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也想起當年信王府時,被魏忠賢欺壓的歲月,想起曹化淳為他擋的那一刀。那一刀雖然砍在曹化淳並不致命的位置上,但如果沒有曹化淳擋那一下,那一刀是向年紀還小的崇禎的脖子砍去的,崇禎為此甚至做了好幾晚上的噩夢。即便是如今想來,也覺得後怕不已。


    “大伴你看現在多好,就不要想那些不開心的日子了。”


    曹化淳聽到這個,笑得更苦了:“陛下即位以來,又何曾享樂過,每一天還不都是那樣辛苦。如今還要千裏迢迢,奔赴蘇州,這一路上山高水長,老奴又不能陪伴陛下……”


    崇禎這才明白,曹化淳還是想勸他打消南下的主意:“好了,大伴,朕南下不會有什麽危險的。別說朕自己如今已經不是當年那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孩子,就說養性給朕安排的錦衣衛,怎麽也比當年信王府的護衛武藝高強吧?且不說這次知道朕南下的,沒理由派人行刺。就算真的有,難道那不知道有沒有的刺客,還能比魏忠賢安排的刺客更強?”


    曹化淳想想,也認可崇禎說的,隻是這些年看著崇禎從小長大,他頗有一種——雖然這麽想大不敬——為人母的感覺。知道自己勸不住崇禎,曹化淳找王承恩交代路上該怎麽照顧崇禎去了。


    陳子龍和吳偉業都參加了崇禎四年的會試,吳偉業成為了當屆的會元,而陳子龍因為卷麵有塗抹的原因,主考官周延儒擔心錄取他會被溫體仁當作把柄彈劾他,所以盡管有兩個閱卷的考官很看好他的試卷,他還是落榜了。


    陳子龍當時雖然覺得自己的才華不應該落榜,但也沒太當迴事,一次考試沒被錄取很正常,誰都不敢說自己每次考試的答案都被考官看上,尤其是這種作文的考試和填空題不同,沒有標準答案的。所以陳子龍迴去之後該複習複習,該飲酒作詩也不耽誤。


    三年之後,崇禎七年,陳子龍又來參加會試,這一次他準備充分,信心滿滿,可惜遇上溫體仁親自操刀,將複社成員幾乎全都踢出榜單。陳子龍當年和幾個好友一起,組織了一個學習氛圍很濃鬱的學生團體,叫“幾社”,後來,“幾社”和其他一些社團聯合起來,就叫“複社”。複,既有很多的意思,又有複興的意思。複社因為傳承和理念的關係,幾乎被認為是東林黨的延伸,或者預備役。而溫體仁跟東林黨是死對頭,當然不可能讓複社的骨幹成員順順利利從他手中通過會試。所以陳子龍毫無懸念的落榜了。他落榜不是因為差,相反,因為在複社裏他也算是骨幹,自然被溫體仁針對。


    這一次對陳子龍的打擊很大,一次失敗是失誤,第二次又拿什麽理由說服自己呢?陳子龍對科舉心灰意冷,開始意誌消沉,迴家閉門謝客,自稱“專意於學問”,實際上飲酒作詩依舊,八股文章卻幾乎不看了。除了詩詞,他還有別的學問可做。他和其他專心一意學習八股文寫作的其他生員不同。陳子龍的理念是“經世致用”,他跟老師徐光啟學了很多文章以外的東西,天文曆法,農務政事,皆有涉獵。


    這次科舉之前,陳子龍在吊唁剛去世的恩師徐光啟時,從徐光啟的孫子徐爾爵處,要來了徐光啟所作的《農書》草稿十餘卷,想要完成恩師未竟的事業,將書整理付梓。如今恰好科舉失敗,陳子龍幹脆在家中整理《農書》的草稿,日夜抄錄,樂此不疲。


    到了今年又到了科舉之年。這些年陳子龍雖然詩沒少做,《農書》也整理了不少,但幾乎沒怎麽練習八股文。所謂拳不離手,曲不離口,陳子龍三年沒怎麽複習八股,自然有些手生,不過好在他之前底子好,所以今年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又來考試。也是家中母親對於他中舉有著殷切希望,為了不使母親失望,他也隻好來京參加考試。可沒想到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這一次他自己都不抱希望了,反而考上了。盡管三甲十幾名的成績與他的才華完全不匹配,但他知道自己八股文水平也就剩這麽多了,所以並不沮喪。


    三甲,按照製度叫做同進士出身,得外放從地方官吏做起。陳子龍這些日子在京城走親訪友,等著吏部選官結束就去赴任。他在北京的好友,大多是崇禎四年的進士們,就像同為複社魁首的吳偉業。畢竟,崇禎七年的科舉,就沒有幾個複社成員錄取。


    吳偉業和陳子龍不同,陳子龍因為自己組織社團,毫無疑問是社團骨幹;而吳偉業自身沒有組織社團,但他的授業恩師張溥是複社的領袖。張溥跟同鄉張采等人一同組織了“應社”,與陳子龍的“幾社”一樣,都是複社的一部分。不過陳子龍更關注於能致用的學問,張溥對時務更加關注。所以張溥等人發表了很多抨擊魏忠賢及其黨羽的文章,為世人推崇,在整個複社中,張溥也是絕對的領袖人物。


    吳偉業比張溥小七歲,但兩人之間是實實在在的授業師徒的關係,與陳子龍和徐光啟不同。陳子龍師從徐光啟時,自身已經學問有成,是向徐光啟請教“致用之學”,相當於請身為禮部尚書的“徐院士”帶他這個博士研究生。而張溥身為聞名遐邇的學者,在看到後學吳偉業的文章後,覺得他很有天賦,但是未遇名師,所以把他收在門下,這相當於某大學附中名師,發現流落在外的“奧數神童”,所以破格對其輔導,以期其能在“奧數競賽”上取得好成績。吳偉業的一身學問,除了蒙學和自學,基本都是張溥傳授。


    崇禎四年的科舉,作為老師的張溥與學生吳偉業一同得中進士,而且人家吳偉業是應該獲得狀元的榜眼,張溥倒是得了個第一名,卻是三甲第一名,中間差了一個探花和六十七個二甲。吳偉業算是青出於藍,張溥尷尬之餘,也甚是欣慰。當年他看到吳偉業文章時就有“他總有一天比自己強”的預感,隻是當時沒有想到這麽快罷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女神不應有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鐵漢玉書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鐵漢玉書生並收藏女神不應有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