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家官司打到元熙帝麵前,元熙帝也頭疼,這才耽擱了顧淮之的任命。
顧玄心裏倒是暗爽,淮兒優秀吧?我孫子!還是我一手教出來的!
兩位尚書再怎麽搶人,顧淮之已經進京,任命就不能再耽擱。
元熙帝特地召顧淮之進宮,仔細問了他青州的情況。
顧淮之沒興趣誇大自己,敘述重點全放在青州官員如何上下一心為民服務,百姓們又如何積極配合。殿內站著的太監宮女都聽得感動了,哎喲這是什麽感天動地的官民情,青州那地方,山好水好人更好啊!
元熙帝聽了便笑,右手虛指顧淮之,搖頭笑道:“你啊,六年不見也開始耍滑頭。那青州要真是你說的那麽好,之前曆任刺史也不至於毫無建樹。聽說你迴京時,百姓給你送了萬民傘,怎麽不帶來給朕看看?”
提到這個,顧淮之就有點心虛,忍不住道:“臣隻是做了分內之事,百姓的萬民傘,臣受之有愧。”
在其位謀其政。顧淮之身為青州刺史,本就該治理好青州百姓,不料竟然會收到這樣一份大禮,心中既驚又喜,這樣的一份凝聚了整個青州百姓最赤誠情感的厚禮,顧淮之不想把它用來當做給自己加砝碼的工具。
元熙帝最喜歡顧淮之這樣實幹的性子,親題了一塊匾送給顧府,上書“風光霽月”四個字,羨煞一眾官員。
顧淮之的任命也隨之下來,戶部左侍郎,正三品,滿京為之側目?
雖說許多人已經有心理準備,但顧淮之的任命下來後,不少人當即便倒抽一口冷氣,這可是正三品啊,現在正三品上坐著的,哪個不是過了天命之年?顧淮之這個年紀便躋身高位,便是同為世家子,也有不少人心中泛酸。寒門子弟就更不用提了,本來雙方就互相看不過眼,顧淮之作為世家子年輕一代的代表,更是拉足了寒門官員的仇恨。
更氣人的是,酸歸酸,他們還沒辦法挑刺兒。顧淮之的功績擺在那兒呢,人家花六年時間就把一個原本破敗的青州打造成了有名的經濟強州,連帶著周圍的州都跟著起飛喝湯,誰要不服,先達到顧淮之這一高度再嗶嗶。
這任命下來後,顧淮之還有點小鬱悶。戶部左侍郎的位置當然好,實權部門的二把手,大權在握,多威風。唯一不好的就是,頂頭上司是馮克己,顧淮之當年懟了他好幾迴來著。現在又到他手底下,就算馮克己不是個小心眼的人,兩人見麵也略有點尷尬,畢竟當年馮克己單方麵挑釁卻被顧淮之快狠準地抽了迴去,在顧淮之這裏碰了好幾迴釘子,還差點崩了牙,直接被顧淮之一個晚輩指著鼻子說他不如寒門代表徐季陵。顧淮之想想都替馮克己尷尬。
馮克己還真不尷尬,覺得尷尬他就不會這麽火急火燎地搶人了。元熙帝登基以來國庫開銷太大,輕徭薄賦稅收變少,還有鎮壓流民叛軍,軍隊就是個吞金獸,還有各種官員的賞賜花銷,馮克己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隻能讓國庫不那麽寒酸。現在顧淮之冒了頭,馮克己很滿意:很好,你小子是個人才,趕緊來戶部發光發熱吧!
第108章 出風頭
戶部作為大齊的錢袋子,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為是實權部門,油又水足,能成功在裏頭站穩腳跟的,要麽就是後台很硬,要麽就是自身實力十分強大。總而言之,沒一個省油的燈。
顧淮之這個新上任的戶部侍郎,背景雄厚,自身實力也非常能打,戶部都是一幫人精,明白這位新上任的左侍郎並不是隨意拿捏的軟柿子,對顧淮之倒很是客氣。就是吧,有點客氣得過頭了。
也難怪各主事們心裏有想法,前任左侍郎因貪墨被抄了家,這位置空出來後,戶部多少資曆深厚的主事盯著呢,暗中謀劃了不知道多久,互相下絆子的事兒也沒少幹。結果啪嘰一下,直接來了個空降,大夥兒白忙活了,主事們心裏能不氣麽。
尤其是盧主事,資曆比前任侍郎還深,被那位壓了一頭,心中已經十分不滿,好不容易熬到前任侍郎滾蛋,本以為他的機會來了,卻又來了個更年輕的顧淮之。看著顧淮之年輕英俊的麵龐,再想想自己鬢邊的白發,盧主事那顆心喲,就跟泡在酸水裏似的,嘴裏都是苦味兒。
正巧,馮克己還把盧管事分給顧淮之管,那就更紮盧管事的心了。理智上明白跟顧淮之對上沒好處,但這人吧,一旦憋屈得久了,就容易昏頭。盧主事也沒想著把顧淮之弄下來,就是單純地看顧淮之不痛快,每天摸魚,還想攛掇著其他同僚跟他一起孤立顧淮之。
這點小動作自然瞞不過顧淮之的眼,每次顧淮之有事叫盧主事,這人必然有事不在,幾次下來,顧淮之也知道自己這是碰上刺兒頭了。別說,顧淮之心裏還覺得挺新鮮,這輩子他一直順風順水,出身好地位高,真沒人敢這麽明目張膽地跟他唱反調。不過盧主事三番兩次膈應人,顧淮之不處理一下,別人還以為顧淮之這個新上任的左侍郎是個軟柿子,人人都能捏一下。於是,下一次盧主事又不在的時候,顧淮之二話不說給他放了假,特別真誠地在盧主事麵前當好人,“盧主事既然事務繁忙處理不過來,便迴家去好好休息一段時間,養足了精神後再來當值豈不更好?”
說完,顧淮之也沒給盧主事開口的機會,當機立斷提拔了一個新主事上來,說是暫代盧主事的位置,等盧主事忙完家中事務後再把事務交給盧主事。
盧主事就是犯了軸,鑽了牛角尖,被顧淮之這麽一壓,他清醒了。然而現在才清醒過來,晚了。顧淮之最煩摸魚打醬油的人,一天到晚正事兒不幹光想著給人添堵,要是上輩子他公司員工這麽幹,顧淮之早就讓他滾迴家吃自己。現在盧主事有官職在身,顧淮之不能讓他吃自己,但能讓他滾迴家別拖自己後腿。
另外,要是休息得太久了,禦史可不是吃幹飯的,怎麽也得參他一本,到時候,盧主事這官職保不保得住還難說。
新官上任三把火,送上門的立威機會,顧淮之沒道理放過。收拾完盧主事後,其他人明顯老實多了,任誰都不敢再小瞧這位年輕得過分的侍郎大人。
顧淮之可算得了個清淨,繼續熟悉自己的職務。首先一條,就是看賬本。
雖然因為馮克己單方麵敵視世家的緣故,顧淮之和馮克己鬧過幾次不愉快。但雙方都不是小心眼的人,掐架歸掐架,該幹的事兒還是得幹得漂漂亮亮。
戶部的賬務尤為繁瑣,除卻各州撥款免稅以及收上來的稅款外,還有官員們的俸祿薪炭並各部辦事需要的款項。比如工部尚書最近又要修河堤,詹事府那邊又交來了宮中封賞用度的條子,數目都不小,看著就讓人心驚肉跳。
顧淮之翻了翻往年的賬目,心下也要讚一聲馮克己辦事嚴謹。這些賬一筆一筆記得清清楚楚,賬本都比以前厚上不少。
不過,賬目清楚歸清楚,但還是太過瑣碎冗雜,無甚條理。顧淮之想著自己以後每天都要跟這樣亂七八糟的數據打交道就覺得頭疼,上輩子誰要是把賬本做成這樣,那會計證怕是花錢買的。顧淮之已然習慣了看各種報表,項目清晰,收入支出一目了然,還十分簡潔明了,重點突出。這會兒立即提筆畫了幾張表格,想了想,又讓人雕了幾份模板,就等著表格印出後改進一下記賬模式。
拿到表格後,顧淮之本想直接讓人以後就按表格填寫,卻又停了一瞬,轉頭去找了馮克己。
嗐,在青州當一把手當久了,習慣了乾坤獨斷,顧淮之都忘記現在幹的是二把手,頂頭還有個上司來著。他想大刀闊斧地搞事情,總不好越過馮克己去。左右馮克己雖對他有意見,但心還是正的,自有一番傲骨,不至於幹出什麽故意給他下絆子的事。
不出顧淮之所料,馮克己見了顧淮之帶來的表格後,略一思索就明白了這表格的用途,連連稱妙,拍案笑道:“這東西不錯,以後可以用來記賬。”
顧淮之點頭,詳細介紹了一番表格,“大人,此物名為表格,日後采買撥款等事,均可用表格記錄。買了哪些東西,撥了多少銀子,都明明白白填上,後麵還有負責人簽字。哪一筆賬出了問題便直接找簽字的人負責,免得有推諉之事。”
踢皮球可是老傳統了,責任到個人,想踢都踢不了。
馮克己大聲叫好,看著顧淮之淡定的神情,很是感慨,“外放六年,你又精進了不少。當年我還覺得我家那小子能跟你比上一比,現在看來,是我想多了。”
不等顧淮之謙虛一番,馮克己又樂道,“不過,也不止那小子一個比不得你,年輕一代中,你一枝獨秀,旁人再出色,也比不過你半分。”
皓月當空,誰還會關注微末的螢火之光呢?
表格確實十分便捷,往常看著就叫人眼暈的賬目在一張張表格的歸整下都讓人神清氣爽。初步在戶部試行後,便得了戶部上下一陣叫好。見狀,馮克己又立即拍板,決定將這表格推行到其他幾部,戶部和每個部門都有往來,畢竟不管是哪個部門,都要花錢的。要花錢,就得跟戶部打交道遞條子。現在戶部有了更高效便捷的表格,再看其他部門遞過來的條子,就是一種煎熬了。
於是,馮克己覺得,還是得跟其他部的尚書談一談。
但這一談,都涉及六部了。這樣的大事兒,私底下決定不合適,隻能讓元熙帝來定奪。
元熙帝倒是沒想到,顧淮之剛去戶部就能搞出這麽大的動靜來,雖然沒如馮克己的意可勁兒給國庫弄銀子,但有了這個表格,便能減輕眾人的工作量,是惠及所有官員的好事兒。尤其是責任到個人的方式,最得元熙帝歡心。每每遇到難事兒,底下人各種踢皮球甩鍋,現在好了,都責任到個人了,看誰還敢繼續甩鍋!
除此之外,元熙帝也十分喜歡表格的簡潔明了。天知道他這個皇帝每天要看多少奏折,就有那麽一幫糟心玩意兒寫的破奏折又臭又長,通篇廢話拍馬屁不說,還十分冗長,重要的事情都散在各處的馬屁中,元熙帝想偷懶跳過幾處都不行。要不是現在得刷名聲,元熙帝真想把那幾個討嫌的東西綁過來打一頓板子。
這會兒看到了表格,元熙帝福至心靈,以後奏折也能這麽幹啊,劃好重點區域,要緊的事兒寫在那一塊,其它的拍馬溜須之語隨便他們往哪兒寫,反正朕可以不看!
幾位尚書也覺得這表格不錯,他們年紀大了,精力不比以往,這表格看著就清爽,省心,十分不錯!
元熙帝同意,幾位尚書也沒意見,推行表格的事兒就這麽定了下來。雖然這東西很好懂,但保險起見,顧淮之還是讓人去各部做了個專業培訓,講解了一番表格的用途以及填寫方式。
有人歡喜有人愁,表格填寫起來確實十分簡潔,但因為責任到了個人,底下檢校等人的任務卻變多了,責任也更重,心中難免有些計較。但元熙帝對表格再三稱讚,他們心中就算不樂意也得憋著。後來發現用了表格後,上司想把鍋往他們頭上甩也甩不成了,這幫人又轉憂為喜,樂嗬嗬地接受了這種方式。
最憋屈的是盧主事,他還等著顧淮之跌個跟頭呢,結果人家轉頭搞了個大新聞,還在元熙帝麵前露了臉,又得了百官的認同,盧主事本就是個氣量小的,愣是把自己給憋病了,倒是又讓人好好嘲笑了一番。
顧淮之六年未迴京,早先的名聲已經有人逐漸忘了。哪怕這幾年青州在京城很火,顧淮之的名字時不時也出現在京城,但其他人總覺得傳言有誇大其詞的地方,並不覺得顧淮之有傳說中的那麽厲害。
結果顧淮之一迴京城,就改變了所有官員的記錄方式,還接連得了元熙帝的誇獎,這就十分讓人眼紅了。心眼小的直接酸成檸檬,心眼大的不當迴事,反而誇上一句不愧是當年冠蓋京城的顧家玉郎,有這樣的本事才對得住他那張完美無瑕的臉。
至於與顧淮之交好的,那自然是毫不客氣地過來敲竹杠,讓顧淮之好好請上一頓。
徐暉去了大理寺,因為斷得一手好案,這幾年升遷也快,現如今已經是大理寺左寺丞,在京中名聲極好。鄭文襄則去了刑部,陸平章馮適等人各有發展,顧淮之迴京之時已經一一見過。
現在顧淮之出了迴風頭,這幫家夥也坐不住了,打著為顧淮之慶祝的名號來顧淮之這兒騙酒來了。
第109章 使臣
多年未見好友,顧淮之心中亦是喜悅,酒水自然備得足足的,徐晰見了立即叫好,毫不見外地要顧淮之再送他幾壇酒讓他帶迴家去慢慢品。聽得一旁的徐暉簡直想把他的頭按進地裏,有這麽個不著調的親哥,徐暉那張本就十分嚴肅的臉,更嚴肅了。
偏偏徐晰還就愛逗徐暉,見狀立即樂了,一副哥倆好的架勢把徐暉按在椅子上,嘴上也沒個把門的,張嘴便是玩笑話,“難得大家有空相聚,做什麽這般嚴肅?這酒你要是不想要,迴頭別來找我討。”
說完,徐晰又看向顧淮之,賣弟弟賣得十分幹脆,“別看他麵上正經,實則搶酒搶得比誰都厲害。早先時候我從你這兒討的酒,一半都進了他的肚子!”
這位坑弟弟也是坑出經驗了,吐槽完後立即往顧淮之身後一躲,避開徐暉的死亡凝視。
顧淮之難得見徐暉情緒起伏這麽大,頗覺有趣。其他人早就笑開了,多年未見的隔閡一掃而空。
除了徐晰外,其他幾人都有官職在身,眾人言談間難免提到朝中之事。提到此事就順便誇一句顧淮之,鄭文襄最會學以致用,覺得表格十分好用後,讓家中管事也學了記錄方法,眼下鄭府記賬方式大變樣,還真輕省了不少。
徐晰聞言,拍著桌子高聲叫好,心中還頗為遺憾,“妙啊,我怎麽沒想到呢,迴頭就讓管事也這麽幹!”
說來說去,將最近京中的大事兒都討論了個遍,最後落到了不久後的外邦來朝之事。
大齊統一天下後,經過這些年的休養生息,頗有幾分盛世之景。往年戰亂,胡王還會趁機過來搶掠一番。而現在元熙帝手下兵精馬壯,胡王根本討不了好,哪怕心裏再憋屈,也在大齊的精兵鐵騎之下認慫了。元熙帝可不是前朝那些軟腳皇帝,碰上胡人就腿軟,聽了胡人犯境就想著賠款議和。
這幾年百姓恢複了元氣,稅收也慢慢上來了,國庫自然跟著豐盈了不少。元熙帝要錢有錢要兵有兵,胡人這時候還跳出來捋虎須,那不就是上趕著找打麽?
元熙帝親自點了十五萬精銳,命福王統兵,將胡人一通爆錘,錘扁了胡王不說,還把他的部落一分為六,現在胡人都亂成了一鍋粥。
胡人那邊老實了,西域那邊的小國也就動了心思。當年西域與漢人相互通商,商路很是繁華。一直到近兩百年,漢人戰亂不斷,胡人趁機搞事情,多次在商道上行劫匪之事。一來二去,兩邊的通商就這麽斷了。
現在胡人元氣大傷,被福王趕出老家重新找聚居地,消息靈通的西域諸國頓時歡欣鼓舞,他們那邊還流傳著中原富庶繁華的故事,對中原的絲綢瓷器與茶糖等東西十分向往。這些東西可都金貴著呢,在他們這兒隻有王族才能用得起。想到那些精美絕倫的器具,西域諸國內心愈發瘙癢,在聽到胡人被大齊幹翻了,這些小國的王族還開了個會商議了一番,最後拍板決定,派使臣去大齊看看,最好能談一談繼續通商的事情。
現在大齊很給力,其他人不敢搞事情,恢複通商後,他們也能過上更舒適的生活。
於是,元熙帝就接到了各國的上表,說是有意派使臣前來京城瞻仰一番大齊的繁華。
這等長臉的事兒,大齊必須答應啊。
在顧淮之迴京之前,鴻臚寺就已經在準備接待使臣等一係列事宜。算算時間,使臣也該進京了。
顧淮之進戶部後專心搞改革,沒仔細去琢磨其他部門的事兒。
現在聽到西域諸國使臣進京的消息,顧淮之心中不由一動,腦中就想到了四個大字:絲綢之路。
通商的好處自是不用多說,錢要流動起來才能刺激經濟,看看現在的青州就知道,刺激經濟發展能對百姓的生活帶來多大的變化。
當年的商路地圖還在,不用再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開通這條商道。這迴使臣進京,走的也是這條商道。若是能繼續和西域通商……
顧淮之隻要一想到其中的利潤,就有點坐不住了。商業是顧淮之的老本行,個中的彎彎繞繞心裏門兒清,可以說隻有他坑別人的份,別人想坑他,沒門。加上顧淮之現在又管著朝廷的錢袋子,怎麽著也得為國庫多拉點銀子進來。一則是促進雙方合作共贏,二則,顧淮之這個戶部侍郎也要刷點功績不是。
另外,顧淮之心裏還有自己的算計,現在的造船技術,根本造不出能橫跨大西洋跑去美洲的船。絲綢之路那邊,當年漢朝的絲綢瓷具可是通過這條路去了羅馬。要是顧淮之沒記錯,羅馬就是後世的意大利,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也是意大利人來著。
不管以後如何,能不能與羅馬保持往來,就說眼下,西域那邊也有不少顧淮之眼饞的好東西,比如夏天必吃的西瓜呀,可以釀葡萄酒的大葡萄啊,說到這裏,顧淮之忍不住又發散思維了,現在葡萄酒好像還沒人釀來著,要是自己釀了出來,單憑那賣相就不知道有多少人捧著銀子排隊等著買,掙得多還不浪費糧食,多好!
作為戶部侍郎,顧淮之真是為國庫操碎了心。
西域諸國的使臣們還不知道大齊官員中有一個自己人,他們一路進了大齊境內,到了涼州府城後,便見識了一樣名為馳道的東西,坐上去後馬跑得飛快,趕路時間瞬間減了一半。他們心中暗自稱奇,便磕磕絆絆向人打聽馳道的事兒。結果不用多說,自然是聽了一耳朵的大齊官員對顧淮之的彩虹屁,順便還向他們科普了一下顧淮之在青州的豐功偉績。
使臣們一聽,覺得這位顧大人真是個做生意的奇才。西域諸國疆土小,不少國家就是靠通商當中間商賺差價,沒大齊那麽多講究,不少官員都是商人出身。因著國王有心同大齊通商,這迴派來的使臣都是精於商道的能幹人,一聽顧淮之的操作就知道這位是商業奇才,覺得自己等人到了京城後,或許可以找這位顧大人談談通商的事兒。
聽說這位顧大人現在正在戶部,就是管錢的,想來也是能說得上話的。
兩百多年沒通商,西域使臣們對漢人王.朝並不是非常了解。
等他們到了京城,見了巍峨的京城,鱗次櫛比的街道和絡繹不絕的行人,心下更為京城的繁華所震撼,覺得自己帶來的禮物可能有點配不上漢人皇帝。
鴻臚寺對這幫西域使臣還挺客氣,提前準備好了通曉西域語言的官員在其中作為翻譯,一方有意展現天家氣度,一方特地過來拍馬屁,雙方一拍即合,配合得十分精妙。鴻臚寺一提到元熙帝,使臣就特別上道開始誇個不停,“皇帝陛下英明神武,趕走了作亂的胡人,我等小國心馳神往,特來向陛下道謝臣服。”
得,啥都沒說呢,人家就主動表示要臣服了。鴻臚寺官員心裏挺不得勁兒,覺得還沒完全發揮出自己的水平。不過官員們心裏也是高興的,這迴來了十多個國家的使臣,完全就是大齊威震寰宇,引得四方來賀。他們再和禮部商量商量,把場麵弄大一點,史官那邊也好吹一波“萬國來朝”不是?這可是大大在元熙帝麵前露臉的事兒,危險係數極低。使臣們在鴻臚寺官員的眼中已經自動變成了行走的功績,就等著陛下的賞賜了。
卻不知道西域那邊國家眾多,有的國家領地就那麽一座城,還不如大齊的一個府城大,所以國王一抓一大把,臣服不臣服的也無所謂,隻要能帶來利益就行。換句話說就是,誰有錢誰是爹。
鴻臚寺官員正聽使臣的彩虹屁聽得高興呢,心裏還誇使臣們上道,結果就聽使臣吹完元熙帝的彩虹屁後,話鋒一轉問他們,“我們一路走來,聽聞戶部有個顧大人,治理百姓十分厲害,也很會做生意,不知道我們有不有機會見見他?”
鴻臚寺官員差點沒穩住臉上的笑容,咋滴,是我們鴻臚寺沒招待好你們還是怎麽迴事,幹嘛一張嘴就問戶部的人呢?問就問吧,瞧瞧你們說的,這是人話嗎?人家顧大人堂堂世家子弟,被你們說很會做生意,你們這是誇他還是罵他呢?
鴻臚寺官員覺得自己遇到了一群憨貨,想到要是這幫憨憨在元熙帝麵前也這麽不會說話……那畫麵太美,鴻臚寺官員想想就是一頭冷汗,趕緊給這幫土鱉普及了一下大齊的常識。
使臣們還奇怪呢,原來誇一個人會做生意還是侮辱人的話?但是那位顧大人,是真的很會做生意啊。這年頭兒,說實話都不行了?
被使臣們惦記著的顧淮之冷不丁打了個噴嚏,暗自琢磨,使臣們應該已經在鴻臚寺安置下來了吧,自己要不要找個理由去見見他們套套話呢?
第110章 通商
顧玄心裏倒是暗爽,淮兒優秀吧?我孫子!還是我一手教出來的!
兩位尚書再怎麽搶人,顧淮之已經進京,任命就不能再耽擱。
元熙帝特地召顧淮之進宮,仔細問了他青州的情況。
顧淮之沒興趣誇大自己,敘述重點全放在青州官員如何上下一心為民服務,百姓們又如何積極配合。殿內站著的太監宮女都聽得感動了,哎喲這是什麽感天動地的官民情,青州那地方,山好水好人更好啊!
元熙帝聽了便笑,右手虛指顧淮之,搖頭笑道:“你啊,六年不見也開始耍滑頭。那青州要真是你說的那麽好,之前曆任刺史也不至於毫無建樹。聽說你迴京時,百姓給你送了萬民傘,怎麽不帶來給朕看看?”
提到這個,顧淮之就有點心虛,忍不住道:“臣隻是做了分內之事,百姓的萬民傘,臣受之有愧。”
在其位謀其政。顧淮之身為青州刺史,本就該治理好青州百姓,不料竟然會收到這樣一份大禮,心中既驚又喜,這樣的一份凝聚了整個青州百姓最赤誠情感的厚禮,顧淮之不想把它用來當做給自己加砝碼的工具。
元熙帝最喜歡顧淮之這樣實幹的性子,親題了一塊匾送給顧府,上書“風光霽月”四個字,羨煞一眾官員。
顧淮之的任命也隨之下來,戶部左侍郎,正三品,滿京為之側目?
雖說許多人已經有心理準備,但顧淮之的任命下來後,不少人當即便倒抽一口冷氣,這可是正三品啊,現在正三品上坐著的,哪個不是過了天命之年?顧淮之這個年紀便躋身高位,便是同為世家子,也有不少人心中泛酸。寒門子弟就更不用提了,本來雙方就互相看不過眼,顧淮之作為世家子年輕一代的代表,更是拉足了寒門官員的仇恨。
更氣人的是,酸歸酸,他們還沒辦法挑刺兒。顧淮之的功績擺在那兒呢,人家花六年時間就把一個原本破敗的青州打造成了有名的經濟強州,連帶著周圍的州都跟著起飛喝湯,誰要不服,先達到顧淮之這一高度再嗶嗶。
這任命下來後,顧淮之還有點小鬱悶。戶部左侍郎的位置當然好,實權部門的二把手,大權在握,多威風。唯一不好的就是,頂頭上司是馮克己,顧淮之當年懟了他好幾迴來著。現在又到他手底下,就算馮克己不是個小心眼的人,兩人見麵也略有點尷尬,畢竟當年馮克己單方麵挑釁卻被顧淮之快狠準地抽了迴去,在顧淮之這裏碰了好幾迴釘子,還差點崩了牙,直接被顧淮之一個晚輩指著鼻子說他不如寒門代表徐季陵。顧淮之想想都替馮克己尷尬。
馮克己還真不尷尬,覺得尷尬他就不會這麽火急火燎地搶人了。元熙帝登基以來國庫開銷太大,輕徭薄賦稅收變少,還有鎮壓流民叛軍,軍隊就是個吞金獸,還有各種官員的賞賜花銷,馮克己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隻能讓國庫不那麽寒酸。現在顧淮之冒了頭,馮克己很滿意:很好,你小子是個人才,趕緊來戶部發光發熱吧!
第108章 出風頭
戶部作為大齊的錢袋子,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為是實權部門,油又水足,能成功在裏頭站穩腳跟的,要麽就是後台很硬,要麽就是自身實力十分強大。總而言之,沒一個省油的燈。
顧淮之這個新上任的戶部侍郎,背景雄厚,自身實力也非常能打,戶部都是一幫人精,明白這位新上任的左侍郎並不是隨意拿捏的軟柿子,對顧淮之倒很是客氣。就是吧,有點客氣得過頭了。
也難怪各主事們心裏有想法,前任左侍郎因貪墨被抄了家,這位置空出來後,戶部多少資曆深厚的主事盯著呢,暗中謀劃了不知道多久,互相下絆子的事兒也沒少幹。結果啪嘰一下,直接來了個空降,大夥兒白忙活了,主事們心裏能不氣麽。
尤其是盧主事,資曆比前任侍郎還深,被那位壓了一頭,心中已經十分不滿,好不容易熬到前任侍郎滾蛋,本以為他的機會來了,卻又來了個更年輕的顧淮之。看著顧淮之年輕英俊的麵龐,再想想自己鬢邊的白發,盧主事那顆心喲,就跟泡在酸水裏似的,嘴裏都是苦味兒。
正巧,馮克己還把盧管事分給顧淮之管,那就更紮盧管事的心了。理智上明白跟顧淮之對上沒好處,但這人吧,一旦憋屈得久了,就容易昏頭。盧主事也沒想著把顧淮之弄下來,就是單純地看顧淮之不痛快,每天摸魚,還想攛掇著其他同僚跟他一起孤立顧淮之。
這點小動作自然瞞不過顧淮之的眼,每次顧淮之有事叫盧主事,這人必然有事不在,幾次下來,顧淮之也知道自己這是碰上刺兒頭了。別說,顧淮之心裏還覺得挺新鮮,這輩子他一直順風順水,出身好地位高,真沒人敢這麽明目張膽地跟他唱反調。不過盧主事三番兩次膈應人,顧淮之不處理一下,別人還以為顧淮之這個新上任的左侍郎是個軟柿子,人人都能捏一下。於是,下一次盧主事又不在的時候,顧淮之二話不說給他放了假,特別真誠地在盧主事麵前當好人,“盧主事既然事務繁忙處理不過來,便迴家去好好休息一段時間,養足了精神後再來當值豈不更好?”
說完,顧淮之也沒給盧主事開口的機會,當機立斷提拔了一個新主事上來,說是暫代盧主事的位置,等盧主事忙完家中事務後再把事務交給盧主事。
盧主事就是犯了軸,鑽了牛角尖,被顧淮之這麽一壓,他清醒了。然而現在才清醒過來,晚了。顧淮之最煩摸魚打醬油的人,一天到晚正事兒不幹光想著給人添堵,要是上輩子他公司員工這麽幹,顧淮之早就讓他滾迴家吃自己。現在盧主事有官職在身,顧淮之不能讓他吃自己,但能讓他滾迴家別拖自己後腿。
另外,要是休息得太久了,禦史可不是吃幹飯的,怎麽也得參他一本,到時候,盧主事這官職保不保得住還難說。
新官上任三把火,送上門的立威機會,顧淮之沒道理放過。收拾完盧主事後,其他人明顯老實多了,任誰都不敢再小瞧這位年輕得過分的侍郎大人。
顧淮之可算得了個清淨,繼續熟悉自己的職務。首先一條,就是看賬本。
雖然因為馮克己單方麵敵視世家的緣故,顧淮之和馮克己鬧過幾次不愉快。但雙方都不是小心眼的人,掐架歸掐架,該幹的事兒還是得幹得漂漂亮亮。
戶部的賬務尤為繁瑣,除卻各州撥款免稅以及收上來的稅款外,還有官員們的俸祿薪炭並各部辦事需要的款項。比如工部尚書最近又要修河堤,詹事府那邊又交來了宮中封賞用度的條子,數目都不小,看著就讓人心驚肉跳。
顧淮之翻了翻往年的賬目,心下也要讚一聲馮克己辦事嚴謹。這些賬一筆一筆記得清清楚楚,賬本都比以前厚上不少。
不過,賬目清楚歸清楚,但還是太過瑣碎冗雜,無甚條理。顧淮之想著自己以後每天都要跟這樣亂七八糟的數據打交道就覺得頭疼,上輩子誰要是把賬本做成這樣,那會計證怕是花錢買的。顧淮之已然習慣了看各種報表,項目清晰,收入支出一目了然,還十分簡潔明了,重點突出。這會兒立即提筆畫了幾張表格,想了想,又讓人雕了幾份模板,就等著表格印出後改進一下記賬模式。
拿到表格後,顧淮之本想直接讓人以後就按表格填寫,卻又停了一瞬,轉頭去找了馮克己。
嗐,在青州當一把手當久了,習慣了乾坤獨斷,顧淮之都忘記現在幹的是二把手,頂頭還有個上司來著。他想大刀闊斧地搞事情,總不好越過馮克己去。左右馮克己雖對他有意見,但心還是正的,自有一番傲骨,不至於幹出什麽故意給他下絆子的事。
不出顧淮之所料,馮克己見了顧淮之帶來的表格後,略一思索就明白了這表格的用途,連連稱妙,拍案笑道:“這東西不錯,以後可以用來記賬。”
顧淮之點頭,詳細介紹了一番表格,“大人,此物名為表格,日後采買撥款等事,均可用表格記錄。買了哪些東西,撥了多少銀子,都明明白白填上,後麵還有負責人簽字。哪一筆賬出了問題便直接找簽字的人負責,免得有推諉之事。”
踢皮球可是老傳統了,責任到個人,想踢都踢不了。
馮克己大聲叫好,看著顧淮之淡定的神情,很是感慨,“外放六年,你又精進了不少。當年我還覺得我家那小子能跟你比上一比,現在看來,是我想多了。”
不等顧淮之謙虛一番,馮克己又樂道,“不過,也不止那小子一個比不得你,年輕一代中,你一枝獨秀,旁人再出色,也比不過你半分。”
皓月當空,誰還會關注微末的螢火之光呢?
表格確實十分便捷,往常看著就叫人眼暈的賬目在一張張表格的歸整下都讓人神清氣爽。初步在戶部試行後,便得了戶部上下一陣叫好。見狀,馮克己又立即拍板,決定將這表格推行到其他幾部,戶部和每個部門都有往來,畢竟不管是哪個部門,都要花錢的。要花錢,就得跟戶部打交道遞條子。現在戶部有了更高效便捷的表格,再看其他部門遞過來的條子,就是一種煎熬了。
於是,馮克己覺得,還是得跟其他部的尚書談一談。
但這一談,都涉及六部了。這樣的大事兒,私底下決定不合適,隻能讓元熙帝來定奪。
元熙帝倒是沒想到,顧淮之剛去戶部就能搞出這麽大的動靜來,雖然沒如馮克己的意可勁兒給國庫弄銀子,但有了這個表格,便能減輕眾人的工作量,是惠及所有官員的好事兒。尤其是責任到個人的方式,最得元熙帝歡心。每每遇到難事兒,底下人各種踢皮球甩鍋,現在好了,都責任到個人了,看誰還敢繼續甩鍋!
除此之外,元熙帝也十分喜歡表格的簡潔明了。天知道他這個皇帝每天要看多少奏折,就有那麽一幫糟心玩意兒寫的破奏折又臭又長,通篇廢話拍馬屁不說,還十分冗長,重要的事情都散在各處的馬屁中,元熙帝想偷懶跳過幾處都不行。要不是現在得刷名聲,元熙帝真想把那幾個討嫌的東西綁過來打一頓板子。
這會兒看到了表格,元熙帝福至心靈,以後奏折也能這麽幹啊,劃好重點區域,要緊的事兒寫在那一塊,其它的拍馬溜須之語隨便他們往哪兒寫,反正朕可以不看!
幾位尚書也覺得這表格不錯,他們年紀大了,精力不比以往,這表格看著就清爽,省心,十分不錯!
元熙帝同意,幾位尚書也沒意見,推行表格的事兒就這麽定了下來。雖然這東西很好懂,但保險起見,顧淮之還是讓人去各部做了個專業培訓,講解了一番表格的用途以及填寫方式。
有人歡喜有人愁,表格填寫起來確實十分簡潔,但因為責任到了個人,底下檢校等人的任務卻變多了,責任也更重,心中難免有些計較。但元熙帝對表格再三稱讚,他們心中就算不樂意也得憋著。後來發現用了表格後,上司想把鍋往他們頭上甩也甩不成了,這幫人又轉憂為喜,樂嗬嗬地接受了這種方式。
最憋屈的是盧主事,他還等著顧淮之跌個跟頭呢,結果人家轉頭搞了個大新聞,還在元熙帝麵前露了臉,又得了百官的認同,盧主事本就是個氣量小的,愣是把自己給憋病了,倒是又讓人好好嘲笑了一番。
顧淮之六年未迴京,早先的名聲已經有人逐漸忘了。哪怕這幾年青州在京城很火,顧淮之的名字時不時也出現在京城,但其他人總覺得傳言有誇大其詞的地方,並不覺得顧淮之有傳說中的那麽厲害。
結果顧淮之一迴京城,就改變了所有官員的記錄方式,還接連得了元熙帝的誇獎,這就十分讓人眼紅了。心眼小的直接酸成檸檬,心眼大的不當迴事,反而誇上一句不愧是當年冠蓋京城的顧家玉郎,有這樣的本事才對得住他那張完美無瑕的臉。
至於與顧淮之交好的,那自然是毫不客氣地過來敲竹杠,讓顧淮之好好請上一頓。
徐暉去了大理寺,因為斷得一手好案,這幾年升遷也快,現如今已經是大理寺左寺丞,在京中名聲極好。鄭文襄則去了刑部,陸平章馮適等人各有發展,顧淮之迴京之時已經一一見過。
現在顧淮之出了迴風頭,這幫家夥也坐不住了,打著為顧淮之慶祝的名號來顧淮之這兒騙酒來了。
第109章 使臣
多年未見好友,顧淮之心中亦是喜悅,酒水自然備得足足的,徐晰見了立即叫好,毫不見外地要顧淮之再送他幾壇酒讓他帶迴家去慢慢品。聽得一旁的徐暉簡直想把他的頭按進地裏,有這麽個不著調的親哥,徐暉那張本就十分嚴肅的臉,更嚴肅了。
偏偏徐晰還就愛逗徐暉,見狀立即樂了,一副哥倆好的架勢把徐暉按在椅子上,嘴上也沒個把門的,張嘴便是玩笑話,“難得大家有空相聚,做什麽這般嚴肅?這酒你要是不想要,迴頭別來找我討。”
說完,徐晰又看向顧淮之,賣弟弟賣得十分幹脆,“別看他麵上正經,實則搶酒搶得比誰都厲害。早先時候我從你這兒討的酒,一半都進了他的肚子!”
這位坑弟弟也是坑出經驗了,吐槽完後立即往顧淮之身後一躲,避開徐暉的死亡凝視。
顧淮之難得見徐暉情緒起伏這麽大,頗覺有趣。其他人早就笑開了,多年未見的隔閡一掃而空。
除了徐晰外,其他幾人都有官職在身,眾人言談間難免提到朝中之事。提到此事就順便誇一句顧淮之,鄭文襄最會學以致用,覺得表格十分好用後,讓家中管事也學了記錄方法,眼下鄭府記賬方式大變樣,還真輕省了不少。
徐晰聞言,拍著桌子高聲叫好,心中還頗為遺憾,“妙啊,我怎麽沒想到呢,迴頭就讓管事也這麽幹!”
說來說去,將最近京中的大事兒都討論了個遍,最後落到了不久後的外邦來朝之事。
大齊統一天下後,經過這些年的休養生息,頗有幾分盛世之景。往年戰亂,胡王還會趁機過來搶掠一番。而現在元熙帝手下兵精馬壯,胡王根本討不了好,哪怕心裏再憋屈,也在大齊的精兵鐵騎之下認慫了。元熙帝可不是前朝那些軟腳皇帝,碰上胡人就腿軟,聽了胡人犯境就想著賠款議和。
這幾年百姓恢複了元氣,稅收也慢慢上來了,國庫自然跟著豐盈了不少。元熙帝要錢有錢要兵有兵,胡人這時候還跳出來捋虎須,那不就是上趕著找打麽?
元熙帝親自點了十五萬精銳,命福王統兵,將胡人一通爆錘,錘扁了胡王不說,還把他的部落一分為六,現在胡人都亂成了一鍋粥。
胡人那邊老實了,西域那邊的小國也就動了心思。當年西域與漢人相互通商,商路很是繁華。一直到近兩百年,漢人戰亂不斷,胡人趁機搞事情,多次在商道上行劫匪之事。一來二去,兩邊的通商就這麽斷了。
現在胡人元氣大傷,被福王趕出老家重新找聚居地,消息靈通的西域諸國頓時歡欣鼓舞,他們那邊還流傳著中原富庶繁華的故事,對中原的絲綢瓷器與茶糖等東西十分向往。這些東西可都金貴著呢,在他們這兒隻有王族才能用得起。想到那些精美絕倫的器具,西域諸國內心愈發瘙癢,在聽到胡人被大齊幹翻了,這些小國的王族還開了個會商議了一番,最後拍板決定,派使臣去大齊看看,最好能談一談繼續通商的事情。
現在大齊很給力,其他人不敢搞事情,恢複通商後,他們也能過上更舒適的生活。
於是,元熙帝就接到了各國的上表,說是有意派使臣前來京城瞻仰一番大齊的繁華。
這等長臉的事兒,大齊必須答應啊。
在顧淮之迴京之前,鴻臚寺就已經在準備接待使臣等一係列事宜。算算時間,使臣也該進京了。
顧淮之進戶部後專心搞改革,沒仔細去琢磨其他部門的事兒。
現在聽到西域諸國使臣進京的消息,顧淮之心中不由一動,腦中就想到了四個大字:絲綢之路。
通商的好處自是不用多說,錢要流動起來才能刺激經濟,看看現在的青州就知道,刺激經濟發展能對百姓的生活帶來多大的變化。
當年的商路地圖還在,不用再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開通這條商道。這迴使臣進京,走的也是這條商道。若是能繼續和西域通商……
顧淮之隻要一想到其中的利潤,就有點坐不住了。商業是顧淮之的老本行,個中的彎彎繞繞心裏門兒清,可以說隻有他坑別人的份,別人想坑他,沒門。加上顧淮之現在又管著朝廷的錢袋子,怎麽著也得為國庫多拉點銀子進來。一則是促進雙方合作共贏,二則,顧淮之這個戶部侍郎也要刷點功績不是。
另外,顧淮之心裏還有自己的算計,現在的造船技術,根本造不出能橫跨大西洋跑去美洲的船。絲綢之路那邊,當年漢朝的絲綢瓷具可是通過這條路去了羅馬。要是顧淮之沒記錯,羅馬就是後世的意大利,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也是意大利人來著。
不管以後如何,能不能與羅馬保持往來,就說眼下,西域那邊也有不少顧淮之眼饞的好東西,比如夏天必吃的西瓜呀,可以釀葡萄酒的大葡萄啊,說到這裏,顧淮之忍不住又發散思維了,現在葡萄酒好像還沒人釀來著,要是自己釀了出來,單憑那賣相就不知道有多少人捧著銀子排隊等著買,掙得多還不浪費糧食,多好!
作為戶部侍郎,顧淮之真是為國庫操碎了心。
西域諸國的使臣們還不知道大齊官員中有一個自己人,他們一路進了大齊境內,到了涼州府城後,便見識了一樣名為馳道的東西,坐上去後馬跑得飛快,趕路時間瞬間減了一半。他們心中暗自稱奇,便磕磕絆絆向人打聽馳道的事兒。結果不用多說,自然是聽了一耳朵的大齊官員對顧淮之的彩虹屁,順便還向他們科普了一下顧淮之在青州的豐功偉績。
使臣們一聽,覺得這位顧大人真是個做生意的奇才。西域諸國疆土小,不少國家就是靠通商當中間商賺差價,沒大齊那麽多講究,不少官員都是商人出身。因著國王有心同大齊通商,這迴派來的使臣都是精於商道的能幹人,一聽顧淮之的操作就知道這位是商業奇才,覺得自己等人到了京城後,或許可以找這位顧大人談談通商的事兒。
聽說這位顧大人現在正在戶部,就是管錢的,想來也是能說得上話的。
兩百多年沒通商,西域使臣們對漢人王.朝並不是非常了解。
等他們到了京城,見了巍峨的京城,鱗次櫛比的街道和絡繹不絕的行人,心下更為京城的繁華所震撼,覺得自己帶來的禮物可能有點配不上漢人皇帝。
鴻臚寺對這幫西域使臣還挺客氣,提前準備好了通曉西域語言的官員在其中作為翻譯,一方有意展現天家氣度,一方特地過來拍馬屁,雙方一拍即合,配合得十分精妙。鴻臚寺一提到元熙帝,使臣就特別上道開始誇個不停,“皇帝陛下英明神武,趕走了作亂的胡人,我等小國心馳神往,特來向陛下道謝臣服。”
得,啥都沒說呢,人家就主動表示要臣服了。鴻臚寺官員心裏挺不得勁兒,覺得還沒完全發揮出自己的水平。不過官員們心裏也是高興的,這迴來了十多個國家的使臣,完全就是大齊威震寰宇,引得四方來賀。他們再和禮部商量商量,把場麵弄大一點,史官那邊也好吹一波“萬國來朝”不是?這可是大大在元熙帝麵前露臉的事兒,危險係數極低。使臣們在鴻臚寺官員的眼中已經自動變成了行走的功績,就等著陛下的賞賜了。
卻不知道西域那邊國家眾多,有的國家領地就那麽一座城,還不如大齊的一個府城大,所以國王一抓一大把,臣服不臣服的也無所謂,隻要能帶來利益就行。換句話說就是,誰有錢誰是爹。
鴻臚寺官員正聽使臣的彩虹屁聽得高興呢,心裏還誇使臣們上道,結果就聽使臣吹完元熙帝的彩虹屁後,話鋒一轉問他們,“我們一路走來,聽聞戶部有個顧大人,治理百姓十分厲害,也很會做生意,不知道我們有不有機會見見他?”
鴻臚寺官員差點沒穩住臉上的笑容,咋滴,是我們鴻臚寺沒招待好你們還是怎麽迴事,幹嘛一張嘴就問戶部的人呢?問就問吧,瞧瞧你們說的,這是人話嗎?人家顧大人堂堂世家子弟,被你們說很會做生意,你們這是誇他還是罵他呢?
鴻臚寺官員覺得自己遇到了一群憨貨,想到要是這幫憨憨在元熙帝麵前也這麽不會說話……那畫麵太美,鴻臚寺官員想想就是一頭冷汗,趕緊給這幫土鱉普及了一下大齊的常識。
使臣們還奇怪呢,原來誇一個人會做生意還是侮辱人的話?但是那位顧大人,是真的很會做生意啊。這年頭兒,說實話都不行了?
被使臣們惦記著的顧淮之冷不丁打了個噴嚏,暗自琢磨,使臣們應該已經在鴻臚寺安置下來了吧,自己要不要找個理由去見見他們套套話呢?
第110章 通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