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說這話的人是顧淮之,烏日厲是真的要揍人了。先提出來話頭吊人胃口的是你,現在說出來玩耍不談公事的也是你,你咋那麽能呢?
殊不知顧淮之這是真的為他好,不然的話,忽悠他下山的話一說出口,烏日厲怕是過不好這個元宵。
街上的百姓認出來了顧淮之,這兩年顧淮之有事沒事就往基層跑,各個縣的鄉村他都走遍了,府城是他的大本營,顧淮之不可能不去走訪一番。他那張臉極具辨識度,畢竟顏值高到這份上的男子真心不多,見過他一次之後就絕對不可能忘記。加上顧淮之的親民路線,可以說,顧淮之應該是這幾百年來,康郡百姓碰到的第一個如此接地氣的大官了。所以顧淮之在民間的口碑十分好,康郡百姓一提起顧府君,那都要豎起大拇指,嘴裏說上幾句好話的。若是有那等混人敢說顧淮之的不是,那可是要被憤怒的百姓噴上一頓的。
顧淮之一路走來,便有百姓不停地向他道謝。更有擺攤的小販激動地抱了一堆攤子上的東西往顧淮之身邊的部曲懷裏放,一個個熱情得不得了,都說感謝府君給我們帶來了這麽好的生活,家裏沒什麽好東西,隻能送這些不值錢的東西給府君,還請府君不要嫌棄。
顧淮之怎麽可能收他們的東西?下鄉實地考察過的顧淮之非常清楚這年頭兒的老百姓有多麽不容易。這點他們嘴裏不值錢的東西,指不定就是一家人的指望,就盼著把它們賣了換錢,計劃計劃明年一家人的嚼用呢。
烏日厲在一旁看得若有所思,暗自思忖道,這應該就是山下人說的“民心所向”,山下人這樣的熱情,倒是從未見過。
顧燮還是頭一迴見著這麽熱鬧的情景,看什麽都覺得有趣。碰上賣麵具的,自己也興奮地買了張小猴子的麵具帶著,還吵著要吃糖葫蘆,拿到了糖葫蘆後又被不遠處的打火花表演吸引了,隻覺得自己的眼睛都不夠用了,呆了片刻,這才興奮地衝著顧淮之和徐清漪大喊,“爹,娘,火花!好厲害!”
那表演打火花的人正是山民,烏日厲見了,嘴角向上翹出一個得意的弧度,滿意地點頭道:“不愧是我們山上的漢子,沒給我丟臉!”
顧燮鬧著要去那邊看看,顧淮之見他在奶娘懷裏手舞足蹈,生怕他一個激動就從奶娘懷裏滑下來,索性伸手將他提進自己的懷裏。見周圍不少人都讓孩子坐在自己的肩上,顧淮之也有樣學樣,將小家夥舉上自己的肩。
顧燮小朋友還是第一次坐在親爹肩膀上,高興地揮著手大喊道:“爹爹真好!我們去火花。”
烏日厲在一旁看了許久,覺得自己愈發看不透這個新來的郡守。看他的行事作風,端的稱得上一句愛民如子,對親兒子就更不用說,大庭廣眾之下一點大官包袱都沒有,二話不說就把兒子騎自己肩膀上了。烏日厲覺得這動作沒什麽,但迴想起以前康郡的那些官員,一個個張嘴閉嘴都是一些雲裏霧裏的廢話不說,還特講究什麽抱孫不抱子。別說讓他們在眾目睽睽之下讓兒子騎肩了,就連稍微抱一下兒子都是不肯的。顧淮之的出現,真是打破了烏日厲以往對山下官員的印象。
但讓烏日厲費解的是,明明顧淮之一直表現得很無害,但烏日厲卻總覺得顧淮之是個十分危險的人物。
烏日厲素來相信自己的直覺,這種猛獸般的直覺曾經救過他無數次,但這一次,烏日厲自己都忍不住要懷疑是不是他的直覺出錯了。眼前這個人,有悲天憫人的仁善之心,能對老百姓的苦難感同身受,看起來也不像是十分能打的樣子。再看看現在抱著兒子樂嗬嗬看表演的顧淮之,怎麽看都不像是危險人物,烏日厲覺得,自己大概是快老了吧,直覺不管用了。
然而等到過完元宵節,顧淮之鄭重邀請烏日厲下山商討要事那天,怒火高漲的烏日厲陡然反應過來,顧淮之這家夥,雖然不能打,但他腦子聰明,光用嘴皮子不用武力就能誘出他人心中的魔鬼。
這是一個比大巫更可怕的蠱惑人心的高手!
聽到顧淮之說出讓他帶著族人下山的建議,烏日厲第一反應就是把手往腰間放,下意識地想拔刀把眼前這個胡說八道的王八蛋給剁了。然而一摸卻摸了個空,氣暈頭的烏日厲這才想起來,自己和顧淮之碰麵時,都會取下腰間的彎刀。真是失策,今天就不該把刀取下來!
然而顧淮之這個魔鬼還在繼續蠱惑他,“即便這兩年山民的生活有所改善,但和山下的日子比起來,還是差得很遠。我一直都說,要想富先修路。然而山中修路艱難,又有蛇蟲猛獸,並非落腳的好地方。眼下朝廷鼓勵百姓開墾荒地,隻要你們下山自願入朝廷編戶,我便能做主,康郡百姓能分到多少地,你們一樣能分到。另外,你們族裏的祭祀信仰,我一概不插手。”
求同存異,尊重少民同胞的風俗嘛,顧淮之十分懂。
不得不說,烏日厲有一瞬十分心動,誰不知道山下的日子好過呢,他們吃的穿的用的都比山民好太多了。要不是打不過山下人,烏日厲也想帶著族人下山來著。但山下人看他們就跟看未開化的野人似的,眼中全是明晃晃的鄙視。烏日厲又不是受虐狂,被人瞧不起還硬要往人眼前湊。別看這位年輕的郡守說得好聽,到時候山民下了山,真要同山下人發生了什麽爭執,他難道真的會站在山民這邊嗎?
雙方的文化差異太大了,一個不慎就得生出事端。就連律法都不一樣,山民遵循的是山上頭領為王的那套,對山下各種禮儀法度都不懂,山下人又狡猾,萬一山民被騙了怎麽辦?山裏規矩可是直接決鬥生死不論,山下能這麽幹?
最重要的是,在山上,烏日厲就是整個部落的王,說句僭越的話,地位跟元熙帝沒區別。要是下了山,還得聽朝廷的,多憋屈。
烏日厲多驕傲的一個人啊,哪怕顧淮之把下山的好處吹上天了,烏日厲還是堅定地扛住了顧淮之的糖衣炮彈攻擊。
不過顧淮之也不是省油的燈,上輩子什麽難纏的客戶沒見過。顧爹當初把顧淮之踹去做了兩年乙方,碰上的各類難搞的甲方簡直數不勝數。跟那些奇葩甲方來,烏日厲這個一是一二是二的爽利暴脾氣都可愛多了。
等到烏日厲的怒火慢慢熄下來,顧淮之這才放了大招,仔細向烏日厲分析,“陛下即位不久,天下初定,各路叛軍也一一被收服。但還差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此時你若主動上表歸付朝廷,陛下肯定不吝賜給你諸多賞賜,以你的身份,應當能封侯。”
然而自覺賺了銀子的烏日厲並不被這些重賞所迷惑,賞賜雖重要,骨氣不能丟!
顧淮之歎了口氣,把話說得更直白,“你應當聽過一句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以往你們的先祖也是要向山下朝廷俯首稱臣的,你不過是跟著先祖的步伐做同樣的事擦了。沒什麽丟人不丟人的。另外,若是你們在山下待得不順心,再跑迴山上去,朝廷也不會浪費兵力進深山。這事兒你們先祖也沒少幹,反正在深山老林中,精銳之師碰上你們都得頭疼,又沒什麽好處,朝廷也不耐煩浪費人力和財力。”
烏日厲正想拍桌子吼上一句你這是看不起誰呢?腦海中猛然靈光一閃,驀地反應過來:對啊,我可以先向朝廷稱臣,當朝廷立起來的牌坊,把好處拿了再說。要是山下人背信棄義,大不了又迴山上去!
顧淮之見烏日厲神色有所動搖,顯然是聽了進去自己的話,開始仔細考慮下山的問題。念及此,顧淮之心中也忍不住感歎,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可算是快把這隻青蛙給煮熟了。至於上山?嘿嘿,想多了,山下日子這麽好,誰還惦記著迴去過挨餓受凍擔驚受怕的苦日子啊。
明晃晃的陽謀,你能拒絕得了嗎?
最終,烏日厲還是點個頭。顧淮之將此事告知了陳刺史,由陳刺史上奏元熙帝,康郡山民頭領烏日厲感念聖恩,願帶山民下山,謹遵聖人教化,以報浩蕩皇恩。
這是元熙帝登基以來第一個不需要動兵就主動臣服的山民部落,這等大事,必要記載史書之中,彰顯帝王雄才大略。
以一己之力勸說烏日厲下山的顧淮之,自然又在元熙帝心中加深了國之棟梁的形象,履曆中又添了一筆奪目的功績。
第104章 晉升
烏日厲答應下山這年,正好是顧淮之在康郡待的第三年。官員三年一考評,顧淮之這三年在康郡幹出的成果眾所皆知,發展了當地的經濟不說,還把難搞的山民也勸下山主動向元熙帝遞了臣服表。這麽一樁一樁的事數過來,顧淮之這三年也稱得上一句功績累累。再加上一個正任吏部尚書掌百官銓選的顧玄,幾乎所有人都認定顧淮之今年考評過後便能迴京,而後一路青雲直上,拜相不過是早晚的事。
然而讓人驚訝的是,顧淮之竟然決定繼續留下來。主要是康郡這邊的旅遊業也才剛起步,了解其中道理的官員真不多。要是隨便換了個什麽也不懂的郡守過來,那顧淮之這三年的努力怕是要泡湯。
再說了,還有烏日厲呢。別看這家夥在顧淮之麵前挺客氣,當初這位可是在陳刺史麵前都敢動刀子的狠角色。烏日厲剛剛帶著族人下山,顧淮之要是迴了京,碰上一個不太看得起山民的郡守過來,一個不注意就能點燃烏日厲那個暴脾氣,到時候烏日厲一怒之下跟朝廷翻臉又帶著族人迴山上了怎麽辦?這麽多的勞動力,多大的價值啊。
說到底,顧淮之還是放心不下康郡,並把自己的想法寫信告知了顧玄。
顧玄當即表示明白,轉頭就跑去找元熙帝聊天。兩人家長裏短一通瞎聊,話題自然而然就聊到了顧淮之頭上。
元熙帝哪能忘記顧淮之這個大功臣,立即問顧玄,“今年的官員考評,阿淮必得評上優等。你可不能因為彰顯自己的公平公正就委屈了他!”
說完,元熙帝還在那兒嘀咕呢,“按他的功績,今年必能迴京。再曆練幾年,那就是一個儲相。”
顧玄捋了捋胡子,歎了口氣道:“不瞞陛下,這小子前些日子給微臣來了信,說是不大放心康郡,想在那邊多待三年。”
沒等元熙帝開口,顧玄又繼續補充道:“說來也是那小子實誠,生怕這會兒急著進京,怠慢了陛下新封的永順侯,也想再多為康郡老百姓做點實事,再多吃點苦,曆練三年後,才不辜負陛下對他的一片提拔之心。”
元熙帝頓時感動了,多好的臣子啊!急朕之所急,憂朕之所憂,這才是大臣們的典範!
康郡那地兒元熙帝年輕時也去過,對那兒的印象除了艱苦兩個字就沒別的。哪怕這三年顧淮之把康郡建設得大變樣,元熙帝畢竟也沒再親自去看過,印象中那地方還是一山溝溝。
顧淮之一個打小就養尊處優的貴公子,心甘情願地待在那山溝溝受苦,這不是忠君愛國是什麽?
換成其他人,元熙帝可能沒那麽大的感觸。但元熙帝也算是看著顧淮之長大的,對顧淮之有著類似“自家孩子”濾鏡的天然好感,再加上顧淮之本人也十分爭氣,所以顧玄這麽一說,效果出奇得好。
好到什麽程度呢?
元熙帝感動完後大手一揮,直接給顧淮之升了官。你說你舍不得康郡百姓,但你立下那麽多的功勞,你要是還在原地踏步,那這次考評,就沒有官員能夠晉升啦!於是,顧淮之就搖身一變,從康郡郡守直升為青州刺史,成為了近七百年來最年輕的刺史。
要知道,刺史這位置,哪怕在實行九品中正製的時代,也不是那麽容易就能當得上的。就算顧淮之出自頂級世家,但頂級世家又不是隻有顧氏一家。越往上走,官職越少,世家之間的競爭也越激烈。刺史這位置,一幫中年世家子爭破頭,哪有小輩出頭的份?
偏偏天時地利人和都讓顧淮之給占了,人家憑本事給自己升的官,有意見的通通都得憋迴去。
京城那幫原來為顧淮之選擇外調的人現在紛紛覺得臉疼,他們當初以為顧淮之腦子有毛病才做出這麽個跌破人眼睛的決定,結果人家顧淮之用了三年時間給了他們狠狠一巴掌:不是顧淮之腦子有病,是他們見識淺薄,錯把鵷鶵當成了山雞。
顧淮之接到這個任命也很驚訝,這升官速度,說出去都得驚掉人的眼珠子。二十五歲的三品大員,話本都不敢這麽寫啊。
整個康郡百姓都替顧淮之高興,本來他們以為顧淮之要迴京城了,心裏怪舍不得的,私下裏萬民傘都準備好了,就等著顧淮之離開那天搞個大新聞。結果天降喜訊,顧淮之升為青州刺史,不迴京城,還留在青州呢!
康郡百姓這下高興了,雖然府君升為使君後肯定不住在康郡了,但康郡作為使君最初施展身手的地方,按使君那喜歡亂跑的性子,能不迴來看看?
留下來好啊,這樣大夥兒就不用擔心新來的府君不擅處理庶務,把康郡大好的形勢給破壞了。
青州其他郡的百姓聽聞了這消息,心下也興奮不已,偷偷討論道:“聽說康郡那邊現在日子過得可好了,出門有什麽馳道,鄉下進城都方便得不得了,還有什麽名勝古跡,好多京城裏的貴人都往那兒跑。我有個親戚在康郡,早幾年家裏還窮的吃不上飯,現在都蓋了新屋,給三個兒子都娶了媳婦兒,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的。”
“這我知道,就是顧使君當初去了康郡當郡守時,康郡才變得越來越好的。現在康郡那邊都說顧使君是神仙下凡呢!”
“嗐,你們盡說些沒用的。我就想知道,顧使君現在升官了,整個青州都歸他管,那咱們以後是不是也能過上跟康郡百姓一樣的好日子?”
這問題問得妙啊!青州其他幾個郡的郡守心裏也嘀咕著呢。現在好說話的陳刺史已經被調迴京了,換上的顧淮之肯定不如陳刺史好說話,他在康郡那些動作,幾個郡守心裏也是服氣的,現在就想抱顧淮之大腿,請大佬把他們帶飛,就是不知道顧淮之願不願意把腿伸過來讓他們抱。
沒辦法,之前顧淮之一心撲在康郡的發展上,忙得腳不沾地,連陪妻子孩子的時間都沒多少,更不用說抽出時間和其他郡守聚會聊天增進感情了。
認真算下來,這幾位郡守,也就是當初陳刺史為顧淮之辦接風宴時見過顧淮之一麵。結果現在顧淮之成為他們的頂頭上司,大家還是不熟,這就有點尷尬了。
顧淮之一點都沒在意他們的糾結之處,上任後立即雷厲風行把人叫過來開會,先提出一個青州的三年發展規劃的總方案,然後讓幾個郡的郡守分別說說自己對自己治理下的郡有何看法,也寫個三年計劃上來。
經過連續一個月的開會——寫計劃——計劃被駁迴——重新寫計劃的魔鬼精神摧殘後,奄奄一息終於從顧淮之手裏逃出一條命的郡守驀地明白了新任領導的行事風格?那就是:你們都給我好好幹活,少想些有的沒的,勾心鬥角耍陰謀詭計通通滾蛋,我要的是有真本事還一心為國為民的好官!
這也確實是顧淮之給他們的一個下馬威,早先陳刺史還在的時候,顧淮之就看出來陳刺史脾氣太軟,壓不住底下這幫郡守,也就慢慢地養大了他們的脾氣,一個個都是陽奉陰違的高手。
顧淮之沒那麽多時間處理他們之間的這堆破事兒,內掐掐什麽呢,顯擺你的頭最像針尖了嗎?這種人際關係的處置最是難辦,一個弄不好就是裏外不是人。顧淮之全都不慣著他們,一視同仁,通通給我開會寫報告。還有心思搞小動作,多半是閑的,多寫幾份規劃就沒事兒了。
事實證明,這招非常好使。一個月下來,六個郡的郡守從此建立了深厚的戰友情,以往有矛盾的都相逢一笑泯恩仇,決定聽從顧淮之的指揮,手拉手,齊心協力為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做貢獻。
顧淮之對此表示十分滿意,一個個的都不傻,逼急了都能爆發出驚人的才智。有這樣的本事,用在內鬥上多浪費啊,現在就到了他們發光發熱的時候了。
郡守們消停了,顧淮之也沒打算繼續折騰他們。都是為人民服務的同事,他們的事情做好了,老百姓才能過上好日子,顧淮之看得很明白。
於是,顧淮之也沒藏著掖著,給他們上了一堂豐富多彩的經濟課,差點震碎他們的三觀。出來後,郡守們整個人都恍惚得不得了,腦子裏仿佛有兩個人在打架,一個說原來商業這麽重要啊;另一個說呸,士農工商,商賈低賤,這可是一貫的道理,怎可違背祖宗之法重用商賈?
不管郡守們內心受到了多大的衝擊,顧淮之依舊淡定自若。等他們冷靜下來後,顧淮之就拍拍手宣布,先給他們三個月的時間搞試點,除了已經步入正軌的康郡外,其他五個郡,哪個郡在這三個月中取得的政績最佳,接下來顧淮之就重點幫扶這個郡。
有競爭才有動力,這話一出,整個青州都跟進了涼水的熱油鍋似的,立即炸鍋了。
第105章 步入正軌
事實證明,朝廷官員一旦動員起來,效率還是挺高的。三個月後,顧淮之收到了一份極為滿意的答卷。
這年頭兒能混成一郡之守的,真不是什麽菜雞。以前那就是惰性發作混日子,現在顧淮之給他們搞了個競爭模式,這幾位郡守立即把原來用來偷奸耍滑勾心鬥角的聰明勁兒用在了如何帶領本郡百姓脫貧致富上。
三個月下來,六位郡守齊刷刷黑瘦了一圈。顧淮之一看就知道,他們這三個月沒少跋山涉水下基層。
這就對了嘛!顧淮之心說你們之前連郡內百姓的生活都不了解,算什麽父母官?現在多好,顧淮之隨便抽問一下某個縣的情況,郡守們都能對答如流,這才是人民需要的好官啊!
康郡隔壁的頤郡郡守給了顧淮之一個大驚喜。這位郡守雖然年紀最大,但頭腦比其他人還靈活。另外四個郡的郡守還在為接下來的發展方向頭禿的時候,這位郡守已經聯係上了新任康郡郡守,說咱們都是鄰居,互通有無比其他郡方便。現在康郡已經成為青州的領頭羊,甚至比州城還繁華。去康郡的遊客那麽多,隻看山啊湖的未免太單調,我們頤郡也有不少美景啊,不如我們來個合作,遊客們去康郡玩夠了,再讓帶路的提一嘴頤郡。反正也不遠,遊客們來都來了,不如多看幾個地方的風景?
當初顧淮之剛任康郡郡守時,安順縣縣令還向他倒過苦水。說是安順縣百姓有不少人羨慕頤郡的日子好,偷偷搬過去好多人家,搞得安順縣人口少了不少。現在搬過去的那幫人都在後悔,問就是當初不該眼皮子淺拖家帶口去了頤郡,現在隻能眼紅老家的親朋好友的紅火日子。
這麽多人聚在一起沒少吐槽,頤郡郡守之前下鄉明察暗訪的時候一不留神就聽了個全乎,當即覺得心都被紮穿了。好在這位郡守心理素質非常不錯,換個身體不大好的人聽了怕是要當場氣出心梗,這位郡守頑強地撐住了!哪怕氣得渾身直哆嗦,話都說不出來,也撐住了,沒讓隨行的人跳出去問這幾個百姓的罪過,默默走了。
別看他臉上不在意,心裏一直沒過去這個坎。翻來覆去思忖了許久,終於讓他想出辦法來了,想立馬超越康郡那是不可能的,但打不過它我可以加入它,了解對手的一切實力後再暗中使勁兒爭取超過它這不就得了。
至於康郡郡守會不會答應他的問題……頤郡郡守表示,隻要臉皮夠厚,一切難題都不是難題。再說了,新上任的康郡郡守還是個年輕人,他這個老家夥,正好可以倚老賣老耍一迴無賴嘛。
事實證明,薑還是老的辣。頤郡郡守成功抱上了康郡的金大腿,雙方達成了友好合作,康郡還向頤郡提供了人才和技術的支持,羨煞一眾同僚。
不過其他人也沒閑著,在了解過康郡的發展路程後,幾人琢磨了許久,又下鄉實地考察了一番,覺得自己郡也能搞出自己的特色來。有人把重點放在了養殖上,認為前來青州的人日益增多,酒樓的肉應該供不應求,他們可以朝這個方向發展。也有的覺得冬季就缺點青菜,翻閱古籍發現有人提過冬日暖房種菜的法子,摩拳擦掌地想試試。
顧淮之充分肯定了他們想法,然後在他們充滿鬥誌的眼神中給了他們一隊宣傳隊。
你們以為你們說什麽老百姓就會擼起袖子跟著你們一起幹嗎?天真。多少百姓世世代代過著麵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讓他們種地他們絕對沒二話,讓他們幹別的,他們心裏一準兒打鼓。冬天種菜也好,養牲畜也罷,那都是要錢的。尋常老百姓心裏沒把握誰敢冒這個頭輕易嚐試啊?
到時候,政令下行,鬧個民怨沸騰,豈不是得不償失?
顧淮之當初能在康郡放手幹,那都是靠銀子砸出來的。老百姓拿了銀子才對他這個郡守有信心。其他郡守……說實在的,老百姓這些年對他們根本一無所知,連個名字都不知道,誰樂意跟著他冒這個風險啊?
這個時候,宣傳隊就格外重要了。郡和郡之間的聯係倒也算豐富,前幾年康郡的建設搞得紅紅火火,其他郡的百姓也有所耳聞。現在宣傳隊再去其他郡走一走,吹一吹康郡的現狀,再給大家畫大餅,說新使君說了,讓大家都向康郡學習,給大家想致富的法子。現在路也準備修了,以後府君會告訴大夥兒,咱們該幹點什麽活。咱們莊稼把式不怵田裏地裏的活,隻要跟著府君好好幹,爭取三年後咱們也過上康郡那樣的生活。
宣傳隊不光在各郡的縣城內吹,還下鄉跑去跟農戶們嘮嗑,這一圈走下來,效果十分之好。基本上青州的百姓都知道使君要帶著大家過上更好的生活了,要好好聽自己府君的吩咐,該幹啥幹啥,碰上難題就去找官府幫忙,他們有專門負責這方麵的人才,盡可能避免大夥的損失。
說實話,真敢把家底砸進去跟著官府幹的沒幾個,但撥出一筆銀子做個嚐試的真不少。
現在的青州百姓,誰不想過上康郡百姓的好日子呢?
正是因為宣傳隊打通了百姓們的抗拒,是以郡守們的政令通行無阻,百姓們配合奇高,還特興奮,膽大點的還敢直接問官府派來的主事,說咱們弄這個暖房真能種出菜來嗎?這可是村裏所有人攢出來的銀子,就這麽一個暖房,你們可得好好建啊!
這些日子郡守也經常下鄉,百姓們自覺是跟郡守說過話的人了,對官府的主事自然不如以往那麽懼怕。
主事們心下雖然無奈,卻也好脾氣地跟村民們仔細解釋。沒辦法,郡守最近都為這事兒愁得睡不著覺,下鄉時對老百姓也客客氣氣的,他要是在這兒耍威風,下迴郡守來了,百姓告他一狀豈不糟了?
說實在的,這些小衙役小主事,心中對顧淮之是頗有怨言的。當初的日子過得多悠閑啊,現在每天累成狗,誰能樂意?
殊不知顧淮之這是真的為他好,不然的話,忽悠他下山的話一說出口,烏日厲怕是過不好這個元宵。
街上的百姓認出來了顧淮之,這兩年顧淮之有事沒事就往基層跑,各個縣的鄉村他都走遍了,府城是他的大本營,顧淮之不可能不去走訪一番。他那張臉極具辨識度,畢竟顏值高到這份上的男子真心不多,見過他一次之後就絕對不可能忘記。加上顧淮之的親民路線,可以說,顧淮之應該是這幾百年來,康郡百姓碰到的第一個如此接地氣的大官了。所以顧淮之在民間的口碑十分好,康郡百姓一提起顧府君,那都要豎起大拇指,嘴裏說上幾句好話的。若是有那等混人敢說顧淮之的不是,那可是要被憤怒的百姓噴上一頓的。
顧淮之一路走來,便有百姓不停地向他道謝。更有擺攤的小販激動地抱了一堆攤子上的東西往顧淮之身邊的部曲懷裏放,一個個熱情得不得了,都說感謝府君給我們帶來了這麽好的生活,家裏沒什麽好東西,隻能送這些不值錢的東西給府君,還請府君不要嫌棄。
顧淮之怎麽可能收他們的東西?下鄉實地考察過的顧淮之非常清楚這年頭兒的老百姓有多麽不容易。這點他們嘴裏不值錢的東西,指不定就是一家人的指望,就盼著把它們賣了換錢,計劃計劃明年一家人的嚼用呢。
烏日厲在一旁看得若有所思,暗自思忖道,這應該就是山下人說的“民心所向”,山下人這樣的熱情,倒是從未見過。
顧燮還是頭一迴見著這麽熱鬧的情景,看什麽都覺得有趣。碰上賣麵具的,自己也興奮地買了張小猴子的麵具帶著,還吵著要吃糖葫蘆,拿到了糖葫蘆後又被不遠處的打火花表演吸引了,隻覺得自己的眼睛都不夠用了,呆了片刻,這才興奮地衝著顧淮之和徐清漪大喊,“爹,娘,火花!好厲害!”
那表演打火花的人正是山民,烏日厲見了,嘴角向上翹出一個得意的弧度,滿意地點頭道:“不愧是我們山上的漢子,沒給我丟臉!”
顧燮鬧著要去那邊看看,顧淮之見他在奶娘懷裏手舞足蹈,生怕他一個激動就從奶娘懷裏滑下來,索性伸手將他提進自己的懷裏。見周圍不少人都讓孩子坐在自己的肩上,顧淮之也有樣學樣,將小家夥舉上自己的肩。
顧燮小朋友還是第一次坐在親爹肩膀上,高興地揮著手大喊道:“爹爹真好!我們去火花。”
烏日厲在一旁看了許久,覺得自己愈發看不透這個新來的郡守。看他的行事作風,端的稱得上一句愛民如子,對親兒子就更不用說,大庭廣眾之下一點大官包袱都沒有,二話不說就把兒子騎自己肩膀上了。烏日厲覺得這動作沒什麽,但迴想起以前康郡的那些官員,一個個張嘴閉嘴都是一些雲裏霧裏的廢話不說,還特講究什麽抱孫不抱子。別說讓他們在眾目睽睽之下讓兒子騎肩了,就連稍微抱一下兒子都是不肯的。顧淮之的出現,真是打破了烏日厲以往對山下官員的印象。
但讓烏日厲費解的是,明明顧淮之一直表現得很無害,但烏日厲卻總覺得顧淮之是個十分危險的人物。
烏日厲素來相信自己的直覺,這種猛獸般的直覺曾經救過他無數次,但這一次,烏日厲自己都忍不住要懷疑是不是他的直覺出錯了。眼前這個人,有悲天憫人的仁善之心,能對老百姓的苦難感同身受,看起來也不像是十分能打的樣子。再看看現在抱著兒子樂嗬嗬看表演的顧淮之,怎麽看都不像是危險人物,烏日厲覺得,自己大概是快老了吧,直覺不管用了。
然而等到過完元宵節,顧淮之鄭重邀請烏日厲下山商討要事那天,怒火高漲的烏日厲陡然反應過來,顧淮之這家夥,雖然不能打,但他腦子聰明,光用嘴皮子不用武力就能誘出他人心中的魔鬼。
這是一個比大巫更可怕的蠱惑人心的高手!
聽到顧淮之說出讓他帶著族人下山的建議,烏日厲第一反應就是把手往腰間放,下意識地想拔刀把眼前這個胡說八道的王八蛋給剁了。然而一摸卻摸了個空,氣暈頭的烏日厲這才想起來,自己和顧淮之碰麵時,都會取下腰間的彎刀。真是失策,今天就不該把刀取下來!
然而顧淮之這個魔鬼還在繼續蠱惑他,“即便這兩年山民的生活有所改善,但和山下的日子比起來,還是差得很遠。我一直都說,要想富先修路。然而山中修路艱難,又有蛇蟲猛獸,並非落腳的好地方。眼下朝廷鼓勵百姓開墾荒地,隻要你們下山自願入朝廷編戶,我便能做主,康郡百姓能分到多少地,你們一樣能分到。另外,你們族裏的祭祀信仰,我一概不插手。”
求同存異,尊重少民同胞的風俗嘛,顧淮之十分懂。
不得不說,烏日厲有一瞬十分心動,誰不知道山下的日子好過呢,他們吃的穿的用的都比山民好太多了。要不是打不過山下人,烏日厲也想帶著族人下山來著。但山下人看他們就跟看未開化的野人似的,眼中全是明晃晃的鄙視。烏日厲又不是受虐狂,被人瞧不起還硬要往人眼前湊。別看這位年輕的郡守說得好聽,到時候山民下了山,真要同山下人發生了什麽爭執,他難道真的會站在山民這邊嗎?
雙方的文化差異太大了,一個不慎就得生出事端。就連律法都不一樣,山民遵循的是山上頭領為王的那套,對山下各種禮儀法度都不懂,山下人又狡猾,萬一山民被騙了怎麽辦?山裏規矩可是直接決鬥生死不論,山下能這麽幹?
最重要的是,在山上,烏日厲就是整個部落的王,說句僭越的話,地位跟元熙帝沒區別。要是下了山,還得聽朝廷的,多憋屈。
烏日厲多驕傲的一個人啊,哪怕顧淮之把下山的好處吹上天了,烏日厲還是堅定地扛住了顧淮之的糖衣炮彈攻擊。
不過顧淮之也不是省油的燈,上輩子什麽難纏的客戶沒見過。顧爹當初把顧淮之踹去做了兩年乙方,碰上的各類難搞的甲方簡直數不勝數。跟那些奇葩甲方來,烏日厲這個一是一二是二的爽利暴脾氣都可愛多了。
等到烏日厲的怒火慢慢熄下來,顧淮之這才放了大招,仔細向烏日厲分析,“陛下即位不久,天下初定,各路叛軍也一一被收服。但還差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此時你若主動上表歸付朝廷,陛下肯定不吝賜給你諸多賞賜,以你的身份,應當能封侯。”
然而自覺賺了銀子的烏日厲並不被這些重賞所迷惑,賞賜雖重要,骨氣不能丟!
顧淮之歎了口氣,把話說得更直白,“你應當聽過一句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以往你們的先祖也是要向山下朝廷俯首稱臣的,你不過是跟著先祖的步伐做同樣的事擦了。沒什麽丟人不丟人的。另外,若是你們在山下待得不順心,再跑迴山上去,朝廷也不會浪費兵力進深山。這事兒你們先祖也沒少幹,反正在深山老林中,精銳之師碰上你們都得頭疼,又沒什麽好處,朝廷也不耐煩浪費人力和財力。”
烏日厲正想拍桌子吼上一句你這是看不起誰呢?腦海中猛然靈光一閃,驀地反應過來:對啊,我可以先向朝廷稱臣,當朝廷立起來的牌坊,把好處拿了再說。要是山下人背信棄義,大不了又迴山上去!
顧淮之見烏日厲神色有所動搖,顯然是聽了進去自己的話,開始仔細考慮下山的問題。念及此,顧淮之心中也忍不住感歎,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可算是快把這隻青蛙給煮熟了。至於上山?嘿嘿,想多了,山下日子這麽好,誰還惦記著迴去過挨餓受凍擔驚受怕的苦日子啊。
明晃晃的陽謀,你能拒絕得了嗎?
最終,烏日厲還是點個頭。顧淮之將此事告知了陳刺史,由陳刺史上奏元熙帝,康郡山民頭領烏日厲感念聖恩,願帶山民下山,謹遵聖人教化,以報浩蕩皇恩。
這是元熙帝登基以來第一個不需要動兵就主動臣服的山民部落,這等大事,必要記載史書之中,彰顯帝王雄才大略。
以一己之力勸說烏日厲下山的顧淮之,自然又在元熙帝心中加深了國之棟梁的形象,履曆中又添了一筆奪目的功績。
第104章 晉升
烏日厲答應下山這年,正好是顧淮之在康郡待的第三年。官員三年一考評,顧淮之這三年在康郡幹出的成果眾所皆知,發展了當地的經濟不說,還把難搞的山民也勸下山主動向元熙帝遞了臣服表。這麽一樁一樁的事數過來,顧淮之這三年也稱得上一句功績累累。再加上一個正任吏部尚書掌百官銓選的顧玄,幾乎所有人都認定顧淮之今年考評過後便能迴京,而後一路青雲直上,拜相不過是早晚的事。
然而讓人驚訝的是,顧淮之竟然決定繼續留下來。主要是康郡這邊的旅遊業也才剛起步,了解其中道理的官員真不多。要是隨便換了個什麽也不懂的郡守過來,那顧淮之這三年的努力怕是要泡湯。
再說了,還有烏日厲呢。別看這家夥在顧淮之麵前挺客氣,當初這位可是在陳刺史麵前都敢動刀子的狠角色。烏日厲剛剛帶著族人下山,顧淮之要是迴了京,碰上一個不太看得起山民的郡守過來,一個不注意就能點燃烏日厲那個暴脾氣,到時候烏日厲一怒之下跟朝廷翻臉又帶著族人迴山上了怎麽辦?這麽多的勞動力,多大的價值啊。
說到底,顧淮之還是放心不下康郡,並把自己的想法寫信告知了顧玄。
顧玄當即表示明白,轉頭就跑去找元熙帝聊天。兩人家長裏短一通瞎聊,話題自然而然就聊到了顧淮之頭上。
元熙帝哪能忘記顧淮之這個大功臣,立即問顧玄,“今年的官員考評,阿淮必得評上優等。你可不能因為彰顯自己的公平公正就委屈了他!”
說完,元熙帝還在那兒嘀咕呢,“按他的功績,今年必能迴京。再曆練幾年,那就是一個儲相。”
顧玄捋了捋胡子,歎了口氣道:“不瞞陛下,這小子前些日子給微臣來了信,說是不大放心康郡,想在那邊多待三年。”
沒等元熙帝開口,顧玄又繼續補充道:“說來也是那小子實誠,生怕這會兒急著進京,怠慢了陛下新封的永順侯,也想再多為康郡老百姓做點實事,再多吃點苦,曆練三年後,才不辜負陛下對他的一片提拔之心。”
元熙帝頓時感動了,多好的臣子啊!急朕之所急,憂朕之所憂,這才是大臣們的典範!
康郡那地兒元熙帝年輕時也去過,對那兒的印象除了艱苦兩個字就沒別的。哪怕這三年顧淮之把康郡建設得大變樣,元熙帝畢竟也沒再親自去看過,印象中那地方還是一山溝溝。
顧淮之一個打小就養尊處優的貴公子,心甘情願地待在那山溝溝受苦,這不是忠君愛國是什麽?
換成其他人,元熙帝可能沒那麽大的感觸。但元熙帝也算是看著顧淮之長大的,對顧淮之有著類似“自家孩子”濾鏡的天然好感,再加上顧淮之本人也十分爭氣,所以顧玄這麽一說,效果出奇得好。
好到什麽程度呢?
元熙帝感動完後大手一揮,直接給顧淮之升了官。你說你舍不得康郡百姓,但你立下那麽多的功勞,你要是還在原地踏步,那這次考評,就沒有官員能夠晉升啦!於是,顧淮之就搖身一變,從康郡郡守直升為青州刺史,成為了近七百年來最年輕的刺史。
要知道,刺史這位置,哪怕在實行九品中正製的時代,也不是那麽容易就能當得上的。就算顧淮之出自頂級世家,但頂級世家又不是隻有顧氏一家。越往上走,官職越少,世家之間的競爭也越激烈。刺史這位置,一幫中年世家子爭破頭,哪有小輩出頭的份?
偏偏天時地利人和都讓顧淮之給占了,人家憑本事給自己升的官,有意見的通通都得憋迴去。
京城那幫原來為顧淮之選擇外調的人現在紛紛覺得臉疼,他們當初以為顧淮之腦子有毛病才做出這麽個跌破人眼睛的決定,結果人家顧淮之用了三年時間給了他們狠狠一巴掌:不是顧淮之腦子有病,是他們見識淺薄,錯把鵷鶵當成了山雞。
顧淮之接到這個任命也很驚訝,這升官速度,說出去都得驚掉人的眼珠子。二十五歲的三品大員,話本都不敢這麽寫啊。
整個康郡百姓都替顧淮之高興,本來他們以為顧淮之要迴京城了,心裏怪舍不得的,私下裏萬民傘都準備好了,就等著顧淮之離開那天搞個大新聞。結果天降喜訊,顧淮之升為青州刺史,不迴京城,還留在青州呢!
康郡百姓這下高興了,雖然府君升為使君後肯定不住在康郡了,但康郡作為使君最初施展身手的地方,按使君那喜歡亂跑的性子,能不迴來看看?
留下來好啊,這樣大夥兒就不用擔心新來的府君不擅處理庶務,把康郡大好的形勢給破壞了。
青州其他郡的百姓聽聞了這消息,心下也興奮不已,偷偷討論道:“聽說康郡那邊現在日子過得可好了,出門有什麽馳道,鄉下進城都方便得不得了,還有什麽名勝古跡,好多京城裏的貴人都往那兒跑。我有個親戚在康郡,早幾年家裏還窮的吃不上飯,現在都蓋了新屋,給三個兒子都娶了媳婦兒,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的。”
“這我知道,就是顧使君當初去了康郡當郡守時,康郡才變得越來越好的。現在康郡那邊都說顧使君是神仙下凡呢!”
“嗐,你們盡說些沒用的。我就想知道,顧使君現在升官了,整個青州都歸他管,那咱們以後是不是也能過上跟康郡百姓一樣的好日子?”
這問題問得妙啊!青州其他幾個郡的郡守心裏也嘀咕著呢。現在好說話的陳刺史已經被調迴京了,換上的顧淮之肯定不如陳刺史好說話,他在康郡那些動作,幾個郡守心裏也是服氣的,現在就想抱顧淮之大腿,請大佬把他們帶飛,就是不知道顧淮之願不願意把腿伸過來讓他們抱。
沒辦法,之前顧淮之一心撲在康郡的發展上,忙得腳不沾地,連陪妻子孩子的時間都沒多少,更不用說抽出時間和其他郡守聚會聊天增進感情了。
認真算下來,這幾位郡守,也就是當初陳刺史為顧淮之辦接風宴時見過顧淮之一麵。結果現在顧淮之成為他們的頂頭上司,大家還是不熟,這就有點尷尬了。
顧淮之一點都沒在意他們的糾結之處,上任後立即雷厲風行把人叫過來開會,先提出一個青州的三年發展規劃的總方案,然後讓幾個郡的郡守分別說說自己對自己治理下的郡有何看法,也寫個三年計劃上來。
經過連續一個月的開會——寫計劃——計劃被駁迴——重新寫計劃的魔鬼精神摧殘後,奄奄一息終於從顧淮之手裏逃出一條命的郡守驀地明白了新任領導的行事風格?那就是:你們都給我好好幹活,少想些有的沒的,勾心鬥角耍陰謀詭計通通滾蛋,我要的是有真本事還一心為國為民的好官!
這也確實是顧淮之給他們的一個下馬威,早先陳刺史還在的時候,顧淮之就看出來陳刺史脾氣太軟,壓不住底下這幫郡守,也就慢慢地養大了他們的脾氣,一個個都是陽奉陰違的高手。
顧淮之沒那麽多時間處理他們之間的這堆破事兒,內掐掐什麽呢,顯擺你的頭最像針尖了嗎?這種人際關係的處置最是難辦,一個弄不好就是裏外不是人。顧淮之全都不慣著他們,一視同仁,通通給我開會寫報告。還有心思搞小動作,多半是閑的,多寫幾份規劃就沒事兒了。
事實證明,這招非常好使。一個月下來,六個郡的郡守從此建立了深厚的戰友情,以往有矛盾的都相逢一笑泯恩仇,決定聽從顧淮之的指揮,手拉手,齊心協力為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做貢獻。
顧淮之對此表示十分滿意,一個個的都不傻,逼急了都能爆發出驚人的才智。有這樣的本事,用在內鬥上多浪費啊,現在就到了他們發光發熱的時候了。
郡守們消停了,顧淮之也沒打算繼續折騰他們。都是為人民服務的同事,他們的事情做好了,老百姓才能過上好日子,顧淮之看得很明白。
於是,顧淮之也沒藏著掖著,給他們上了一堂豐富多彩的經濟課,差點震碎他們的三觀。出來後,郡守們整個人都恍惚得不得了,腦子裏仿佛有兩個人在打架,一個說原來商業這麽重要啊;另一個說呸,士農工商,商賈低賤,這可是一貫的道理,怎可違背祖宗之法重用商賈?
不管郡守們內心受到了多大的衝擊,顧淮之依舊淡定自若。等他們冷靜下來後,顧淮之就拍拍手宣布,先給他們三個月的時間搞試點,除了已經步入正軌的康郡外,其他五個郡,哪個郡在這三個月中取得的政績最佳,接下來顧淮之就重點幫扶這個郡。
有競爭才有動力,這話一出,整個青州都跟進了涼水的熱油鍋似的,立即炸鍋了。
第105章 步入正軌
事實證明,朝廷官員一旦動員起來,效率還是挺高的。三個月後,顧淮之收到了一份極為滿意的答卷。
這年頭兒能混成一郡之守的,真不是什麽菜雞。以前那就是惰性發作混日子,現在顧淮之給他們搞了個競爭模式,這幾位郡守立即把原來用來偷奸耍滑勾心鬥角的聰明勁兒用在了如何帶領本郡百姓脫貧致富上。
三個月下來,六位郡守齊刷刷黑瘦了一圈。顧淮之一看就知道,他們這三個月沒少跋山涉水下基層。
這就對了嘛!顧淮之心說你們之前連郡內百姓的生活都不了解,算什麽父母官?現在多好,顧淮之隨便抽問一下某個縣的情況,郡守們都能對答如流,這才是人民需要的好官啊!
康郡隔壁的頤郡郡守給了顧淮之一個大驚喜。這位郡守雖然年紀最大,但頭腦比其他人還靈活。另外四個郡的郡守還在為接下來的發展方向頭禿的時候,這位郡守已經聯係上了新任康郡郡守,說咱們都是鄰居,互通有無比其他郡方便。現在康郡已經成為青州的領頭羊,甚至比州城還繁華。去康郡的遊客那麽多,隻看山啊湖的未免太單調,我們頤郡也有不少美景啊,不如我們來個合作,遊客們去康郡玩夠了,再讓帶路的提一嘴頤郡。反正也不遠,遊客們來都來了,不如多看幾個地方的風景?
當初顧淮之剛任康郡郡守時,安順縣縣令還向他倒過苦水。說是安順縣百姓有不少人羨慕頤郡的日子好,偷偷搬過去好多人家,搞得安順縣人口少了不少。現在搬過去的那幫人都在後悔,問就是當初不該眼皮子淺拖家帶口去了頤郡,現在隻能眼紅老家的親朋好友的紅火日子。
這麽多人聚在一起沒少吐槽,頤郡郡守之前下鄉明察暗訪的時候一不留神就聽了個全乎,當即覺得心都被紮穿了。好在這位郡守心理素質非常不錯,換個身體不大好的人聽了怕是要當場氣出心梗,這位郡守頑強地撐住了!哪怕氣得渾身直哆嗦,話都說不出來,也撐住了,沒讓隨行的人跳出去問這幾個百姓的罪過,默默走了。
別看他臉上不在意,心裏一直沒過去這個坎。翻來覆去思忖了許久,終於讓他想出辦法來了,想立馬超越康郡那是不可能的,但打不過它我可以加入它,了解對手的一切實力後再暗中使勁兒爭取超過它這不就得了。
至於康郡郡守會不會答應他的問題……頤郡郡守表示,隻要臉皮夠厚,一切難題都不是難題。再說了,新上任的康郡郡守還是個年輕人,他這個老家夥,正好可以倚老賣老耍一迴無賴嘛。
事實證明,薑還是老的辣。頤郡郡守成功抱上了康郡的金大腿,雙方達成了友好合作,康郡還向頤郡提供了人才和技術的支持,羨煞一眾同僚。
不過其他人也沒閑著,在了解過康郡的發展路程後,幾人琢磨了許久,又下鄉實地考察了一番,覺得自己郡也能搞出自己的特色來。有人把重點放在了養殖上,認為前來青州的人日益增多,酒樓的肉應該供不應求,他們可以朝這個方向發展。也有的覺得冬季就缺點青菜,翻閱古籍發現有人提過冬日暖房種菜的法子,摩拳擦掌地想試試。
顧淮之充分肯定了他們想法,然後在他們充滿鬥誌的眼神中給了他們一隊宣傳隊。
你們以為你們說什麽老百姓就會擼起袖子跟著你們一起幹嗎?天真。多少百姓世世代代過著麵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讓他們種地他們絕對沒二話,讓他們幹別的,他們心裏一準兒打鼓。冬天種菜也好,養牲畜也罷,那都是要錢的。尋常老百姓心裏沒把握誰敢冒這個頭輕易嚐試啊?
到時候,政令下行,鬧個民怨沸騰,豈不是得不償失?
顧淮之當初能在康郡放手幹,那都是靠銀子砸出來的。老百姓拿了銀子才對他這個郡守有信心。其他郡守……說實在的,老百姓這些年對他們根本一無所知,連個名字都不知道,誰樂意跟著他冒這個風險啊?
這個時候,宣傳隊就格外重要了。郡和郡之間的聯係倒也算豐富,前幾年康郡的建設搞得紅紅火火,其他郡的百姓也有所耳聞。現在宣傳隊再去其他郡走一走,吹一吹康郡的現狀,再給大家畫大餅,說新使君說了,讓大家都向康郡學習,給大家想致富的法子。現在路也準備修了,以後府君會告訴大夥兒,咱們該幹點什麽活。咱們莊稼把式不怵田裏地裏的活,隻要跟著府君好好幹,爭取三年後咱們也過上康郡那樣的生活。
宣傳隊不光在各郡的縣城內吹,還下鄉跑去跟農戶們嘮嗑,這一圈走下來,效果十分之好。基本上青州的百姓都知道使君要帶著大家過上更好的生活了,要好好聽自己府君的吩咐,該幹啥幹啥,碰上難題就去找官府幫忙,他們有專門負責這方麵的人才,盡可能避免大夥的損失。
說實話,真敢把家底砸進去跟著官府幹的沒幾個,但撥出一筆銀子做個嚐試的真不少。
現在的青州百姓,誰不想過上康郡百姓的好日子呢?
正是因為宣傳隊打通了百姓們的抗拒,是以郡守們的政令通行無阻,百姓們配合奇高,還特興奮,膽大點的還敢直接問官府派來的主事,說咱們弄這個暖房真能種出菜來嗎?這可是村裏所有人攢出來的銀子,就這麽一個暖房,你們可得好好建啊!
這些日子郡守也經常下鄉,百姓們自覺是跟郡守說過話的人了,對官府的主事自然不如以往那麽懼怕。
主事們心下雖然無奈,卻也好脾氣地跟村民們仔細解釋。沒辦法,郡守最近都為這事兒愁得睡不著覺,下鄉時對老百姓也客客氣氣的,他要是在這兒耍威風,下迴郡守來了,百姓告他一狀豈不糟了?
說實在的,這些小衙役小主事,心中對顧淮之是頗有怨言的。當初的日子過得多悠閑啊,現在每天累成狗,誰能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