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老哈河南岸再向南走,一片挺大挺茂實的楊樹林子。


    挺大挺茂實的楊樹林子中間,是一條沙土路,挺寬的,並排走兩輛馬車,三四裏長,南頭走到北頭,要抽上三四顆煙。


    這就是四十八頃村的“長安街”嘍。


    “長安街”的北頭是老哈河,南頭就是四十八頃村。


    一條被連綿沙漠寵愛的大河川,一個被幾棵綠樹掩映的小村莊。


    村子後趟街中段,還有一處馬大的舊房產。


    一座很大的院落,四麵有高牆,前麵有大門,房子不少,有正房,有廂房,還有倉房。


    大門的西邊,有一排房子,這就是“公共食堂”。食堂的東麵有一餐廳,是供來食堂打飯的村民們用的。


    當時沒人在這餐廳吃飯,都是把飯打到家裏吃,不習慣,不方便,沒有飯桌,不有火炕。


    餐廳的西邊就是廚房。幾個婦女正在挑選玉米棒子的嫩皮兒。


    那些嫩皮兒放到鍋裏,燒火,煲幹之後,拿到村子後街西頭的碾道裏磨成麵粉。


    碾道裏煙塵迷漫,一頭小毛驢被捂著眼,傻乎乎地,不停地打著轉轉,兩三個婦女忙忙活活的。


    玉米棒子的嫩皮兒被磨成麵之後,還要摻到穀麵子裏,放到籠屜裏蒸成幹糧。


    蒸出來的幹糧,表麵上看有些纖維,吃起來味道還可以。


    這種幹糧吃下去容易,排泄的時候就難啦,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子,吃下這種幹糧,不能排便,把孩子憋得直哭,哭得大人撕心裂肺,沒辦法就得用手摳,幫助孩子排便。


    大人們都說,可別再吃這種幹糧啦。


    不吃這種幹糧又能吃什麽呢?肚子俄得慌,還得吃,吃下去,排便還得摳。田地裏,沙窩裏,甸子上,到處是挎著筐子挖苦麻菜的婦女,她們把一筐筐的苦麻菜,集中在一起,運迴食堂。


    像一群群外出覓食的螞蟻,出力不少,收獲不多食堂把這些苦麻菜用開水煮一下,攥幹水,摻上不多的米粒,放到鍋裏蒸,做出來的苦麻菜幹飯,那叫難吃,吃一口就能苦到牙根兒。


    那也得吃!


    食堂做的小米粥,和米湯沒有什麽區別,那裏邊的小米粒,一個跟著一個跑。


    那也得喝!


    涼幹的芥菜幹,用開水焯一下,放點兒鹽熬著吃,還可以。


    食堂除了這幾樣吃的東西,就再也沒有可以入口的東西了,什麽肉食,油星兒根本見不到影。


    全村的大人和孩子,瘦得那是皮包著骨,肚子那是前牆貼後牆,麵黃肌瘦,筋疲力盡。


    即使這樣,個人家燒炕可以,不能自己做飯吃,如果發現有人在家自己做飯,要受到懲罰。


    “我就是在這種情形下,惹了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波。”


    費凡繼續接受費目的采訪。


    這場風波的起因在前一節,也就是費凡偷偷地種了點兒玉米棒子,東一棵,西兩棵,秋天收了兩袋子的糧食。


    “怎麽能允許個人隨便種了棒子呢?”


    “一個壕堰子,撂著也就是撂著了,那孩子愛勞動,這兒三棵那兒五棵的又不成片,種也就種了。小孩子不懂事兒,過年再甭讓他種不就得了嘛!”


    最終,村裏幾個上了年紀的人說了幾句公道話。


    “那時還沒有‘寧長社會主義草,不長資本主義苗’的‘上綱上線’之說,我算是逃過一劫。不管怎麽說,好幾年以後,你奶奶還時常會跟我叨叨兩句,那年我種的那點兒棒子還真救了一家人的命。”


    費凡告訴費目,這場風波就這樣不了了之了。


    那年月,生產隊長這個官兒最最重要的工作是在五六月份“青黃不接”的時候,能把糧食借迴來。


    否則,社員們“斷了頓”,隊長也就幹不下去了。


    這時侯,胡榮河的官稱就當叫做“生產大隊大隊長”了吧!秋天打完場,生產隊也不是把糧食一下子都分給社員,而是要一次一次地每口人幾十斤、幾十斤地發下去。


    發下去的糧食也主要是棒子、高粱這些高產作物,像大米、白麵之類的“細糧”,一年吃不上幾頓,逢年過節吃頓餃子,要摻進一些白棒子麵。


    某一年春天,一個比馬大還“摳”的村民把省下來的三斤白麵藏了起來,藏在了房子笆條上掛著的一隻裝羊毛的筐裏。


    過年了,拿出來想吃頓餃子時,那麵都被捂壞了,和麵時都不禁手了。


    生產隊的保管員管著糧倉的鑰匙,分糧時要一稱盤一稱盤地將糧食分進社員的口袋裏。


    一次,費凡的母親也就是費目的奶奶去領糧,結果倒提著口袋迴來了,沮喪的樣子別提有多難看了。


    “這迴分糧食沒咱們家的,這可咋整呀!”


    費凡從母親手中扯過口袋就奔向保管員的家,跟他說了許多阿諛奉承的話,有些話還帶著點兒威脅的味道。


    “兔子急了還咬棵草呀。”


    保管員聽完了這話,欠了欠身子,好歹還是給了三十斤的棒子。


    費凡凱旋而歸,母親一把將糧食口袋抱過去,轉身就奔了碾道(磨房),她還要把這棒子碾成碎麵,家裏的幾張嘴還在等著填肚子呀。


    為了這口吃的,甭說當時的社員到處求借到處討要,就是生產隊長也費盡心機。


    每年秋天,剛揚完場,胡隊長先把大部分社員打發迴家,隻留下幾個“嘴巴嚴實的”。


    胡隊長讓留下的那幾個人從揚好的糧食堆上每人都裝上幾袋子好棒子,倒進秕子堆裏,再用鐵鍁攤勻了。


    這種做法在當時叫“瞞產私分”,許多生產隊長都這麽幹。


    隊長們知道討借糧食的艱難,更知道挨餓的滋味。


    魏民書記在每年秋年打完場之後都要進行一次突擊檢查,檢查人員用木鍁把每個生產隊的每一個秕子堆翻開,查看究竟摻沒摻好糧食。


    發現摻了好糧食,那這個隊長可就遭殃了,輕者被“一擼到底”,重者要交社員開大會批鬥。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吃飯還是一件難事兒。


    那一年,費凡娶了胡芳。


    那一年,費目快出生了。


    費凡為給胡芳增加點兒營養,使出渾身解數,托親戚朋友從糧站弄到了二十來斤左右的小米,小心翼翼地裝在一個茶葉箱子裏。


    一天,馬紅學帶著幾個民兵,在大隊革委會主任的帶領下,闖進了費凡和胡芳的家裏。


    “我們要搜查!”


    簡單的一句話,翻箱倒櫃地搜了起來,最後隻搜出了那點兒小米。


    “現在貧下中農連吃的都沒有,你們這樣的地主家庭還存了這麽多小米,想幹什麽?這可是階級鬥爭新動向吧!”


    馬紅學用手指扒拉著那黃澄澄的顆粒,齜著牙,說。


    費凡隻好又找來親戚朋友說些小話,總算是保住了那點兒小米。


    在費凡的記憶裏,從上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就沒吃過飽飯,年年都因為吃飯犯愁,年年糧食都緊巴。


    人吃的都不夠,更不可能有一粒糧食去喂豬。


    那時,村村都有豬倌兒,好的野菜、細一點兒的糠得要給人吃,豬們自然撈不到。


    豬倌兒的任務就是把豬群趕到野外去拱食草根。


    殺年豬,一失手沒把豬摁倒,跑出院子,得騎著馬滿大街去追,甚至是攆到村外。


    這事兒在前麵的“胡一刀”的那一節裏提到過。


    豬能殺一稱肉,也就是一百來斤,就會受到全村人的嘖嘖稱奇。


    殺完豬,退淨毛,在豬背上拉一刀,把手指橫著一量,三指膘子是最好的。


    “難為了那些農家婦女們,那個年代,喂口獵真的不容易。不過,有一個婦女是例外,吃穿不愁的,她就是‘馬寡婦’!”


    到此,費目對費凡的采訪就先告一段落,以後再找機會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廢目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四十八頃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四十八頃村並收藏廢目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