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府治南鄭縣,馬佳·圖海巡視著城牆,馬佳氏乃堂堂的滿洲八大姓之一。家世顯赫又有才,年輕輕地便被封為議政大臣加太子太保、刑部尚書。
他十分喜歡讀漢書、習漢字,還給自己取了字:麟洲,曾背著史書與順治帝一起逛南苑,皇帝誇他:“天資忠愨,性情敦篤”。現在形勢危急,三邊總督李國英戰歿,便任他為三邊總督,負責陝甘、四川軍事。
圖海至陝西,與西安將軍富喀禪、副都統都敏等人商議後,覺得欲固陝西,必守漢中。遂留富喀禪、都敏鎮守西安,自率大軍前往漢中。
所謂大軍,那是自己給自己壯膽的說法。仗打到這個程度,清廷的精銳部隊早已損失殆盡,西安將軍富喀禪麾下,倒是有六千五百名精銳的滿蒙八旗,不過不能調,得鎮守西安,不然陝西必然大亂。
圖海隻好領率總兵江義、梅勒章京賴惱、禿江,共計兩萬滿蒙漢兵馬往漢中而來。
即使這兩萬兵馬,也是臨時拚湊的,遠不如以前的兵馬精銳。一般人碰到這種情況,早就灰心喪氣。圖海卻整天笑嘻嘻的,不慌不忙。一邊令漢中知府楊可經籌措糧草,一邊從陝甘兵馬中挑選精兵強將用之。
別說,這陝西在前三邊總督孟喬芳手上,倒著實有些猛將,雖然被張勇帶走損失了一大批,但還有些能打的。比如臨洮總兵陳萬略、寧夏總兵馬寧在剿平甘陝迴亂、義軍起義時屢立戰功,部下兵馬著實勇悍。遂將二人所部一萬甘陝綠營調至漢中聽用。又有延安總兵齊升、鞏昌總兵李世勳,部下一萬兵馬,亦有些戰力,一並調往漢中。
七搞八搞的,居然整出了四萬大軍。
“督憲”,圖海正巡視著城防,陝西巡撫陳極新急匆匆走來,“剛接到軍報,明軍已至青石關”。
圖海鎮靜地理了理胡須,“告訴齊總兵,若是敵不過,便撤往南鄭”。
他的鎮靜感染了陳極新,不由得從容淡定了許多,恭身施禮而去。
??
漢中,位於陝西西南部,古稱梁州,乃由蜀入陝的必經之地。北依秦嶺,南屏巴山,中部是漢中盆地,著名的“天府之國”和“魚米之鄉”,兵家必爭之地。
青石關,乃漢中府治南鄭縣南麵的雄關。
清延安總兵齊升守著此關,焦頭爛額。
他雖也曾聽說過明軍的厲害,連甘陝第一勇將張勇都陣亡了,但聽說過和親眼所見是兩迴事。隻有直麵明軍的兵鋒,才能真正懂得明軍的可怕。
範友賢、李定國率六萬大軍北伐陝西,其中相當一部分是逼降的關寧軍舊部。用降軍打先鋒,是明軍的老傳統。範友賢令胡國柱為先鋒,吳國貴為副先鋒,率夏國相、王屏藩各部一萬兵馬攻打青石關。
這是吳三桂舊部歸順大明後的首戰,全軍上上下下都很重視,胡國柱甚至親自光著膀子上陣,得了個“胡瘋子”的外號。
打瘋了,勢如破竹,僅僅半日,馮家坡、白馬岩、二郎壩等要隘,先後失守。
齊升大驚失色,這,這,這,明軍也太能戰了!卻不知,這些所謂的明軍,不久前還都是清軍。
打不過,走。齊失想起了圖海的軍令,往北,渡過漢江,撤到了南鄭。
首戰告捷,範友賢大喜,他是直爽漢子,有功必賞。喚過胡國柱、吳國貴道:“久聞二位將軍乃關寧軍中的虎將,果不其然。本帥定當在陛下麵前為二位將軍請功”。
“多謝大帥!”
範友賢又笑嗬嗬道:“不知二位將軍尚有餘力戰否?”
當上官問下官這句話時,那是萬萬不能說不的。胡國柱、吳國貴挺直了胸膛,大聲吼道:“末將能戰!”
??
“得定軍山則得漢中,得漢中則定天下”。
南鄭城的西部有山名定軍山,屬大巴山脈,有大小山峰十三座,自西向東,石山子至元山子,號稱“十二連峰”,再往東又有當口寺孤峰,綿延二十多裏,如遊龍戲珠,被譽為“十二連山一顆珠”,風景是極好的。
不過此山之所以有名,可不是因為風景;也不是因為山中多珍禽異獸;而是因為兩個人:黃忠和夏侯淵。三國時,蜀漢大將黃忠斬曹魏大將夏侯淵於此,遂讓定軍山天下聞名。
定軍山北麓有一片廣漠沃野,是當年黃忠大戰夏侯淵的戰場。沃野前有一座小山,清臨洮總兵陳萬略、寧夏總兵馬寧率部藏於山中,打算伏擊明軍。
馬寧笑著對陳萬略說:“陳兄,督憲給額們的軍令是打不過,便撤往南鄭。您不但不撤,還想伏擊明軍。這膽子可有些大呀”。
陳萬略白了馬寧一眼:“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些年,朝廷隻知甘陝有張勇,卻不知額們。難道賢弟不想打個大勝仗、揚眉吐氣?”
這話說到了馬寧心裏,論戰功,他和陳萬略不在張勇之下,可張勇和前總督孟喬芳關係好,所以成了甘陝第一勇將,心裏一直有些不服。當下便道:“小弟全聽兄長調遣”。
按說明軍打了勝仗,正是將驕兵狂的時候,伏擊應該容易成功。怪就怪定軍山這地方太有名。此時《三國演義》已經廣泛流傳,莫說明軍,就連清軍將領都幾乎人手一本。因此,大家都知道,當年黃忠在此地斬了夏侯淵。
一到這古戰場,吳國貴便對胡國柱說:“胡兄,當年那老黃忠就是在此處斬了夏侯淵的,地形複雜,不可不防呀”。
“啥?這便是黃忠斬夏侯淵的地方?”
胡國柱聞言,眉毛一跳,冷汗立時就出來了,“賢弟說得對,此地不可不防!快列陣,多派哨探”。
明軍排著整齊的陣形,小心翼翼、緩緩而行,一隊隊夜不收被派去搜山,很快發現了清軍。
“有埋伏!”
隨著一聲聲警報,伏擊戰打成了遭遇戰。
清軍馬寧部久駐寧夏,有不少騎兵;吳三桂的降軍,以前號稱關寧鐵騎,騎兵也是多的。
雙方先是騎兵絞殺,然後步兵陣戰,殺得難分難解。
剛開始,誰也沒占到便宜,可隨著明軍後續兵馬彭明揚、李成爵、陳豹、侯永錫、李占春、楊秉胤諸部陸續趕到,清軍便支撐不住了。
陳萬略、馬寧見勢不妙,往山中撤退。
自古窮寇莫追,明軍怕清軍在山中還有埋伏,不敢逼得太緊。陳、馬二將倉皇逃迴南鄭。
他十分喜歡讀漢書、習漢字,還給自己取了字:麟洲,曾背著史書與順治帝一起逛南苑,皇帝誇他:“天資忠愨,性情敦篤”。現在形勢危急,三邊總督李國英戰歿,便任他為三邊總督,負責陝甘、四川軍事。
圖海至陝西,與西安將軍富喀禪、副都統都敏等人商議後,覺得欲固陝西,必守漢中。遂留富喀禪、都敏鎮守西安,自率大軍前往漢中。
所謂大軍,那是自己給自己壯膽的說法。仗打到這個程度,清廷的精銳部隊早已損失殆盡,西安將軍富喀禪麾下,倒是有六千五百名精銳的滿蒙八旗,不過不能調,得鎮守西安,不然陝西必然大亂。
圖海隻好領率總兵江義、梅勒章京賴惱、禿江,共計兩萬滿蒙漢兵馬往漢中而來。
即使這兩萬兵馬,也是臨時拚湊的,遠不如以前的兵馬精銳。一般人碰到這種情況,早就灰心喪氣。圖海卻整天笑嘻嘻的,不慌不忙。一邊令漢中知府楊可經籌措糧草,一邊從陝甘兵馬中挑選精兵強將用之。
別說,這陝西在前三邊總督孟喬芳手上,倒著實有些猛將,雖然被張勇帶走損失了一大批,但還有些能打的。比如臨洮總兵陳萬略、寧夏總兵馬寧在剿平甘陝迴亂、義軍起義時屢立戰功,部下兵馬著實勇悍。遂將二人所部一萬甘陝綠營調至漢中聽用。又有延安總兵齊升、鞏昌總兵李世勳,部下一萬兵馬,亦有些戰力,一並調往漢中。
七搞八搞的,居然整出了四萬大軍。
“督憲”,圖海正巡視著城防,陝西巡撫陳極新急匆匆走來,“剛接到軍報,明軍已至青石關”。
圖海鎮靜地理了理胡須,“告訴齊總兵,若是敵不過,便撤往南鄭”。
他的鎮靜感染了陳極新,不由得從容淡定了許多,恭身施禮而去。
??
漢中,位於陝西西南部,古稱梁州,乃由蜀入陝的必經之地。北依秦嶺,南屏巴山,中部是漢中盆地,著名的“天府之國”和“魚米之鄉”,兵家必爭之地。
青石關,乃漢中府治南鄭縣南麵的雄關。
清延安總兵齊升守著此關,焦頭爛額。
他雖也曾聽說過明軍的厲害,連甘陝第一勇將張勇都陣亡了,但聽說過和親眼所見是兩迴事。隻有直麵明軍的兵鋒,才能真正懂得明軍的可怕。
範友賢、李定國率六萬大軍北伐陝西,其中相當一部分是逼降的關寧軍舊部。用降軍打先鋒,是明軍的老傳統。範友賢令胡國柱為先鋒,吳國貴為副先鋒,率夏國相、王屏藩各部一萬兵馬攻打青石關。
這是吳三桂舊部歸順大明後的首戰,全軍上上下下都很重視,胡國柱甚至親自光著膀子上陣,得了個“胡瘋子”的外號。
打瘋了,勢如破竹,僅僅半日,馮家坡、白馬岩、二郎壩等要隘,先後失守。
齊升大驚失色,這,這,這,明軍也太能戰了!卻不知,這些所謂的明軍,不久前還都是清軍。
打不過,走。齊失想起了圖海的軍令,往北,渡過漢江,撤到了南鄭。
首戰告捷,範友賢大喜,他是直爽漢子,有功必賞。喚過胡國柱、吳國貴道:“久聞二位將軍乃關寧軍中的虎將,果不其然。本帥定當在陛下麵前為二位將軍請功”。
“多謝大帥!”
範友賢又笑嗬嗬道:“不知二位將軍尚有餘力戰否?”
當上官問下官這句話時,那是萬萬不能說不的。胡國柱、吳國貴挺直了胸膛,大聲吼道:“末將能戰!”
??
“得定軍山則得漢中,得漢中則定天下”。
南鄭城的西部有山名定軍山,屬大巴山脈,有大小山峰十三座,自西向東,石山子至元山子,號稱“十二連峰”,再往東又有當口寺孤峰,綿延二十多裏,如遊龍戲珠,被譽為“十二連山一顆珠”,風景是極好的。
不過此山之所以有名,可不是因為風景;也不是因為山中多珍禽異獸;而是因為兩個人:黃忠和夏侯淵。三國時,蜀漢大將黃忠斬曹魏大將夏侯淵於此,遂讓定軍山天下聞名。
定軍山北麓有一片廣漠沃野,是當年黃忠大戰夏侯淵的戰場。沃野前有一座小山,清臨洮總兵陳萬略、寧夏總兵馬寧率部藏於山中,打算伏擊明軍。
馬寧笑著對陳萬略說:“陳兄,督憲給額們的軍令是打不過,便撤往南鄭。您不但不撤,還想伏擊明軍。這膽子可有些大呀”。
陳萬略白了馬寧一眼:“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這些年,朝廷隻知甘陝有張勇,卻不知額們。難道賢弟不想打個大勝仗、揚眉吐氣?”
這話說到了馬寧心裏,論戰功,他和陳萬略不在張勇之下,可張勇和前總督孟喬芳關係好,所以成了甘陝第一勇將,心裏一直有些不服。當下便道:“小弟全聽兄長調遣”。
按說明軍打了勝仗,正是將驕兵狂的時候,伏擊應該容易成功。怪就怪定軍山這地方太有名。此時《三國演義》已經廣泛流傳,莫說明軍,就連清軍將領都幾乎人手一本。因此,大家都知道,當年黃忠在此地斬了夏侯淵。
一到這古戰場,吳國貴便對胡國柱說:“胡兄,當年那老黃忠就是在此處斬了夏侯淵的,地形複雜,不可不防呀”。
“啥?這便是黃忠斬夏侯淵的地方?”
胡國柱聞言,眉毛一跳,冷汗立時就出來了,“賢弟說得對,此地不可不防!快列陣,多派哨探”。
明軍排著整齊的陣形,小心翼翼、緩緩而行,一隊隊夜不收被派去搜山,很快發現了清軍。
“有埋伏!”
隨著一聲聲警報,伏擊戰打成了遭遇戰。
清軍馬寧部久駐寧夏,有不少騎兵;吳三桂的降軍,以前號稱關寧鐵騎,騎兵也是多的。
雙方先是騎兵絞殺,然後步兵陣戰,殺得難分難解。
剛開始,誰也沒占到便宜,可隨著明軍後續兵馬彭明揚、李成爵、陳豹、侯永錫、李占春、楊秉胤諸部陸續趕到,清軍便支撐不住了。
陳萬略、馬寧見勢不妙,往山中撤退。
自古窮寇莫追,明軍怕清軍在山中還有埋伏,不敢逼得太緊。陳、馬二將倉皇逃迴南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