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朱棣:朕不和親,不割地,不稱臣
視頻剪輯:開局盤點十大帝王 作者:孤單心碎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長平之戰是慘烈的。
不過它的意義也是非常重大的。
經過長平一戰,白起這個名字開始被所有人得知,哪怕幾千年後的華夏,白起坑殺四十萬的事跡,依然在民間流傳,褒貶不一。
白起為長平之戰大規模殺俘之事感覺到內疚,四十萬放下武器後的士兵被他活埋,實在是天理難容的罪過。
或許白起的委屈與內疚是真實的,但是這種衝突在曆史上不僅僅是他一個人,是千百年來無法解答的一個問題,即人道主義和戰爭的衝突。
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國大軍,這打破了人們所能夠容忍的道德底線。
華夏社會一致堅持“好生之德”,以殺生為惡。
春秋時期的戰爭多是禮儀性質的,經常點到為止,但是秦國卻鼓勵士兵去殺敵,常常按照敵人頭顱的數量來獲得功勳,因此整個戰爭打下來往往都是屍骨如山,血流成河。
我們總是用“上帝視角”去看待一切。
這是片麵的。
“上帝視角?這是什麽視角?”
“這天底下真的有上帝嗎?”
“不不不,神權算什麽,皇權才是至高無上的。”
太宗皇帝李二豪情萬丈。
“白起的做法是對是錯,真的難以下定論。”
“就以以前的秦國來看,那個時代的農耕文明,發展是不完善的,那個時候的生產力也就那樣。”
“俘虜了趙國四十萬大軍,這些人需不需要吃飯?糧食壓力大不大?”
糧食壓力,一直是華夏各朝各代的突出問題。
當年人皇帝辛,為什麽要向東向南進行擴張?
主要原因就是糧食問題。
小冰河時期,全球氣溫下降,自然災害頻發。
這對農耕古國的華夏來說,本來就是毀滅般的打擊。
因此,人皇帝辛在糧食問題的壓力下,這才向著更為滋潤的東邊,更為溫暖的南方發展。
因為這裏的氣候,更加適合糧食的生產。
李二繼續說道:“糧食問題隻是其中之一,還有這幫降軍的處理問題。”
“這麽多的人,你就敢確定他們是真心屈服秦國的嗎?”
“他們到底在想什麽,誰又能清楚。”
“白起的確可以不用當殺神,他可以選擇放掉這些俘虜。”
“但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麽?趙軍俘虜如果活著迴去,他們就會因為白起放了他們而心存感激?還是說會將趙國大地拱手相讓?”
“這都不現實。”
“這幫俘虜迴到趙國,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調整之後,又是一股不容小視的力量,秦國國力哪怕再強大,也不會放任這等威脅因素不管不顧的吧。”
“殺了他們,從另外一種角度來說,也算是一種合適的方式。”
“當然,這般做的結果,就是白起會背負無盡的罵名。”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人無完人,沒有一個人能十全十美。”
平行時空——大秦。
“殺還是降?”
“朕能感受到,武安君白起的心中,對於這個問題同樣糾結無比,甚至可能有著深深的無奈。”
“我秦國當時的那種處境,如何去處理這多出來的幾十萬降軍?”
“幾十萬人可不是什麽小數目,所需要的資源是巨大的。”
“再說了,將他們接納進來,給他們吃給他們穿,他們就會真的服從我大秦的統治了嗎?”
“朕看未必是這樣。”
始皇帝嬴政其實很能理解白起的做法。
即使是他沒有生活在那個時代。
“據朕得知,在當時那個時代,我秦國軍律規定了,隻有斬殺的敵人部隊首級數量超過了自己的軍隊死亡人數的時候,才可以獲得獎勵,不然的話就要受到處罰。”
“這也就是說就算秦軍打勝了,但是自己的軍隊死亡的人數比敵人死亡的人數多,不但不能受到恩賞,還要被定罪。”
“趙軍當時就死了五萬人左右,而當時我秦軍卻死了大概有二三十萬的人,所以說武安君白起雖然打勝了趙國,但是我秦國付出的代價是很大的。”
“這也可能就是為什麽白起最終下令還是殺了這些戰俘,這樣做既可以讓自己避免被責罰,並且還可以鼓舞士兵殺敵。”
“當然,這都是朕的猜想罷了,具體究竟如何,是武安君自己想殺,還是秦昭王的命令,這都不得而知了。”
對白起的評價?
曹操也是思考了片刻。
他笑道:“這有什麽好評價的,立場不同得到的結果就不同。”
“再說了,戰國後期到秦滅六國,是華夏社會走向統一過程中的一個大動蕩,大變化時期,秦漢以後實行的中央集權的郡縣製是社會穩定的基本保證,但是如果想實現這一政體,就必須通過戰爭手段,才能打破舊有的勢力。”
“也就是說,即使華夏曆史上沒有武安君白起這個人,依然會有其他征服者做和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類似的事情,戰爭以及戰爭所帶來的傷亡,不可避免。”
“想要以和平方式一統天下?怎麽可能。”
“我曹操現在給江東孫權寫封信,告訴他為了天下一統,為了天下蒼生,讓他放棄抵抗,歸順於我,他會同意嗎?”
“不僅不會,孫權小兒還會破口大罵。”
“就連他會怎麽罵我曹操,我都能想象的到。”
“所以說,隻有戰爭,才能改變當下格局。”
…………
天空之中的投影在繼續。
在長平之戰中,還有一位主角,那就是趙括。
說到趙括,許多人都會說,該人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典型教材,從戰國的長平大戰到後世的華夏,他足足被人們譏諷了兩千多年,被人們嘲笑了兩千多年。
事實上,這是極為不公平的。
尤其是對一個抵死保衛自己祖國的忠勇軍人。
“這說的倒是不錯,趙括此人哪怕再沒用,他也是為了自己的國家而戰,為了自己國家的百姓而戰,單從戰爭勝負來看問題,實在是太過愚蠢。”
漢武帝劉徹很讚同盤點視頻上出現的話。
難道趙括想打敗仗嗎?
不,他不想。
可戰爭就是這麽殘酷,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趙括打了敗仗不假,但要知道的是,趙括是為誰而戰。
…………
戰國轉折性的大戰——在壯闊、血腥的長平大戰,趙軍統帥趙括究竟犯了那些錯誤,對於那可憐的四十萬冤魂中,趙括又究竟該負什麽責任呢?趙國又為何會失敗呢?
在視頻畫麵中,出現了這樣幾個問題。
此刻,秦始皇、李二、朱棣、劉徹、朱元璋,以及各朝各代的武官,都在思考。
有人提問,那就必須迴答啊。
大明戰神李景隆:“這還不簡單嗎?打仗,不就是看誰強誰弱嗎?秦國強,趙國弱,所以趙國打了敗仗。”
“至於趙括,作為三軍主帥,那不得承擔打了敗仗之後的所有後果嗎?”
“難不成讓士兵去承擔這個責任不成?”
戰場,真的就是看表麵實力的嗎?
其實不然。
衛青:“李景隆啊李景隆,看來你被稱作是大明戰神是有原因的,誰告訴你秦國強,趙國弱,秦國就能打勝仗。”
“那當初建文帝派你統帥幾十萬大軍出征討伐燕王朱棣的時候,你的兵力是絕對優勢,你為什麽沒有成功呢?”
“還有,楚漢之爭中,剛開始項羽的實力和劉邦的實力作對比,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那為何最後是劉邦贏了呢?”
“戰場千變萬化,任何一種因素都有可能導致戰場的結局不同。”
“還好你李景隆沒有出生在叫門天子朱祁鎮的那個年代,否則……那般畫麵太美,我想都不敢想。”
徐達:“李景隆出生在朱祁鎮那個年代?強強聯手,我大明怕是直接沒了,也就沒有了後麵幾代皇帝的事情了,衛青老哥想法也是夠大膽,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李景隆和朱祁鎮這樣的兩頭猛虎,怎麽能存在同一個時代。”
…………
長平大戰一開始,趙軍就犯了一個戰略性的錯誤,造成這種錯誤的人正是所謂的四大名將之一的上將軍廉頗。
戰國時代,由於趙國的戰略環境和地理環境所決定,趙國的軍隊擅長的是野戰或者說擅長進攻,最差的就是防守作戰,趙國最厲害的就是戰場突擊力量,比如弓箭兵、輕步兵、騎兵等,所以才在對匈奴和胡人中屢建奇功。
而秦國最擅長的是什麽呢?
是步兵和防守。
雖然秦國也有地理地形的優勢,但是數百年來東方六國攻入秦國本土的次數,有幾次呢?
這就充分說明了問題。
可以說趙軍一開始就犯下了最大的戰略性錯誤,尤其,在對壘中後期,秦軍逐漸找到了對付趙軍的騎兵的方法後,即步步為營,以壕溝、弩兵封鎖的戰術,趙軍已經說徹底的喪失了戰場中唯一的一點優勢。
而長平大戰一開始,由於數戰不利,趙軍統帥廉頗就主動堅守,以圖與秦軍拚消耗,讓秦軍知難而退,但是誰也沒預料到,秦軍是王八吃了秤砣鐵了心,一幹就是十四個月,長平大戰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改變,也就是由突發的戰役決戰,演變成了雙方有意識的戰略決戰和戰略消耗戰。
你趙國和秦國正麵硬碰硬,秦國大軍都還會猶豫一下。
畢竟趙軍戰鬥力一點都不弱,想要啃下來難度很大。
但是,你趙國和秦國打消耗戰,秦國會怕你?
秦國作為當時,無論是經濟、文化、軍事都最強大的國家,最不怕的就是和你比消耗。
也不知道當時的趙國統帥是如何想的,至少可以說趙軍犯下了第二個不可饒恕的錯誤。
當時就是李景隆這樣的戰神也知道,趙國的戰爭潛力遠遠要低於秦國,由戰役演變為戰略決戰就已經輸了一半,可是趙國的政治集群卻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
換而言之,趙國應該主動割地求和,以圖保住趙國最珍貴的物資資源、人力資源和精銳的部隊,才是上策。
遺憾的是沒有任何人想到這一點,為趙國精銳部隊的覆滅做好準備。
這就是趙國犯下的第三個戰略性錯誤,可以肯定的說趙國已經輸定了。
由於物資、軍隊的大規模消耗和對壘,使趙國政治集群的心靈很脆弱,本來用擅場進攻的趙括換下喪失鬥誌的廉頗,不能不說是一招好棋。
此時的廉頗鬥誌全無,換上激情更甚的趙括,有問題嗎?
沒有。
但是,戰爭講究的是天時地利人和。
而適合趙括登場的最佳時機已經過去了,秦趙兩國的對壘陣式已經完全形成,趙國是必輸無疑了,隻是看輸多少和輸多大而已了。
加上臨陣換將,新統帥上任後又要至少三個月時間的磨合,軍隊才能更加熟悉,才能使趙國大軍發揮自己應有的戰鬥力。
一則趙國國力基本耗盡,二則秦軍又不是傻子怎會讓趙軍有這樣的機會。
所以,這時也就犯下了第四個戰略性錯誤,趙軍覆滅的時機完全成熟了,所以不是趙軍統帥趙括的紙上談兵的緣故,而是這時的長平大戰本身就是一個輸定了的戰爭。
這個時候的長平之戰,換誰都已經贏不了了。
而趙括,不過是趙國兵敗後那一個背大鍋的罷了。
趙括有沒有責任?
當然有。
趙括上任後又犯下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
也可以說是一個讓人敬佩的錯誤。
即“以身殉國,抵死反抗”。
雖然是做錯了,當時相對於華夏曆史上的一群群無恥的漢奸,為了活命不惜賣國求榮,殘害自己的同胞來對比,那麽趙括簡直就是一個完美的英雄。
至少他哪怕死,也要站著死。
這便是華夏兒女的氣節,寧可站著死,不可跪著生。
就連趙括的對手——殺神白起對於趙括這等行為也是敬佩不已。
可能正是由於趙括的這種拚死反擊,給秦軍造成了空前絕後的傷亡,最後趙軍被迫投降後,秦軍還要不得不用殘暴的集體屠殺來泄憤。
至於,趙軍究竟給秦軍造成多大的損失?
這就隻有白起和秦國人才知道了。
而長平大戰,不但是趙國心中的永遠的痛,也是秦國心中永遠的痛。
長平大戰中,秦國損失同樣慘重,秦國大軍都死傷好幾十萬。
而後,秦國數次被其餘六國痛打落水狗,甚至一度被攻入鹹陽郊區的藍田一帶。
要知道,長平之戰後,秦國用了足足二十多年,才恢複了元氣啊!
…………
“寧可站著死?不可跪著生!”
“說得好!”
永樂大帝朱棣看到這裏,頓時有感而發:
“我朱棣,不稱臣,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賠款,朕的態度,就代表了大明的態度。”
“我大明的皇帝,哪一個跪著生的?”
“就算是崇禎皇帝朱由檢,也是站著死的。”
“哦!對了!朕差點忘了朱祁鎮這個廢物!”
“這個貪生怕死的廢物,簡直就不配為我朱家後人,更不配為大明皇帝!”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就是大明。
不過它的意義也是非常重大的。
經過長平一戰,白起這個名字開始被所有人得知,哪怕幾千年後的華夏,白起坑殺四十萬的事跡,依然在民間流傳,褒貶不一。
白起為長平之戰大規模殺俘之事感覺到內疚,四十萬放下武器後的士兵被他活埋,實在是天理難容的罪過。
或許白起的委屈與內疚是真實的,但是這種衝突在曆史上不僅僅是他一個人,是千百年來無法解答的一個問題,即人道主義和戰爭的衝突。
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國大軍,這打破了人們所能夠容忍的道德底線。
華夏社會一致堅持“好生之德”,以殺生為惡。
春秋時期的戰爭多是禮儀性質的,經常點到為止,但是秦國卻鼓勵士兵去殺敵,常常按照敵人頭顱的數量來獲得功勳,因此整個戰爭打下來往往都是屍骨如山,血流成河。
我們總是用“上帝視角”去看待一切。
這是片麵的。
“上帝視角?這是什麽視角?”
“這天底下真的有上帝嗎?”
“不不不,神權算什麽,皇權才是至高無上的。”
太宗皇帝李二豪情萬丈。
“白起的做法是對是錯,真的難以下定論。”
“就以以前的秦國來看,那個時代的農耕文明,發展是不完善的,那個時候的生產力也就那樣。”
“俘虜了趙國四十萬大軍,這些人需不需要吃飯?糧食壓力大不大?”
糧食壓力,一直是華夏各朝各代的突出問題。
當年人皇帝辛,為什麽要向東向南進行擴張?
主要原因就是糧食問題。
小冰河時期,全球氣溫下降,自然災害頻發。
這對農耕古國的華夏來說,本來就是毀滅般的打擊。
因此,人皇帝辛在糧食問題的壓力下,這才向著更為滋潤的東邊,更為溫暖的南方發展。
因為這裏的氣候,更加適合糧食的生產。
李二繼續說道:“糧食問題隻是其中之一,還有這幫降軍的處理問題。”
“這麽多的人,你就敢確定他們是真心屈服秦國的嗎?”
“他們到底在想什麽,誰又能清楚。”
“白起的確可以不用當殺神,他可以選擇放掉這些俘虜。”
“但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麽?趙軍俘虜如果活著迴去,他們就會因為白起放了他們而心存感激?還是說會將趙國大地拱手相讓?”
“這都不現實。”
“這幫俘虜迴到趙國,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調整之後,又是一股不容小視的力量,秦國國力哪怕再強大,也不會放任這等威脅因素不管不顧的吧。”
“殺了他們,從另外一種角度來說,也算是一種合適的方式。”
“當然,這般做的結果,就是白起會背負無盡的罵名。”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人無完人,沒有一個人能十全十美。”
平行時空——大秦。
“殺還是降?”
“朕能感受到,武安君白起的心中,對於這個問題同樣糾結無比,甚至可能有著深深的無奈。”
“我秦國當時的那種處境,如何去處理這多出來的幾十萬降軍?”
“幾十萬人可不是什麽小數目,所需要的資源是巨大的。”
“再說了,將他們接納進來,給他們吃給他們穿,他們就會真的服從我大秦的統治了嗎?”
“朕看未必是這樣。”
始皇帝嬴政其實很能理解白起的做法。
即使是他沒有生活在那個時代。
“據朕得知,在當時那個時代,我秦國軍律規定了,隻有斬殺的敵人部隊首級數量超過了自己的軍隊死亡人數的時候,才可以獲得獎勵,不然的話就要受到處罰。”
“這也就是說就算秦軍打勝了,但是自己的軍隊死亡的人數比敵人死亡的人數多,不但不能受到恩賞,還要被定罪。”
“趙軍當時就死了五萬人左右,而當時我秦軍卻死了大概有二三十萬的人,所以說武安君白起雖然打勝了趙國,但是我秦國付出的代價是很大的。”
“這也可能就是為什麽白起最終下令還是殺了這些戰俘,這樣做既可以讓自己避免被責罰,並且還可以鼓舞士兵殺敵。”
“當然,這都是朕的猜想罷了,具體究竟如何,是武安君自己想殺,還是秦昭王的命令,這都不得而知了。”
對白起的評價?
曹操也是思考了片刻。
他笑道:“這有什麽好評價的,立場不同得到的結果就不同。”
“再說了,戰國後期到秦滅六國,是華夏社會走向統一過程中的一個大動蕩,大變化時期,秦漢以後實行的中央集權的郡縣製是社會穩定的基本保證,但是如果想實現這一政體,就必須通過戰爭手段,才能打破舊有的勢力。”
“也就是說,即使華夏曆史上沒有武安君白起這個人,依然會有其他征服者做和白起坑殺四十萬趙軍類似的事情,戰爭以及戰爭所帶來的傷亡,不可避免。”
“想要以和平方式一統天下?怎麽可能。”
“我曹操現在給江東孫權寫封信,告訴他為了天下一統,為了天下蒼生,讓他放棄抵抗,歸順於我,他會同意嗎?”
“不僅不會,孫權小兒還會破口大罵。”
“就連他會怎麽罵我曹操,我都能想象的到。”
“所以說,隻有戰爭,才能改變當下格局。”
…………
天空之中的投影在繼續。
在長平之戰中,還有一位主角,那就是趙括。
說到趙括,許多人都會說,該人是一個“紙上談兵”的典型教材,從戰國的長平大戰到後世的華夏,他足足被人們譏諷了兩千多年,被人們嘲笑了兩千多年。
事實上,這是極為不公平的。
尤其是對一個抵死保衛自己祖國的忠勇軍人。
“這說的倒是不錯,趙括此人哪怕再沒用,他也是為了自己的國家而戰,為了自己國家的百姓而戰,單從戰爭勝負來看問題,實在是太過愚蠢。”
漢武帝劉徹很讚同盤點視頻上出現的話。
難道趙括想打敗仗嗎?
不,他不想。
可戰爭就是這麽殘酷,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趙括打了敗仗不假,但要知道的是,趙括是為誰而戰。
…………
戰國轉折性的大戰——在壯闊、血腥的長平大戰,趙軍統帥趙括究竟犯了那些錯誤,對於那可憐的四十萬冤魂中,趙括又究竟該負什麽責任呢?趙國又為何會失敗呢?
在視頻畫麵中,出現了這樣幾個問題。
此刻,秦始皇、李二、朱棣、劉徹、朱元璋,以及各朝各代的武官,都在思考。
有人提問,那就必須迴答啊。
大明戰神李景隆:“這還不簡單嗎?打仗,不就是看誰強誰弱嗎?秦國強,趙國弱,所以趙國打了敗仗。”
“至於趙括,作為三軍主帥,那不得承擔打了敗仗之後的所有後果嗎?”
“難不成讓士兵去承擔這個責任不成?”
戰場,真的就是看表麵實力的嗎?
其實不然。
衛青:“李景隆啊李景隆,看來你被稱作是大明戰神是有原因的,誰告訴你秦國強,趙國弱,秦國就能打勝仗。”
“那當初建文帝派你統帥幾十萬大軍出征討伐燕王朱棣的時候,你的兵力是絕對優勢,你為什麽沒有成功呢?”
“還有,楚漢之爭中,剛開始項羽的實力和劉邦的實力作對比,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那為何最後是劉邦贏了呢?”
“戰場千變萬化,任何一種因素都有可能導致戰場的結局不同。”
“還好你李景隆沒有出生在叫門天子朱祁鎮的那個年代,否則……那般畫麵太美,我想都不敢想。”
徐達:“李景隆出生在朱祁鎮那個年代?強強聯手,我大明怕是直接沒了,也就沒有了後麵幾代皇帝的事情了,衛青老哥想法也是夠大膽,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李景隆和朱祁鎮這樣的兩頭猛虎,怎麽能存在同一個時代。”
…………
長平大戰一開始,趙軍就犯了一個戰略性的錯誤,造成這種錯誤的人正是所謂的四大名將之一的上將軍廉頗。
戰國時代,由於趙國的戰略環境和地理環境所決定,趙國的軍隊擅長的是野戰或者說擅長進攻,最差的就是防守作戰,趙國最厲害的就是戰場突擊力量,比如弓箭兵、輕步兵、騎兵等,所以才在對匈奴和胡人中屢建奇功。
而秦國最擅長的是什麽呢?
是步兵和防守。
雖然秦國也有地理地形的優勢,但是數百年來東方六國攻入秦國本土的次數,有幾次呢?
這就充分說明了問題。
可以說趙軍一開始就犯下了最大的戰略性錯誤,尤其,在對壘中後期,秦軍逐漸找到了對付趙軍的騎兵的方法後,即步步為營,以壕溝、弩兵封鎖的戰術,趙軍已經說徹底的喪失了戰場中唯一的一點優勢。
而長平大戰一開始,由於數戰不利,趙軍統帥廉頗就主動堅守,以圖與秦軍拚消耗,讓秦軍知難而退,但是誰也沒預料到,秦軍是王八吃了秤砣鐵了心,一幹就是十四個月,長平大戰的性質發生了根本改變,也就是由突發的戰役決戰,演變成了雙方有意識的戰略決戰和戰略消耗戰。
你趙國和秦國正麵硬碰硬,秦國大軍都還會猶豫一下。
畢竟趙軍戰鬥力一點都不弱,想要啃下來難度很大。
但是,你趙國和秦國打消耗戰,秦國會怕你?
秦國作為當時,無論是經濟、文化、軍事都最強大的國家,最不怕的就是和你比消耗。
也不知道當時的趙國統帥是如何想的,至少可以說趙軍犯下了第二個不可饒恕的錯誤。
當時就是李景隆這樣的戰神也知道,趙國的戰爭潛力遠遠要低於秦國,由戰役演變為戰略決戰就已經輸了一半,可是趙國的政治集群卻沒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
換而言之,趙國應該主動割地求和,以圖保住趙國最珍貴的物資資源、人力資源和精銳的部隊,才是上策。
遺憾的是沒有任何人想到這一點,為趙國精銳部隊的覆滅做好準備。
這就是趙國犯下的第三個戰略性錯誤,可以肯定的說趙國已經輸定了。
由於物資、軍隊的大規模消耗和對壘,使趙國政治集群的心靈很脆弱,本來用擅場進攻的趙括換下喪失鬥誌的廉頗,不能不說是一招好棋。
此時的廉頗鬥誌全無,換上激情更甚的趙括,有問題嗎?
沒有。
但是,戰爭講究的是天時地利人和。
而適合趙括登場的最佳時機已經過去了,秦趙兩國的對壘陣式已經完全形成,趙國是必輸無疑了,隻是看輸多少和輸多大而已了。
加上臨陣換將,新統帥上任後又要至少三個月時間的磨合,軍隊才能更加熟悉,才能使趙國大軍發揮自己應有的戰鬥力。
一則趙國國力基本耗盡,二則秦軍又不是傻子怎會讓趙軍有這樣的機會。
所以,這時也就犯下了第四個戰略性錯誤,趙軍覆滅的時機完全成熟了,所以不是趙軍統帥趙括的紙上談兵的緣故,而是這時的長平大戰本身就是一個輸定了的戰爭。
這個時候的長平之戰,換誰都已經贏不了了。
而趙括,不過是趙國兵敗後那一個背大鍋的罷了。
趙括有沒有責任?
當然有。
趙括上任後又犯下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
也可以說是一個讓人敬佩的錯誤。
即“以身殉國,抵死反抗”。
雖然是做錯了,當時相對於華夏曆史上的一群群無恥的漢奸,為了活命不惜賣國求榮,殘害自己的同胞來對比,那麽趙括簡直就是一個完美的英雄。
至少他哪怕死,也要站著死。
這便是華夏兒女的氣節,寧可站著死,不可跪著生。
就連趙括的對手——殺神白起對於趙括這等行為也是敬佩不已。
可能正是由於趙括的這種拚死反擊,給秦軍造成了空前絕後的傷亡,最後趙軍被迫投降後,秦軍還要不得不用殘暴的集體屠殺來泄憤。
至於,趙軍究竟給秦軍造成多大的損失?
這就隻有白起和秦國人才知道了。
而長平大戰,不但是趙國心中的永遠的痛,也是秦國心中永遠的痛。
長平大戰中,秦國損失同樣慘重,秦國大軍都死傷好幾十萬。
而後,秦國數次被其餘六國痛打落水狗,甚至一度被攻入鹹陽郊區的藍田一帶。
要知道,長平之戰後,秦國用了足足二十多年,才恢複了元氣啊!
…………
“寧可站著死?不可跪著生!”
“說得好!”
永樂大帝朱棣看到這裏,頓時有感而發:
“我朱棣,不稱臣,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賠款,朕的態度,就代表了大明的態度。”
“我大明的皇帝,哪一個跪著生的?”
“就算是崇禎皇帝朱由檢,也是站著死的。”
“哦!對了!朕差點忘了朱祁鎮這個廢物!”
“這個貪生怕死的廢物,簡直就不配為我朱家後人,更不配為大明皇帝!”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就是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