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這個夜晚,兵部。
楊嗣昌入京近一個月了。
盡管朝廷對不起他父親楊鶴,但崇禎對他楊嗣昌個人的信任,卻毋庸置疑。這不僅因為楊嗣昌的個人能力,更因為楊嗣昌從來不參與黨爭。尤其是在崇禎身邊所有人,要麽親東林黨,要麽反東林黨的時候,楊嗣昌這個兩邊不靠,堅守中立的立場,對崇禎而言尤為可靠。所以哪怕崇禎對於楊鶴剿匪不力,坐看反賊做大恨之入骨,身為人子的楊嗣昌又屢屢上書為其父喊冤,甚至以自身任免跟他討價還價,也沒有讓崇禎對楊嗣昌的信任稍減。畢竟,孝子無論如何看都比不孝子更加可靠,如果對父不孝,崇禎如何敢相信他會忠?
楊嗣昌對於崇禎的信重心中十分感恩。另一方麵,他也認為自己父親確實錯了,隻是身為人子,對於父親受苦,無法坐視,所以心中痛苦,但並無怨憤。他與父親實際上在政見上是相左的,就如大禹與其父鯀治水的方法截然相反一樣。
楊鶴認為民反實因饑寒交迫,是不得不反,是朝廷沒能讓百姓吃飽飯,而百姓隻要能吃飽,內心是不願意造反的,仍會是大明的百姓。所以楊鶴對於起義的軍隊已招撫為主,不願勞師圍剿。與之相反,楊嗣昌則認為百姓造反之前是百姓,一旦造反就是賊。無論百姓造反的起因是什麽,隻要他們參與了造反,就嚐到了造反的甜頭。即使他們招安以後解甲歸田,隻要他們生活中再稍有不滿,還會立刻重新造反。所以除惡務盡,剿匪也是一樣。
事實上,他當年讀《水滸傳》的時候,就沒少因為朝廷是否應該招安梁山爭執不下,每次談論這個話題,觀點從未統一。
楊鶴認為百姓因饑寒而造反,與野心家陰謀叛亂不同。正如梁山上絕大多數實際上對朝廷忠心耿耿,隻是不得誌於朝堂。隻要朝廷招安,他們就會為朝廷而戰。當今朝廷麵臨建虜威脅,與麵臨遼國威脅的北宋朝廷何其相似!所以招安之後,讓他們去打建虜,實為上上策。
楊嗣昌則認為,如果沒有梁山的故事流傳,或許招撫的政策還可以用,以寇禦寇的方針也沒有問題。但梁山的故事已經流傳幾百年,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如果梁山的結局宋江沒死,或許反賊有可能接受招安,但偏偏宋江最後被北宋朝廷毒死。這樣一來,反賊對於朝廷已經缺乏基礎的信任了。任何反賊在考慮是否接受招安時,一定會想到宋江的下場,然後不寒而栗。所以百二十迴《水滸傳》流傳之後,反賊再也不會真心實意接受朝廷招安了。
當年楊鶴總督陝西三邊軍務,對於亂民的招撫實際上已經初見成效了,這一點楊嗣昌也是承認的,而且這也是他屢屢上書為父親喊冤的理由。但最後正如楊嗣昌預料的一樣,已經招安的亂民又降而複叛了。客觀上說,這不是楊鶴的判斷出錯,當時亂民是真心接受招安的。隻是因為朝廷答應的賑災糧食等物資沒有到位,導致亂民仍然活不下去,所以才降而複叛。
整個過程實際上楊鶴並無主要責任,實在是朝廷也拿不出足夠物資了,但是從結果上來說,楊鶴作為總督確實剿匪不力,造成匪患做大,朝廷懲罰他,也沒有問題。當年朝廷要直接問斬楊鶴,楊嗣昌上書要代父受過,崇禎一看孝父如此,豈會不忠?對楊嗣昌好感爆棚,看在他麵子上饒了楊鶴一命,罰他戍邊去了。
後來崇禎要提拔楊嗣昌當三邊總督,這就是楊鶴當年犯錯誤的職位,楊嗣昌跟崇禎上書:“臣父以總督蒙遣,子何忍拜此官?”想要崇禎看在他麵子上饒了他父親。但崇禎是什麽樣的人?崇禎是一個很純粹的認死理的人。愛一個人愛死,恨一個人恨死,信一個人就不容易懷疑,而一旦懷疑一個人,別人再說他好話也沒用。所以深恨楊鶴誤了剿匪時機的崇禎,無視了楊嗣昌的請求。同時,對楊嗣昌的信重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更重:為了父親連升職加薪都不要,這是多孝順?這樣一個人又該有多忠?
前年,楊鶴死於戍所,聽得消息楊嗣昌當場昏迷,半月才醒,醒來第一件事就是上書崇禎為父正名。崇禎見楊鶴死了,恨也基本消了,又擔心自己的大忠臣楊嗣昌身體,於是答應了。
去年,建虜入寇,兵部尚書張鳳翼畏罪自殺,崇禎想起了在家守孝的楊嗣昌,十月份時下旨奪情,讓楊嗣昌接任兵部尚書。楊嗣昌再三請辭,崇禎卻實在找不到其他合適的人了,幾乎是硬逼著楊嗣昌來京城。楊嗣昌見崇禎對自己信任看重至此,心下感激,決定舍命報君王,上個月到達京師,開始任職兵部尚書。
才一上任,就接到剿匪又一次失利的消息。楊嗣昌這些日子白天黑夜就在想一件事,怎樣才能平息匪患。所幸因為他父親的前車之鑒,他對於如何剿匪從未放棄思索,他自己又曾督軍多年,不缺作戰經驗,這些日子又詳細了解了匪軍與朝廷敵我虛實,對於該如何剿匪,終於成竹在胸。
這幾日,楊嗣昌廢寢忘食地起草並完善自己的剿匪計劃書,盡管這時候夜已深,楊昌嗣仍然留在兵部,不欲歸家,因為他的計劃仍然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沒有完善。
楊嗣昌的計劃叫“四正六隅十麵網”:將亂民重點活躍的陝西、河南、湖廣、鳳陽作為“四正”,這四處的巡撫對匪軍以剿為主,以防為輔;將“四正”周邊的延綏、山西、山東、應天、江西、四川作為“六隅”,這六處的巡撫對匪軍以防為主,以剿為輔。
整個計劃頗有韓信十麵埋伏之意,不過韓信十麵埋伏項羽一個,楊嗣昌要張網捕“四正”地的匪軍。
這個計劃要順利實施,必須要依賴五省總督洪承疇和五省總理王家禎的配合。兩個人中,洪承疇盡管人品不怎麽樣,據說好色無度,色厲膽薄,但是兵法才能上,是值得信任的。但王家禎,恰恰相反,是沒聽說人品有什麽問題,但兵法上卻沒有什麽建樹,才能實在平庸。這樣一個人,平時處理政務還可以,以之剿匪,實在難以勝任。所以楊嗣昌在另一個剿匪重臣的人選問題上,犯了愁。
楊嗣昌入京近一個月了。
盡管朝廷對不起他父親楊鶴,但崇禎對他楊嗣昌個人的信任,卻毋庸置疑。這不僅因為楊嗣昌的個人能力,更因為楊嗣昌從來不參與黨爭。尤其是在崇禎身邊所有人,要麽親東林黨,要麽反東林黨的時候,楊嗣昌這個兩邊不靠,堅守中立的立場,對崇禎而言尤為可靠。所以哪怕崇禎對於楊鶴剿匪不力,坐看反賊做大恨之入骨,身為人子的楊嗣昌又屢屢上書為其父喊冤,甚至以自身任免跟他討價還價,也沒有讓崇禎對楊嗣昌的信任稍減。畢竟,孝子無論如何看都比不孝子更加可靠,如果對父不孝,崇禎如何敢相信他會忠?
楊嗣昌對於崇禎的信重心中十分感恩。另一方麵,他也認為自己父親確實錯了,隻是身為人子,對於父親受苦,無法坐視,所以心中痛苦,但並無怨憤。他與父親實際上在政見上是相左的,就如大禹與其父鯀治水的方法截然相反一樣。
楊鶴認為民反實因饑寒交迫,是不得不反,是朝廷沒能讓百姓吃飽飯,而百姓隻要能吃飽,內心是不願意造反的,仍會是大明的百姓。所以楊鶴對於起義的軍隊已招撫為主,不願勞師圍剿。與之相反,楊嗣昌則認為百姓造反之前是百姓,一旦造反就是賊。無論百姓造反的起因是什麽,隻要他們參與了造反,就嚐到了造反的甜頭。即使他們招安以後解甲歸田,隻要他們生活中再稍有不滿,還會立刻重新造反。所以除惡務盡,剿匪也是一樣。
事實上,他當年讀《水滸傳》的時候,就沒少因為朝廷是否應該招安梁山爭執不下,每次談論這個話題,觀點從未統一。
楊鶴認為百姓因饑寒而造反,與野心家陰謀叛亂不同。正如梁山上絕大多數實際上對朝廷忠心耿耿,隻是不得誌於朝堂。隻要朝廷招安,他們就會為朝廷而戰。當今朝廷麵臨建虜威脅,與麵臨遼國威脅的北宋朝廷何其相似!所以招安之後,讓他們去打建虜,實為上上策。
楊嗣昌則認為,如果沒有梁山的故事流傳,或許招撫的政策還可以用,以寇禦寇的方針也沒有問題。但梁山的故事已經流傳幾百年,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如果梁山的結局宋江沒死,或許反賊有可能接受招安,但偏偏宋江最後被北宋朝廷毒死。這樣一來,反賊對於朝廷已經缺乏基礎的信任了。任何反賊在考慮是否接受招安時,一定會想到宋江的下場,然後不寒而栗。所以百二十迴《水滸傳》流傳之後,反賊再也不會真心實意接受朝廷招安了。
當年楊鶴總督陝西三邊軍務,對於亂民的招撫實際上已經初見成效了,這一點楊嗣昌也是承認的,而且這也是他屢屢上書為父親喊冤的理由。但最後正如楊嗣昌預料的一樣,已經招安的亂民又降而複叛了。客觀上說,這不是楊鶴的判斷出錯,當時亂民是真心接受招安的。隻是因為朝廷答應的賑災糧食等物資沒有到位,導致亂民仍然活不下去,所以才降而複叛。
整個過程實際上楊鶴並無主要責任,實在是朝廷也拿不出足夠物資了,但是從結果上來說,楊鶴作為總督確實剿匪不力,造成匪患做大,朝廷懲罰他,也沒有問題。當年朝廷要直接問斬楊鶴,楊嗣昌上書要代父受過,崇禎一看孝父如此,豈會不忠?對楊嗣昌好感爆棚,看在他麵子上饒了楊鶴一命,罰他戍邊去了。
後來崇禎要提拔楊嗣昌當三邊總督,這就是楊鶴當年犯錯誤的職位,楊嗣昌跟崇禎上書:“臣父以總督蒙遣,子何忍拜此官?”想要崇禎看在他麵子上饒了他父親。但崇禎是什麽樣的人?崇禎是一個很純粹的認死理的人。愛一個人愛死,恨一個人恨死,信一個人就不容易懷疑,而一旦懷疑一個人,別人再說他好話也沒用。所以深恨楊鶴誤了剿匪時機的崇禎,無視了楊嗣昌的請求。同時,對楊嗣昌的信重非但沒有減少,反而更重:為了父親連升職加薪都不要,這是多孝順?這樣一個人又該有多忠?
前年,楊鶴死於戍所,聽得消息楊嗣昌當場昏迷,半月才醒,醒來第一件事就是上書崇禎為父正名。崇禎見楊鶴死了,恨也基本消了,又擔心自己的大忠臣楊嗣昌身體,於是答應了。
去年,建虜入寇,兵部尚書張鳳翼畏罪自殺,崇禎想起了在家守孝的楊嗣昌,十月份時下旨奪情,讓楊嗣昌接任兵部尚書。楊嗣昌再三請辭,崇禎卻實在找不到其他合適的人了,幾乎是硬逼著楊嗣昌來京城。楊嗣昌見崇禎對自己信任看重至此,心下感激,決定舍命報君王,上個月到達京師,開始任職兵部尚書。
才一上任,就接到剿匪又一次失利的消息。楊嗣昌這些日子白天黑夜就在想一件事,怎樣才能平息匪患。所幸因為他父親的前車之鑒,他對於如何剿匪從未放棄思索,他自己又曾督軍多年,不缺作戰經驗,這些日子又詳細了解了匪軍與朝廷敵我虛實,對於該如何剿匪,終於成竹在胸。
這幾日,楊嗣昌廢寢忘食地起草並完善自己的剿匪計劃書,盡管這時候夜已深,楊昌嗣仍然留在兵部,不欲歸家,因為他的計劃仍然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沒有完善。
楊嗣昌的計劃叫“四正六隅十麵網”:將亂民重點活躍的陝西、河南、湖廣、鳳陽作為“四正”,這四處的巡撫對匪軍以剿為主,以防為輔;將“四正”周邊的延綏、山西、山東、應天、江西、四川作為“六隅”,這六處的巡撫對匪軍以防為主,以剿為輔。
整個計劃頗有韓信十麵埋伏之意,不過韓信十麵埋伏項羽一個,楊嗣昌要張網捕“四正”地的匪軍。
這個計劃要順利實施,必須要依賴五省總督洪承疇和五省總理王家禎的配合。兩個人中,洪承疇盡管人品不怎麽樣,據說好色無度,色厲膽薄,但是兵法才能上,是值得信任的。但王家禎,恰恰相反,是沒聽說人品有什麽問題,但兵法上卻沒有什麽建樹,才能實在平庸。這樣一個人,平時處理政務還可以,以之剿匪,實在難以勝任。所以楊嗣昌在另一個剿匪重臣的人選問題上,犯了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