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心裏是想罵人的。
不過表麵上,他又十分的平靜。
那李恪的人想要禍水東引,可那也得看太子李承乾是不是樂意讓他引了。
如果太子李承乾執意想去河南道賑災,那最後還是李恪跟太子爭,至於長安城這邊嘛,還是他來做。
所以,這些人這樣說著的時候,李泰並沒有表態。
而太子李承乾,似乎執意去河南道,所以仍舊堅持。
李恪看到這種情況之後,就暗罵了一句,河南道的賑災,才是最重要的,他有點看不上長安城的賑災,如今太子要爭,那他也就隻能繼續爭下去了。
很快,雙方的人就在大殿上爭吵了起來,整個大殿頓時有點鬧騰。
李世民愣了,他本以為去賑災這事,大家都不怎麽想去,想去的,可能也就太子李承乾一個人罷了,可不曾想到,今天卻一下子多了這麽多人出來。
不僅太子李承乾想去賑災,就連李恪和李泰兩個人也想去,當然,李泰耍了一下滑頭,想在長安城賑災,不過不管他們想去那個地方,這都是出了李世民意外的。
不過,李世民隻稍作考慮了一下,就明白怎麽迴事了,定是李泰和李恪聽聞李承乾想去賑災後,他們也要爭奪這個功勞,以此來獲取自己的恩寵。
這在李世民看來沒有什麽。
隻是讓他有點為難,三個人都想賑災,讓誰去比較合適,長安城這邊的好說一點,有他李世民坐鎮長安城,隨便找個人都能夠解決那些遷徙來的難民。
難的是河南道的災情誰去解決,太子,還是李恪?
這兩個人若論能力的話,在各自的領域都是不錯的,要他們去解決事情,興許也都能夠做好。
能力如果不去考慮的話,那李世民就要考慮一些其他的東西了,如果李恪做成了此事,那他的威望可能會更高,一旦他擁有了更多的民心,那他想要造反的心是不是會更強烈一些?
他李世民並無廢儲之心,按理說是應該給太子更多的寵信,讓他有更多的威望的。
可李世民從玄武門之變中走出來,很清楚儲君權力和威望大了之後,是可以威脅到他這個天子的位置的,如此,他也不希望太子太過強大。
都不希望強大,那事情就不好辦了。
看著朝堂上兩撥人馬這般爭吵個不休,李世民感覺有點頭大,但這件事情,他又必須做出一個決斷才行。
而就在這個時候,長孫無忌突然站了出來,道:“聖上,不管是太子殿下,還是蜀王殿下他們,離開長安城去外麵賑災,都是不妥的,特別是太子殿下,更不能夠隨意離開,所以臣覺得,可以讓杜正倫負責此事。”
杜正倫是晉王李治的人,其他三個皇子爭的不可開交,但卻把晉王李治給忘了,李治背後有長孫無忌這個老狐狸,如此麵對這件事情,他們又怎麽可能缺席?
不過,長孫無忌早看出李世民對自己的幾個皇子的忌憚,所以在推薦人的時候,不是推薦晉王李治自己,而是選擇了杜正倫。
杜正倫是如今晉王李治陣營裏麵,十分出挑的人物,他有能力,也有一定的資曆和威望,讓他去做這件事情,再合適不過。
而長孫無忌這話說完之後,杜正倫就站了出來,道:“聖上,臣願意領命,去河南道救濟那些災民。”
杜正倫這般站出來表態之後,朝中不少人就又紛紛站出來支持杜正倫,情況一下子有些偏袒,不管是李承乾還是李泰他們,都有點意外,沒有想到半路殺出來個杜正倫。
李世民正糾結讓誰去河南道賑災,是李承乾還是李恪,杜正倫的出現,卻是讓他鬆了一口氣。
杜正倫是誰的人,他李世民還是很清楚的,不過相比較太子和魏王以及李恪這些人,晉王李治年紀還算有點小,在朝中的勢力也不算特別龐大,有長孫無忌的支持,也並不算什麽。
如此的話,讓杜正倫去做這事,對李世民來說,並不是那麽難以接受,而論能力的話,賑災這種事情,杜正倫比太子李承乾和蜀王李恪,都是要好許多的。
看到這些情況後,李世民點了點頭:“好,既然杜愛卿願意為我大唐分憂,那朕就任命你為賑災欽差,即日起趕往河南道,務必要將那裏的災情得到控製,不可讓死太多的人。”
饑荒不死人是不太可能的,他隻希望杜正倫去了之後,能夠讓那裏的災民少一些,死亡也少一些,直到所有的災情都得到控製,所有的饑民都能夠吃飽飯。
李世民說完,杜正倫連忙點頭應道:“請聖上放心,臣去了河南道之後,一定以最快的速度,解決河南道的事情。”
有杜正倫這話,李世民心裏就放鬆了許多。
而說完這個時候,李泰突然站了出來,道:“父皇,長安城少不得會有一些難民,安置他們的事情,不如就交給兒臣去做吧?”
李承乾和李恪兩個人,算是鷸蚌相持漁翁得利的,現在嘛,李泰覺得他要在長安城賑災,可能就要容易許多了。
不過,他這麽說完之後,李世民卻是擺了擺手,道:“魏王不必去做這種事情,此事交由太子去做吧。”
沒有讓太子李承乾去河南道,李世民心裏是有一點愧疚的,而他又想讓太子的威望比其他皇子稍微高那麽一點,如此的話,他肯定是要給太子李承乾一個機會的。
河南道那邊有了杜正倫,那這邊,就隻能讓太子李承乾來做這件事情了。
別看河南道那邊是個大功勞,事情不好做,長安城這邊,難民湧進來後,事情也不好做,在李世民看來,這事對李承乾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這個決定有點出人意外,李承乾愣了一下,緊接著連忙便行禮道:“兒臣領命。”
李世民點點頭:“務必將將此事做好,不能讓我大唐百姓就這樣死了,越來越少,明白嗎?”
太子李承乾頷首,道:“請父皇放心,兒臣明白,也知道該怎麽做。”
不過表麵上,他又十分的平靜。
那李恪的人想要禍水東引,可那也得看太子李承乾是不是樂意讓他引了。
如果太子李承乾執意想去河南道賑災,那最後還是李恪跟太子爭,至於長安城這邊嘛,還是他來做。
所以,這些人這樣說著的時候,李泰並沒有表態。
而太子李承乾,似乎執意去河南道,所以仍舊堅持。
李恪看到這種情況之後,就暗罵了一句,河南道的賑災,才是最重要的,他有點看不上長安城的賑災,如今太子要爭,那他也就隻能繼續爭下去了。
很快,雙方的人就在大殿上爭吵了起來,整個大殿頓時有點鬧騰。
李世民愣了,他本以為去賑災這事,大家都不怎麽想去,想去的,可能也就太子李承乾一個人罷了,可不曾想到,今天卻一下子多了這麽多人出來。
不僅太子李承乾想去賑災,就連李恪和李泰兩個人也想去,當然,李泰耍了一下滑頭,想在長安城賑災,不過不管他們想去那個地方,這都是出了李世民意外的。
不過,李世民隻稍作考慮了一下,就明白怎麽迴事了,定是李泰和李恪聽聞李承乾想去賑災後,他們也要爭奪這個功勞,以此來獲取自己的恩寵。
這在李世民看來沒有什麽。
隻是讓他有點為難,三個人都想賑災,讓誰去比較合適,長安城這邊的好說一點,有他李世民坐鎮長安城,隨便找個人都能夠解決那些遷徙來的難民。
難的是河南道的災情誰去解決,太子,還是李恪?
這兩個人若論能力的話,在各自的領域都是不錯的,要他們去解決事情,興許也都能夠做好。
能力如果不去考慮的話,那李世民就要考慮一些其他的東西了,如果李恪做成了此事,那他的威望可能會更高,一旦他擁有了更多的民心,那他想要造反的心是不是會更強烈一些?
他李世民並無廢儲之心,按理說是應該給太子更多的寵信,讓他有更多的威望的。
可李世民從玄武門之變中走出來,很清楚儲君權力和威望大了之後,是可以威脅到他這個天子的位置的,如此,他也不希望太子太過強大。
都不希望強大,那事情就不好辦了。
看著朝堂上兩撥人馬這般爭吵個不休,李世民感覺有點頭大,但這件事情,他又必須做出一個決斷才行。
而就在這個時候,長孫無忌突然站了出來,道:“聖上,不管是太子殿下,還是蜀王殿下他們,離開長安城去外麵賑災,都是不妥的,特別是太子殿下,更不能夠隨意離開,所以臣覺得,可以讓杜正倫負責此事。”
杜正倫是晉王李治的人,其他三個皇子爭的不可開交,但卻把晉王李治給忘了,李治背後有長孫無忌這個老狐狸,如此麵對這件事情,他們又怎麽可能缺席?
不過,長孫無忌早看出李世民對自己的幾個皇子的忌憚,所以在推薦人的時候,不是推薦晉王李治自己,而是選擇了杜正倫。
杜正倫是如今晉王李治陣營裏麵,十分出挑的人物,他有能力,也有一定的資曆和威望,讓他去做這件事情,再合適不過。
而長孫無忌這話說完之後,杜正倫就站了出來,道:“聖上,臣願意領命,去河南道救濟那些災民。”
杜正倫這般站出來表態之後,朝中不少人就又紛紛站出來支持杜正倫,情況一下子有些偏袒,不管是李承乾還是李泰他們,都有點意外,沒有想到半路殺出來個杜正倫。
李世民正糾結讓誰去河南道賑災,是李承乾還是李恪,杜正倫的出現,卻是讓他鬆了一口氣。
杜正倫是誰的人,他李世民還是很清楚的,不過相比較太子和魏王以及李恪這些人,晉王李治年紀還算有點小,在朝中的勢力也不算特別龐大,有長孫無忌的支持,也並不算什麽。
如此的話,讓杜正倫去做這事,對李世民來說,並不是那麽難以接受,而論能力的話,賑災這種事情,杜正倫比太子李承乾和蜀王李恪,都是要好許多的。
看到這些情況後,李世民點了點頭:“好,既然杜愛卿願意為我大唐分憂,那朕就任命你為賑災欽差,即日起趕往河南道,務必要將那裏的災情得到控製,不可讓死太多的人。”
饑荒不死人是不太可能的,他隻希望杜正倫去了之後,能夠讓那裏的災民少一些,死亡也少一些,直到所有的災情都得到控製,所有的饑民都能夠吃飽飯。
李世民說完,杜正倫連忙點頭應道:“請聖上放心,臣去了河南道之後,一定以最快的速度,解決河南道的事情。”
有杜正倫這話,李世民心裏就放鬆了許多。
而說完這個時候,李泰突然站了出來,道:“父皇,長安城少不得會有一些難民,安置他們的事情,不如就交給兒臣去做吧?”
李承乾和李恪兩個人,算是鷸蚌相持漁翁得利的,現在嘛,李泰覺得他要在長安城賑災,可能就要容易許多了。
不過,他這麽說完之後,李世民卻是擺了擺手,道:“魏王不必去做這種事情,此事交由太子去做吧。”
沒有讓太子李承乾去河南道,李世民心裏是有一點愧疚的,而他又想讓太子的威望比其他皇子稍微高那麽一點,如此的話,他肯定是要給太子李承乾一個機會的。
河南道那邊有了杜正倫,那這邊,就隻能讓太子李承乾來做這件事情了。
別看河南道那邊是個大功勞,事情不好做,長安城這邊,難民湧進來後,事情也不好做,在李世民看來,這事對李承乾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這個決定有點出人意外,李承乾愣了一下,緊接著連忙便行禮道:“兒臣領命。”
李世民點點頭:“務必將將此事做好,不能讓我大唐百姓就這樣死了,越來越少,明白嗎?”
太子李承乾頷首,道:“請父皇放心,兒臣明白,也知道該怎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