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想要直接幹擾遠西的格局,可操作難度太大,往往一個命令傳達下去之後,一通神操作和奇葩執行,誕生的結果和最初的想法直接就是南轅北轍。


    隨著西突厥最後的一點阿史那氏嫡係,被稀釋在了龐大的全新的組織體係中,取代舊有突厥汗國的軍事劫掠集團,他們主體已經從突厥人轉變為“軍事劫掠成員”。突厥人不再是主體,高層和底層之間的紐帶,也不再是純粹的血緣及人身依附關係。


    這種變化,讓為數不多的西突厥“有識之士”感到擔憂,長此以往,整個突厥將會徹底消亡,半點渣滓都不會留下。


    原本就已經大分裂的西突厥,此時此刻,在更小的層麵,進一步的分裂。


    有的人準備擁抱曾經的“雜種”,也就是可薩部;有的人想要跟弗林國聯合,改信弗林國的神;有的人想要跟波斯殘部混合起來,直接立國……


    動蕩的局勢產生動蕩的思維,而唐朝又在那裏彰顯著“威儀”,西軍時不時地在河中地區“掃蕩”。小股的探險隊直接穿過黑海北境,進入可薩部的地盤,然後故意誘導可薩部的白癡去搶劫他們。


    這是一個套路和反套路的時代!


    “趁著還是夏天,趕緊把天竺奴遷往河中——”


    洛陽,民部的人早就失去了氣度,在弘文閣內咆哮著。


    孔穎達和褚遂良一言不發,他們之前宴請房玄齡,該拿到的東西已經拿到了。房喬一如既往好說話,當然,前提是他們不要給房喬添堵。


    除此之外,任何弘文閣的事物,他們既不表態,也不說不表態,一切看馬周這個點頭相公的。


    “入冬之後,再想動工,絕無可能!”


    “河中局麵新定,隻要遷徙天竺奴入河中,秋冬之際,定能吃下河中。如今關隘盡數在我軍手中,諸部皆已歸附。隻是蠻夷素有降而複叛、叛而複降的姿態,狡詐無德,非威儀不能震懾!”


    “拿頭去震懾?!那是河中!不是昆侖川!你知道要花多少錢,動用多少民力嗎?”


    “死的是天竺奴——”


    “放你娘的屁!如今敦煌宮糧秣有三成要靠天竺,天竺奴死光了,你去種地還是老夫去種地?!”


    爭論的焦點一貫圍繞著錢糧,帝國因為通訊手段的提高,對萬裏之外的消息知道的極快,應對起來自然是大不相同。


    洛陽的反應和曆朝曆代比起來,根本就是天上地下。


    “你他娘的不要出口傷人!你不要再說‘放你娘的屁’!放你娘的……”


    “……”


    “……”


    弘文閣外一群侍衛瑟瑟發抖,這些“相公”們平日裏人模狗樣,為了點小錢,直接撕破臉皮不要儀態。


    而往常喜歡拿道德教育人的孔祭酒,這光景居然看客一樣在那裏一邊喝茶一邊看報紙。


    馬周扶額揉著太陽穴,他既要應付這些雜碎,還要應付宮中的“二聖”,更要應付地方上跑來京城要錢的王八蛋……


    作為帝國的秘書長,他真心超累。


    “眼下運十個天竺奴到河中,最少死兩個,天竺奴不值錢,可白白死在路上,這等無謂之事,何苦來哉?!”


    “隻要河中戍堡陸續建造,雜胡諸部便不能聚集,此類蠻夷,五十年之內,盡數剪除!”


    新晉的六部“少壯派”野心勃勃,帝國人口跨入三千萬這個層麵的時候,很多事情就不能隻考慮三五年,最少也是十年起步。


    生育政策在精華區貫徹之後,哪怕不去考慮中下州縣及都督府都護府,帝國十年人口保底增長六百萬。


    但即便這麽多的人口,想要填滿整個疆域之中的農耕區,都是“杯水車薪”。


    和別人不同,民部的目標是“萬萬”人口,隻是這個想法很遙遠。民間的有活力社會團體雖然配合朝廷的大政也在番邦搞事,但大部分時候,這些雜碎隻是想要借用朝廷的威儀,然後在外作威作福。


    實際上西軍序列的“探險隊”,從北向南,就陸續發現大量新生的“國家”,居然他娘的就是某個商號的私產。


    聞所未聞的事情。


    一個商號,手中或有大國一二,或有小國七八。大多都能做到“勝兵兩千”,總兵力湊合一下,十七八萬居然也有。


    配合勃律國在高原的聯軍,整個正規軍之外的雜牌軍,居然也有四十萬左右。


    這放以前,壓根就是個突厥第二。


    也就是唐軍已經出現了全新的體係,更不要說裝備上的碾壓,這讓戰無不勝的唐軍對於新生的“突厥第二”,居然半點感覺都沒有。


    隻是“勝兵兩千”就是“勝兵兩千”,一個“小國”能夠出兩千士兵,總人口必然是破萬的。它背後反映出來的現實,那就是早在朝廷發力之前,地方早就開始源源不斷地把力量施展出去,從“番邦”汲取養分。


    實際上沿著信度河兩岸,就出現了大量的奇葩國家。這些國家的“武士階層”往往都是嶺南、江東出身的地方豪強子弟,而供養這些“武士階層”的底層,就是原住民或者從沙漠荒原部落掠奪而來的奴隸。


    這種自上而下結合的“奴隸製”城邦國家極多,每個城邦國家又往往隻有單一產業。


    比如有的國家,其立國的根基,就是賣糧食給西軍,所以整個國家的收入,就是發展種植莊園以及山地畜牧。


    而有的國家,其立國根基則是挖礦,大量的礦石通過初步粉碎、冶煉,作為原材料,販賣進入昆侖川。


    這些單一產業的國家,能夠支撐這一切的原因,就是唐朝地方勢力的資本和武力。


    同樣,當某一天西軍不再采購天竺糧食的時候,某些國家就會被“拋售”。


    因為對於某些大商號來說,不能賺大錢的產業,就是“負資產”。


    “說來說去都是廢話,還不是要先修路!”


    “工部已經談妥,可以直接動工。”


    測繪什麽的……不存在的,賺快錢要啥精打細算,一波莽上去就完事兒了。


    說到這裏,一群弘文閣的大佬都看向了工部尚書李大亮。


    正尋思著自己的任務已經完成的李大亮一愣:“都看本部作甚?”


    “李公,一事不煩二主,不若李公再煩勞一迴,除技工之外,再借一支工程隊?”


    李大亮一聽頓時急了:“房相如今在南昌地亦有工程,再者,南人北上本就水土不服,這要是進入西北,誰能知曉如何?再者,如今哪裏都是缺人,嶺南、遼東、江東、朝鮮、扶桑……牽一發而動全身,抽一支工程隊不難,可別處再要,又當如何?”


    “先借了再說!”


    一向穩當的馬周,突然低著頭按著太陽穴很是不耐煩地說道。


    “那老夫再派人走一遭就是。”


    見馬賓王這個“老實人”都開了口,李大亮也沒廢話,直接答應了下來。


    旁人隻覺得奇怪,心說李大亮是不是轉性了?想當年可是在朝會上直接開懟溫彥博,比魏徵不知道高到哪裏去,怎麽見了馬賓王就慫了?


    他們哪裏曉得,李大亮是人老成精,馬周這個點頭相公,固然是智慧過人,可眼下,他的所有決斷,都不是出自內心,而是來源“二聖”。


    既然馬周說要先借,那就是“二聖”要這麽幹,他李大亮瘋了,要跟“二聖”開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朝工科生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鯊魚禪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鯊魚禪師並收藏唐朝工科生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