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公台鑒:出家之人本應超淩三界、逍遙山林。然欲求出世,必先入世。我佛既有慈悲心,亦有獅子吼。胡虜亂華以來,衣冠盡毀,生靈塗炭,此非亡國,實亡天下。人神之共憤,三教所不容。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縱方外之人,亦有衛天下之心。今偽巡撫吳景道東攻大周山,少林、龍門欲聚眾千餘,舉義嵩山。公若引兵而來,攻擊敵後,則景道必敗,洛陽可得。一點癡愚,天地可見。阿彌陀佛!少林第二十八代主持海寬拜上”。
虎牢關上,尚之信閱過海寬憚師這封信,既驚奇又振奮。驚奇者,歸順大明的義軍無數,可出家之人舉義反清的,還真是少見。振奮者,若這和尚所言是真的,吾率軍偷偷潛入嵩山,與這兩支義軍會合,突襲敵後,必能大敗清軍,攻取洛陽,這功勞可不小。
別看尚之信年輕,卻生性狡詐多疑,既想立大功,又怕中了清軍的奸計。曆史上,這性子吃了大虧,先反清,又投降,最後被誅殺。
他先查看了送信的少林弟子永玉和尚的度牒,嗯,果真是少林僧人。
再一看,這和尚胖胖的,相貌忠厚,不像是騙子。
“哼哼,這分明是清虜的詭計,欲謀我軍。來人,將這和尚拖出去斬”,尚之信大喝,留心觀察永玉的麵色。
好個永玉,絲毫不懼,反氣得青筋暴起,“總鎮好不曉事,貧僧一片赤誠,為何反要殺我?”
“令師說得都是真的嗎?”
“總鎮如不信,貧僧願在佛祖麵前起誓,若有誆言,死後入阿鼻地獄,永世不得超生”。
這下尚之信信了,出家之人,最敬佛祖。這和尚敢在佛祖麵前發誓,定是真的。
“本鎮肩負全軍安危,不得不心謹慎一些,請小師傅見諒”,尚之信先陪了個禮,鄭重說道,“請告訴海寬大師,本鎮即刻出兵”。
??
大周山並不高,不過一百八十丈左右,因宋仁宗曹皇後建塔其上,又名塔山。
山上的明軍已到了最後關頭,賈峪、朱家峪、牧子峪、開峪、水峪、胡峪、榆峪、老鴉峪、十貫峪全部失守。
班誌富率殘軍撤到了山頂的鐵佛寨,兩千兵馬,僅剩八百。
“世子,您再不救援,末將可就要戰歿在這了”,望著虎牢關的方向,他喃喃自語。
山下,薑新已經開始向吳景道祝賀了,“撫台,明軍已經頂不住了,此山一破,我軍便可進入開封府”。
“薑參將,此戰,汝居功甚偉,本撫已經上疏朝廷,為汝請功了”,吳景道撫須微笑。
“謝撫台”,薑新大喜。
“不用謝本撫,此皆汝應得的”,吳景道又道,“須防困獸猶鬥,晚上要多加崗哨,小心明軍劫營”。
“嗻!”
??
尚之信帶著兩千多精兵潛下虎牢關,突襲山下監視自己的一千清軍。
清軍未料到明軍會下山反擊,大潰,明軍陣斬遊擊一名,千總兩人。
然後來到了嵩山主峰太室山,海寬、王常月率一千五百名義軍,已等候多時。
合軍一處,足有四千,往大周山出發。
今晚星月無眠,明軍突然出現在清軍大營後方。清軍雖然多布了崗哨,可重點布在寨前,後方布的少,沒想到明軍會從後麵出現。
“敵襲!敵~”
營門口的哨兵剛喊出聲,便被射倒。
“殺~殺~殺!”
明軍如海潮般湧入。
“怎麽迴事?哪來的殺聲?”
薑新急忙衝出軍帳,發現四麵八方皆是火光,知事不可為,急奔入吳景道的大帳,“撫台,事急矣!末將護送您殺出去!撫台~撫台~”
沒有應答,仔細一看,吳景道嘴角流血,居然已經病死矣。
薑新沒奈何,隻好上馬逃命。
“看,那有個虜將,射他”,一明軍隊正發現了薑新,指揮部下放銃。
“呯呯呯”,數聲銃響,薑參將被射得血肉模糊。
“這便是那偽清巡撫吳景道?他是怎麽死的?”尚之信盯著屍體問。
“稟世子,此獠已七十五歲,帶病出征,昨晚恰好病死在營中”,部將時應運答道。
“記住了,此人是戰死的,被本鎮親手斬殺”,尚之信臉色一沉,拔劍便砍下了吳景道的首級。
“跪下!”
大校場上,跪了一地俘虜。
大周山之戰,尚之信殲滅了六千清軍,其中有三千多俘虜。他的損失也很大,五千兵馬僅剩三千了。便想用俘虜補充戰損,又怕他們反複,下令在地上栽上木樁,將俘虜中的將領、官員挑出,五花大綁,捆於樁上。
“告訴那些軍士,若想活,便將這些虜將殺了,不殺虜將,本鎮便殺他們”,尚之信的眼中寒芒四射。
“總鎮有令,殺虜將者活,不殺虜將者死”,大校場上,唿聲四起。
三千俘虜兵,每十五人分到了一員虜官。
“呀”,一小卒發現了一員經常欺侮自己的虜將,一刀揮去。
有人帶頭便好辦了,很快便將虜將屠戮一空。尚之信少了三千俘虜,卻多了三千部下,兵力增加至六千。
他留兵一千守虎牢,率五千兵馬攻取洛陽。先後攻克鞏縣、偃師。很順利,城裏的戰兵皆隨吳景道出征了,僅餘些守兵而已。
很快便打到了洛陽城下。
河南知府、洛陽守備望著城裏那一千甲胄不全的守兵,苦笑一聲,開城門降了。
十三朝古都洛陽的光複,大大振奮了明軍的士氣。大學士何吾騶興奮地作待曰:
《聞王師複洛陽》
孰雲死去萬事空?
泣作家書告乃翁。
洛陽城裏春風起,
恰是風流光武中。
聞何吾騶做了新詩,朱亨嘉令人取來一觀,看完後哈哈一笑,何卿啥都好,就是氣魄小了點,才打下個洛陽,就高興成這樣。
“來人,取紙筆來,朕為何卿再添四句”,刷刷刷,某人筆走龍蛇,又添了四行蒼勁有力的大字:
河嶽草滿起飛鴻,
中國王氣已騰空。(“中國”源於洛陽)
文爭武戰意未盡,
剛下洛陽思開封。
此次這尚之信功勞甚大,不可不賞,朱皇帝大筆一揮,封其為宜陽伯。
再次傳令嚴遵誥速取開封,至山東與己會合;為進一步打擊清虜,八百裏加急,催促範友賢加速攻入陝西。
虎牢關上,尚之信閱過海寬憚師這封信,既驚奇又振奮。驚奇者,歸順大明的義軍無數,可出家之人舉義反清的,還真是少見。振奮者,若這和尚所言是真的,吾率軍偷偷潛入嵩山,與這兩支義軍會合,突襲敵後,必能大敗清軍,攻取洛陽,這功勞可不小。
別看尚之信年輕,卻生性狡詐多疑,既想立大功,又怕中了清軍的奸計。曆史上,這性子吃了大虧,先反清,又投降,最後被誅殺。
他先查看了送信的少林弟子永玉和尚的度牒,嗯,果真是少林僧人。
再一看,這和尚胖胖的,相貌忠厚,不像是騙子。
“哼哼,這分明是清虜的詭計,欲謀我軍。來人,將這和尚拖出去斬”,尚之信大喝,留心觀察永玉的麵色。
好個永玉,絲毫不懼,反氣得青筋暴起,“總鎮好不曉事,貧僧一片赤誠,為何反要殺我?”
“令師說得都是真的嗎?”
“總鎮如不信,貧僧願在佛祖麵前起誓,若有誆言,死後入阿鼻地獄,永世不得超生”。
這下尚之信信了,出家之人,最敬佛祖。這和尚敢在佛祖麵前發誓,定是真的。
“本鎮肩負全軍安危,不得不心謹慎一些,請小師傅見諒”,尚之信先陪了個禮,鄭重說道,“請告訴海寬大師,本鎮即刻出兵”。
??
大周山並不高,不過一百八十丈左右,因宋仁宗曹皇後建塔其上,又名塔山。
山上的明軍已到了最後關頭,賈峪、朱家峪、牧子峪、開峪、水峪、胡峪、榆峪、老鴉峪、十貫峪全部失守。
班誌富率殘軍撤到了山頂的鐵佛寨,兩千兵馬,僅剩八百。
“世子,您再不救援,末將可就要戰歿在這了”,望著虎牢關的方向,他喃喃自語。
山下,薑新已經開始向吳景道祝賀了,“撫台,明軍已經頂不住了,此山一破,我軍便可進入開封府”。
“薑參將,此戰,汝居功甚偉,本撫已經上疏朝廷,為汝請功了”,吳景道撫須微笑。
“謝撫台”,薑新大喜。
“不用謝本撫,此皆汝應得的”,吳景道又道,“須防困獸猶鬥,晚上要多加崗哨,小心明軍劫營”。
“嗻!”
??
尚之信帶著兩千多精兵潛下虎牢關,突襲山下監視自己的一千清軍。
清軍未料到明軍會下山反擊,大潰,明軍陣斬遊擊一名,千總兩人。
然後來到了嵩山主峰太室山,海寬、王常月率一千五百名義軍,已等候多時。
合軍一處,足有四千,往大周山出發。
今晚星月無眠,明軍突然出現在清軍大營後方。清軍雖然多布了崗哨,可重點布在寨前,後方布的少,沒想到明軍會從後麵出現。
“敵襲!敵~”
營門口的哨兵剛喊出聲,便被射倒。
“殺~殺~殺!”
明軍如海潮般湧入。
“怎麽迴事?哪來的殺聲?”
薑新急忙衝出軍帳,發現四麵八方皆是火光,知事不可為,急奔入吳景道的大帳,“撫台,事急矣!末將護送您殺出去!撫台~撫台~”
沒有應答,仔細一看,吳景道嘴角流血,居然已經病死矣。
薑新沒奈何,隻好上馬逃命。
“看,那有個虜將,射他”,一明軍隊正發現了薑新,指揮部下放銃。
“呯呯呯”,數聲銃響,薑參將被射得血肉模糊。
“這便是那偽清巡撫吳景道?他是怎麽死的?”尚之信盯著屍體問。
“稟世子,此獠已七十五歲,帶病出征,昨晚恰好病死在營中”,部將時應運答道。
“記住了,此人是戰死的,被本鎮親手斬殺”,尚之信臉色一沉,拔劍便砍下了吳景道的首級。
“跪下!”
大校場上,跪了一地俘虜。
大周山之戰,尚之信殲滅了六千清軍,其中有三千多俘虜。他的損失也很大,五千兵馬僅剩三千了。便想用俘虜補充戰損,又怕他們反複,下令在地上栽上木樁,將俘虜中的將領、官員挑出,五花大綁,捆於樁上。
“告訴那些軍士,若想活,便將這些虜將殺了,不殺虜將,本鎮便殺他們”,尚之信的眼中寒芒四射。
“總鎮有令,殺虜將者活,不殺虜將者死”,大校場上,唿聲四起。
三千俘虜兵,每十五人分到了一員虜官。
“呀”,一小卒發現了一員經常欺侮自己的虜將,一刀揮去。
有人帶頭便好辦了,很快便將虜將屠戮一空。尚之信少了三千俘虜,卻多了三千部下,兵力增加至六千。
他留兵一千守虎牢,率五千兵馬攻取洛陽。先後攻克鞏縣、偃師。很順利,城裏的戰兵皆隨吳景道出征了,僅餘些守兵而已。
很快便打到了洛陽城下。
河南知府、洛陽守備望著城裏那一千甲胄不全的守兵,苦笑一聲,開城門降了。
十三朝古都洛陽的光複,大大振奮了明軍的士氣。大學士何吾騶興奮地作待曰:
《聞王師複洛陽》
孰雲死去萬事空?
泣作家書告乃翁。
洛陽城裏春風起,
恰是風流光武中。
聞何吾騶做了新詩,朱亨嘉令人取來一觀,看完後哈哈一笑,何卿啥都好,就是氣魄小了點,才打下個洛陽,就高興成這樣。
“來人,取紙筆來,朕為何卿再添四句”,刷刷刷,某人筆走龍蛇,又添了四行蒼勁有力的大字:
河嶽草滿起飛鴻,
中國王氣已騰空。(“中國”源於洛陽)
文爭武戰意未盡,
剛下洛陽思開封。
此次這尚之信功勞甚大,不可不賞,朱皇帝大筆一揮,封其為宜陽伯。
再次傳令嚴遵誥速取開封,至山東與己會合;為進一步打擊清虜,八百裏加急,催促範友賢加速攻入陝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