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來的早晚都會來,但是,不屬於你的,就是你拿走了,它也會物歸原主。迷了心竅的人不明白這一點,他們被形勢所盅惑,枉費心機瞎折騰,到頭來都是自尋煩惱。
常喜同女兒收攤迴到家裏,他心神更加不寧,臉色很難看。
“爸,你這個樣子,我很害怕。到底怎麽了?”純如著急的問。
“丫頭,記得我對你說過喬伯伯嗎?”
“記得呀,你不是說他是受姥姥之托來請我的嗎?”純如不以為然的說。
“是,我估計那倆陌生人與喬伯伯有關,更與你有關。我覺著你應該有個準備,說不定一會兒那倆人就會來造訪,你……你就隨他們……隨他們去姥娘家呆一陣子。”常喜語調低沉的說。
“爸就為這事收攤呀,你還沒問我願不願去呢。告訴你我不去!我的學校在這裏;我的同學在這裏;我的家在這裏;你也在這裏,我去那生地方幹嘛!”
“你早晚得離開這裏,早點比晚點要好。”
“爸,離開與離開可不一樣。我自己考上大學離開你,那是我自己長翅膀磨煉本事;讓姥姥接走那是軟弱靠別人飛,怎麽會一樣呢!”
常喜心思煩亂,情緒很糟,“唉,不管你怎麽說,待會兒有人來接你,你必須得走!”
純如看著爸爸不解的說,“爸爸,如果那倆個人是騙子,你也讓我跟著他們走?”
“你必須走!”常喜命令式的說。
“我為什麽要跟他們走?”
常喜沉默著沒有迴答。
純如撅起嘴巴看著父親:他的嘴角在不知不覺中輕微的抽動著;他臉上的皺紋好像也在慢慢的堆積著;他的眼睛在遊移不定中流露著訴說不清的無奈;他額頭上的疤痕也在沉默中輕輕的顫抖著……
“好可憐的爸爸!”這種感覺第一次在純如的情感裏冒出來。她不知道怎樣去安慰他。
中午飯他們都沒有吃,誰也不覺得餓。這個中午因了那倆個陌生人而變得那麽鬱悶,又那麽神秘漫長。
父子倆都望著牆壁上的照片:照片上的她忽然黯然失色。
“媽媽,我怎麽辦?”純如默視著媽媽問自己。
去姥娘家?
“姥娘”這個名詞從來沒有任何色彩。
純如在成長的過程中除了接受父親象訓練士兵那樣訓練她的生活能力外,幾乎沒有接受過多少家族信息的教育。一個單身父親對女兒的教育是粗放型的。她從父親那裏知道的最多的是母親。常喜把自己對妻子豔茹的最真摯的愛毫無保留的灌輸給了女兒。純如對母親的敬佩和愛戴全部來源於父親的情緒感染,對母親活著時的點點滴滴就是家族觀念的全部。除此之外,她感覺不到還有任何親情關係存在。
常喜並沒有隱瞞在北京她還有外祖母一家生活在富足光蔭裏的事實。他從女兒記事起就告訴她:你除了我還有一個做大官的姥姥;還有一個有大學問的姥爺;還有一個做大買賣的大舅。她每逢聽父親說起就乖巧的點點頭,表示她記住了。常喜以為她不懂也記不住。誰知她長到七歲時突然問常喜:“爸爸您說姥姥做大官,為什麽她不開車來看我呢?”
“她忙唄。”
“不是!她不記得我了,要不就是她不要我了。”
“你怎麽這麽說呢?”
“我們班的小雪,她姥姥也在北京,都來過好幾迴了,每次來都給小雪買文具盒、買巧克力。我姥姥怎麽一次都沒來?”
“你想姥娘啦?”
“不想。她長什麽樣我都不知道,想都沒法想。”
小時的純如天真的說。
想都沒法想,這是一個孩子內心的如實反映。孩子的感情生長是與人長期接觸而濃稠起來的。純如腦海裏的“姥娘”隻是一個生硬的名詞,是一個子虛烏有的空殼。十九年的時間這隻空殼始終沒有裝填任何東西,連個信號都沒有。而純如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姑娘成長為一個激情飽滿的青春少女,除了身邊的人和物以外,“姥姥”的概念早就萎縮幹枯從記憶裏消失掉了。對於外祖父一家,她的情感意識為零。
跟他們走?他們是誰?
剛才,父親說的話讓她無法接受。“您說話呀爸爸,我為什麽要跟他們走!”
常喜沉了一會,有氣無力的說,“他們是你姥姥。”
“你還是我父親呢,我為什麽不能跟著你?你是不是嫌我上學花錢了?我可以不上的!”純如激憤起來,兩顆淚珠滾落下來。
常喜看不到女兒落淚,但他知道她也在痛苦著。難道當父親的就不痛苦?但他不能表現出來。他不能成為女兒的牽掛,更不能讓她把父親的痛苦當借口而拒絕去北京。
去北京多好啊!有多少人做夢都想去,可他們沒有機會。女兒能去北京而且靠著那麽大個靠山,還怕沒有前程嗎?
有?!
“傻丫頭,說話犯傻吧。爸爸嫌你早就把你送人了,還養你這麽大?你也知道,你媽生前就願意姥姥他們來瞅你一眼,也許他們忙,也許他們不夠意思,反正他們沒來。你媽的遺願這麽一撂就撂了十九年。現在他們來了,你媽的心願了了,我也放下心來了,這不是好事嘛。”常喜竭力控製著自己平和的說。
“為什麽?為什麽他們這麽多年連個信兒都沒有?現在我長大了,他們突然來接我,什麽意思嘛!”
“能有什麽意。他們是你姥姥,和你有血緣關係。接你去住一陣子不應該嗎?”
“不應該!”純如說。
“你渾!”常喜突然的大吼了一聲,他實在憋不住了。他恨溫家!
純如嚇了一跳,心裏的委屈就像決了堤的水嘩的湧出來了。
“你太不講理了!”她哭了。但她知道父親此時比她更難受。
“您喊叫吧,我出去。”她忍住哭聲說。
“你去哪兒?”常喜有些慌了。
“我不要你管!”她擦著眼淚跑出去了。
常喜同女兒收攤迴到家裏,他心神更加不寧,臉色很難看。
“爸,你這個樣子,我很害怕。到底怎麽了?”純如著急的問。
“丫頭,記得我對你說過喬伯伯嗎?”
“記得呀,你不是說他是受姥姥之托來請我的嗎?”純如不以為然的說。
“是,我估計那倆陌生人與喬伯伯有關,更與你有關。我覺著你應該有個準備,說不定一會兒那倆人就會來造訪,你……你就隨他們……隨他們去姥娘家呆一陣子。”常喜語調低沉的說。
“爸就為這事收攤呀,你還沒問我願不願去呢。告訴你我不去!我的學校在這裏;我的同學在這裏;我的家在這裏;你也在這裏,我去那生地方幹嘛!”
“你早晚得離開這裏,早點比晚點要好。”
“爸,離開與離開可不一樣。我自己考上大學離開你,那是我自己長翅膀磨煉本事;讓姥姥接走那是軟弱靠別人飛,怎麽會一樣呢!”
常喜心思煩亂,情緒很糟,“唉,不管你怎麽說,待會兒有人來接你,你必須得走!”
純如看著爸爸不解的說,“爸爸,如果那倆個人是騙子,你也讓我跟著他們走?”
“你必須走!”常喜命令式的說。
“我為什麽要跟他們走?”
常喜沉默著沒有迴答。
純如撅起嘴巴看著父親:他的嘴角在不知不覺中輕微的抽動著;他臉上的皺紋好像也在慢慢的堆積著;他的眼睛在遊移不定中流露著訴說不清的無奈;他額頭上的疤痕也在沉默中輕輕的顫抖著……
“好可憐的爸爸!”這種感覺第一次在純如的情感裏冒出來。她不知道怎樣去安慰他。
中午飯他們都沒有吃,誰也不覺得餓。這個中午因了那倆個陌生人而變得那麽鬱悶,又那麽神秘漫長。
父子倆都望著牆壁上的照片:照片上的她忽然黯然失色。
“媽媽,我怎麽辦?”純如默視著媽媽問自己。
去姥娘家?
“姥娘”這個名詞從來沒有任何色彩。
純如在成長的過程中除了接受父親象訓練士兵那樣訓練她的生活能力外,幾乎沒有接受過多少家族信息的教育。一個單身父親對女兒的教育是粗放型的。她從父親那裏知道的最多的是母親。常喜把自己對妻子豔茹的最真摯的愛毫無保留的灌輸給了女兒。純如對母親的敬佩和愛戴全部來源於父親的情緒感染,對母親活著時的點點滴滴就是家族觀念的全部。除此之外,她感覺不到還有任何親情關係存在。
常喜並沒有隱瞞在北京她還有外祖母一家生活在富足光蔭裏的事實。他從女兒記事起就告訴她:你除了我還有一個做大官的姥姥;還有一個有大學問的姥爺;還有一個做大買賣的大舅。她每逢聽父親說起就乖巧的點點頭,表示她記住了。常喜以為她不懂也記不住。誰知她長到七歲時突然問常喜:“爸爸您說姥姥做大官,為什麽她不開車來看我呢?”
“她忙唄。”
“不是!她不記得我了,要不就是她不要我了。”
“你怎麽這麽說呢?”
“我們班的小雪,她姥姥也在北京,都來過好幾迴了,每次來都給小雪買文具盒、買巧克力。我姥姥怎麽一次都沒來?”
“你想姥娘啦?”
“不想。她長什麽樣我都不知道,想都沒法想。”
小時的純如天真的說。
想都沒法想,這是一個孩子內心的如實反映。孩子的感情生長是與人長期接觸而濃稠起來的。純如腦海裏的“姥娘”隻是一個生硬的名詞,是一個子虛烏有的空殼。十九年的時間這隻空殼始終沒有裝填任何東西,連個信號都沒有。而純如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姑娘成長為一個激情飽滿的青春少女,除了身邊的人和物以外,“姥姥”的概念早就萎縮幹枯從記憶裏消失掉了。對於外祖父一家,她的情感意識為零。
跟他們走?他們是誰?
剛才,父親說的話讓她無法接受。“您說話呀爸爸,我為什麽要跟他們走!”
常喜沉了一會,有氣無力的說,“他們是你姥姥。”
“你還是我父親呢,我為什麽不能跟著你?你是不是嫌我上學花錢了?我可以不上的!”純如激憤起來,兩顆淚珠滾落下來。
常喜看不到女兒落淚,但他知道她也在痛苦著。難道當父親的就不痛苦?但他不能表現出來。他不能成為女兒的牽掛,更不能讓她把父親的痛苦當借口而拒絕去北京。
去北京多好啊!有多少人做夢都想去,可他們沒有機會。女兒能去北京而且靠著那麽大個靠山,還怕沒有前程嗎?
有?!
“傻丫頭,說話犯傻吧。爸爸嫌你早就把你送人了,還養你這麽大?你也知道,你媽生前就願意姥姥他們來瞅你一眼,也許他們忙,也許他們不夠意思,反正他們沒來。你媽的遺願這麽一撂就撂了十九年。現在他們來了,你媽的心願了了,我也放下心來了,這不是好事嘛。”常喜竭力控製著自己平和的說。
“為什麽?為什麽他們這麽多年連個信兒都沒有?現在我長大了,他們突然來接我,什麽意思嘛!”
“能有什麽意。他們是你姥姥,和你有血緣關係。接你去住一陣子不應該嗎?”
“不應該!”純如說。
“你渾!”常喜突然的大吼了一聲,他實在憋不住了。他恨溫家!
純如嚇了一跳,心裏的委屈就像決了堤的水嘩的湧出來了。
“你太不講理了!”她哭了。但她知道父親此時比她更難受。
“您喊叫吧,我出去。”她忍住哭聲說。
“你去哪兒?”常喜有些慌了。
“我不要你管!”她擦著眼淚跑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