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雪因為翻查係統,雖然休息得早,實際入睡得晚。反倒是陳沅,心中安定,這一晚上睡眠質量良好,一大早便起了床。等花雪醒來時,已經到了辰時,陳沅已經將早飯預備妥當。
吃過早飯,花雪跟陳沅膩了一會兒,眼看巳時將到,便又出門去府衙,履行答應陳洪謐的答疑之事。
辰末出門,申末歸家。歸家後給陳沅說些蘇州最近的趣聞,再給陳沅灌輸一些超越時代的思維方式,為之後給她講課打些基礎。
此後數日,皆是如此。陳沅對花雪十分放心,對自身也十分自信,並不擔心花雪瞞著她在外沾花惹草,畢竟他連自己的便宜都沒占。
崇禎的船上當然有錦衣衛的密探暗中保護,盡管這些暗衛都不知道自己保護的是誰,隻有其中正副首領才知道此行責任之重大。好在一路上並無意外,安全到達蘇州,路上並無波折。
到了蘇州,一行十人下了船,都是鬆了口氣。崇禎雖然不是沒坐過船,但畢竟是北方長大,坐船極少,所以這些日子在船上很不舒服。王承恩也是北方人,可他忠心耿耿,職責所在,即便難受也強忍著伺候崇禎,崇禎也不是個善於察言觀色的,自己也難受的一塌糊塗,自然注意不到。好在無論是吳偉業還是陳子龍,更有那六個錦衣衛,都是江南長大的,不敢說都是浪裏白條,至少都不暈船。除了貼身的事情得王承恩伺候,忙前忙後這些人都能夠分擔。
腳踏實地的感覺讓崇禎和王承恩都有一種重生了的感覺,吳偉業迴到家鄉,自然心情大好,陳子龍見到江南景色也是一種久違的歸鄉之感,隻有高文彩立刻給五個小旗打眼色,一個前方探路,另外四個時刻注意著周圍。
碼頭上人來人往,蘇州畢竟是繁華之地,他們這一行人並不如何顯眼,至多有無聊的閑漢好奇那為首的少爺是不是有什麽怪癖,出行都不帶一個女的。
崇禎畢竟身體素質好,在碼頭唿吸了一會兒江南的空氣,就感覺暈船帶來的不適基本消除,王承恩則在心裏總結下次皇帝出行無論如何得帶著太醫。吳偉業重歸故裏,見到一切都那麽親切,陳子龍則在心裏評估著蘇州與鬆江之間的區別。錦衣衛們注意著周圍,不時看到幾個暗中守護的同類,彼此心照不宣。
探路的小旗很快歸來,說是探路,其實就是去確認一下沿路的安全,吳偉業是蘇州人,府衙所在一清二楚,幾個錦衣衛不敢說全國城市交通圖都心裏有數,但來之前至少蘇州的交通圖早已牢記。
崇禎休息好了也不耽擱,眾人直奔蘇州府衙。
陳洪謐和花雪兩人正在府衙內討論抗旱救災的具體措施,有衙役來報,說有宗室子弟路過蘇州,因為同行的西席是陳洪謐故交,特來府衙拜訪。
陳洪謐打開拜帖,看了一眼,當即一驚。拜帖上書“同年吳偉業敬拜”。陳洪謐即便與吳偉業不熟,但是畢竟是同一屆的進士,何況吳偉業榜眼出身,當年又鬧出不曉得風波。陳洪謐知道吳偉業在翰林院任職,絕不可能是什麽宗室子弟的西席。陳洪謐心中隱隱冒出一個大膽的猜測,又被他壓下,心中猜測可能是皇帝足夠重視,真的派了哪個信得過的宗室與吳偉業同行。
不過不管來的其他人是誰,僅吳偉業自己,陳洪謐也不能怠慢,怎麽也是欽差。趕緊起身,要去迎接,剛邁步,猶豫了一下,問花雪:“豐年,朝廷來人,肯定與那奏折有關。你可要同去一見?”
花雪不想與朝廷接觸太多,猶豫道:“大人,學生去見見來人,倒是沒問題。隻是學生不欲為官,去見欽差,合適嗎?”
陳洪謐本就不欲花雪如此大才隱居,見花雪同意見朝廷來人,自然巴不得,所以說道:“為不為官與見不見欽差是兩碼事,自然合適。走,與我同去。來的是翰林院編修吳偉業吳大人。吳大人是我蘇州人士,豐年可曾聽聞?”
別人花雪可能不清楚,但吳偉業顯然不在別人的範疇,吳偉業是花雪最有印象的幾個人之一,是花雪自己標記的需要注意的人物。不為別的,隻因為吳偉業在後來為陳圓圓寫了一首詩,就叫《圓圓曲》。花雪翻資料的時候已經把所有跟陳圓圓有關的人物都標記了,吳偉業是其中少數的幾個正麵標記,隻因為吳偉業寫詩的時候是有為陳圓圓抱屈的情感在其中的。雖然花雪已經要讓陳沅不再走陳圓圓的老路,但對於與陳圓圓有關的人和事卻不能不在意。
“吳大人才高八鬥,遠近聞名,學生雖然消息消息蔽塞,但也多有耳聞。”
陳洪謐帶著花雪出府衙迎客,一出門,見到那宗室子弟朱在鏗,大腦當場當機,盡管他已經有過這個大膽猜測,但真的在蘇州見到那個應該在萬裏之外的身影,還是令他感到震驚。同時,心中也湧起欣慰之感,這位既然親自前來,可見其對於災情的重視,對於一個忠臣來說,有什麽比君主賢明更欣慰的事情呢?但同時也湧起後怕,這要是遇到什麽危險,國家豈不要陷入更大的動蕩?
好在陳洪謐畢竟久經世故,很快就反應過來,才沒有做出接駕的那一套禮儀,僅以見上官的禮儀將吳偉業等人迎了進去,外人見了,也隻以為是對宗室子弟的尊敬,不會有其他聯想。
進了府衙,陳洪謐屏退左右,隻留花雪在此,錦衣衛也留在院中,隻有崇禎王承恩吳偉業陳子龍入府。
陳洪謐留花雪在此,不能直言皇帝身份,但對皇帝南巡,雖然欣慰,卻不能不諫:“公子可知漢之王陽?”
崇禎見陳洪謐留花雪這樣一個孩子在此,本以為可能是陳洪謐的兒子,陳洪謐會先介紹這個孩子,沒想到陳洪謐問了這麽個問題。既然陳洪謐沒有見禮也沒有屏退,想必這個孩子不是他自己人,不能直接暴露身份。
吃過早飯,花雪跟陳沅膩了一會兒,眼看巳時將到,便又出門去府衙,履行答應陳洪謐的答疑之事。
辰末出門,申末歸家。歸家後給陳沅說些蘇州最近的趣聞,再給陳沅灌輸一些超越時代的思維方式,為之後給她講課打些基礎。
此後數日,皆是如此。陳沅對花雪十分放心,對自身也十分自信,並不擔心花雪瞞著她在外沾花惹草,畢竟他連自己的便宜都沒占。
崇禎的船上當然有錦衣衛的密探暗中保護,盡管這些暗衛都不知道自己保護的是誰,隻有其中正副首領才知道此行責任之重大。好在一路上並無意外,安全到達蘇州,路上並無波折。
到了蘇州,一行十人下了船,都是鬆了口氣。崇禎雖然不是沒坐過船,但畢竟是北方長大,坐船極少,所以這些日子在船上很不舒服。王承恩也是北方人,可他忠心耿耿,職責所在,即便難受也強忍著伺候崇禎,崇禎也不是個善於察言觀色的,自己也難受的一塌糊塗,自然注意不到。好在無論是吳偉業還是陳子龍,更有那六個錦衣衛,都是江南長大的,不敢說都是浪裏白條,至少都不暈船。除了貼身的事情得王承恩伺候,忙前忙後這些人都能夠分擔。
腳踏實地的感覺讓崇禎和王承恩都有一種重生了的感覺,吳偉業迴到家鄉,自然心情大好,陳子龍見到江南景色也是一種久違的歸鄉之感,隻有高文彩立刻給五個小旗打眼色,一個前方探路,另外四個時刻注意著周圍。
碼頭上人來人往,蘇州畢竟是繁華之地,他們這一行人並不如何顯眼,至多有無聊的閑漢好奇那為首的少爺是不是有什麽怪癖,出行都不帶一個女的。
崇禎畢竟身體素質好,在碼頭唿吸了一會兒江南的空氣,就感覺暈船帶來的不適基本消除,王承恩則在心裏總結下次皇帝出行無論如何得帶著太醫。吳偉業重歸故裏,見到一切都那麽親切,陳子龍則在心裏評估著蘇州與鬆江之間的區別。錦衣衛們注意著周圍,不時看到幾個暗中守護的同類,彼此心照不宣。
探路的小旗很快歸來,說是探路,其實就是去確認一下沿路的安全,吳偉業是蘇州人,府衙所在一清二楚,幾個錦衣衛不敢說全國城市交通圖都心裏有數,但來之前至少蘇州的交通圖早已牢記。
崇禎休息好了也不耽擱,眾人直奔蘇州府衙。
陳洪謐和花雪兩人正在府衙內討論抗旱救災的具體措施,有衙役來報,說有宗室子弟路過蘇州,因為同行的西席是陳洪謐故交,特來府衙拜訪。
陳洪謐打開拜帖,看了一眼,當即一驚。拜帖上書“同年吳偉業敬拜”。陳洪謐即便與吳偉業不熟,但是畢竟是同一屆的進士,何況吳偉業榜眼出身,當年又鬧出不曉得風波。陳洪謐知道吳偉業在翰林院任職,絕不可能是什麽宗室子弟的西席。陳洪謐心中隱隱冒出一個大膽的猜測,又被他壓下,心中猜測可能是皇帝足夠重視,真的派了哪個信得過的宗室與吳偉業同行。
不過不管來的其他人是誰,僅吳偉業自己,陳洪謐也不能怠慢,怎麽也是欽差。趕緊起身,要去迎接,剛邁步,猶豫了一下,問花雪:“豐年,朝廷來人,肯定與那奏折有關。你可要同去一見?”
花雪不想與朝廷接觸太多,猶豫道:“大人,學生去見見來人,倒是沒問題。隻是學生不欲為官,去見欽差,合適嗎?”
陳洪謐本就不欲花雪如此大才隱居,見花雪同意見朝廷來人,自然巴不得,所以說道:“為不為官與見不見欽差是兩碼事,自然合適。走,與我同去。來的是翰林院編修吳偉業吳大人。吳大人是我蘇州人士,豐年可曾聽聞?”
別人花雪可能不清楚,但吳偉業顯然不在別人的範疇,吳偉業是花雪最有印象的幾個人之一,是花雪自己標記的需要注意的人物。不為別的,隻因為吳偉業在後來為陳圓圓寫了一首詩,就叫《圓圓曲》。花雪翻資料的時候已經把所有跟陳圓圓有關的人物都標記了,吳偉業是其中少數的幾個正麵標記,隻因為吳偉業寫詩的時候是有為陳圓圓抱屈的情感在其中的。雖然花雪已經要讓陳沅不再走陳圓圓的老路,但對於與陳圓圓有關的人和事卻不能不在意。
“吳大人才高八鬥,遠近聞名,學生雖然消息消息蔽塞,但也多有耳聞。”
陳洪謐帶著花雪出府衙迎客,一出門,見到那宗室子弟朱在鏗,大腦當場當機,盡管他已經有過這個大膽猜測,但真的在蘇州見到那個應該在萬裏之外的身影,還是令他感到震驚。同時,心中也湧起欣慰之感,這位既然親自前來,可見其對於災情的重視,對於一個忠臣來說,有什麽比君主賢明更欣慰的事情呢?但同時也湧起後怕,這要是遇到什麽危險,國家豈不要陷入更大的動蕩?
好在陳洪謐畢竟久經世故,很快就反應過來,才沒有做出接駕的那一套禮儀,僅以見上官的禮儀將吳偉業等人迎了進去,外人見了,也隻以為是對宗室子弟的尊敬,不會有其他聯想。
進了府衙,陳洪謐屏退左右,隻留花雪在此,錦衣衛也留在院中,隻有崇禎王承恩吳偉業陳子龍入府。
陳洪謐留花雪在此,不能直言皇帝身份,但對皇帝南巡,雖然欣慰,卻不能不諫:“公子可知漢之王陽?”
崇禎見陳洪謐留花雪這樣一個孩子在此,本以為可能是陳洪謐的兒子,陳洪謐會先介紹這個孩子,沒想到陳洪謐問了這麽個問題。既然陳洪謐沒有見禮也沒有屏退,想必這個孩子不是他自己人,不能直接暴露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