起公主府已經動工,婚期也已經定下,隻要一想到會嫁給自己喜歡的人,那份雀躍的心情怎麽也停不下來。直到汪宮正來給她請安,她這才想起還有規矩要學一事。她以前在永陽、純陽和寧陽嫁時都曾見過她們學禮節諸事的繁瑣與辛苦,那時她隻是看兩眼便就呆不住了,隻看著就覺得煩心,當時還想著,但願自己日後嫁人時別受這份苦。
可是,有些令自己驚訝的是,當汪宮正說明來意後,安陽竟不覺得煩躁,反而有些雀躍。她自知嫁了人就要靠自己了,可是她還有許多事情不會。以前在內文學館裏,她隻顧著和大姐姐二姐姐練琴,女紅不會這點她不在意,她隻是想學學廚藝,做幾樣點心總是要的。
隻是這想法汪宮正聽了卻說道:“迴公主,公主出嫁前應習君臣、公婆、姑嫂之禮,婦人之德言容功當有皇家風範。至於學廚藝,公主府內有內侍府安排的宮人,這些事情宮人自可料理。”
安陽這才想起似乎寧陽出嫁前宮正也不許做廚藝針線之事,說是怕傷了手,似乎連口味重的食物都不能吃,每天對著那些妝花發簪,連沐浴煮茶都有好多學問要學。這些事情裏,安陽對穿衣打扮之事早已在行,學起來隻是錦上添花而已。隻是宮正不準她學廚藝,煮茶也不許學,卻要學奉茶之禮。
按著大周的禮節,公主不必向公婆行跪禮,隻需福禮便可,至於其他親眷可行頷首禮,平輩的則不必行禮,隻需受禮。這些事汪宮正整整仔細教導了安陽半月,從福身如何緩如何做出大家姿態,臉上如何笑,從動作到表情,多半分少半分皆不行。隻規矩就叫她背了不下百遍,嘮叨得久了,安陽總免不了有一些厭煩。隻是她也不是頭一迴跟著宮正學規矩,也知道這些人,若想叫她早早放了你,最快的法子就是早早把她教的做好。事實上,安陽覺得自己已經做得夠好了,可每迴宮正總能挑出毛病來,她幾次眉毛一擰想要不做了,卻終是在發脾氣前咬了咬唇,忍住了。無論如何說,她就要嫁人了,這是麵對柳子軒的家人時該有的禮節,她打心底裏不想出錯。
如此半個月,禮節之事總算是過了關,接下來的日子要學如何用膳、怎樣給公婆奉茶,又是一番折騰,直學了一個多月。
日子慢慢到了年時。
自汪宮正去了安陽院兒裏,她竟一次也沒撂過挑子,這倒讓元皇後有些暗暗稱奇,心中也是略微放了心。
過年那日,皇帝賜銀一萬兩,同內侍府準備的朝服、嫁衣、首飾、棉夾紗裘四季衣裳及大批的綢緞紗綾等各種衣料、公主儀仗、車轎等,以及成婚後日常的必須品,如金銀器皿、梳妝用具及各種陳設用品等等妝奩物品一並作為嫁妝,交由內侍府保管,並挑了一百六十八名懂規矩的宮人、良田五十傾,一並賜與公主府。
安陽在殿上給皇帝磕了頭謝恩,與父皇母後一同守著這出嫁前最後的除夕之夜,直到歲時過了才迴到東崇閣裏,隻是坐在床上睡不著,不由開了窗看天上的星辰。她性子活潑歡快,很少會多愁善感,隻是這一個年夜裏卻有些說不清的心情。似乎有要出宮生活的雀躍,有要嫁給喜歡之人的歡喜,也有不知婚後如何的擔心。
安陽甩了甩頭,這些心緒終究不適合她,她其實隻要想一件事就好了。
她終於,快要做新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