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人梁標相泣血陳情於大明光武皇帝陛下:仆本良民,生處亂世,為求活命,鋌而走險,泛舟海上,肆意橫行,其罪一也;又貪富貴榮華,自甘墮落,金錢鼠尾,跪拜犬戎夷狄,忘漢家之衣冠,負父母之深恩,虺蜴為心,豺狼成性,助紂為虐,殘害忠良,人神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其罪二也。固當一死謝罪,所以苟活者,欲報效於陛下也。曩者,建奴南侵,兩京淪陷,衣冠盡廢,祖宗蒙羞,神明華胄,匍匐犬羊之下。幸陛下起義師於廣西,驅逐韃虜,恢複中華,克複南京,飲馬中原。長戈所指,即人心所向。凡我漢民,莫不歡欣鼓舞,一夫奮臂,萬姓影從,舍身舉義,以報聖君。仆亦漢人,天良未泯,今縛偽清湖廣總督胡全才、獻黃岡城來投。不求有功,聊報屈節事虜之辱。伏惟陛下率群雄廓清腥膻,雪中國之恥,使民得其所,中華有泰山之安。揮筆涕零,潸然淚下。罪人梁標相頓首”。


    看了梁標相的這道降書,朱亨嘉先是大喜,後又一嘻。大喜者,不費吹灰之力,得了咽喉要地黃岡,還抓住了偽清總督胡全才;一嘻者,這梁標相不過是見大明勢大,迫於勢而降,降書裏卻是一副忠臣義士的形象,若真的心懷忠義,先前為何不降?非要在漢陽吃了大敗仗才降?


    不過眼下正是北伐的關鍵時期,不管是漢奸還是韃虜,隻要他們肯率軍歸順,朕一律用之。


    想了想,朱亨嘉封梁標相為黃岡水師總兵,賜錦袍一套,調歸孫貴節製。


    又和顏悅色地與梁標相的使者顧景星嘮起了家常。


    “顧卿,聽聞汝是‘江夏神童‘,六歲會吟詩作賦,九歲遍讀經史,十五歲試於黃州,名震全府,院試奇魁,被譽為‘博通君子’,然後又以貢生被授弘光朝推官?”


    “區區一點賤名,不敢汙陛下之耳”。


    “聽聞韃虜數次征召卿為官,卿皆辭而不受?”


    顧景星正色道:“臣雖愚飩,亦知華夷大防,怎敢屈節聲虜、羞見祖宗”。


    “嗯”,朱亨嘉讚賞地點點頭,這個顧景星倒是個有骨氣的,比那梁標相強太多,“顧卿大才,便留在禮部做個郎中吧”。


    ??


    羅托已經北撤開封,湖廣境內之敵,便隻剩下了盤踞襄陽、鄖陽一帶的清平南王尚可喜和盤踞承天府的湖廣巡撫張長庚。


    那張長庚隻有一萬兵馬,好對付,主要是尚可喜,這廝手握三萬多精兵,是個勁敵。


    為了對付尚可喜,光武大帝召開了禦前軍事會議,何吾騶、鄭封、劉茂遐、李明忠、金聲恆、袁宗第、郝永忠、馬寶、趙勇諸文武濟濟一堂。


    “陛下,臣以為張長庚駐守的承天府無險可守,兵馬又少,不足為慮。倒是那尚可喜兵強馬壯,襄陽又號稱‘華夏第一城池’,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不可不取。如今我水師正在休整,可令孫貴率三萬水師由長江入漢江;再令嚴遵誥部陸師攻取德安、承天、荊州。水陸並進,直搗襄陽。破尚可喜不難”,鄭封說道。


    “鄭卿所言甚有理,襄陽乃軍事要地,不取襄陽,朕如鯁在喉,無法放心北伐!”


    “陛下,那尚可喜與征虜伯耿繼茂之父聯仲明,同為偽清三順王。可令耿繼茂修書給尚可喜,勸其歸順。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劉茂遐也說道。


    “嗯,劉卿與朕想到一起去了,朕已令耿繼茂給尚可喜寫信了”。


    “陛下”,一人昂然而出,卻是豫國公金聲恆,“臣與尚可喜的謀士金光有舊,願攜耿繼茂的書信去襄陽勸尚可喜歸順”。


    朱亨嘉大驚,“金卿,汝是大明的豫國公,怎可親赴險地,做此危險之事?”


    “陛下,正因為臣是國公,由臣親自去勸降,才更能向那尚可喜顯示誠意。臣身為國公,理應為大明出力,求陛下恩準!”


    朱亨嘉心下慚愧。當初這金聲恆在大明危難之際,反正歸明,著實功勞不小。後來自己怕他有野心,將他的心腹,文官調往他省,武將撥於各軍,雖封了個國公,實際上卻是將他架空了。可他卻毫無怨言,今日竟要親赴險地,真忠臣也!


    望著金聲恆立功心切的眼神,不忍拒絕,隻好說道:“金卿此去,千萬小心”。


    ??


    襄陽城,金光府,尚可喜的頭號謀士金光正在品茶。


    他出身名門望族義烏金氏,二十歲會試不中,雲遊時遇到了尚可喜,尚以之為驚天緯地之才,言聽計從。此人的先祖參加過戚家軍,打過倭寇,亦算忠良之後,自然不願留著金錢鼠尾見祖宗,沒法子,造化弄人,一步一步地走成了這樣。


    “老爺,有南昌故人求見”,仆人來報。


    “南昌故人?”


    金光心裏一顫,不會是豫國公又派人來了吧?當年金聲恆曾派幕客胡澹見自己,帶了一封李明忠寫給尚可喜的書信勸降。


    “快,請他們至書房”。


    前一陣子傳來消息,六合之戰,大明打贏了。金光是智者,判斷滿清大勢已去,歸明之心甚是迫切。


    一見,真是熟人,當先一位正是胡澹,胡澹身後還跟著金聲恆。當年金聲恆慕金光之才,多次寫信拉攏,但二人隻是神交,從未謀麵。


    “胡兄,這位是?”


    “金兄,這位正是豫國公啊!”


    “豫國公!”


    金光大吃一驚,又暗暗感動,堂堂豫國公親自勸降,大明誠意十足啊!”


    當即令仆人奉上香茗。


    金聲恆快言快語,“不瞞賢弟,吾此次是專為勸降尚可喜而來”。


    金光一歎,“王上新近又招募了一批人馬,清巡撫張長庚又帶了一萬兵馬從承天府來投奔。如今兵馬超過五萬,兵雄氣勝,未必肯降啊!”


    原來,駐守承天府的清湖廣巡撫張長庚聞明軍勢大,不敢守承天府,逃往襄陽,與尚可喜合兵一處。


    尚可喜得了這一萬兵馬,又募兵一萬,五萬多兵馬在手,起了割據襄陽、鄖陽之心。


    “不肯降?”


    金聲恆哈哈大笑,“陛下說了,先禮後兵。不肯降,便打得他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明靖江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泱泱大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泱泱大明並收藏南明靖江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