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自來都是小懲大誡,怎地這會子,一股腦兒都把這些個青皮無賴都發配了出去?”
“甚麽叫發配!這叫改造!”
不等張德迴答,“忠義社”自有人跳出來吆喝,環視四周嚷嚷起來,“此去西域河中,一番改造,自讓彼等改過自新。留在武漢,還要管飯呢。”
起先問話的人還要再說,旁邊卻有人扯了扯他的衣袖,然後小聲道:“老弟,河中缺人呢。”
一個激靈,這問話的一副若有所思,正色道:“言之有理,聖人有雲: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後麵的都是廢話,就沒細說,大家都懂。
老張也是樂得清靜,笑嗬嗬地看著一眾“兄弟”表演,好一會兒,他喝著涼茶才敲了敲桌子。
“也不要全部發配,主抓外來戶,留幾個本地哥兒,隻要不是奸淫擄掠欺男霸女,小偷小摸就在本地服個勞役即可。待將來又起事體,再拿他們做個文章,不拘是發配河中還是扶桑,總能讓治下百姓拍手稱快。”
執政的基本套路,這些擦屁股紙擦鞋墊,本來就是用完了就扔。有活力社會團體難不成還能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從重從嚴,蒼頭黔首隻有連連叫好的。
揚子江兩岸的幫會規模極大,因為“共燒一炷香”的江湖已經形成,圍繞著“鐵杖廟”“麥公祠”,“好兄弟,講義氣”已然成為一種江湖的“價值觀”。又因為在“鐵杖廟”附近生存的行業,大多都是物流運輸或者民間黃、賭,這就使得全新的幫會組織,大多都是以這個行業為載體在繁衍。
比如張德現在要下手的“短衫幫”,他們除了裹挾中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之外,早先都是以“苦力幫”的形式存在。武漢本地的苦力,大多都是來自附近州縣,比如黃州比如洪州豫寧縣。
鄉黨為基礎,行業為載體,為了爭奪“市場”“業務”,衝突不斷升級,從個人上升到團體,最終刺激著新式幫會的誕生。
而為了保持幫會的戰鬥力,就必須要有統一的“價值觀”,於是圍繞著“鐵杖廟”,由麥鐵杖這個神仙作證,大家一起“講義氣”,自然能夠“同仇敵愾”。
隻是對江漢觀察使府來說,這些有活力社會團體不管多麽活躍,麵對國家暴力機關,其戰鬥力連五都沒有。
之所以在幫會爭鬥的過程中有點放任的意思,也是為了行業在激烈鬥爭之後,能夠趨於平靜。
最重要的一點,因為激烈的爭鬥,哪怕是勝利者,也是一屁股債的屎,將來借這種貨色人頭一用,根本不需要胡亂找借口。
私鬥從來是有罪的,至於其它教唆、聚賭等等,武漢都懶得列舉。你私鬥就是要打破武漢本地的經濟環境,就是妨礙武漢本地權貴愉快地撈錢,這就是罪不可恕,這就是罪該萬死。
哪怕養著一個兩個有活力社會團體的權貴,在麵對官方要搞這些青皮流氓的時候,也不會有半點香火情。
錦衣玉食之輩,跟一介青皮有什麽香火可以談的?
當年推動“鐵杖廟”“麥公祠”的建設,十幾二十年的運營,“品牌”的效果已經出來。給民間一個“價值觀”,一個“信仰”,既能轉移矛盾,關鍵時候還能殺豬過年,可以說“利潤”驚人。
這些年朝廷偷偷摸摸給某些地方的“鐵杖廟”“麥公祠”弄個官方牌樓,那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秋冬之前從武漢倒騰點人力前往西域、河中,本就是既定計劃,隻是這些個有活力社會團體正好撞上了槍口,算他們倒黴吧。
並非沒有青少年的家庭托關係前來疏通,乃至也有當街叫罵甚至喊冤的,但觀察使府執行這項事情的時候,並非隻是官方在推動,那些因為治安事件影響生意的武漢新貴,以及想要在河中、西域分一杯羹的帝國貴公子們,也是要出來喊兩聲的。
至於輿論上更不必多說,哪怕是千裏之外的《揚子晚報》,也配合著江漢觀察使府的嗓門。
可以說上至朝廷下到江湖,形成的輿論聲浪,就是要“從重從嚴”,這本就是地方百姓的個人心聲以及需要。畢竟,朝廷大政太遠,而青皮無賴,很有可能夜裏來砸他們家的窗戶……
一塊玻璃好多錢的。
“忠義社”關起門來開會,還有比較狠辣極端的,想要直接把這些發配出去的青少年都去處武漢諸州縣戶籍,然後和敦煌宮交接,把他們全部盡數落籍昆侖川或者河中。
隻是這樣的操作實在是太毒,搞不好真會引發一波大規模刺殺,這才作罷。
究其原因,一旦把戶籍改遷,按照西域、河中的現行體製,一旦有什麽戰事,抽丁抽的就是當地在籍壯丁。
那末問題來了,整個環昆侖川還有蔥嶺附近,哪個月不打仗?
每個月都有探險隊死在野地,每個月都有跟野人部落發生衝突然後陣亡的,每個月都有被河中地區諸國遺族刺殺身亡的。
這是一個高危高風險地區,對武漢這些江湖上小打小鬧吆五喝六的青少年來說,就是個吃人的黑洞。
饒是見多識廣的老江湖,一個不小心,大概吃酒的時候,都會被十來歲的陪酒胡姬一刀割了脖子。
所以不難想象,一旦真的除籍之後重新落籍昆侖川或者河中,這些倒黴蛋的家長們會何等的激動。
過猶不及,孫伏伽除了研究刑名律令,還研究人情。這光景也是他出手阻擾了這種極端做法,不過孫師兄在河中某些行當,也是有些股份的,就他老婆那滿屋子的包包大衣,靠那點死工資,混個屁啊。
轉手孫狀元就給獻了個計策,既然不能直接抽丁,可以弄個合同工嘛。不但可以弄成合同工,還能搞“減刑”政策,怎麽減刑,就看合同執行的效率高低。
一翻手,不但名聲好聽,還不得罪武漢的“老鄉”,可從結果上來說,實際並沒有任何區別。
“甚麽叫發配!這叫改造!”
不等張德迴答,“忠義社”自有人跳出來吆喝,環視四周嚷嚷起來,“此去西域河中,一番改造,自讓彼等改過自新。留在武漢,還要管飯呢。”
起先問話的人還要再說,旁邊卻有人扯了扯他的衣袖,然後小聲道:“老弟,河中缺人呢。”
一個激靈,這問話的一副若有所思,正色道:“言之有理,聖人有雲: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後麵的都是廢話,就沒細說,大家都懂。
老張也是樂得清靜,笑嗬嗬地看著一眾“兄弟”表演,好一會兒,他喝著涼茶才敲了敲桌子。
“也不要全部發配,主抓外來戶,留幾個本地哥兒,隻要不是奸淫擄掠欺男霸女,小偷小摸就在本地服個勞役即可。待將來又起事體,再拿他們做個文章,不拘是發配河中還是扶桑,總能讓治下百姓拍手稱快。”
執政的基本套路,這些擦屁股紙擦鞋墊,本來就是用完了就扔。有活力社會團體難不成還能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從重從嚴,蒼頭黔首隻有連連叫好的。
揚子江兩岸的幫會規模極大,因為“共燒一炷香”的江湖已經形成,圍繞著“鐵杖廟”“麥公祠”,“好兄弟,講義氣”已然成為一種江湖的“價值觀”。又因為在“鐵杖廟”附近生存的行業,大多都是物流運輸或者民間黃、賭,這就使得全新的幫會組織,大多都是以這個行業為載體在繁衍。
比如張德現在要下手的“短衫幫”,他們除了裹挾中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之外,早先都是以“苦力幫”的形式存在。武漢本地的苦力,大多都是來自附近州縣,比如黃州比如洪州豫寧縣。
鄉黨為基礎,行業為載體,為了爭奪“市場”“業務”,衝突不斷升級,從個人上升到團體,最終刺激著新式幫會的誕生。
而為了保持幫會的戰鬥力,就必須要有統一的“價值觀”,於是圍繞著“鐵杖廟”,由麥鐵杖這個神仙作證,大家一起“講義氣”,自然能夠“同仇敵愾”。
隻是對江漢觀察使府來說,這些有活力社會團體不管多麽活躍,麵對國家暴力機關,其戰鬥力連五都沒有。
之所以在幫會爭鬥的過程中有點放任的意思,也是為了行業在激烈鬥爭之後,能夠趨於平靜。
最重要的一點,因為激烈的爭鬥,哪怕是勝利者,也是一屁股債的屎,將來借這種貨色人頭一用,根本不需要胡亂找借口。
私鬥從來是有罪的,至於其它教唆、聚賭等等,武漢都懶得列舉。你私鬥就是要打破武漢本地的經濟環境,就是妨礙武漢本地權貴愉快地撈錢,這就是罪不可恕,這就是罪該萬死。
哪怕養著一個兩個有活力社會團體的權貴,在麵對官方要搞這些青皮流氓的時候,也不會有半點香火情。
錦衣玉食之輩,跟一介青皮有什麽香火可以談的?
當年推動“鐵杖廟”“麥公祠”的建設,十幾二十年的運營,“品牌”的效果已經出來。給民間一個“價值觀”,一個“信仰”,既能轉移矛盾,關鍵時候還能殺豬過年,可以說“利潤”驚人。
這些年朝廷偷偷摸摸給某些地方的“鐵杖廟”“麥公祠”弄個官方牌樓,那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秋冬之前從武漢倒騰點人力前往西域、河中,本就是既定計劃,隻是這些個有活力社會團體正好撞上了槍口,算他們倒黴吧。
並非沒有青少年的家庭托關係前來疏通,乃至也有當街叫罵甚至喊冤的,但觀察使府執行這項事情的時候,並非隻是官方在推動,那些因為治安事件影響生意的武漢新貴,以及想要在河中、西域分一杯羹的帝國貴公子們,也是要出來喊兩聲的。
至於輿論上更不必多說,哪怕是千裏之外的《揚子晚報》,也配合著江漢觀察使府的嗓門。
可以說上至朝廷下到江湖,形成的輿論聲浪,就是要“從重從嚴”,這本就是地方百姓的個人心聲以及需要。畢竟,朝廷大政太遠,而青皮無賴,很有可能夜裏來砸他們家的窗戶……
一塊玻璃好多錢的。
“忠義社”關起門來開會,還有比較狠辣極端的,想要直接把這些發配出去的青少年都去處武漢諸州縣戶籍,然後和敦煌宮交接,把他們全部盡數落籍昆侖川或者河中。
隻是這樣的操作實在是太毒,搞不好真會引發一波大規模刺殺,這才作罷。
究其原因,一旦把戶籍改遷,按照西域、河中的現行體製,一旦有什麽戰事,抽丁抽的就是當地在籍壯丁。
那末問題來了,整個環昆侖川還有蔥嶺附近,哪個月不打仗?
每個月都有探險隊死在野地,每個月都有跟野人部落發生衝突然後陣亡的,每個月都有被河中地區諸國遺族刺殺身亡的。
這是一個高危高風險地區,對武漢這些江湖上小打小鬧吆五喝六的青少年來說,就是個吃人的黑洞。
饒是見多識廣的老江湖,一個不小心,大概吃酒的時候,都會被十來歲的陪酒胡姬一刀割了脖子。
所以不難想象,一旦真的除籍之後重新落籍昆侖川或者河中,這些倒黴蛋的家長們會何等的激動。
過猶不及,孫伏伽除了研究刑名律令,還研究人情。這光景也是他出手阻擾了這種極端做法,不過孫師兄在河中某些行當,也是有些股份的,就他老婆那滿屋子的包包大衣,靠那點死工資,混個屁啊。
轉手孫狀元就給獻了個計策,既然不能直接抽丁,可以弄個合同工嘛。不但可以弄成合同工,還能搞“減刑”政策,怎麽減刑,就看合同執行的效率高低。
一翻手,不但名聲好聽,還不得罪武漢的“老鄉”,可從結果上來說,實際並沒有任何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