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馬鳴佩與鄂碩剛剛擊敗土默特部的包羅,又傳來睛天霹靂:明軍攻陷了太原府,正往大同殺來。馬鳴佩急調大同副將朱衣客去雁門關駐防;自己屯兵於山陰縣為朱衣客後援;鄂碩則移駐陽和衛。
範友賢的北伐大軍在太原殲滅了清軍賈漢複、劉武部後,馬不停蹄地北上。
先入陽曲,陽曲的清軍隻有兩千新兵,一觸即潰;再打忻州,忻州守備不敢戰,獻城歸降;然後一路受降,定襄降了,五台降了,崞縣降了,寧武降了,就連軍事要地代州也降了。
“嗬嗬!清虜大勢已去啊!”範友賢得意地對李定國說。
“大將軍,我軍雖已占盡優勢,仍須盡快搶占雁門關,躍過句注(雁門山)、夏屋二山,不能給清虜以喘息之機”。
範友賢撫須笑道:“鴻遠說得是,我等應一鼓作氣複大同,打出個萬裏江山日月紅!”
“報,雁門關出現了清軍的旗幟”,兩人正說著,傳來了軍情。
“什麽,如今這局麵,竟還有不開眼的虜將,敢犯我軍之虎威?”
範友賢不由得驚奇,問道:“可查探清楚了,來的是清虜哪支人馬?”
“打的旗幟是大同副將朱衣客”。
“哼哼,一個小小的副將,也敢螳臂擋車。傳令全軍,即刻前往雁門”,範友賢一聲冷哼,下達了軍令。
??
昔年雁門路,霜氣逼征鞍。
野望天何慘,徒行老更難。
人煙隔水靜,鬼火照沙寒。
戰伐空悲感,風淒戍角殘。
這首《雁門》乃大明布衣詩人謝榛所作,寫盡了雁門關曆經的血戰和滄桑。確實,趙武靈王在此破林胡,楊家將在此禦遼兵,關牆下,不知埋了多少征人骨。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此關位於勾注山(雁門山)上,群峰挺拔、地勢險要,“外壯大同之藩衛,內固太原之鎖鑰,根抵三關,咽喉全晉”。《山海經》上說:“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故得此名。
大同副將朱衣客踆巡在雁門關上,心神不定。他爹是個官迷,所以給他取名為朱衣客,說“這名字好,我兒將來必著朱衣”,這個時代,穿朱衣者,非富即貴。別說,托名字的福,降清後官運亨通,巴結上了宣大總督馬鳴佩,三十歲不到,便當上了副將。
可如今朱副將遇上了大麻煩,對其有知遇之恩的馬總督令其駐守雁門。一想到自己不過五千兵馬,如何敵得過數萬明軍虎狼?心裏直發毛,可上官差遣,又不敢不去,隻好硬著頭皮來到了雁門。
查看了一下城牆,倒是蠻堅固的,由關城、甕城、圍城三部分組成。關城高三丈多,周二裏,牆體以石座為底,內填夯土,外包磚身,牆垣上還築有垛口。圍城周十裏,南端與關城的東西翼相連。僅有一條小路穿關城而過。句注山與夏屋山連成一體,巍巍群山,構成了大同和太原之間的天然屏障。
朱衣客歎了口氣,但願這雁門天險能夠擋住明軍的兵鋒!
??
大明交城副將任亮立於獵獵風中,身上的戰袍隨風擺動,五十多歲的年紀,精神頭卻宛如十八少年。他也覺得自己不老,和薑子牙、黃忠比,自己還年輕著哩。
“大掌盤子,弟兄們都到齊了”,任亮的結拜兄弟王全稟道。
任亮把眼一瞪,王全方才醒悟,忙改口道:“任副將,諸位將領都到齊了”。
“嗯”,任亮威嚴地掃視著王堇英、郭彥、王全、巴山虎諸將。被他淩厲的眼神一掃,諸將無不凜然。
任亮是大賊,身上自然有大賊的殺氣。天啟六年,他便在山西交城起兵造反,比李自成還早反了七年,一直活躍在交城一帶。先反大明、後反滿清,頭頂“賊”字,逍遙快活。
後來他見大明崛起之勢已成,受錦衣衛拉攏,被朱亨嘉任為交城副將。光武大帝還稱讚他和山東的於七為“大明雙英”。
本來,這位任副將隻想受個大明的虛職,在呂梁山裏逍遙快活。結拜兄弟郭彥勸他:“大哥,您既然歸順了大明,當為朝廷立功才是。否則,等天下平定了,咱們兄弟也就窩在山裏,沒有出路了”。立時醒悟,率五千山西兄弟來投範友賢。
範友賢大喜,他雖然屢戰屢勝,卻也傷亡不小,正舍不得拿自己的精銳強攻雁門關,便來了這支義軍。
想讓人家為自己拚命,得給人家好處,斷沒有白使喚的道理。範友賢跟隨朱亨嘉久了,深諳厚黑之學,這方麵門清。先大讚了一番任亮的忠義報國之心,保證攻下雁門後在皇帝麵前為其請功,又大筆一揮,給任亮部換裝,還發了一個月的糧餉。
明軍屢戰屢勝,繳獲了大量清軍兵器甲胄,便拿出來給義軍換裝。這些繳獲,在明軍眼裏,是破銅爛鐵;在義軍眼裏,則是無價之寶。直把任亮喜得睡不著覺,發誓要以死相報。
“弟兄們,是誰給咱添置了這些兵甲弓箭?”任亮瞅著一幹結義兄弟,問道。
“是範大將軍”,把兄弟們齊唿。
“是誰給咱們發了糧餉?”
“是範大將軍”,這一迴,聲音更響。
“嗯,知道便好”,任亮開始做戰前動員,“做人要知恩圖報。我等披著大將軍給的甲,領著大將軍發的糧餉,便得為大將軍效死!今日攻城,若有畏戰不前者,必斬之!”
聽了任亮的話,眾將被激得嗷嗷叫,唿嘯著往山上的關城殺去。
雁門關,兩側皆山崖,隻有一條盤旋小路通關上。看著難打,倒也不盡然。當年設此關的目的主要是防範北方的遊牧民族,所以圍城在關城的北邊。由北往南打,要先攻破圍城,才能打到關城,很難。而由南向北打,則無須經過圍城,直接便能攻打關城,相對容易些。
任亮和他的五千部下,惡狠狠地由南向北來了,帶著破釜沉舟、一往無前的決心,誓要把這座“九塞尊崇第一關”拿下。
反複爭奪,拚死鼇戰。義軍在付出巨大傷亡後,先後攻下了東南的校場、西門外的關帝廟、東門外的靖邊祠。
“去”,朱衣客虎吼一聲,擲下了一塊巨石,石頭帶著慣性,將一名義軍砸下了山崖。砸完後,對中軍旗鼓喝道:“汝速去山陰,向馬督憲求援”。
馬鳴佩與鄂碩剛剛擊敗土默特部的包羅,又傳來睛天霹靂:明軍攻陷了太原府,正往大同殺來。馬鳴佩急調大同副將朱衣客去雁門關駐防;自己屯兵於山陰縣為朱衣客後援;鄂碩則移駐陽和衛。
範友賢的北伐大軍在太原殲滅了清軍賈漢複、劉武部後,馬不停蹄地北上。
先入陽曲,陽曲的清軍隻有兩千新兵,一觸即潰;再打忻州,忻州守備不敢戰,獻城歸降;然後一路受降,定襄降了,五台降了,崞縣降了,寧武降了,就連軍事要地代州也降了。
“嗬嗬!清虜大勢已去啊!”範友賢得意地對李定國說。
“大將軍,我軍雖已占盡優勢,仍須盡快搶占雁門關,躍過句注(雁門山)、夏屋二山,不能給清虜以喘息之機”。
範友賢撫須笑道:“鴻遠說得是,我等應一鼓作氣複大同,打出個萬裏江山日月紅!”
“報,雁門關出現了清軍的旗幟”,兩人正說著,傳來了軍情。
“什麽,如今這局麵,竟還有不開眼的虜將,敢犯我軍之虎威?”
範友賢不由得驚奇,問道:“可查探清楚了,來的是清虜哪支人馬?”
“打的旗幟是大同副將朱衣客”。
“哼哼,一個小小的副將,也敢螳臂擋車。傳令全軍,即刻前往雁門”,範友賢一聲冷哼,下達了軍令。
??
昔年雁門路,霜氣逼征鞍。
野望天何慘,徒行老更難。
人煙隔水靜,鬼火照沙寒。
戰伐空悲感,風淒戍角殘。
這首《雁門》乃大明布衣詩人謝榛所作,寫盡了雁門關曆經的血戰和滄桑。確實,趙武靈王在此破林胡,楊家將在此禦遼兵,關牆下,不知埋了多少征人骨。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此關位於勾注山(雁門山)上,群峰挺拔、地勢險要,“外壯大同之藩衛,內固太原之鎖鑰,根抵三關,咽喉全晉”。《山海經》上說:“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故得此名。
大同副將朱衣客踆巡在雁門關上,心神不定。他爹是個官迷,所以給他取名為朱衣客,說“這名字好,我兒將來必著朱衣”,這個時代,穿朱衣者,非富即貴。別說,托名字的福,降清後官運亨通,巴結上了宣大總督馬鳴佩,三十歲不到,便當上了副將。
可如今朱副將遇上了大麻煩,對其有知遇之恩的馬總督令其駐守雁門。一想到自己不過五千兵馬,如何敵得過數萬明軍虎狼?心裏直發毛,可上官差遣,又不敢不去,隻好硬著頭皮來到了雁門。
查看了一下城牆,倒是蠻堅固的,由關城、甕城、圍城三部分組成。關城高三丈多,周二裏,牆體以石座為底,內填夯土,外包磚身,牆垣上還築有垛口。圍城周十裏,南端與關城的東西翼相連。僅有一條小路穿關城而過。句注山與夏屋山連成一體,巍巍群山,構成了大同和太原之間的天然屏障。
朱衣客歎了口氣,但願這雁門天險能夠擋住明軍的兵鋒!
??
大明交城副將任亮立於獵獵風中,身上的戰袍隨風擺動,五十多歲的年紀,精神頭卻宛如十八少年。他也覺得自己不老,和薑子牙、黃忠比,自己還年輕著哩。
“大掌盤子,弟兄們都到齊了”,任亮的結拜兄弟王全稟道。
任亮把眼一瞪,王全方才醒悟,忙改口道:“任副將,諸位將領都到齊了”。
“嗯”,任亮威嚴地掃視著王堇英、郭彥、王全、巴山虎諸將。被他淩厲的眼神一掃,諸將無不凜然。
任亮是大賊,身上自然有大賊的殺氣。天啟六年,他便在山西交城起兵造反,比李自成還早反了七年,一直活躍在交城一帶。先反大明、後反滿清,頭頂“賊”字,逍遙快活。
後來他見大明崛起之勢已成,受錦衣衛拉攏,被朱亨嘉任為交城副將。光武大帝還稱讚他和山東的於七為“大明雙英”。
本來,這位任副將隻想受個大明的虛職,在呂梁山裏逍遙快活。結拜兄弟郭彥勸他:“大哥,您既然歸順了大明,當為朝廷立功才是。否則,等天下平定了,咱們兄弟也就窩在山裏,沒有出路了”。立時醒悟,率五千山西兄弟來投範友賢。
範友賢大喜,他雖然屢戰屢勝,卻也傷亡不小,正舍不得拿自己的精銳強攻雁門關,便來了這支義軍。
想讓人家為自己拚命,得給人家好處,斷沒有白使喚的道理。範友賢跟隨朱亨嘉久了,深諳厚黑之學,這方麵門清。先大讚了一番任亮的忠義報國之心,保證攻下雁門後在皇帝麵前為其請功,又大筆一揮,給任亮部換裝,還發了一個月的糧餉。
明軍屢戰屢勝,繳獲了大量清軍兵器甲胄,便拿出來給義軍換裝。這些繳獲,在明軍眼裏,是破銅爛鐵;在義軍眼裏,則是無價之寶。直把任亮喜得睡不著覺,發誓要以死相報。
“弟兄們,是誰給咱添置了這些兵甲弓箭?”任亮瞅著一幹結義兄弟,問道。
“是範大將軍”,把兄弟們齊唿。
“是誰給咱們發了糧餉?”
“是範大將軍”,這一迴,聲音更響。
“嗯,知道便好”,任亮開始做戰前動員,“做人要知恩圖報。我等披著大將軍給的甲,領著大將軍發的糧餉,便得為大將軍效死!今日攻城,若有畏戰不前者,必斬之!”
聽了任亮的話,眾將被激得嗷嗷叫,唿嘯著往山上的關城殺去。
雁門關,兩側皆山崖,隻有一條盤旋小路通關上。看著難打,倒也不盡然。當年設此關的目的主要是防範北方的遊牧民族,所以圍城在關城的北邊。由北往南打,要先攻破圍城,才能打到關城,很難。而由南向北打,則無須經過圍城,直接便能攻打關城,相對容易些。
任亮和他的五千部下,惡狠狠地由南向北來了,帶著破釜沉舟、一往無前的決心,誓要把這座“九塞尊崇第一關”拿下。
反複爭奪,拚死鼇戰。義軍在付出巨大傷亡後,先後攻下了東南的校場、西門外的關帝廟、東門外的靖邊祠。
“去”,朱衣客虎吼一聲,擲下了一塊巨石,石頭帶著慣性,將一名義軍砸下了山崖。砸完後,對中軍旗鼓喝道:“汝速去山陰,向馬督憲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