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是隱瞞消息,說不定還有人吸食過!”
“誰都別想否認!今天就呆在院子裏別走了,朕要看看誰先毒發!朝堂上又有多少人染上了此物!”
人群裏立刻就有人慌了。
以前他們隻知道快活似神仙,卻不知道會掏空身體。
毀了身體去換片刻的夢境,這種血虧的買賣誰也不答應啊!
可惜為時已晚。
身體被掏空,可能頂戴花翎也保不住了。
當天夜裏就有人醜態畢現,往日裏道貌岸然的一個人,毒發時就像變了個人似的,跪在地上一邊撕扯自己的衣裳,一邊求人給他一點福壽膏,讓眾人一片嘩然。
圍觀死囚,遠遠及不上身邊的同仁毒發時帶來的震動!
這一晚上還有兩個毒發,三個人一起人設崩塌。
第二天其他人還神色恍惚,沒有從震恐的情緒中走出來。
三個癮君子被摘了頂戴,還被關在牢裏強製戒毒。
馬上就開始禁毒活動,康熙一提出來,無人敢反對,朝堂上一片和諧,大清史上第一瑒禁毒活動轟轟烈烈地展開了,光強製禁毒還不夠,還要拉著那批死囚到處展覽。
在大清的洋人們地位驟然下降,以前康熙對西學感興趣,自從知道西洋人的肮髒心思,態度就變了一變。
洋人們隻能夾著尾巴做人。
京城的氣氛直到過年才好轉。
但是外地的禁毒活動剛剛展開。
……
過年到處祭祀,康熙又一次病了,這次病得並不嚴重,卻能感覺到自己精力不足,不服老也不行。
等康熙身體好轉了,禦醫替他細細地把過脈,才提出:“皇上的身體不宜太過操勞,最好能閑下來好好養養,還要保持身心舒暢,才能延年益壽。”
不用禦醫說,康熙自己心裏也有數。
光是處理朝政,就讓他每天處在疲勞中了,無暇再做別的。
比起以前,真的差遠了。
他這身體也確實該養養,再不養養,他也怕自己壽數不長。
過了萬壽節,康熙又去了胤祜莊子上休養,整天不是守著魚塘就是教兩個孫子讀書,日子過得也舒心。
但是胤祜不舒心啊
他這個親爹啊,帶著搬網,在下雨天蹲守在小河邊撈魚。
這一幕有多熟悉?
想當年,他有淮陰也有過同樣的經曆。
胤祜去勸,康熙也不聽。
一說有危險,康熙還振振有詞自己帶的侍衛夠多,安全肯定有保障,在河裏撈裏比在魚塘有趣多了。
從這天起,康熙的興趣就從魚塘轉移到小河了,魚塘裏是自家兒子養的魚,哪有外麵撈的魚更有成就感?
胤祜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求助其他兄弟讓他們來勸。
其他兄弟一個個都避之不及。
他們又不傻,皇阿瑪身邊有侍衛跟著,出不了事。再說了,胤祜勸不動,他們能勸得動?找罵還差不多!
一群兄弟都指望不上,胤祜也隻能由著他去了。
康熙在莊子上過起了閑適的養老生活,那種疲憊感也消散了。
頓時萌生了一個想法。
也僅僅是想法,暫時沒有付諸行動的意思。
這一年裏,朝政交給太子打理,但康熙耳目眾多,太子有什麽動作都瞞不過他的雙眼,同時也是一種考察。
康熙三十七年很快就過去了。
觀望了一年,康熙對太子的表現還算滿意,入冬後莊子上太冷,他扛不住凍就搬去了暢春園。
過完這個冬天,進入了康熙三十八年。
對康熙來說又是養老的一年,對胤祜而言卻是首次在事業上做出亮眼的成績,他帶著團隊走了不少彎路,終於培育出畝產量六百斤的糧種,用上有機肥,還能再增產一多百斤。
胤祜剛把數據遞上去,康熙龍顏大悅。
他比胤祜本人還要高興,之前不讚同胤祜種地,怕的是他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如今做出了成績,誰敢輕視他半分?
他終於安心了!!
……
第二天康熙急匆匆帶著胤祜和他的團隊迴京城了。
這個數據拿到朝堂上,也是一片震驚。
也有人在心裏揣測,胤祜聲稱去莊子上養病,是怕自己種地種不出成績才借口養病?好維護自己的名聲?
這不,一做出成績,又活蹦亂跳了!
康熙將眾人的神色盡收於眼底。
高產糧種是種國種民的功績,幾年前的有機肥因為朝堂上吵了一通,胤祜這個主角反而被忽略了,也沒有封賞過。
提起高產糧種,康熙又把有機肥拎出來說了說,之後大手一揮,胤祜就成了大清第九位鐵帽子王。
朝堂上頓時熱鬧起來了。
一個個聲音勸康熙三思。
康熙再拋出一個重磅炸彈——他要傳位給太子!
朝堂上靜默了幾秒,再次像燒開的水一樣,沸騰起來了。
一群皇子連同群臣跪了一地,康熙卻不聽勸,“朕意已決,爾等不必多言。讓欽天監早些推算出吉日。”
有了康熙禪位的事墊刀,鐵帽子王也算不上大消息了。
下朝之後,文武百官終於清醒過來了。
就有人同情太子了。
總覺得他被康熙擺了一道,禪位之前還要扶胤祜一把,民以食為天,胤祜研究糧種本就是最得民心之事,如今又成了鐵帽子王,早晚有一天他在民間的聲望會蓋過太子。
況且他是親王,已經是最頂格爵位了,封無可封了。
等太子上位,他該怎麽施恩?
他若是心胸再狹隘一點,恐怕已經忌憚起胤祜了。
別跟上位者扯什麽親兄弟不親兄弟的,李世民殺的不也是親兄弟?康熙此舉,就是在為難太子。
當然了,這是外人的想法。
熟悉太子的人都知道他不會忌憚胤祜,就算沒有康熙,將來太子上位後,胤祜遲早也會是鐵帽子親王。
胤祜團隊裏的其他人,都論功行賞,種地也有敞亮前途,團隊裏的年輕人一個個樂開了花。
不知道那些離開的人會不會後悔。
胤祜的嶽父凱音布還恍恍惚惚。
所以他之前是在裝病?還是真病?
要麽悶在莊子上不冒頭,一冒頭就要搞出大事,讓人很難不懷疑。剛走出宮門,凱音布突然想起胤祜當年稱病之事,隻知道他病了,連他生了什麽病都不知道。
現在想想就假得很!!
……
欽天監推算吉日需要時間,龍袍可以先趕製,宮裏先忙了起來。最忙的是禮部,大清開國以來還沒有禪位的先例,太子的登基大典他們要一再商量,最後還要康熙過目。
過了兩天,欽天監才推算出吉日,就在兩個月後。
兩個月內要籌備好太子的登基大典,胤祜也跟著忙進忙出,遠在福建的大阿哥被康熙一道聖旨召了迴來。
康熙禪位,太子登基,大阿哥還狠狠地鬆了口氣。
塵埃落定,他也能喘口氣了。
時間過很快,就到了胤礽的登基大典。
禮部擬的年號根本沒用上,他的年號是康熙給他立的。
——景和。
前一個字是康熙對胤礽和大清的期許,後一個字則是勸誡,希望他將“和”字放在心上,別隻有殺戮。
景和帝順利登基,尊康熙為太上皇,皇後被尊為太上皇後,原本的太後就成了太皇太後,宮妃們也升了個輩分。
登基後,景和帝又陷入了一段忙碌。
長輩都封了,就連到一群兄弟了,從大阿哥到九阿哥胤禩,都封了郡王,胤禟他們三個小的封了貝勒。
胤祜已經封無可封,就隻有食雙俸了,又得了個免跪特權。
康熙都看在眼裏,登基後依然善待,是他養出來的兒子。
該封賞的都封賞了,其他兄弟也識趣,除了胤祜去了莊子上,其他人結伴去乾清宮求見,主動提起改名。
禮部擬了幾個字。
一群兄弟商量過後,選了個“允”字。
這不,才一起到了景和帝麵前。
景和帝盯著一群兄弟看了許久,最後搖頭否定了。
其他兄弟不用改名,依然是個“胤”,出乎意料的是景和帝改了自己的名字,從胤礽改為了承礽。
一群兄弟感動得不要不要的。
康熙也以為景和帝是體恤兄弟,所以寧可自己改名,對景和帝他就更放心了,養老的日子也不插手朝堂上的事了。
“誰都別想否認!今天就呆在院子裏別走了,朕要看看誰先毒發!朝堂上又有多少人染上了此物!”
人群裏立刻就有人慌了。
以前他們隻知道快活似神仙,卻不知道會掏空身體。
毀了身體去換片刻的夢境,這種血虧的買賣誰也不答應啊!
可惜為時已晚。
身體被掏空,可能頂戴花翎也保不住了。
當天夜裏就有人醜態畢現,往日裏道貌岸然的一個人,毒發時就像變了個人似的,跪在地上一邊撕扯自己的衣裳,一邊求人給他一點福壽膏,讓眾人一片嘩然。
圍觀死囚,遠遠及不上身邊的同仁毒發時帶來的震動!
這一晚上還有兩個毒發,三個人一起人設崩塌。
第二天其他人還神色恍惚,沒有從震恐的情緒中走出來。
三個癮君子被摘了頂戴,還被關在牢裏強製戒毒。
馬上就開始禁毒活動,康熙一提出來,無人敢反對,朝堂上一片和諧,大清史上第一瑒禁毒活動轟轟烈烈地展開了,光強製禁毒還不夠,還要拉著那批死囚到處展覽。
在大清的洋人們地位驟然下降,以前康熙對西學感興趣,自從知道西洋人的肮髒心思,態度就變了一變。
洋人們隻能夾著尾巴做人。
京城的氣氛直到過年才好轉。
但是外地的禁毒活動剛剛展開。
……
過年到處祭祀,康熙又一次病了,這次病得並不嚴重,卻能感覺到自己精力不足,不服老也不行。
等康熙身體好轉了,禦醫替他細細地把過脈,才提出:“皇上的身體不宜太過操勞,最好能閑下來好好養養,還要保持身心舒暢,才能延年益壽。”
不用禦醫說,康熙自己心裏也有數。
光是處理朝政,就讓他每天處在疲勞中了,無暇再做別的。
比起以前,真的差遠了。
他這身體也確實該養養,再不養養,他也怕自己壽數不長。
過了萬壽節,康熙又去了胤祜莊子上休養,整天不是守著魚塘就是教兩個孫子讀書,日子過得也舒心。
但是胤祜不舒心啊
他這個親爹啊,帶著搬網,在下雨天蹲守在小河邊撈魚。
這一幕有多熟悉?
想當年,他有淮陰也有過同樣的經曆。
胤祜去勸,康熙也不聽。
一說有危險,康熙還振振有詞自己帶的侍衛夠多,安全肯定有保障,在河裏撈裏比在魚塘有趣多了。
從這天起,康熙的興趣就從魚塘轉移到小河了,魚塘裏是自家兒子養的魚,哪有外麵撈的魚更有成就感?
胤祜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求助其他兄弟讓他們來勸。
其他兄弟一個個都避之不及。
他們又不傻,皇阿瑪身邊有侍衛跟著,出不了事。再說了,胤祜勸不動,他們能勸得動?找罵還差不多!
一群兄弟都指望不上,胤祜也隻能由著他去了。
康熙在莊子上過起了閑適的養老生活,那種疲憊感也消散了。
頓時萌生了一個想法。
也僅僅是想法,暫時沒有付諸行動的意思。
這一年裏,朝政交給太子打理,但康熙耳目眾多,太子有什麽動作都瞞不過他的雙眼,同時也是一種考察。
康熙三十七年很快就過去了。
觀望了一年,康熙對太子的表現還算滿意,入冬後莊子上太冷,他扛不住凍就搬去了暢春園。
過完這個冬天,進入了康熙三十八年。
對康熙來說又是養老的一年,對胤祜而言卻是首次在事業上做出亮眼的成績,他帶著團隊走了不少彎路,終於培育出畝產量六百斤的糧種,用上有機肥,還能再增產一多百斤。
胤祜剛把數據遞上去,康熙龍顏大悅。
他比胤祜本人還要高興,之前不讚同胤祜種地,怕的是他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如今做出了成績,誰敢輕視他半分?
他終於安心了!!
……
第二天康熙急匆匆帶著胤祜和他的團隊迴京城了。
這個數據拿到朝堂上,也是一片震驚。
也有人在心裏揣測,胤祜聲稱去莊子上養病,是怕自己種地種不出成績才借口養病?好維護自己的名聲?
這不,一做出成績,又活蹦亂跳了!
康熙將眾人的神色盡收於眼底。
高產糧種是種國種民的功績,幾年前的有機肥因為朝堂上吵了一通,胤祜這個主角反而被忽略了,也沒有封賞過。
提起高產糧種,康熙又把有機肥拎出來說了說,之後大手一揮,胤祜就成了大清第九位鐵帽子王。
朝堂上頓時熱鬧起來了。
一個個聲音勸康熙三思。
康熙再拋出一個重磅炸彈——他要傳位給太子!
朝堂上靜默了幾秒,再次像燒開的水一樣,沸騰起來了。
一群皇子連同群臣跪了一地,康熙卻不聽勸,“朕意已決,爾等不必多言。讓欽天監早些推算出吉日。”
有了康熙禪位的事墊刀,鐵帽子王也算不上大消息了。
下朝之後,文武百官終於清醒過來了。
就有人同情太子了。
總覺得他被康熙擺了一道,禪位之前還要扶胤祜一把,民以食為天,胤祜研究糧種本就是最得民心之事,如今又成了鐵帽子王,早晚有一天他在民間的聲望會蓋過太子。
況且他是親王,已經是最頂格爵位了,封無可封了。
等太子上位,他該怎麽施恩?
他若是心胸再狹隘一點,恐怕已經忌憚起胤祜了。
別跟上位者扯什麽親兄弟不親兄弟的,李世民殺的不也是親兄弟?康熙此舉,就是在為難太子。
當然了,這是外人的想法。
熟悉太子的人都知道他不會忌憚胤祜,就算沒有康熙,將來太子上位後,胤祜遲早也會是鐵帽子親王。
胤祜團隊裏的其他人,都論功行賞,種地也有敞亮前途,團隊裏的年輕人一個個樂開了花。
不知道那些離開的人會不會後悔。
胤祜的嶽父凱音布還恍恍惚惚。
所以他之前是在裝病?還是真病?
要麽悶在莊子上不冒頭,一冒頭就要搞出大事,讓人很難不懷疑。剛走出宮門,凱音布突然想起胤祜當年稱病之事,隻知道他病了,連他生了什麽病都不知道。
現在想想就假得很!!
……
欽天監推算吉日需要時間,龍袍可以先趕製,宮裏先忙了起來。最忙的是禮部,大清開國以來還沒有禪位的先例,太子的登基大典他們要一再商量,最後還要康熙過目。
過了兩天,欽天監才推算出吉日,就在兩個月後。
兩個月內要籌備好太子的登基大典,胤祜也跟著忙進忙出,遠在福建的大阿哥被康熙一道聖旨召了迴來。
康熙禪位,太子登基,大阿哥還狠狠地鬆了口氣。
塵埃落定,他也能喘口氣了。
時間過很快,就到了胤礽的登基大典。
禮部擬的年號根本沒用上,他的年號是康熙給他立的。
——景和。
前一個字是康熙對胤礽和大清的期許,後一個字則是勸誡,希望他將“和”字放在心上,別隻有殺戮。
景和帝順利登基,尊康熙為太上皇,皇後被尊為太上皇後,原本的太後就成了太皇太後,宮妃們也升了個輩分。
登基後,景和帝又陷入了一段忙碌。
長輩都封了,就連到一群兄弟了,從大阿哥到九阿哥胤禩,都封了郡王,胤禟他們三個小的封了貝勒。
胤祜已經封無可封,就隻有食雙俸了,又得了個免跪特權。
康熙都看在眼裏,登基後依然善待,是他養出來的兒子。
該封賞的都封賞了,其他兄弟也識趣,除了胤祜去了莊子上,其他人結伴去乾清宮求見,主動提起改名。
禮部擬了幾個字。
一群兄弟商量過後,選了個“允”字。
這不,才一起到了景和帝麵前。
景和帝盯著一群兄弟看了許久,最後搖頭否定了。
其他兄弟不用改名,依然是個“胤”,出乎意料的是景和帝改了自己的名字,從胤礽改為了承礽。
一群兄弟感動得不要不要的。
康熙也以為景和帝是體恤兄弟,所以寧可自己改名,對景和帝他就更放心了,養老的日子也不插手朝堂上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