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活半天,爬上爬下,時不時飛至到空中用手比劃,目力用盡,俯瞰青峰。


    陳嶼將精神力運轉到了極致,眼中有金銀神光流轉,思緒交觸,不斷演算推導著這道超大陣法的布置。


    覆蓋一座山,即便山體不高不險,在這一帶遠算不得奇山峻嶺,然而範圍卻著實不小,相比之下,雲鶴觀邊上幾方田地則顯得袖珍,百分之一大小都不到,兩者的布陣難度宛若雲泥,無法相提並論。


    自從定下打算,這兩日他已經飛遍了石牙,眼下這一座算是能夠入眼的,體量雖大但也沒有到高絕至極的地步,倒不至於看一眼就讓人心生退意。


    “山體倒扣,兩側凹凸,粗略看去仿佛一口麵南朝北平躺的四足鼎。”


    當然,這是從山坳口來看,至於飛在天上的陳嶼眼中便沒了那些浮想,山勢太平、少了幾分崎嶇,自然所成的‘鼎’的四足更是歪歪扭扭,很不規則。


    一道陣法定然是不夠的,縱使作為引子和承載核心的靈土數量上滿足,但真若想要一口氣將整座山吞下,輔助陣法運轉與維持的符牌必然超乎想象。


    “十六萬一千九百個節點……”


    陳嶼嘟囔一句,視線在拂過整個山頭後心中略一盤算,這意味著整體維係陣法所需的符牌至少得四千四百枚。


    這還是排除了一些可重疊節點後的大致數目,具體下來隻多不少。


    與此同時優勢也很明顯——完整。


    布置起來順暢,依照預想中的節點順序一路埋符牌即可。


    但問題同樣顯眼。


    “太大了。”


    如同浮起的水泡,越大,外側能形成的連接就越是孱弱,稍不注意便會斷裂。


    不同的是氣泡破開的緣故是重力與壓強,而陣法則是因為符牌埋在地下,輻射而出的力量不足以支撐數十丈乃至數百丈空間。


    越向外,力量越後繼不足。


    幾千幾萬個符牌聚合在一起,也大概隻能給山頭披上件過於緊致且易碎的稀薄外衫。這與陳嶼想要的有些不符。


    “靈土可以浮在空中承載一些力量,勉強解決了後一個問題,但陣法不夠穩固這點實在為難,不是幾捧土就能搞定的。”


    思及此,加上此地的地勢、密林以及匍匐其間的野獸,這些無疑會對符牌的效力產生更多不可控的影響。為了留出容錯空間,他退了一步,還是選擇更為樸實的法子——用多個陣法拚接,再試著添加一些手段令其融為一個整體。


    搭積木,和天外天挖洞、重鑄元神一樣,陳嶼很拿手。算是繼種田、做菜、釣魚之後的新三板斧。


    山體不規則,這次積木並不算好搭。


    不過他沒想過要去梳修繕理,哪怕有崩山咒一寸寸挖掘,所花的時間精力也過於超出。


    這一迴選擇的山峰符合自己預期,有一定難度,但並不令人絕望。故而並未生出去石牙縣以外另擇他處的念頭。


    “巨大的陣法雖是第一次親手操刀,不過倒是可以借此機會攢些經驗,以後青台山道觀乃至浮空田都能用到。”


    不僅如此,手上的洞悉術一直在不斷改動,想要向著預設的自助化方向前進。


    進而分擔一些沒太大意義的重複性演算。然而從最初到如今,問題雖然解決了不少,但陸陸續續有新的難點冒出,始終沒能真正完善。


    “這次或許是個契機。”


    涉及數以萬計的節點運算以及複數陣法的拚接運轉,假若洞悉術參與並無誤的話,這道術法內部關於靈性、節點、術法的信息填充將更趨圓滿。


    洞悉能力得到提升是必然,每一份法力所能驅動的算力無形中也會增幅,就是不知道最終能成長到什麽地步。


    “無論怎樣,經過這一次,到時候洞悉術應當真正具備了自助自動的基礎。”


    還差的,便剩下固化後的載體了。


    過去數月中陳嶼曾嚐試過,但大都失敗,寥寥幾次運氣極佳將術法固化,卻發現承載的木牌石牌都不能滿足這道已經麵目全非的術法的要求。


    施展出的效果與預期相差極大。


    不過,他沒有徹底放棄,最近剿匪的經曆讓陳嶼在銅鏡上多花了些心思,隱隱間生出了幾分將二者糅合的念想。


    借助節點構築法,銅鏡內部散布著數以百計的靈文節點,隨時可以排列凝聚出術法。而當洞悉術算力足夠的情況下,未必不能約束其它術法的打擊方式,從速度到方位都可自行依據現實情況在極短時間內調試,自動索敵無外如是。


    要說實際效用,於他而言可能不大。


    但這種模式讓他腦海中浮現了一些新的想法。


    “其實真要成了也不是全無用處。”


    陳嶼挑眉,多存一些法力,將銅鏡當做中轉核心的話,沒準能憑借自由組合的靈性節點釋放出更多演算效能。


    唔,再加個自動版崩山術,分潤一隻元神分身配合與洞悉術雙重鎖定,掛上雲梢自個兒就能在附近清理一些匪賊,效率上或許略有不如,但勝在清閑。


    說起來,懲惡揚善,動輒一崩子劈下腦袋,這個組合這個模式總令他有種莫名既視感。


    天劫?


    可惜是打折之後又對折的殘次品。


    不對,殘次品都算不上,應該說還在鍋裏,都沒出爐。


    散去諸多雜念,洞悉術能不能更進一步還有待驗證,且銅鏡和洞悉術之間的兼容性同樣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成不成還是兩碼事,如今想太多想太遠毫無意義。


    實際上,銅鏡本身刻錄的節點中便包涵原版洞悉術的組成,可以隨時排列。不過幾月下來改動上千次的全新洞悉術似乎並不能很好的與銅鏡契合。


    若強行融入其中,或多或少會難以平衡。


    “一旦處理不夠妥當,要麽洞悉術啞火無法釋放,要麽反客為主幹擾甚至覆蓋原有的節點。”


    微風吹拂,帶著縷縷溫熱。


    身形浮動在空,看了一陣後陳嶼定下神來,輕飄飄迴落在地上。


    懷中摸出了符牌,不多,即便是分劃多個小陣最後再組合,也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完工的。


    第一批隻帶了二十枚,和以往的符牌不同,這次才用了三夾層結構,中間以法力充當可調控的阻隔,上下各自刻錄有兩類不同的陣法。


    簡化了布置,提高了效率。


    一番操作下來,不多時,陳嶼便選定的一處緩坡位置,圈下約莫十步方圓大小範圍,將所有符牌埋下。


    為了盡量抬高輻射高度,符牌埋藏不算深,若真有人刻意挖掘,大抵用不了多久就能挖出。


    不過陳嶼並不擔心這點。


    埋入地下隻是為了固定,省得風吹草動被挪移,破壞了陣法穩定。


    至於被人發現、被野獸叼走……上下兩層裏一個是最為熟悉的風樞秘山陣,可以阻礙視野、交替光影、錯接幻象、凝聚風力,噴吐風卷等等。從研求出來以後就一直時不時添加一些新的靈文結構,使得最後表現出的能力很多、很雜。


    相比之下另一個則要單純許多。乃是剛弄出沒半月的玄壤空感陣。此陣自玄壤空感術改來,而後者又改良自玄感術。


    挪移五感、偏轉六識。


    但據他實地測驗與親身體會,兩道陣法的效果強度倒是正好相反。風樞秘山陣陳嶼幾乎很難受到影響,玄壤空感術卻能帶給他一定錯亂感,不動用精神力量與法力的情況下,饒是一身氣血磅礴,也難以在短時間內衝破陣法營造出的五感與六識的壁障。


    “雖然存在一些漏洞和不足,但用在此地足夠了。”


    陳嶼體驗了會兒,微微頷首,確認這道布置能夠發揮出他想要的效果。


    接下來,就是將整座山包裹起來。再花力氣攏合些霜霧,或者布置幾處水霧拒針陣之類。


    到時候無需多操心,自然而然會有尋仙覓寶之人到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山上種田那些年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萬物皆可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萬物皆可種並收藏山上種田那些年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