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謐和花雪寒暄了幾句家常,便直轉正題:“多虧豐年助我,我已經將今年的賦稅差額上繳,這個知府的官位是保住了。豐年上次跟我說了那麽多關於災情的消息,我們的奏章已經八百裏加急送往京城,隻是京城路遠,尚無迴複。我近日正忙於今年的增產,以備明年災情,不知對於具體的抗災事物,豐年可有以教我?”


    花雪對於抗災,其實並無實際辦法,但他在搜資料的時候對此特意關注過,也預計到陳洪謐會問策於他,所以他是早有準備的:“不知大人對故文淵閣大學士徐光啟徐公了解多少?”


    “徐公祖籍正是蘇州,另外,家父與徐公同朝為官,曾有往來,我求學時,也曾得徐公指點,而本官中進士之時,徐公為禮部尚書。啊,你提起徐公,想必是因為徐公在農事上成就非凡。去年災情嚴重時,家父還曾說:徐公若在,或可使災情緩解。”


    “大人明鑒,學生曾聽人說徐公生前曾著農書,其中對農事,水利等,頗有建樹,雖然聽聞尚未刻板付印,但徐公生前應已有初稿,或者部分完成。大人不妨向朝廷建議,將徐公此書已完成部分,尤其農事,水利等與抗災息息相關的部分,盡快刻板付印,發往全國各府縣,想必對抗災有重要指導意義。至少,應該比學生一人之法,周全完善。”


    “本官也有所耳聞,此書當在徐公門人陳子龍處。聽聞今年春闈,陳子龍已得中三甲,不知如今是否已經選官赴任。反正我今日已打算再上一封奏折,將你今日可能給我的建議都列入奏折,上達天聽,雖未必全部采納,但當與各州百姓有所助益。”


    花雪聽聞奏折之事,便想起之前的奏折,不知是否有迴複:“大人,不知朝廷對大人上一封奏折,是何說法?”


    陳洪謐臉現憂色:“雖然我以八百裏加急上奏,但朝廷諸公是否真的重視,還在兩說。你應該也聽說了,上月朝廷軍隊敗於張獻忠匪軍,朝堂諸公或許正在籌劃下一次剿匪,未必有心思關注此事。”


    “或許不會,匪軍雖勝,但實際上仍未成氣候。隻看其雖勝,卻不敢東進,隻是往西去,便知其色厲內荏,必有虛弱之處。朝廷諸公,在匪軍兵臨城下之前,恐怕不會過於重視。然而災情卻不然,陛下即位以來,唯有崇禎二年,崇禎九年這兩年災情不重,逼得陛下屢次罪己。在陛下與朝廷諸公心中,毫無疑問是災情最為關注,更甚義軍、建虜。尤其是大人上書之中,明確說明天災非陛下之過,內閣諸公無論誰人,見到大人奏折,必定第一時間上呈陛下,以解大軍戰敗帶來的陰霾。”


    花雪以人之常情度之,本來沒有什麽問題,但花雪畢竟對朝廷黨爭並不了解,陳洪謐心中擔心,內閣中若有人恰恰想借兵敗排除異己,或許就會暫時將自己奏折壓下。自己遠在蘇州,在消息傳達方麵,還是很不方便。當然,如果奏章恰被急於轉移兵敗責任的輔臣看到,確實會在第一時間上呈。


    “好了,奏章既已送出,是否采信便已經是陛下與內閣的事了,你我急也無用。還是跟我說說你有什麽辦法。”


    “嗯,之前提到徐公,不知大人可知徐公的《甘薯疏》?”


    “你是說今年多種甘薯?”


    “不錯,甘薯是抗逆性能極強的作物,對旱、澇、風災都有較好的抵禦作用。學生紙上談兵,實際不通具體農事,所以,怎樣使甘薯高產,或許大人可以從《甘薯疏》中尋求答案,然後廣喻百姓。學生隻知道以蘇州天文地理條件,確實適合在夏季廣種甘薯無疑。如果大人想向全國推廣,沿海及南方,廣種甘薯絕無問題。另有白薯,尤為適合西北地區種植,陝西等地應該已有種植,但恐怕尚未推廣。這兩種作物因為可食用部分在地下,所以對災情抗性極大。”


    “甘薯隻能夏季種吧?”


    “在江南確實如此。各地氣候不同,耕種時間不同,如今天氣愈發寒冷,恐怕應該調整種植時間,具體情況,學生確實不擅農桑,隻是多讀些相關書籍,所言或許有用,但學生所知,畢竟有限。大人不妨派人尋訪積年老農,並告知以天氣轉寒之事,廣開言路之下,當有所獲。”停了停,花雪續道,“僅就學生所知,先前所言白薯,卻是適合冬天種植。另外,除糧食以外,棉麻也是重中之重,畢竟,災情不隻是旱,還有寒。”


    陳洪謐點點頭,自己確實著急了,頗有些問道於盲,花雪縱然讀書萬卷,確實不曾躬耕,具體的農事,果然如花雪自己所言,還是諮詢老農,收獲更大。


    “是本官著急了。不過豐年你既言所讀農書頗多,想必另有建議?”


    “確實有。旱情雖重,但僅於我蘇州而言,並非無解。蘇州毗鄰太湖,自古以來,旱情或重,太湖可從未幹過。徐公曾著《泰西水法》,專講水利,其中頗有許多器具,聽聞其中有引水於十餘裏外灌溉之法,於抗旱當大有裨益。”


    “興修水利,此乃正解,如今多虧豐年,蘇州不缺錢財,城外又有許多流民,積攢糧食之餘,興修水利的人力物力都不缺。”


    “確如大人所言。另外,大旱之後必有蝗災。而治蝗妙法,無非養雞。索性今年災情不重,可以盡量多養些雞。不過恐怕需要官府強製,否則會有饑民忍不住吃掉。另外,今後幾年應盡量減少對田間的蜘蛛等捕食蝗蟲的生物的殺傷,以期減少蝗蟲的繁殖。不過這些都是老生常談,相信朝廷本身對於抗災應該有自己固有的方法,希望學生所言,能有些微幫助。”


    “豐年你過謙了,我們大多數人多年所讀書目,俱是經史子集,甚至說很多人隻讀六經,專攻科舉,對於世務,所知不多,你提的建議大有裨益。尤其是你提起的徐公所著之書,我相信早一日向全國推廣,對於百姓都是莫大功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女神不應有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鐵漢玉書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鐵漢玉書生並收藏女神不應有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