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你小子有良心,還知道誰對你好。”
“我當然知道,皇阿瑪對我好!”
……
六月初二,千秋節。
皇後沒有大辦千秋宴,隻在宮裏辦了一場家晏,這一天宮外發生了一件大事,一大早詹事府的玻璃鋪子就放了兩串千響的鞭炮,放完之後就在門在貼了兩張大紅紙。
上麵的大紅紙寫著一行大字“懷表和座鍾新品上市”。
下麵那張紅紙就寫著買懷表和座鍾的規矩,“國庫欠銀”四個字加大加粗,格外顯眼,也是滿紙規矩的重點。
幾年前有欠銀的官員不允許買玻璃,好歹沒公開。
隻在朝堂上流傳,沒有傳到坊間。
這次明晃晃地寫在紅紙上,也將那層遮羞布扯了下來。
就差公開名單了。
原本太子還想溫水煮青蛙,慢慢地逼迫他們歸還欠銀。
但上個月底宮外傳起了胤祜的流言,這一舉動惹惱了太子,他弟弟安分守己種自己的地,卻慘遭詆毀。
詆毀他不要緊,欺負他弟弟不行!
至於其他人,四阿哥是幫兇,大紅紙還是他親手寫的。
原因出在康熙身上,宮外在傳胤祜的流言,康熙把幾個年長的兒子喊到身邊,親口告訴他們,這一屆秀女質量高要指婚的皇子也多,胤祜主動提出晚一屆指婚,把機會讓給他們。
所有年長兒子都有份,獨獨落下了胤祜。
連兩個弟弟也搶在他前麵。
不管外人怎麽說,宮裏的兒子康熙不許他們有想法。
為了給胤祜出口惡氣,這一紙規矩是三阿哥打的草稿,四阿哥親自動筆抄在紅紙上,五阿哥出主意要放鞭炮。
這不,一出場就吸引了所有目光。
現場圍觀的讀書人將當眾念出那一紙規矩,瞬間就引起了一片嘩然,人群裏還有七阿哥和八阿哥安排的托。
剛熱鬧起來,就開始搞事了。
“誒,李兄可曾記得當年詹事府賣玻璃的奇事?”
捧哏李兄趕緊接話,“什麽奇事?我怎麽沒聽過?”
這世上最不缺吃瓜群眾了,哪裏有瓜,哪裏就有吃瓜群眾。
倆人一開口,旁邊的吃瓜群眾就支起耳朵,準備吃一手瓜。
究竟有什麽奇事?他們也沒聽過!
挑事的托在嘖聲道:“當年啊,詹事府的玻璃大多是賣給城裏的富商,卻很少有達官顯貴買玻璃。”
捧哏李兄演得惟妙惟肖,驚詫地問:“那是何原因?”
“當年,很多人以為那些沒買玻璃的朝廷命官是為官清廉,用不起華貴的玻璃。勳貴人家行事低調,不想讓子孫養驕奢放逸的作風,才沒買玻璃的。”說到這裏,挑事的托連連搖頭,“如今想來,必是詹事府定了規矩。虧得我還信了這奇事!”
說完,他還啐了一口。
吃瓜群眾們吃瓜吃撐了。
馬上就有人想起了,當年好像是有這樣的傳言。
甚至有傳言誰家沒買玻璃,誰就是清廉的好官。想辨別貪官汙吏很容易,就看誰家大手筆買很多玻璃。
還讓一批官員得了個好名聲。
原來背後的水那麽深!!
難怪詹事府要寫上一紙規矩,正是為了避免世人被貪官汙吏所蒙蔽,明明是一幫蛀蟲,卻讓他們賺了個好名聲。
嗨呀,真的好氣!
想到自己被蒙騙過,還誇讚過那些貪官汙吏,就越想越氣!
瓜還沒吃完,兩個瓜農又種出一地的巨瓜。
捧哏李兄一臉憤然,唾棄道:“國庫的銀子是大清之本,這幫蛀蟲將大清之本蛀空了!怪不得太子爺的門人會出來做生意,還聽聞當年建威海水師都是太子爺私下掏的腰包!”
“太子爺自掏腰包,鐵定是國庫沒有銀子了唄!”
“我三姑的二表舅的堂侄的表侄孫是威海水師的一個小兵,聽他傳來的消息,連戰船都是太子爺自掏腰包!”
“所以,太子爺賣玻璃是為了養威海水師?”
“這幫蛀蟲不死,大清危矣!”
最後這句有點演過頭了,鋪子裏的護衛指著二人怒聲斥道:“你們二人不可胡言,大清必將千秋萬代!”
兩個托混在人群裏,然後跑路了。
留下的吃瓜群眾們手裏的瓜掉了一地,都快傻了。
天啦,這是什麽驚天巨聞?!
那些貪官汙吏掏空了國庫,逼得當朝太子做生意建水師、養一支水師,甚至連戰船都要他掏腰包?!
這個瓜遠比胤祜體弱的瓜要香甜。
胤祜瞬間成了過氣瓜農。
貪官汙吏在任何時代都是最拉仇恨的存在,極易引起民憤。
普通的貪官已經很遭恨了,對國庫下手更是忍無可忍。何況他們還掏空了國庫,建水師這種國家大事都拿不出銀子了,國庫已經被他們蛀空了!!
可見這群蛀蟲有多可恨!!
現場的群眾趕緊鬧了起來,逼問鋪子裏的護衛和大掌櫃。
“掏空國庫的蛀蟲究竟有誰?”
“請將他們的大名寫在白紙上,鋪子裏的各位請放心,我們都是斯文人,沒有任何惡意,也做不出蠻橫的事,不會去他們家鬧事。最多給他們寫個挽聯,送到他們家聊表心意!”
大掌櫃心道:都要給人家送挽聯了,還叫沒有惡意?!
惡意滿滿還叫聊表心意,說得比唱得還要好聽。
大掌櫃朝人群拱了拱手,在火上澆了一桶熱油。
“對不住各位,我上有老下有小,實在不敢得罪那些貴人。還望各位多多包容,多關注一下詹事府新出的懷表和座鍾!”
聽聽這話,那些貪官汙吏著實可恨,這是詹事府的鋪子,大掌櫃是太子的門人,還要擔心被他們報複!!
現場的唿聲越來越高。
“寫名單吧,我們都在等!”
“快寫名單!!”
“寫名單!”
“寫名單!”
“……”
現場的人越聚越多,後來的人不明所以,就有吃完整個瓜的熱心群眾給他們科普,後來的人馬上就炸了。
眼看著場麵即將失控,鋪子裏的人紛紛對視。
還能怎麽著?趕緊關門啊
吃完了整個瓜,又有托混在人群裏控場,現場的人在氣憤也不敢砸詹事府的鋪子,畢竟那幫蛀蟲與太子無關。
在蛀蟲的襯托下,太子真是個為國為民的好太子。
不……不對,他們沒資格跟太子相提並論!
……
事情鬧得太大,還傳到宮裏驚動了康熙。
命九門提督凱音布去維護秩序,民憤待平,不可強行鎮壓,以免百姓暴…動,另讓豐台大營隨時待命。
之前還說得好好的,五年前詹事府造出玻璃,太子雖然提及國庫欠銀,但他的態度很平和,也隻是私下限製。
還有上迴跟四阿哥將欠銀數目呈到禦前,四阿哥的模樣有些氣憤,太子心態很穩,也是他安撫了四阿哥。
才短短一個多月,怎就行事這般激進?
突然對群臣發難,讓百姓躁動不動,事情鬧得那麽大,他有想過如何收場嗎?那些官員該有多恨他?!
康熙氣那些官員不爭氣,也氣太子不計後果。
可還是要替他收拾爛攤子。
今日是皇後千秋,沒有大辦,但太子和眾多皇子都在鍾粹宮給皇後賀壽,康熙不好在皇後壽宴上教訓太子。
他沉著臉道:“魏珠,去鍾粹宮將太子找來!”
魏珠窺了眼他的臉色,趕緊俯身道:“奴才領命!”
鍾粹宮裏熱熱鬧鬧的,幾位搞事的皇子消息沒有康熙那麽靈通,還不知道宮外引起了民憤,都在嘻嘻哈哈的笑。
魏珠過來找人,幾個搞事的皇子心裏一突。
太子給了他們個安撫的眼神,“哥哥去去就迴。”
大阿哥不在,他是最大的哥哥,剩下的全是弟弟。
幾個弟弟瞬間安心了。
他們是安心了,康熙憋了一肚子火要發,等太子一進殿中,魏珠立刻對殿中的奴才使了個眼色,讓他們出去。
順便將門帶上了。
康熙冷眼看著太子,太子不為所動,讓他看。
良久,康熙在冷笑:“你是嫌儲君的位子坐得太穩了?”
太子道:“兒臣絕無此意!”
“無此意,你給朕鬧出這麽大的事。若有此意,豈不將大清翻了過來?是朕小瞧你了,一直當你是個穩重的,卻沒想到你比誰都能鬧事。這一鬧,連豐台大營都要出動了!”
“我當然知道,皇阿瑪對我好!”
……
六月初二,千秋節。
皇後沒有大辦千秋宴,隻在宮裏辦了一場家晏,這一天宮外發生了一件大事,一大早詹事府的玻璃鋪子就放了兩串千響的鞭炮,放完之後就在門在貼了兩張大紅紙。
上麵的大紅紙寫著一行大字“懷表和座鍾新品上市”。
下麵那張紅紙就寫著買懷表和座鍾的規矩,“國庫欠銀”四個字加大加粗,格外顯眼,也是滿紙規矩的重點。
幾年前有欠銀的官員不允許買玻璃,好歹沒公開。
隻在朝堂上流傳,沒有傳到坊間。
這次明晃晃地寫在紅紙上,也將那層遮羞布扯了下來。
就差公開名單了。
原本太子還想溫水煮青蛙,慢慢地逼迫他們歸還欠銀。
但上個月底宮外傳起了胤祜的流言,這一舉動惹惱了太子,他弟弟安分守己種自己的地,卻慘遭詆毀。
詆毀他不要緊,欺負他弟弟不行!
至於其他人,四阿哥是幫兇,大紅紙還是他親手寫的。
原因出在康熙身上,宮外在傳胤祜的流言,康熙把幾個年長的兒子喊到身邊,親口告訴他們,這一屆秀女質量高要指婚的皇子也多,胤祜主動提出晚一屆指婚,把機會讓給他們。
所有年長兒子都有份,獨獨落下了胤祜。
連兩個弟弟也搶在他前麵。
不管外人怎麽說,宮裏的兒子康熙不許他們有想法。
為了給胤祜出口惡氣,這一紙規矩是三阿哥打的草稿,四阿哥親自動筆抄在紅紙上,五阿哥出主意要放鞭炮。
這不,一出場就吸引了所有目光。
現場圍觀的讀書人將當眾念出那一紙規矩,瞬間就引起了一片嘩然,人群裏還有七阿哥和八阿哥安排的托。
剛熱鬧起來,就開始搞事了。
“誒,李兄可曾記得當年詹事府賣玻璃的奇事?”
捧哏李兄趕緊接話,“什麽奇事?我怎麽沒聽過?”
這世上最不缺吃瓜群眾了,哪裏有瓜,哪裏就有吃瓜群眾。
倆人一開口,旁邊的吃瓜群眾就支起耳朵,準備吃一手瓜。
究竟有什麽奇事?他們也沒聽過!
挑事的托在嘖聲道:“當年啊,詹事府的玻璃大多是賣給城裏的富商,卻很少有達官顯貴買玻璃。”
捧哏李兄演得惟妙惟肖,驚詫地問:“那是何原因?”
“當年,很多人以為那些沒買玻璃的朝廷命官是為官清廉,用不起華貴的玻璃。勳貴人家行事低調,不想讓子孫養驕奢放逸的作風,才沒買玻璃的。”說到這裏,挑事的托連連搖頭,“如今想來,必是詹事府定了規矩。虧得我還信了這奇事!”
說完,他還啐了一口。
吃瓜群眾們吃瓜吃撐了。
馬上就有人想起了,當年好像是有這樣的傳言。
甚至有傳言誰家沒買玻璃,誰就是清廉的好官。想辨別貪官汙吏很容易,就看誰家大手筆買很多玻璃。
還讓一批官員得了個好名聲。
原來背後的水那麽深!!
難怪詹事府要寫上一紙規矩,正是為了避免世人被貪官汙吏所蒙蔽,明明是一幫蛀蟲,卻讓他們賺了個好名聲。
嗨呀,真的好氣!
想到自己被蒙騙過,還誇讚過那些貪官汙吏,就越想越氣!
瓜還沒吃完,兩個瓜農又種出一地的巨瓜。
捧哏李兄一臉憤然,唾棄道:“國庫的銀子是大清之本,這幫蛀蟲將大清之本蛀空了!怪不得太子爺的門人會出來做生意,還聽聞當年建威海水師都是太子爺私下掏的腰包!”
“太子爺自掏腰包,鐵定是國庫沒有銀子了唄!”
“我三姑的二表舅的堂侄的表侄孫是威海水師的一個小兵,聽他傳來的消息,連戰船都是太子爺自掏腰包!”
“所以,太子爺賣玻璃是為了養威海水師?”
“這幫蛀蟲不死,大清危矣!”
最後這句有點演過頭了,鋪子裏的護衛指著二人怒聲斥道:“你們二人不可胡言,大清必將千秋萬代!”
兩個托混在人群裏,然後跑路了。
留下的吃瓜群眾們手裏的瓜掉了一地,都快傻了。
天啦,這是什麽驚天巨聞?!
那些貪官汙吏掏空了國庫,逼得當朝太子做生意建水師、養一支水師,甚至連戰船都要他掏腰包?!
這個瓜遠比胤祜體弱的瓜要香甜。
胤祜瞬間成了過氣瓜農。
貪官汙吏在任何時代都是最拉仇恨的存在,極易引起民憤。
普通的貪官已經很遭恨了,對國庫下手更是忍無可忍。何況他們還掏空了國庫,建水師這種國家大事都拿不出銀子了,國庫已經被他們蛀空了!!
可見這群蛀蟲有多可恨!!
現場的群眾趕緊鬧了起來,逼問鋪子裏的護衛和大掌櫃。
“掏空國庫的蛀蟲究竟有誰?”
“請將他們的大名寫在白紙上,鋪子裏的各位請放心,我們都是斯文人,沒有任何惡意,也做不出蠻橫的事,不會去他們家鬧事。最多給他們寫個挽聯,送到他們家聊表心意!”
大掌櫃心道:都要給人家送挽聯了,還叫沒有惡意?!
惡意滿滿還叫聊表心意,說得比唱得還要好聽。
大掌櫃朝人群拱了拱手,在火上澆了一桶熱油。
“對不住各位,我上有老下有小,實在不敢得罪那些貴人。還望各位多多包容,多關注一下詹事府新出的懷表和座鍾!”
聽聽這話,那些貪官汙吏著實可恨,這是詹事府的鋪子,大掌櫃是太子的門人,還要擔心被他們報複!!
現場的唿聲越來越高。
“寫名單吧,我們都在等!”
“快寫名單!!”
“寫名單!”
“寫名單!”
“……”
現場的人越聚越多,後來的人不明所以,就有吃完整個瓜的熱心群眾給他們科普,後來的人馬上就炸了。
眼看著場麵即將失控,鋪子裏的人紛紛對視。
還能怎麽著?趕緊關門啊
吃完了整個瓜,又有托混在人群裏控場,現場的人在氣憤也不敢砸詹事府的鋪子,畢竟那幫蛀蟲與太子無關。
在蛀蟲的襯托下,太子真是個為國為民的好太子。
不……不對,他們沒資格跟太子相提並論!
……
事情鬧得太大,還傳到宮裏驚動了康熙。
命九門提督凱音布去維護秩序,民憤待平,不可強行鎮壓,以免百姓暴…動,另讓豐台大營隨時待命。
之前還說得好好的,五年前詹事府造出玻璃,太子雖然提及國庫欠銀,但他的態度很平和,也隻是私下限製。
還有上迴跟四阿哥將欠銀數目呈到禦前,四阿哥的模樣有些氣憤,太子心態很穩,也是他安撫了四阿哥。
才短短一個多月,怎就行事這般激進?
突然對群臣發難,讓百姓躁動不動,事情鬧得那麽大,他有想過如何收場嗎?那些官員該有多恨他?!
康熙氣那些官員不爭氣,也氣太子不計後果。
可還是要替他收拾爛攤子。
今日是皇後千秋,沒有大辦,但太子和眾多皇子都在鍾粹宮給皇後賀壽,康熙不好在皇後壽宴上教訓太子。
他沉著臉道:“魏珠,去鍾粹宮將太子找來!”
魏珠窺了眼他的臉色,趕緊俯身道:“奴才領命!”
鍾粹宮裏熱熱鬧鬧的,幾位搞事的皇子消息沒有康熙那麽靈通,還不知道宮外引起了民憤,都在嘻嘻哈哈的笑。
魏珠過來找人,幾個搞事的皇子心裏一突。
太子給了他們個安撫的眼神,“哥哥去去就迴。”
大阿哥不在,他是最大的哥哥,剩下的全是弟弟。
幾個弟弟瞬間安心了。
他們是安心了,康熙憋了一肚子火要發,等太子一進殿中,魏珠立刻對殿中的奴才使了個眼色,讓他們出去。
順便將門帶上了。
康熙冷眼看著太子,太子不為所動,讓他看。
良久,康熙在冷笑:“你是嫌儲君的位子坐得太穩了?”
太子道:“兒臣絕無此意!”
“無此意,你給朕鬧出這麽大的事。若有此意,豈不將大清翻了過來?是朕小瞧你了,一直當你是個穩重的,卻沒想到你比誰都能鬧事。這一鬧,連豐台大營都要出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