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漸漸冷起來,雖然雲州地處南方,冬天畢竟還是冬天,待得南方都下了第一場雪,北地的軍情卻依舊沒有多少好轉。
大梁的國力是要比宋強一些,但是被稱為北地蠻夷的地方卻也有了相當強硬的勢力,沒有了五代十國,北地的騎兵卻按照曆史的慣例變得十分厲害。
十一月,楚王劉湛領命,封行軍總管,遠赴北地邊城。
京城之中無人看好他這一去,是以穎王、趙王、黎王,包括未成年的昭王、禹王都表現出了相當的兄弟情誼,為其遠送京城外十八裏地。
劉湛走前三日,宮中楊昭儀因觸怒曆禎帝,被貶黜冷宮,楊相未敢出一言相護,數日後同樣被連降三級,貶作黃門侍郎。
然而這一切卻與遠在雲州的寧博容沒有多大關係,她親自做了紅茶配果醬蛋糕來給崔氏,卻見崔氏這日的心情似是十分不錯。
“阿娘,又碰上什麽喜事了?”
“阿容,你且來看看這個。”崔氏笑盈盈道。
寧博容好奇上前,卻是一封帖子,“咦,這乃是阿爹的好友?”
“是,昔日好友,隻是你阿爹辭官,他卻仍在瀚州做官,原同你大兄一樣,乃是瀚州刺史,隻是瀚州乃是中州,是以官階比你大兄要低上一階。”
寧博容點點頭,“如今他這是……致仕?”
“是,我曾與他家夫人相交,一家皆是和善人,隻是此人為官太過清正,朝中又無人,幾乎就在這中州刺史的位置上做了一輩子,不過好在無功無過,如今致仕,願意到我萬裏書院中來教書,卻是一件好事,聽你阿爹說,這位於刺史可是做得一手好學問。”
寧博容笑道:“僅僅是這可不會讓阿娘你這樣開心。”
崔氏抿唇道:“說的不錯,這於刺史有一幼女,因前幾年祖父去世,三年前又喪母,這婚事便也一拖再拖,今年恰是十九歲,與你二兄年紀正相當。”
寧博容一下子瞪大了眼睛,“可是阿娘,你可從未見過這於家姑娘呢。”
“於刺史的家風是毫無問題的,一生也就隻一老妻並一良妾罷了,這於家小娘子乃是原配所生的正經嫡女,她五六歲上我曾見過一麵,端的是好相貌,總不會太糟糕,這雲州潞州兩地勢力盤根錯雜,反倒不如於刺史這等清白簡單的人家。”崔氏耐心道,“即便是你,我也是想尋那家風正的書香門第,原盧夫子家的長孫令儀倒是不算太差,可惜人家幼時便
有訂下的婚事,倒是可惜。”
寧博容:“……”算了吧,那個盧令儀?站在沈七身邊都被秒成渣不說,他那個母親……完全將他寵得不成樣子好麽!
“不要看這盧令儀似乎被孟氏寵溺太過,阿容,你阿娘這輩子看人還算準,不論是那楚王還是沈七,這些男子眼裏心裏裝的東西太多了,要同他們過好日子,你也需得用心,這日子過下去會很累,那盧令儀雖比著他們不如何,卻也是俊俏英朗,有成山兄管著,不會太不成材,且他雖有些嬌氣,一雙眼睛很是清澈,要教他學好不算太難,此等心思簡單的少年郎,以我阿容的聰明,輕輕鬆鬆便可過一輩子富貴安穩的日子。”
崔氏的話很語重心長,寧博容卻垂下眼瞼,她知道,崔氏的話很不錯,在這個古代來說,崔氏這般的評判標準才是最正確的,但是她——
對這個古代看似已然習慣,實則還是有些“水土不服”,這糾結所在便是她有精神潔癖,在現代時她對男友的要求也不算高,隻需要長得順眼,脾氣不要太壞就行,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許出軌,精神和肉體都不行,她就是有這樣的潔癖,倒不是說真正有多相信愛情,但是若是另一半還有其他女人在心裏,或者去同別的女人睡覺,她就打心眼兒裏惡心。
這種潔癖,那是治也治不好,到了古代,才發現這一點好致命。
因為古代男人……
想想就覺得挺心塞的。
“阿娘,這於刺史一家什麽時候到?”
崔氏見寧博容不想繼續那個話題,便也不說了,“據說三兩日就要到雲州了。”
寧博容抿唇一笑,“那好,到時候我們總要先見一見那於家娘子。”
說是三兩日到,日子是過得極快的,不像寧博容一家是住在翠華山上,幾間竹屋極盡風雅,盧成山和張敏之這等夫子,實則就住在書院附近,翠華山下有一小鎮,也是山清水秀風景上佳,他們便在這鎮裏置了宅子,每日到書院走著去不過一刻時間罷了。
萬裏書院這兩年突然崛起,使得這山下的房子都漲了不少價格,一些外地求學的學子若是一時未能入書院讀書,便在山下租賃一屋舍住下,此地小橋流水,頗有南地水鄉風情,也算是一寧靜平和的讀書好地。
那於刺史單名一個珽字,幾十年前便與寧盛有些私交,此時致仕,他原是寒門出身,老家並無家眷親朋不說,連唯一的老父也已然去世,便想帶著家累到南方頤養天
年,寧盛的萬裏書院之名他也有聽說,若到了晚年還能教書育人,自是不錯的選擇,是以他果斷帶著一家前來投奔寧盛。
早早的寧盛便親自替於珽盤下了鎮裏一處三進的院子,有個不算大的小花園,又有一池荷一座小亭,雖格局上不如北地的寬闊,卻頗有幾分南方園林的精致,最主要的是離盧成山、張敏之家都近,也便於時常往來。
於珽到的第三天,便請了寧盛一家、盧成山一家和張敏之一家到新居中小聚,寧博容便抱著去見未來嫂子的嚴謹態度,任由阿青給她折騰穿衣。
因為天氣太冷,這時節又沒有大棉襖,穿衣服自然是一層兩層三層的來,但是寧博容今年冬天讓做的填了野鴨絨的薄皮衣,裏麵加上一件,不用穿得太臃腫又極保暖,嗯,用個現代的說辭,這叫皮羽絨。
外麵套上一件墨綠的窄袖寬襟短襦,配一條月白灑銀線的十二幅長裙,外套七分長的寬袖翠綠外袍,同色束腰,最後加鵝黃梅花披帛,發梳簡單的雙螺髻,簪白玉珍珠花釵,插兩個碧油油的玉梳便也罷了。
“就貼這個吧。”淺綠的五瓣梅花鈿也貼好,依舊是素麵朝天,寧博容就這樣隨著崔氏出了門。
冬日裏出門是挺遭罪的,但是寧博容如今寒暑不侵,自是無妨,且那小鎮雖就在山下,崔氏卻不會容她時常下山,是以能出門散散心,她也挺開心。
更何況,今日裏還有任務在呢。
進了於家大門,崔氏將這喬遷禮送了,便隨著容貌清秀的小丫鬟進了內堂。
內堂燒著火炭,一派融融暖意,寧博容將鬥篷脫了遞給阿青,於珽的夫人於兩年前過世,妾不能出來待客,如今這主事人便是於珽長子之妻魯氏,魯氏乃是瀚州大戶人家出身,這內外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條。
給魯氏見了禮,寧博容便不著痕跡地朝著魯氏身旁的那個年輕女子看去。
在現代,十九歲的姑娘不過隻是個剛上大學的女孩子,還已經成年了,卻也不會完全被視作成年人吧?
在這個年代,十九歲卻已經是很成熟的年紀了,這魯氏實則也才二十出頭罷了,她已生了一女,這年才剛三歲,也抱出來見客,一群人便圍著她,這小姑娘也不怕人,倒是咯咯笑得歡。
魯氏身旁那女子,顯然便是於家還未出嫁的姑娘,崔氏看中的那位了。
要說長相,果然如同崔氏所言,這位長得眉清目秀,這般溫溫柔柔笑著的時候,氣質
很好,有種別樣的清純婉約之態。
單看外表,那是絕對可以過關的。
“於家姐姐平日裏都做些什麽玩耍?”寧博容笑著問道。
那邊大人們圍著小孩子,這邊就隻坐了寧博容、盧家六娘盧珊珊和張家三娘張茹,並這於家二娘於晚。
其中盧珊珊向來是個內向嬌怯的性子,年紀比寧博容要小上一歲,平日裏便靦腆得說上幾句就要臉紅,循規蹈矩得很,張茹卻比寧博容要大上好幾歲,足有十七了,前兩年便訂了親,來年就要出嫁,她與寧博容也並不相熟,並不像是崔氏的好友安氏之女陳臻臻那樣溫柔婉約,性情略有些清高,除了讀書,平日裏幾乎可以說是沉默寡言,這於晚與她們第一次見,更是不熟,若是寧博容不說話,這四個人對麵坐著,難道就這樣大眼瞪小眼麽?
幸好於晚不似盧珊珊那般靦腆,也不像張茹那等清高,寧博容一說話,她便笑道:“哪裏有什麽玩耍,不過看幾本書寫幾個字罷了。”
盧珊珊便細聲細氣道:“難道於姐姐不做些女紅嗎?”
於晚失笑,“做自是要做的,家母不曾過世時,可是天天督促著我做呢,可惜我似是與此上並無多少天賦,手上被針紮了不少次,卻總是笨手笨腳做不好。”
說著便有些傷感了,畢竟她的母親才剛過世三兩年罷了。
寧博容這才發現,這於晚瞧著溫柔如水,實則竟是個挺爽利的性子,並不扭捏。
“我也是不愛做女紅的,不知於姐姐愛看什麽書?”
“什麽書都看一些,”於晚微笑道,“倒是寧家妹妹的名聲,我遠在瀚州也是聽說了。”
張茹眉間微微一動,緩緩道:“可是《少年說》?”
“這倒不是,我聽說寧家妹妹的時候,還是因為那筆好字,家父同宋理宋先生有些私交。”於晚柔聲道,“不過《少年說》確實令人驚豔。”
寧博容有些不好意思,以她的閱曆和才情,要寫出《少年說》這種水平的文章那是基本上不大可能,隻是自小她太過聰明,是以寧盛絲毫不曾懷疑她。隻能說寧博容還是臉皮太薄了,沒修煉成那些小說裏男女主角隨隨便便抄襲李白杜甫的詩蘇軾辛棄疾的詞,還能淡定自若的厚臉皮。
這邊聊了一會兒,便開了宴,瀚州靠海,這於家人的口味就與他們不盡相同,一桌子的菜基本上都是……海鮮類為主,不過幾味點心倒是很特別,寧博容特地問於晚問
了食譜,於晚也就大大方方地給了,這不是那等獨家點心,在瀚州並不少見,但看她的熟悉程度,怕是做點心也是一把好手。
歸家之時,寧博容便笑道:“阿母,這於家姐姐當真不錯。”
崔氏也很滿意,“於家家風一直很是正派,家中那妾隻得一女,早早便嫁了出去,如今這魯氏管家,也是分毫不亂。”
“迴頭我寫封信與阿兄說一說吧。”
“提一提便也罷了,迴頭我與你一道去一趟潞洲。”
“好!”
這年頭操持一場婚事可是不簡單,不過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崔氏並沒有什麽征詢寧博裕意見的意思,寧博容卻細細給寧博裕寫了一封信,將於晚的人品相貌性格脾氣包括愛好都寫得清清楚楚,不兩日收到迴信,上隻有十分具寧博裕個人特色的幾個字——
“謹聽阿父阿母之命便好。”
……這人,還真是心寬得可以。
崔氏說要去潞洲,當然是要將寧博裕現在的住處好好收拾一下,若是要娶妻,自是要讓小夫妻二人在潞洲住的,讓寧盛同於珽通過氣之後,她這廂一邊忙著請媒去於家納彩,一邊開始準備起來。
在大梁,這要結次婚,可不是那麽容易的事。
這輩子三個孩子都是討債一般,老大寧博聞不用說,當時他成親崔氏就頗有些不情不願,次子又是這般不順,幼女……別當她看不出來,這才是個真正的問題人物。
納彩過後,合了八字,說是寧博裕與於晚八字相合,所謂天作之合,反正寧博容對這方麵也不大懂。
之後崔氏就開始忙碌著準備彩禮,因恰好要過年,這彩禮的準備過程就愈加顯得忙亂。
翻過年去,寧博容便十三歲了,寧博裕更是二十有四,崔氏更急著將他的婚事定下來。
正月初八是個好日子,寧博聞早早便到了翠華山,這納征也就是送彩禮,理論上是要選擇親族中兩位有官位、有才貌的二郎作為“函使”和“副函使”去,過程更是十分講究,寧家去的二人,為首的自是官居從三品的寧博聞,另有副函使一名,乃是寧盛寫信自洛州趕來的寧家一位子侄,他隻是個八品小官,但長得倒是玉樹臨風,寧家少有長得不好的孩子,這寧博華雖是寧盛四兄的庶子,可嫡母不慈,自小受寧盛接濟,這時寧盛邀他來,他自是不會推辭。
寧博容看著楠木盒子裏的《通婚書》,再瞧向那整抬的五色
彩緞、數十匹錦帛、成堆的銅錢,甚至還有豬羊牲畜、米麵糧油、點心水果、奶酪油鹽、醬醋蔥薑……最讓她瞪大眼睛的是,還有一隻山裏獵來的黑熊和兩隻體型壯碩的山猞猁……也不知道這可憐的熊是從哪個冬眠的洞裏被活生生挖出來的。
說句實話,看到這些彩禮,她深深覺得以往看的古裝電視劇欺騙了她,這規模,根本就不可能包到那些個盒子裏去好麽,單單看那抬彩禮的壯漢就有幾十個,那是相當壯觀浩蕩,而且東西……也完全顛覆了她的認知。
反正,是不會有什麽金銀釵環寶石放在彩禮裏麵的,隻有那兩大堆的銅錢,實則也就五六百貫罷了。
不過東西種類之繁多,實在是寧博容從未見過。
可惜的是,這種正式時候,寧博容是不可能跟去看看究竟是怎樣的,直到天色擦黑,寧博聞帶著《答婚書》迴來,便算是正式訂了婚了。
“日子定下了,因那於家夥的年紀也不小了,我家博裕更是年長,婚期便定在五月初六。”崔氏蹙著眉,照她的心思更早一些也是無妨,於家早就備下了於晚的嫁妝,但太匆忙總是不好。
年後天氣愈加寒冷,還未開春之前,對於北地將士而言卻是雪上加霜,劉湛去後陸陸續續給寧博容寫過幾封信,卻是聰明地寫給寧舜華,再買通了這位表妹轉交的,是以崔氏都不曾發現。
上一封信中,便真誠感謝過萬裏書院在那幾年裏教他武學,否則,他在那前方卻也堅持不下來,雖不曾明確提及寧博容,但兩人心照不宣,這實則是在感謝寧博容。
直到開春,才算是有了轉機,兩場大捷隨著春|意傳到雲州,上下一片歡唿之聲。
楚王劉湛之名,這才正式進入大梁朝堂一眾官員的眼中。
而四月上,崔氏便帶著寧博容趕赴潞洲理化縣,如今寧博裕已經是理化縣的縣令,一方父母官,不比當初當縣丞之時,經常住在縣衙不迴來,崔氏給他準備的兩進院子並不常住,但阿杏仍然將之打理得幹幹淨淨。
“洵拜見姨母。”沈七恭恭敬敬地行過禮。
崔氏微笑道:“七郎怎會在此間?”
“因要靜心讀書,外祖父去世後,這處屋舍便空了下來,理化縣山清水秀,平素安靜,我便搬到此間來住,已然有大半年了。”沈七淡淡道。
寧博容原要來找崔氏,卻是在簾後腳步頓了一頓。
……這沈七,怎麽有點兒陰魂不散
的意思?
這也太有“緣分”了吧……
大梁的國力是要比宋強一些,但是被稱為北地蠻夷的地方卻也有了相當強硬的勢力,沒有了五代十國,北地的騎兵卻按照曆史的慣例變得十分厲害。
十一月,楚王劉湛領命,封行軍總管,遠赴北地邊城。
京城之中無人看好他這一去,是以穎王、趙王、黎王,包括未成年的昭王、禹王都表現出了相當的兄弟情誼,為其遠送京城外十八裏地。
劉湛走前三日,宮中楊昭儀因觸怒曆禎帝,被貶黜冷宮,楊相未敢出一言相護,數日後同樣被連降三級,貶作黃門侍郎。
然而這一切卻與遠在雲州的寧博容沒有多大關係,她親自做了紅茶配果醬蛋糕來給崔氏,卻見崔氏這日的心情似是十分不錯。
“阿娘,又碰上什麽喜事了?”
“阿容,你且來看看這個。”崔氏笑盈盈道。
寧博容好奇上前,卻是一封帖子,“咦,這乃是阿爹的好友?”
“是,昔日好友,隻是你阿爹辭官,他卻仍在瀚州做官,原同你大兄一樣,乃是瀚州刺史,隻是瀚州乃是中州,是以官階比你大兄要低上一階。”
寧博容點點頭,“如今他這是……致仕?”
“是,我曾與他家夫人相交,一家皆是和善人,隻是此人為官太過清正,朝中又無人,幾乎就在這中州刺史的位置上做了一輩子,不過好在無功無過,如今致仕,願意到我萬裏書院中來教書,卻是一件好事,聽你阿爹說,這位於刺史可是做得一手好學問。”
寧博容笑道:“僅僅是這可不會讓阿娘你這樣開心。”
崔氏抿唇道:“說的不錯,這於刺史有一幼女,因前幾年祖父去世,三年前又喪母,這婚事便也一拖再拖,今年恰是十九歲,與你二兄年紀正相當。”
寧博容一下子瞪大了眼睛,“可是阿娘,你可從未見過這於家姑娘呢。”
“於刺史的家風是毫無問題的,一生也就隻一老妻並一良妾罷了,這於家小娘子乃是原配所生的正經嫡女,她五六歲上我曾見過一麵,端的是好相貌,總不會太糟糕,這雲州潞州兩地勢力盤根錯雜,反倒不如於刺史這等清白簡單的人家。”崔氏耐心道,“即便是你,我也是想尋那家風正的書香門第,原盧夫子家的長孫令儀倒是不算太差,可惜人家幼時便
有訂下的婚事,倒是可惜。”
寧博容:“……”算了吧,那個盧令儀?站在沈七身邊都被秒成渣不說,他那個母親……完全將他寵得不成樣子好麽!
“不要看這盧令儀似乎被孟氏寵溺太過,阿容,你阿娘這輩子看人還算準,不論是那楚王還是沈七,這些男子眼裏心裏裝的東西太多了,要同他們過好日子,你也需得用心,這日子過下去會很累,那盧令儀雖比著他們不如何,卻也是俊俏英朗,有成山兄管著,不會太不成材,且他雖有些嬌氣,一雙眼睛很是清澈,要教他學好不算太難,此等心思簡單的少年郎,以我阿容的聰明,輕輕鬆鬆便可過一輩子富貴安穩的日子。”
崔氏的話很語重心長,寧博容卻垂下眼瞼,她知道,崔氏的話很不錯,在這個古代來說,崔氏這般的評判標準才是最正確的,但是她——
對這個古代看似已然習慣,實則還是有些“水土不服”,這糾結所在便是她有精神潔癖,在現代時她對男友的要求也不算高,隻需要長得順眼,脾氣不要太壞就行,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許出軌,精神和肉體都不行,她就是有這樣的潔癖,倒不是說真正有多相信愛情,但是若是另一半還有其他女人在心裏,或者去同別的女人睡覺,她就打心眼兒裏惡心。
這種潔癖,那是治也治不好,到了古代,才發現這一點好致命。
因為古代男人……
想想就覺得挺心塞的。
“阿娘,這於刺史一家什麽時候到?”
崔氏見寧博容不想繼續那個話題,便也不說了,“據說三兩日就要到雲州了。”
寧博容抿唇一笑,“那好,到時候我們總要先見一見那於家娘子。”
說是三兩日到,日子是過得極快的,不像寧博容一家是住在翠華山上,幾間竹屋極盡風雅,盧成山和張敏之這等夫子,實則就住在書院附近,翠華山下有一小鎮,也是山清水秀風景上佳,他們便在這鎮裏置了宅子,每日到書院走著去不過一刻時間罷了。
萬裏書院這兩年突然崛起,使得這山下的房子都漲了不少價格,一些外地求學的學子若是一時未能入書院讀書,便在山下租賃一屋舍住下,此地小橋流水,頗有南地水鄉風情,也算是一寧靜平和的讀書好地。
那於刺史單名一個珽字,幾十年前便與寧盛有些私交,此時致仕,他原是寒門出身,老家並無家眷親朋不說,連唯一的老父也已然去世,便想帶著家累到南方頤養天
年,寧盛的萬裏書院之名他也有聽說,若到了晚年還能教書育人,自是不錯的選擇,是以他果斷帶著一家前來投奔寧盛。
早早的寧盛便親自替於珽盤下了鎮裏一處三進的院子,有個不算大的小花園,又有一池荷一座小亭,雖格局上不如北地的寬闊,卻頗有幾分南方園林的精致,最主要的是離盧成山、張敏之家都近,也便於時常往來。
於珽到的第三天,便請了寧盛一家、盧成山一家和張敏之一家到新居中小聚,寧博容便抱著去見未來嫂子的嚴謹態度,任由阿青給她折騰穿衣。
因為天氣太冷,這時節又沒有大棉襖,穿衣服自然是一層兩層三層的來,但是寧博容今年冬天讓做的填了野鴨絨的薄皮衣,裏麵加上一件,不用穿得太臃腫又極保暖,嗯,用個現代的說辭,這叫皮羽絨。
外麵套上一件墨綠的窄袖寬襟短襦,配一條月白灑銀線的十二幅長裙,外套七分長的寬袖翠綠外袍,同色束腰,最後加鵝黃梅花披帛,發梳簡單的雙螺髻,簪白玉珍珠花釵,插兩個碧油油的玉梳便也罷了。
“就貼這個吧。”淺綠的五瓣梅花鈿也貼好,依舊是素麵朝天,寧博容就這樣隨著崔氏出了門。
冬日裏出門是挺遭罪的,但是寧博容如今寒暑不侵,自是無妨,且那小鎮雖就在山下,崔氏卻不會容她時常下山,是以能出門散散心,她也挺開心。
更何況,今日裏還有任務在呢。
進了於家大門,崔氏將這喬遷禮送了,便隨著容貌清秀的小丫鬟進了內堂。
內堂燒著火炭,一派融融暖意,寧博容將鬥篷脫了遞給阿青,於珽的夫人於兩年前過世,妾不能出來待客,如今這主事人便是於珽長子之妻魯氏,魯氏乃是瀚州大戶人家出身,這內外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條。
給魯氏見了禮,寧博容便不著痕跡地朝著魯氏身旁的那個年輕女子看去。
在現代,十九歲的姑娘不過隻是個剛上大學的女孩子,還已經成年了,卻也不會完全被視作成年人吧?
在這個年代,十九歲卻已經是很成熟的年紀了,這魯氏實則也才二十出頭罷了,她已生了一女,這年才剛三歲,也抱出來見客,一群人便圍著她,這小姑娘也不怕人,倒是咯咯笑得歡。
魯氏身旁那女子,顯然便是於家還未出嫁的姑娘,崔氏看中的那位了。
要說長相,果然如同崔氏所言,這位長得眉清目秀,這般溫溫柔柔笑著的時候,氣質
很好,有種別樣的清純婉約之態。
單看外表,那是絕對可以過關的。
“於家姐姐平日裏都做些什麽玩耍?”寧博容笑著問道。
那邊大人們圍著小孩子,這邊就隻坐了寧博容、盧家六娘盧珊珊和張家三娘張茹,並這於家二娘於晚。
其中盧珊珊向來是個內向嬌怯的性子,年紀比寧博容要小上一歲,平日裏便靦腆得說上幾句就要臉紅,循規蹈矩得很,張茹卻比寧博容要大上好幾歲,足有十七了,前兩年便訂了親,來年就要出嫁,她與寧博容也並不相熟,並不像是崔氏的好友安氏之女陳臻臻那樣溫柔婉約,性情略有些清高,除了讀書,平日裏幾乎可以說是沉默寡言,這於晚與她們第一次見,更是不熟,若是寧博容不說話,這四個人對麵坐著,難道就這樣大眼瞪小眼麽?
幸好於晚不似盧珊珊那般靦腆,也不像張茹那等清高,寧博容一說話,她便笑道:“哪裏有什麽玩耍,不過看幾本書寫幾個字罷了。”
盧珊珊便細聲細氣道:“難道於姐姐不做些女紅嗎?”
於晚失笑,“做自是要做的,家母不曾過世時,可是天天督促著我做呢,可惜我似是與此上並無多少天賦,手上被針紮了不少次,卻總是笨手笨腳做不好。”
說著便有些傷感了,畢竟她的母親才剛過世三兩年罷了。
寧博容這才發現,這於晚瞧著溫柔如水,實則竟是個挺爽利的性子,並不扭捏。
“我也是不愛做女紅的,不知於姐姐愛看什麽書?”
“什麽書都看一些,”於晚微笑道,“倒是寧家妹妹的名聲,我遠在瀚州也是聽說了。”
張茹眉間微微一動,緩緩道:“可是《少年說》?”
“這倒不是,我聽說寧家妹妹的時候,還是因為那筆好字,家父同宋理宋先生有些私交。”於晚柔聲道,“不過《少年說》確實令人驚豔。”
寧博容有些不好意思,以她的閱曆和才情,要寫出《少年說》這種水平的文章那是基本上不大可能,隻是自小她太過聰明,是以寧盛絲毫不曾懷疑她。隻能說寧博容還是臉皮太薄了,沒修煉成那些小說裏男女主角隨隨便便抄襲李白杜甫的詩蘇軾辛棄疾的詞,還能淡定自若的厚臉皮。
這邊聊了一會兒,便開了宴,瀚州靠海,這於家人的口味就與他們不盡相同,一桌子的菜基本上都是……海鮮類為主,不過幾味點心倒是很特別,寧博容特地問於晚問
了食譜,於晚也就大大方方地給了,這不是那等獨家點心,在瀚州並不少見,但看她的熟悉程度,怕是做點心也是一把好手。
歸家之時,寧博容便笑道:“阿母,這於家姐姐當真不錯。”
崔氏也很滿意,“於家家風一直很是正派,家中那妾隻得一女,早早便嫁了出去,如今這魯氏管家,也是分毫不亂。”
“迴頭我寫封信與阿兄說一說吧。”
“提一提便也罷了,迴頭我與你一道去一趟潞洲。”
“好!”
這年頭操持一場婚事可是不簡單,不過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崔氏並沒有什麽征詢寧博裕意見的意思,寧博容卻細細給寧博裕寫了一封信,將於晚的人品相貌性格脾氣包括愛好都寫得清清楚楚,不兩日收到迴信,上隻有十分具寧博裕個人特色的幾個字——
“謹聽阿父阿母之命便好。”
……這人,還真是心寬得可以。
崔氏說要去潞洲,當然是要將寧博裕現在的住處好好收拾一下,若是要娶妻,自是要讓小夫妻二人在潞洲住的,讓寧盛同於珽通過氣之後,她這廂一邊忙著請媒去於家納彩,一邊開始準備起來。
在大梁,這要結次婚,可不是那麽容易的事。
這輩子三個孩子都是討債一般,老大寧博聞不用說,當時他成親崔氏就頗有些不情不願,次子又是這般不順,幼女……別當她看不出來,這才是個真正的問題人物。
納彩過後,合了八字,說是寧博裕與於晚八字相合,所謂天作之合,反正寧博容對這方麵也不大懂。
之後崔氏就開始忙碌著準備彩禮,因恰好要過年,這彩禮的準備過程就愈加顯得忙亂。
翻過年去,寧博容便十三歲了,寧博裕更是二十有四,崔氏更急著將他的婚事定下來。
正月初八是個好日子,寧博聞早早便到了翠華山,這納征也就是送彩禮,理論上是要選擇親族中兩位有官位、有才貌的二郎作為“函使”和“副函使”去,過程更是十分講究,寧家去的二人,為首的自是官居從三品的寧博聞,另有副函使一名,乃是寧盛寫信自洛州趕來的寧家一位子侄,他隻是個八品小官,但長得倒是玉樹臨風,寧家少有長得不好的孩子,這寧博華雖是寧盛四兄的庶子,可嫡母不慈,自小受寧盛接濟,這時寧盛邀他來,他自是不會推辭。
寧博容看著楠木盒子裏的《通婚書》,再瞧向那整抬的五色
彩緞、數十匹錦帛、成堆的銅錢,甚至還有豬羊牲畜、米麵糧油、點心水果、奶酪油鹽、醬醋蔥薑……最讓她瞪大眼睛的是,還有一隻山裏獵來的黑熊和兩隻體型壯碩的山猞猁……也不知道這可憐的熊是從哪個冬眠的洞裏被活生生挖出來的。
說句實話,看到這些彩禮,她深深覺得以往看的古裝電視劇欺騙了她,這規模,根本就不可能包到那些個盒子裏去好麽,單單看那抬彩禮的壯漢就有幾十個,那是相當壯觀浩蕩,而且東西……也完全顛覆了她的認知。
反正,是不會有什麽金銀釵環寶石放在彩禮裏麵的,隻有那兩大堆的銅錢,實則也就五六百貫罷了。
不過東西種類之繁多,實在是寧博容從未見過。
可惜的是,這種正式時候,寧博容是不可能跟去看看究竟是怎樣的,直到天色擦黑,寧博聞帶著《答婚書》迴來,便算是正式訂了婚了。
“日子定下了,因那於家夥的年紀也不小了,我家博裕更是年長,婚期便定在五月初六。”崔氏蹙著眉,照她的心思更早一些也是無妨,於家早就備下了於晚的嫁妝,但太匆忙總是不好。
年後天氣愈加寒冷,還未開春之前,對於北地將士而言卻是雪上加霜,劉湛去後陸陸續續給寧博容寫過幾封信,卻是聰明地寫給寧舜華,再買通了這位表妹轉交的,是以崔氏都不曾發現。
上一封信中,便真誠感謝過萬裏書院在那幾年裏教他武學,否則,他在那前方卻也堅持不下來,雖不曾明確提及寧博容,但兩人心照不宣,這實則是在感謝寧博容。
直到開春,才算是有了轉機,兩場大捷隨著春|意傳到雲州,上下一片歡唿之聲。
楚王劉湛之名,這才正式進入大梁朝堂一眾官員的眼中。
而四月上,崔氏便帶著寧博容趕赴潞洲理化縣,如今寧博裕已經是理化縣的縣令,一方父母官,不比當初當縣丞之時,經常住在縣衙不迴來,崔氏給他準備的兩進院子並不常住,但阿杏仍然將之打理得幹幹淨淨。
“洵拜見姨母。”沈七恭恭敬敬地行過禮。
崔氏微笑道:“七郎怎會在此間?”
“因要靜心讀書,外祖父去世後,這處屋舍便空了下來,理化縣山清水秀,平素安靜,我便搬到此間來住,已然有大半年了。”沈七淡淡道。
寧博容原要來找崔氏,卻是在簾後腳步頓了一頓。
……這沈七,怎麽有點兒陰魂不散
的意思?
這也太有“緣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