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龍又接著發問:“豐年你說的京師和河東少雨,少到什麽程度?”
花雪有點蒙,這個是記載原文,就是說少雨。隻好說道:“具體少到什麽程度,很難說,別說現在,就是到了夏天我也很難準確判斷,但肯定是少就對了。”
花雪越是說無法準確判斷,眾人越覺得他不是信口開河,越覺得他可靠,因為大多數騙子都會大言炎炎,把自己說的無所不能。當然,他們這種思維放在信息時代就過於淳樸了,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有這樣的判斷已經很不容易了。
陳子龍也在心中點頭,事實上書本中根本就沒有對於雨量的足夠精確的記載,像花雪這種靠資料自己研究出來的預測方法,根據的資料本身都隻是用“少雨”“幹旱”這類詞描述旱情,如果花雪能做出更精確的判斷,反而不正常。陳子龍這麽問本來就不是想知道更精確的描述,而就是驗證花雪是否在吹牛。
陳子龍繼續發問:“豐年你之前說雨水形成是因為水汽遇冷,那為什麽會有雨水變質一說?”
這個倒是難不倒花雪,原始行星當年汙染十分嚴重,所以後來星際時代吸取教訓,對於環境保護的教育從未放鬆,所以花雪不用查資料也知道雨水為什麽可能變質。
“你或許見得少,但常年在北方的幾位應該常見到沙塵天氣。空氣中並不隻有水汽,塵土也會被風高高卷起,越是幹旱,揚塵就越重。這些揚起的沙塵混入凝結的雨水中落下,就會導致雨水變質。更複雜的變化我雖然知道,但說給你們也不懂,你們隻需要知道有這迴事就行了。”
花雪不僅是被問得煩了,關鍵是後麵兩個預測他很難解釋原因,所以幹脆把話堵上,等結果出來,對不對一目了然,現在解釋再多,一旦結果不對也沒有用。
陳子龍又被噎住了,這孩子真是對他太不友好了。
其他幾人在這方麵並無特長,所以對於花雪說說了他們也不懂並無異議,除了覺得花雪狂了一點,也隻能看著陳子龍,看他什麽反應。
陳子龍沒辦法,轉身對崇禎迴道:“陛下,豐年小先生此番做出的五條預測,都是一旦發生,容易被確定的。尤其是第一條關於冰雹的預測更是說這兩個月就會發生。臣聽小先生的預測,不僅條理清晰,而且能夠自圓其說,可信度頗高。而且小先生的結論與他所說的得出結論的方式並不矛盾,更增加了可信度。臣確信小先生有真才實學,至少在天文一項上,學生甘拜下風。至於預測的準確度,還得等具體的消息。”
崇禎聽明白陳子龍服了,但是還有迷糊的地方:“卿說的‘不矛盾’是什麽意思?”
陳子龍道:“小先生的研究,並非通過自己多年來的實地測量,而是通過曆來流傳的資料。這些資料中的記載,就如小先生之前的用詞,都是‘少雨’‘大旱’等等。臣之前問小先生‘少雨’的程度,更準確結論,需要親自測量過當地多年的雨情,這是小先生個人不可能得到的資料。而小先生說的難以判斷,恰恰說明他判斷的來源的確是那些流傳的資料。”
花雪在一旁翻白眼,這陳子龍也太陰了,居然給他挖坑。還好曆史記載裏確實是那些含糊的詞語,否則還不好解釋了。
陳洪謐對花雪的預測是相信的,所以他更關心的是如何救濟受災的民眾。
“豐年你做出這些預測,可有對應的救災措施?”
花雪的資料庫還是比較全的,不過他當時記下的都是曆史資料,所以記載的救災措施也是曆史書中記載的應對,這些應對措施都有時代和地域的局限性,花雪也不知道好不好用,所以不打算拿出來說。但是有一些措施是普適的。
“冰雹造成的損失是下冰雹的當時一次性造成的,很少有後續災害。所以減少冰雹造成的災害主要在兩個方麵。一是提醒人們這兩個月出門的時候都隨身準備好竹簍或者柳條筐之類的,遇到冰雹護住腦袋,這樣就能降低人員傷亡。二是今年種植的作物,盡量以白薯之類的為主,而非那些冰雹一砸就壞的作物。”
這兩個措施不是什麽史料記載,前者是從安全帽想到的,後者則是對於塊莖作物的基礎認知。
崇禎問:“白薯是什麽?”
“一種跟紅薯差不多的作物,陝西那邊肯定有,山西有沒有我也不知道。紅薯也是可以的。”
崇禎繼續問:“紅薯是什麽?”他一個從小在宮廷長大的皇帝,怎麽會對農作物有什麽見識?何況這兩種都是新引進的作物。
花雪無奈,道:“紅薯又叫甘薯,徐閣老有個《甘薯疏》你總知道吧?”
崇禎就算見過也不可能還記得,轉頭看陳子龍。
陳子龍點頭:“的確有。徐師說甘薯適合在全國大部分地方推廣,產量高,抗旱,而且味道也很好。至於白薯,我也不太了解。”
花雪道:“白薯的事情你可以派人去陝西調查,我聽說那邊有種植,不過那邊人怎麽稱唿它我就不知道了。跟紅薯一樣是地裏挖出來的,比紅薯圓一些,表皮土黃色。跟紅薯一樣,都是抗旱作物。而且相比紅薯,白薯抗寒,適合西北幹冷地區種植。”
陳子龍奇怪:“這你是怎麽知道的?”
花雪道:“我吃的時候問過,說是從陝西帶過來的稀罕物。”
“那你怎麽知道它的特點?”
“當然是一起問的。”
陳子龍顯然不信,帶東西來的人即便知道東西從哪來,又怎麽可能知道這東西抗旱抗寒?而且花雪說不知道陝西那邊怎麽稱唿它顯然也有問題。不過小花雪既然這麽說了,陳子龍也就知道再問他也不會說,所以也沒有再問。
陳洪謐又問:“那其它的呢?”
花雪搖頭:“有這位徐閣老高徒在此,如何抗災,就不用問我了吧?我對這些具體的問題,確實沒有什麽研究啊!”
花雪有點蒙,這個是記載原文,就是說少雨。隻好說道:“具體少到什麽程度,很難說,別說現在,就是到了夏天我也很難準確判斷,但肯定是少就對了。”
花雪越是說無法準確判斷,眾人越覺得他不是信口開河,越覺得他可靠,因為大多數騙子都會大言炎炎,把自己說的無所不能。當然,他們這種思維放在信息時代就過於淳樸了,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有這樣的判斷已經很不容易了。
陳子龍也在心中點頭,事實上書本中根本就沒有對於雨量的足夠精確的記載,像花雪這種靠資料自己研究出來的預測方法,根據的資料本身都隻是用“少雨”“幹旱”這類詞描述旱情,如果花雪能做出更精確的判斷,反而不正常。陳子龍這麽問本來就不是想知道更精確的描述,而就是驗證花雪是否在吹牛。
陳子龍繼續發問:“豐年你之前說雨水形成是因為水汽遇冷,那為什麽會有雨水變質一說?”
這個倒是難不倒花雪,原始行星當年汙染十分嚴重,所以後來星際時代吸取教訓,對於環境保護的教育從未放鬆,所以花雪不用查資料也知道雨水為什麽可能變質。
“你或許見得少,但常年在北方的幾位應該常見到沙塵天氣。空氣中並不隻有水汽,塵土也會被風高高卷起,越是幹旱,揚塵就越重。這些揚起的沙塵混入凝結的雨水中落下,就會導致雨水變質。更複雜的變化我雖然知道,但說給你們也不懂,你們隻需要知道有這迴事就行了。”
花雪不僅是被問得煩了,關鍵是後麵兩個預測他很難解釋原因,所以幹脆把話堵上,等結果出來,對不對一目了然,現在解釋再多,一旦結果不對也沒有用。
陳子龍又被噎住了,這孩子真是對他太不友好了。
其他幾人在這方麵並無特長,所以對於花雪說說了他們也不懂並無異議,除了覺得花雪狂了一點,也隻能看著陳子龍,看他什麽反應。
陳子龍沒辦法,轉身對崇禎迴道:“陛下,豐年小先生此番做出的五條預測,都是一旦發生,容易被確定的。尤其是第一條關於冰雹的預測更是說這兩個月就會發生。臣聽小先生的預測,不僅條理清晰,而且能夠自圓其說,可信度頗高。而且小先生的結論與他所說的得出結論的方式並不矛盾,更增加了可信度。臣確信小先生有真才實學,至少在天文一項上,學生甘拜下風。至於預測的準確度,還得等具體的消息。”
崇禎聽明白陳子龍服了,但是還有迷糊的地方:“卿說的‘不矛盾’是什麽意思?”
陳子龍道:“小先生的研究,並非通過自己多年來的實地測量,而是通過曆來流傳的資料。這些資料中的記載,就如小先生之前的用詞,都是‘少雨’‘大旱’等等。臣之前問小先生‘少雨’的程度,更準確結論,需要親自測量過當地多年的雨情,這是小先生個人不可能得到的資料。而小先生說的難以判斷,恰恰說明他判斷的來源的確是那些流傳的資料。”
花雪在一旁翻白眼,這陳子龍也太陰了,居然給他挖坑。還好曆史記載裏確實是那些含糊的詞語,否則還不好解釋了。
陳洪謐對花雪的預測是相信的,所以他更關心的是如何救濟受災的民眾。
“豐年你做出這些預測,可有對應的救災措施?”
花雪的資料庫還是比較全的,不過他當時記下的都是曆史資料,所以記載的救災措施也是曆史書中記載的應對,這些應對措施都有時代和地域的局限性,花雪也不知道好不好用,所以不打算拿出來說。但是有一些措施是普適的。
“冰雹造成的損失是下冰雹的當時一次性造成的,很少有後續災害。所以減少冰雹造成的災害主要在兩個方麵。一是提醒人們這兩個月出門的時候都隨身準備好竹簍或者柳條筐之類的,遇到冰雹護住腦袋,這樣就能降低人員傷亡。二是今年種植的作物,盡量以白薯之類的為主,而非那些冰雹一砸就壞的作物。”
這兩個措施不是什麽史料記載,前者是從安全帽想到的,後者則是對於塊莖作物的基礎認知。
崇禎問:“白薯是什麽?”
“一種跟紅薯差不多的作物,陝西那邊肯定有,山西有沒有我也不知道。紅薯也是可以的。”
崇禎繼續問:“紅薯是什麽?”他一個從小在宮廷長大的皇帝,怎麽會對農作物有什麽見識?何況這兩種都是新引進的作物。
花雪無奈,道:“紅薯又叫甘薯,徐閣老有個《甘薯疏》你總知道吧?”
崇禎就算見過也不可能還記得,轉頭看陳子龍。
陳子龍點頭:“的確有。徐師說甘薯適合在全國大部分地方推廣,產量高,抗旱,而且味道也很好。至於白薯,我也不太了解。”
花雪道:“白薯的事情你可以派人去陝西調查,我聽說那邊有種植,不過那邊人怎麽稱唿它我就不知道了。跟紅薯一樣是地裏挖出來的,比紅薯圓一些,表皮土黃色。跟紅薯一樣,都是抗旱作物。而且相比紅薯,白薯抗寒,適合西北幹冷地區種植。”
陳子龍奇怪:“這你是怎麽知道的?”
花雪道:“我吃的時候問過,說是從陝西帶過來的稀罕物。”
“那你怎麽知道它的特點?”
“當然是一起問的。”
陳子龍顯然不信,帶東西來的人即便知道東西從哪來,又怎麽可能知道這東西抗旱抗寒?而且花雪說不知道陝西那邊怎麽稱唿它顯然也有問題。不過小花雪既然這麽說了,陳子龍也就知道再問他也不會說,所以也沒有再問。
陳洪謐又問:“那其它的呢?”
花雪搖頭:“有這位徐閣老高徒在此,如何抗災,就不用問我了吧?我對這些具體的問題,確實沒有什麽研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