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下了嚴令, 不許任何人在軍中提及睿王與安義康叛軍的情況, 可阿史那多畢早與安義康有勾連, 每一迴對戰,都學著漢人作戰時敲起戰鼓,不但如此, 一麵擊鼓, 還一麵派了數十人列隊,齊聲高唿著將叛軍最新的消息當眾念出來。
如此反反複複,眼看叛軍進展堪稱神速, 朝廷狀況則岌岌可危,著實已動搖了軍心, 令許多將士的氣勢都漸漸短了。
幸好在張簡焦頭爛額之時, 裴琰趕到了。
他雖已多年不曾真正上戰場,到底還是軍中老人, 人人敬仰不已,更重要的是, 他身居高位,又年歲不小, 這時義無反顧披著戰甲親赴前線, 什麽也不必做,便已令軍中一片歡騰,仿佛看到了主心骨一般士氣大振。
張簡的一顆心終於放下一半, 當即迎裴琰入主帳,將近來的戰況言簡意賅地匯報一遍,又對著帳中的沙盤說起即將要來的一次進攻。
裴琰早先便聽兒子說過阿史那多畢的情況,這幾日又仔仔細細將兒子寫來的東西熟讀於心,早已心中有數,迅速與張簡等幾位將領商定戰術與安排。
接下來一連多日,兩軍對峙下,河東軍一掃先前的疲軟狀態,一如這十多年來始終保持的水準,將突厥人打得漸漸有顯出弱勢。
阿史那多畢是年輕的新汗,從前與裴琰交手的次數屈指可數,雖早聽過他的威名,卻因他年歲不小而並未放在心上,如今交手下來,這才對這個老將軍忌憚起來,迫不得已暫將先前的猛攻策略改為持久消耗。
北方戰事有了進展,南麵的情況卻愈發令人擔憂。
河南府調來的十萬人起先的確打了叛軍一個措手不及,拖住了十多日的時間。
可安義康此人奴隸出身,一路摸爬滾打,身經百戰才到了節度使的位置,不但心思縝密,十分有魄力,其行軍作戰更是不按常理出牌,令人摸不著頭腦。偏偏領援軍而來的幾位將軍都是正經熟讀兵書之人,這幾年沒經曆過真刀實槍的交戰,事事都照書中所學而來,才不過半月,先前積累的優勢便已通通沒了,狼狽之下,竟與各地守軍一樣變得不堪一擊。
叛軍很快越過刑州,攻至潞州。
消息傳至長安,終於連宮外的平民百姓都真正開始急了。
潞州已是河東道境內,再經澤州、絳州,便是蒲州。從蒲津渡越過黃河,便進了京畿道,長安近在咫尺。
城中與城郊的百姓中,有些膽小的、在南方有親屬的,已琢磨著是否要收拾行囊早些南下避禍。
宮外如此,宮中更是人心惶惶。
不但宮人們時常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處悄悄議論,嬪妃之間,也彌漫著沉重的氣氛。
如蕭淑妃、王昭儀、韋婕妤等入宮多年,年歲稍長的,尚能沉得住氣,那些才入宮不過數月的新人就不同了。
她們都還是花一樣的稚嫩年紀,許多人都是抱著滿腔的憧憬與希冀入的宮,如今有的人連陛下的麵都未見過幾次,連紫宸殿也沒有靠近過,卻突然遭了如此大的變故,個個像天要塌了似的萎靡不振。
就連麗質的心情都有些沉重。
她坐在寢殿中,一手捧著手爐,一手拿著鑷子往懸在一旁的銀香囊中添香料,頗有幾分心不在焉。
春月在旁邊絮絮叨叨地說著話:“……馮禦女昨日傍晚主動去了紫宸殿,陛下連殿門也未讓她進便遣迴來了。”
麗質也不知聽沒聽見春月的話,點燃香料後,將銀香囊的蓋蓋上,望著嫋嫋升起的青煙,好半晌才道:“他如今也沒這些心思了吧。”
橫豎一時半會兒有沒有別的皇子皇女已無關緊要了,前線的情況一天比一天緊張,抱住手中的皇位才是最要緊的。
春月反映了一會兒才想起這個“他”說的是陛下。她走近些,輕聲道:“是呀,這幾日,陛下除了參加朝會,留在延英殿理政,還每日都去大角觀中親自焚香,連長安殿病得一日比一日重的太後和拾翠殿的皇子都顧不上,更不必說別人了。”
麗質摸了摸係在腰間的荷包,沒再說話。
她不必親眼看到,也能猜到近來眾人都過得惶恐不安。連裴濟也越來越忙了,每日都得往羽林衛營中加緊操練。
叛軍到了潞州,一旦接近蒲州,這大明宮便再要待不得了。眼看離開的日子一天天接近,她的心也懸得一日比一日高。
可除了緊張,先前預期的欣喜與興奮卻並沒有出現。隻要一想到戰火已起,即便還沒親眼看到外頭被無辜牽累的普通人,她也感到高興不起來。
沒有外敵來襲,也沒有橫征暴斂的昏君令天下生靈塗炭,這一場大戰僅僅是起於皇室兄弟兩個之間的嫌隙。
麗質頗有一種匪夷所思又可笑不已的感覺。
戰爭雙方的李景燁與李景輝兄弟兩個,她私心裏不希望他們中的任何一個獲勝。
隻是,這實在不是她能決定的了,眼下還是先確保自己的離開一切順利才最重要。
……
又過二十多日,進入十二月,冬雪下了好幾場,天氣一日比一日寒冷,朝廷的形勢也一日比一日惡化。
十二月初五,清晨的朝會上,兵部急送來最新戰報:叛軍已攻下絳州沿線的幾座城池,逼近蒲州境內。
京畿道近在眼前。
消息一出,延英殿中便如炸開了鍋,上百朝臣再顧不得朝堂禮儀,坐在榻上左右觀望著激烈議論起來,焦慮恐慌的氣勢幾乎到達頂峰,令寬敞氣派的延英殿也顯得逼仄起來。
李景燁如一尊木胎般坐在禦座上,麵無表情地望著眼前的朝臣們,遲遲沒有反應。
也不知過了多久,陷入焦灼的朝臣們才慢慢迴過神來,抬眼觀皇帝神色,住口安靜下來。
大殿又從方才的嘈雜鼎沸一下變作鴉雀無聲,連空氣都凝滯了。
李景燁四下掃視,冷聲道:“諸位有何對策,盡可說來。”
眾人麵麵相覷,最後將目光落在宰相蕭齡甫身上。
蕭齡甫頭一次感到如芒在背,頂著龐大的壓力坐在榻上,衝李景燁行禮,道:“陛下,臣以為叛軍入蒲州,一旦打破蒲津渡最後的防線,便幾乎要直奔長安而來,為保陛下安危,護我大魏根基,臣請陛下,盡早做下準備。”
李景燁瞥一眼他旁邊其他暗暗點頭讚同的朝臣,問:“蕭相公以為朕該做何準備?”
蕭齡甫沉默片刻,緩緩道:“必要時,請陛下當放則放,撤離長安。”
話音落下,殿內有是死一般的寂靜。
隨後,一個朝臣試探著拱手:“陛下,蕭相公所言在理,臣附議。”
有了一人開頭,其他人便也跟著陸陸續續表態,除了少數幾個一向剛直不屈,甚至有些頑固不化的年長臣子外,其餘人大多持讚同的態度。
就連裴濟,也頭一次與蕭齡甫意見統一。
李景燁雙手擱在扶手上,脊背僵直著,好半晌沒說話。
數月前,他治下的大魏還是一片河清海晏,如今,臣子們卻開始謀劃勸說他拋下皇宮,出逃長安了。
“突厥的情況,如何了?”他沒立刻迴答,隻先問了這句。
眾人明白他恐怕是還寄希望於裴琰已打退了阿史那多畢,領兵迴援,不由紛紛噤聲,隻有新任的兵部尚書應:“裴相公如今已想法打破與突厥相持不下的局麵,正奮力反撲,興許早有一月的時間便能得勝歸來。”
此話乍一聽,像是個天大的好消息。可一個月,長安城卻撐不住。叛軍已在蒲州,蒲津渡的駐軍即便抵死阻擋,也隻區區三萬人,能撐下十日便是奇跡了。
李景燁的希望落空了。
他默默閉目,繃直的後背微不可查地微微弓起,擱在扶手上的雙手緊了又鬆,鬆了又緊。
好半晌,他才睜開眼,輕歎一聲,頹然道:“叛軍抵蒲津渡之日,便是撤離長安之時。”
話音落下,便算是定了。朝臣們紛紛悲哀地垂下頭,不再說話。
……
皇帝準備撤走的消息很快便傳遍宮中上下,許多宮人嚇得抱在一處,才入宮的嬪妃們更是有不少當場淚流不止,恨不能現在便奔出宮去同家人相依。
蕭淑妃到底入宮多年,又一向沉穩,早從母親處知道了情況,當即下令六局的女官與宮人收拾東西,隨時準備離開。
麗質終於不必再躲著旁人與春月悄悄地收拾。
她將青梔等人都叫進承歡殿中,給每人分了足夠他們後半輩子在民間過尋常生活的錢財。
青梔嚇了一跳,忙問:“娘子是要趕奴婢們走嗎?”
麗質搖頭:“自然不會趕你們走。隻是眼下的情況你們也都知道了,陛下很快就會離開長安,到那時宮中定混亂不堪,離開的路艱難,能帶上多少人也未可知,我知道許多宮人與內侍都有心趁此機會出宮迴鄉,眼下我先將錢財給你們,到時你們若也想走,便不必再來問我了。”
有兩個小宮女聽了,忍不住哭著衝她道謝。
麗質笑了笑,一個個拍拍她們的手,柔聲道:“世道亂了,誰不想好好活下去?都是一樣的人,沒誰生來便低一等,在宮中伺候人,也不過是個謀生的差事,你們在我身邊時候也不短了,這些報酬給你們,都是應當的。”
她又安慰了兩句,便吩咐他們下去,趁著這些時候好好收一收行囊,隻挑最要緊的,千萬別貪多。
宮人們揉著紅眼睛離開,隻有青梔一個留在殿裏沒走,捏著衣角到麗質麵前,撲通一聲跪下,道:“娘子,奴婢不會走的,到時候出宮了,奴婢也跟著娘子。”
“傻孩子,你不想你的家人嗎?”麗質望著這個不過十六歲的小姑娘,伸手要拉她起來。
青梔生得相貌普通,極不起眼,雖才十六歲,性子卻十分沉穩,在承歡殿裏,除了春月,便數她最得麗質信任。
隻是,到底不比春月親近,麗質的那些秘事,半點也沒對她透露。
青梔搖搖頭,紅著眼道:“奴婢家人都沒了,孤零零一個人,也沒別處去,隻求娘子將奴婢留在身邊。”
麗質望著她許久,道:“罷了,到時候,你知道了我的事,若還想跟著我,我便將你帶上。”
第105章 奏疏
已是深夜。
河東軍大營中, 裴琰與七八個將領議完事,從桌案上壓著的一疊圖冊的最底下取出個還未開封的信封。
這是從長安快馬加鞭送來的家信,清晨便已送到了。可他白日才親自指揮了一場應對敵方突襲的對陣, 後來又忙著調整部署與戰略,直到現在才有片刻閑暇拆了來看。
信封裏仍是裝著兩封信, 一封是妻子的, 一封是兒子的。
他已許多日沒能好好休養, 此刻渾身上下都有些疲軟疼痛,可看到手裏的信,仍是不由自主地微笑起來。
猶豫一瞬, 他先拿起妻子寫的, 展開一字一句閱覽起來。
妻子的信裏一如既往寫的都是家中親人們的事,最後又說了她自己近來的情況,再囑咐他兩句, 語氣從頭至尾都透著輕快,教人絲毫感覺不到憂慮與緊張。
可他腦海裏卻一下浮現起她夜裏一人坐在燈下時, 一手提著筆管, 一手掖著淚眼給他寫信的模樣。
三郎幼年時,有一迴又生了場大病。那時他還在河東任職, 又逢邊疆與突厥、吐蕃都有些摩擦,不能久留京城, 便隻好讓她留下來顧著兒子。
分別兩個多月的時間,他收到過的她寫來的家書, 也是如此語氣輕快, 即便提及兒子的病情,提及他的戰況,也絲毫不見難過憂愁的情緒。
他以為她生性開朗達觀。後來戰後迴長安, 三郎卻偷偷告訴他,母親夜裏給他寫信時,分明時常偷偷抹眼淚……
她總是這樣,雖是高高在上的公主,卻性子極好。
裴琰對著油燈將妻子的信反複看了兩遍,這才拿起兒子的那一封閱覽。
裴濟在信裏仍是將京中的消息說了一遍。待看到陛下已決定不日便要撤出長安時,裴琰的心慢慢沉了下來。
他看一眼帳中的沙盤,又估量一番此處與突厥的情況,最後重新拿起妻子寄來的信輕輕撫摸,在心中做下最後的決定。
……
五日後,叛軍到底還是抵達了蒲津渡。
據聞皇甫靖集結了蒲州的守軍,殊死抵抗。
聖旨已下了,第二日一早,聖駕就要離開大明宮,離開長安城。
早幾日,城裏的百姓逃的逃,閉門的閉門,就連城中一些品級低,甚至是沒品級的小官小吏,都忙不迭拋下手上的事務,趁著封城之前,拖家帶口地逃走了。
到這一日,不論是大明宮內外,還是長安城的數個城門處,都已被羽林衛嚴密把手起來,不許進出,各坊內外,金吾衛的武侯們也往來巡邏,清空道路,不許任何人隨意出入,為第二日一早的撤離作準備。
如此反反複複,眼看叛軍進展堪稱神速, 朝廷狀況則岌岌可危,著實已動搖了軍心, 令許多將士的氣勢都漸漸短了。
幸好在張簡焦頭爛額之時, 裴琰趕到了。
他雖已多年不曾真正上戰場,到底還是軍中老人, 人人敬仰不已,更重要的是, 他身居高位,又年歲不小, 這時義無反顧披著戰甲親赴前線, 什麽也不必做,便已令軍中一片歡騰,仿佛看到了主心骨一般士氣大振。
張簡的一顆心終於放下一半, 當即迎裴琰入主帳,將近來的戰況言簡意賅地匯報一遍,又對著帳中的沙盤說起即將要來的一次進攻。
裴琰早先便聽兒子說過阿史那多畢的情況,這幾日又仔仔細細將兒子寫來的東西熟讀於心,早已心中有數,迅速與張簡等幾位將領商定戰術與安排。
接下來一連多日,兩軍對峙下,河東軍一掃先前的疲軟狀態,一如這十多年來始終保持的水準,將突厥人打得漸漸有顯出弱勢。
阿史那多畢是年輕的新汗,從前與裴琰交手的次數屈指可數,雖早聽過他的威名,卻因他年歲不小而並未放在心上,如今交手下來,這才對這個老將軍忌憚起來,迫不得已暫將先前的猛攻策略改為持久消耗。
北方戰事有了進展,南麵的情況卻愈發令人擔憂。
河南府調來的十萬人起先的確打了叛軍一個措手不及,拖住了十多日的時間。
可安義康此人奴隸出身,一路摸爬滾打,身經百戰才到了節度使的位置,不但心思縝密,十分有魄力,其行軍作戰更是不按常理出牌,令人摸不著頭腦。偏偏領援軍而來的幾位將軍都是正經熟讀兵書之人,這幾年沒經曆過真刀實槍的交戰,事事都照書中所學而來,才不過半月,先前積累的優勢便已通通沒了,狼狽之下,竟與各地守軍一樣變得不堪一擊。
叛軍很快越過刑州,攻至潞州。
消息傳至長安,終於連宮外的平民百姓都真正開始急了。
潞州已是河東道境內,再經澤州、絳州,便是蒲州。從蒲津渡越過黃河,便進了京畿道,長安近在咫尺。
城中與城郊的百姓中,有些膽小的、在南方有親屬的,已琢磨著是否要收拾行囊早些南下避禍。
宮外如此,宮中更是人心惶惶。
不但宮人們時常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處悄悄議論,嬪妃之間,也彌漫著沉重的氣氛。
如蕭淑妃、王昭儀、韋婕妤等入宮多年,年歲稍長的,尚能沉得住氣,那些才入宮不過數月的新人就不同了。
她們都還是花一樣的稚嫩年紀,許多人都是抱著滿腔的憧憬與希冀入的宮,如今有的人連陛下的麵都未見過幾次,連紫宸殿也沒有靠近過,卻突然遭了如此大的變故,個個像天要塌了似的萎靡不振。
就連麗質的心情都有些沉重。
她坐在寢殿中,一手捧著手爐,一手拿著鑷子往懸在一旁的銀香囊中添香料,頗有幾分心不在焉。
春月在旁邊絮絮叨叨地說著話:“……馮禦女昨日傍晚主動去了紫宸殿,陛下連殿門也未讓她進便遣迴來了。”
麗質也不知聽沒聽見春月的話,點燃香料後,將銀香囊的蓋蓋上,望著嫋嫋升起的青煙,好半晌才道:“他如今也沒這些心思了吧。”
橫豎一時半會兒有沒有別的皇子皇女已無關緊要了,前線的情況一天比一天緊張,抱住手中的皇位才是最要緊的。
春月反映了一會兒才想起這個“他”說的是陛下。她走近些,輕聲道:“是呀,這幾日,陛下除了參加朝會,留在延英殿理政,還每日都去大角觀中親自焚香,連長安殿病得一日比一日重的太後和拾翠殿的皇子都顧不上,更不必說別人了。”
麗質摸了摸係在腰間的荷包,沒再說話。
她不必親眼看到,也能猜到近來眾人都過得惶恐不安。連裴濟也越來越忙了,每日都得往羽林衛營中加緊操練。
叛軍到了潞州,一旦接近蒲州,這大明宮便再要待不得了。眼看離開的日子一天天接近,她的心也懸得一日比一日高。
可除了緊張,先前預期的欣喜與興奮卻並沒有出現。隻要一想到戰火已起,即便還沒親眼看到外頭被無辜牽累的普通人,她也感到高興不起來。
沒有外敵來襲,也沒有橫征暴斂的昏君令天下生靈塗炭,這一場大戰僅僅是起於皇室兄弟兩個之間的嫌隙。
麗質頗有一種匪夷所思又可笑不已的感覺。
戰爭雙方的李景燁與李景輝兄弟兩個,她私心裏不希望他們中的任何一個獲勝。
隻是,這實在不是她能決定的了,眼下還是先確保自己的離開一切順利才最重要。
……
又過二十多日,進入十二月,冬雪下了好幾場,天氣一日比一日寒冷,朝廷的形勢也一日比一日惡化。
十二月初五,清晨的朝會上,兵部急送來最新戰報:叛軍已攻下絳州沿線的幾座城池,逼近蒲州境內。
京畿道近在眼前。
消息一出,延英殿中便如炸開了鍋,上百朝臣再顧不得朝堂禮儀,坐在榻上左右觀望著激烈議論起來,焦慮恐慌的氣勢幾乎到達頂峰,令寬敞氣派的延英殿也顯得逼仄起來。
李景燁如一尊木胎般坐在禦座上,麵無表情地望著眼前的朝臣們,遲遲沒有反應。
也不知過了多久,陷入焦灼的朝臣們才慢慢迴過神來,抬眼觀皇帝神色,住口安靜下來。
大殿又從方才的嘈雜鼎沸一下變作鴉雀無聲,連空氣都凝滯了。
李景燁四下掃視,冷聲道:“諸位有何對策,盡可說來。”
眾人麵麵相覷,最後將目光落在宰相蕭齡甫身上。
蕭齡甫頭一次感到如芒在背,頂著龐大的壓力坐在榻上,衝李景燁行禮,道:“陛下,臣以為叛軍入蒲州,一旦打破蒲津渡最後的防線,便幾乎要直奔長安而來,為保陛下安危,護我大魏根基,臣請陛下,盡早做下準備。”
李景燁瞥一眼他旁邊其他暗暗點頭讚同的朝臣,問:“蕭相公以為朕該做何準備?”
蕭齡甫沉默片刻,緩緩道:“必要時,請陛下當放則放,撤離長安。”
話音落下,殿內有是死一般的寂靜。
隨後,一個朝臣試探著拱手:“陛下,蕭相公所言在理,臣附議。”
有了一人開頭,其他人便也跟著陸陸續續表態,除了少數幾個一向剛直不屈,甚至有些頑固不化的年長臣子外,其餘人大多持讚同的態度。
就連裴濟,也頭一次與蕭齡甫意見統一。
李景燁雙手擱在扶手上,脊背僵直著,好半晌沒說話。
數月前,他治下的大魏還是一片河清海晏,如今,臣子們卻開始謀劃勸說他拋下皇宮,出逃長安了。
“突厥的情況,如何了?”他沒立刻迴答,隻先問了這句。
眾人明白他恐怕是還寄希望於裴琰已打退了阿史那多畢,領兵迴援,不由紛紛噤聲,隻有新任的兵部尚書應:“裴相公如今已想法打破與突厥相持不下的局麵,正奮力反撲,興許早有一月的時間便能得勝歸來。”
此話乍一聽,像是個天大的好消息。可一個月,長安城卻撐不住。叛軍已在蒲州,蒲津渡的駐軍即便抵死阻擋,也隻區區三萬人,能撐下十日便是奇跡了。
李景燁的希望落空了。
他默默閉目,繃直的後背微不可查地微微弓起,擱在扶手上的雙手緊了又鬆,鬆了又緊。
好半晌,他才睜開眼,輕歎一聲,頹然道:“叛軍抵蒲津渡之日,便是撤離長安之時。”
話音落下,便算是定了。朝臣們紛紛悲哀地垂下頭,不再說話。
……
皇帝準備撤走的消息很快便傳遍宮中上下,許多宮人嚇得抱在一處,才入宮的嬪妃們更是有不少當場淚流不止,恨不能現在便奔出宮去同家人相依。
蕭淑妃到底入宮多年,又一向沉穩,早從母親處知道了情況,當即下令六局的女官與宮人收拾東西,隨時準備離開。
麗質終於不必再躲著旁人與春月悄悄地收拾。
她將青梔等人都叫進承歡殿中,給每人分了足夠他們後半輩子在民間過尋常生活的錢財。
青梔嚇了一跳,忙問:“娘子是要趕奴婢們走嗎?”
麗質搖頭:“自然不會趕你們走。隻是眼下的情況你們也都知道了,陛下很快就會離開長安,到那時宮中定混亂不堪,離開的路艱難,能帶上多少人也未可知,我知道許多宮人與內侍都有心趁此機會出宮迴鄉,眼下我先將錢財給你們,到時你們若也想走,便不必再來問我了。”
有兩個小宮女聽了,忍不住哭著衝她道謝。
麗質笑了笑,一個個拍拍她們的手,柔聲道:“世道亂了,誰不想好好活下去?都是一樣的人,沒誰生來便低一等,在宮中伺候人,也不過是個謀生的差事,你們在我身邊時候也不短了,這些報酬給你們,都是應當的。”
她又安慰了兩句,便吩咐他們下去,趁著這些時候好好收一收行囊,隻挑最要緊的,千萬別貪多。
宮人們揉著紅眼睛離開,隻有青梔一個留在殿裏沒走,捏著衣角到麗質麵前,撲通一聲跪下,道:“娘子,奴婢不會走的,到時候出宮了,奴婢也跟著娘子。”
“傻孩子,你不想你的家人嗎?”麗質望著這個不過十六歲的小姑娘,伸手要拉她起來。
青梔生得相貌普通,極不起眼,雖才十六歲,性子卻十分沉穩,在承歡殿裏,除了春月,便數她最得麗質信任。
隻是,到底不比春月親近,麗質的那些秘事,半點也沒對她透露。
青梔搖搖頭,紅著眼道:“奴婢家人都沒了,孤零零一個人,也沒別處去,隻求娘子將奴婢留在身邊。”
麗質望著她許久,道:“罷了,到時候,你知道了我的事,若還想跟著我,我便將你帶上。”
第105章 奏疏
已是深夜。
河東軍大營中, 裴琰與七八個將領議完事,從桌案上壓著的一疊圖冊的最底下取出個還未開封的信封。
這是從長安快馬加鞭送來的家信,清晨便已送到了。可他白日才親自指揮了一場應對敵方突襲的對陣, 後來又忙著調整部署與戰略,直到現在才有片刻閑暇拆了來看。
信封裏仍是裝著兩封信, 一封是妻子的, 一封是兒子的。
他已許多日沒能好好休養, 此刻渾身上下都有些疲軟疼痛,可看到手裏的信,仍是不由自主地微笑起來。
猶豫一瞬, 他先拿起妻子寫的, 展開一字一句閱覽起來。
妻子的信裏一如既往寫的都是家中親人們的事,最後又說了她自己近來的情況,再囑咐他兩句, 語氣從頭至尾都透著輕快,教人絲毫感覺不到憂慮與緊張。
可他腦海裏卻一下浮現起她夜裏一人坐在燈下時, 一手提著筆管, 一手掖著淚眼給他寫信的模樣。
三郎幼年時,有一迴又生了場大病。那時他還在河東任職, 又逢邊疆與突厥、吐蕃都有些摩擦,不能久留京城, 便隻好讓她留下來顧著兒子。
分別兩個多月的時間,他收到過的她寫來的家書, 也是如此語氣輕快, 即便提及兒子的病情,提及他的戰況,也絲毫不見難過憂愁的情緒。
他以為她生性開朗達觀。後來戰後迴長安, 三郎卻偷偷告訴他,母親夜裏給他寫信時,分明時常偷偷抹眼淚……
她總是這樣,雖是高高在上的公主,卻性子極好。
裴琰對著油燈將妻子的信反複看了兩遍,這才拿起兒子的那一封閱覽。
裴濟在信裏仍是將京中的消息說了一遍。待看到陛下已決定不日便要撤出長安時,裴琰的心慢慢沉了下來。
他看一眼帳中的沙盤,又估量一番此處與突厥的情況,最後重新拿起妻子寄來的信輕輕撫摸,在心中做下最後的決定。
……
五日後,叛軍到底還是抵達了蒲津渡。
據聞皇甫靖集結了蒲州的守軍,殊死抵抗。
聖旨已下了,第二日一早,聖駕就要離開大明宮,離開長安城。
早幾日,城裏的百姓逃的逃,閉門的閉門,就連城中一些品級低,甚至是沒品級的小官小吏,都忙不迭拋下手上的事務,趁著封城之前,拖家帶口地逃走了。
到這一日,不論是大明宮內外,還是長安城的數個城門處,都已被羽林衛嚴密把手起來,不許進出,各坊內外,金吾衛的武侯們也往來巡邏,清空道路,不許任何人隨意出入,為第二日一早的撤離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