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我看明國人不會善罷甘休,是不是把我們的戰士都集中起來?”


    馬洛王問米拉爾。


    米拉爾點點頭,“塔羅伯,你迅速派人通知各族族長和各社長老,要他們帶青壯來高地集結。另外,給凱達格蘭族、高山族的族長寫信,請他們和我們聯合起來,守住祖地。


    大明朝在台灣設府、縣,削弱了各族長老世代相傳的權力,酋長們十分不滿。隻是槍打出頭鳥,沒人敢帶頭鬧事而已。


    現在,人多勢眾的大肚王領頭鬧,其他各族膽子便大了起來。凱達格蘭族族長多亞、高山族族長巴隆響應。大肚王國內,巴則海族十一個村社、巴布拉族六個村社、貓霧捒族四個村社、洪雅族四個村社、道卡斯族二個村社,全都舉起了反旗。


    因為光武大帝隨手一道旨意,轟轟烈烈的台灣原住民之亂拉開了帷幕。


    一時間,從台北到台中,處處峰火,甚至烏溪以南的幾個一向服從王化的洪雅族村社也蠢蠢欲動。


    各族勇士聚起了萬餘兵馬匯集在烏溪以北。


    烏溪,位於大肚山區,因為暴雨過後常有黑色礫石被衝刷而下,故名烏溪。後世,它有一個響亮的名字:濁水溪,是藍綠兩大陣營的勢力分界線。


    馬洛和大肚國五族的征帥塔羅伯、阿德狗讓、巴萊,圖薩、阿瓦一起巡視烏溪防線。兵馬過萬,無邊無際。


    各族勇士們在溪邊栽上木柵欄,築起木牆,準備了大量的石塊,勇士們耐心地磨著獵刀、長矛,等待明軍的到來。


    馬洛有些擔心地問塔羅伯:“繼父,您覺得明軍能越過烏溪嗎?”


    塔羅伯哈哈大笑:“放心吧,我的王,紅毛鬼做不到的事,明國人同樣做不到!”


    ??


    荷蘭人確實一直沒能越過烏溪。


    他們趕跑西班牙人、征服北台灣後,便想把台北、台南連成一片,於是把目光瞄向了中、西部平原和山地的原住民。


    1644年,荷蘭上尉彼得·本(piterboon)率軍從北荷蘭城(基隆)由北往南,遠征台北、台中未屈服的原住民,企圖打通從北荷蘭城至熱蘭遮城(安平古堡)的交通線。


    他先征服了台北的凱達格蘭族,然後南下進攻大肚王國,被強悍的大肚王國巴布拉族勇士殺得大敗。


    1645年,不甘心的彼得上尉再次南下,這次他重創了巴布拉人,橫掃了巴則海族、巴布拉族、貓霧捒族、洪雅族、道卡斯族十三個村社。然而,大肚王國並沒有屈服,綿綿的青山百裏長,在國王甘仔轄·阿拉米的率領下,與荷蘭人展開了艱苦卓絕的遊擊戰。


    時間一長,彼得上尉受不了了,隻得接受牧師的協調,與阿拉米簽訂了和平協議。大肚王國表示臣服荷蘭,參加荷蘭人的地方會議,象征性地繳納一些稅收,並且允許荷蘭人通過他們的領地。但是,隻允許他們經過,不允許他們定居,也不允許他們傳播基督教,甚至不允許他們攜帶荷語翻譯。


    荷蘭人稱大肚王國的領地是第三區,實際上這個第三區一直是獨立的。


    由始至終,荷軍對大肚番的討伐都是由北向南打,南部的烏溪,荷蘭軍隊從未越過,商隊倒是經常走。


    ??


    又有幾十條獨木舟,帶著二百多個洪雅族戰士,在烏溪以北登陸了,他們來自中部的平埔村社。


    聽說明國人要在台灣設府縣,這怎麽行?以後各族百姓是聽族長、長老的,還是聽知府、知縣的?大肚王一舉義旗,各村社的勇士們紛紛在族長、長老的帶領下,往烏溪以北趕,很快便超過了萬人。


    “好,好啊!”


    恩軍侯高明貴放下了千裏鏡,哈哈大笑。


    “大帥,您一直不讓末將進攻,如今敵人越聚越多,您倒反而叫好。這是為何?”


    參將王大雄奇怪地問,他本是遊擊,因為打紅毛夷人立了功,剛升的參將。


    “嗬嗬,汝懂什麽,台灣全是山,若是一座山一座山的平叛,得打到什麽時候?哪來那麽多錢糧?索性等那些山裏的部落全部在烏溪以北聚齊了,一舉殲之。這個就叫做事半功倍!”


    王大雄恍然大悟,“大帥就是大帥,高,實在是高!”


    高明貴又耐著性子等了幾天,直到再也看不到有山地勇士趕來,方下令進攻。


    大明光武二年十一月八日,烏溪之戰,或者說烏溪大屠殺開始了。


    九千明軍對一萬五千各族聯軍發動了進攻。


    先用重炮清理木牆、柵欄,為大軍犁出一條條通道;接著雪花般的霰彈在聯軍中落下,炮彈所至,盡是斷肢殘臂;明軍的小船在硝煙中登陸,列好軍陣,沿著犁出的通道前進;箭矢、銃彈,雨點般射向聯軍。


    聯軍大多穿著獸皮,隻有極少數穿著藤甲,防禦力很低,不用火銃,即使是弓箭的拋射,也給他們造成了大量傷亡。


    明將王大雄、高淩、楊祖分頭擊之,聯軍大敗,貓霧捒族征帥巴萊、洪雅族征帥圖薩、道卡斯族征帥阿瓦皆歿於軍中;大肚王馬洛帶著巴則海族征帥塔羅伯、巴布拉族征帥阿德狗讓逃迴了大肚社;高山族族長巴隆見勢不妙,率殘存的數百高山族勇士遁入了中部的高山。


    明軍勢如破竹,先後攻下了沙轆社、鬥尾龍岸社、埔裏、水裏社,切斷了大肚社逃入高山蠻的道路。


    “大帥,總攻吧”,王大雄、高淩、楊祖諸將皆踴躍欲戰。


    “不急”,高明貴大笑,“等‘陳大刀’攻下大肚台地以西的神岡社,那大肚王便插翅難飛了”。


    此次平叛的明軍分兩路,南線是高明貴親率的九千主力,由南往北打,進攻大肚番、高山蠻;北線是參將陳澤率領的三千偏師,由北向南打,進攻凱達格蘭族的領地,然後南下大肚社西邊的神岡社,圍死大肚社。


    陳澤善使大刀,部下三百中軍,人手一柄大刀,人稱“陳大刀”。因為在北線尾島、熱蘭遮城等戰役中,屢立戰功,“陳大刀”如今已經由遊擊升參將了。


    尤其是北線尾島之戰,他有勇有謀,陣斬紅毛夷第一猛將貝徳爾,消息傳到南京,朱亨嘉龍顏大悅,特賜錦袍一件。雖然光武大帝喜歡賜給將領錦袍是出了名的,但那多是公、侯、伯、提督、總兵之類的高級將領,給一個小小的遊擊賜錦袍,這可是破天荒,大明軍隊獨一份。


    陳澤用布小心地擦拭著自己那柄四十斤重的大刀,刀身還在滴血。不遠處,兩顆血淋淋的首級十分醒目,一顆是凱達格蘭族族長多亞的,另一顆是神岡社長老沙魯的。


    “向大帥報告”,陳澤一邊擦著刀,一邊淡淡地說,“我軍已攻下神岡社,封死了大肚番西逃之路”。


    ??


    大肚山形,遠望如百雉高城”。


    這句話是說大肚山遠遠望去,就像一座長三百丈的城一樣(古代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地形險峻,易守難攻。


    可惜,大肚番的精兵一大半都已葬送在了烏溪北岸,城裏隻剩下千餘勇士,再險的城,沒兵守也沒用。


    米拉爾的背駝了,烏溪戰敗的消息傳來,她的背便駝了,再沒了從前的精神。盯著馬洛、塔羅伯、阿德狗讓,說道:“敗了便是敗了,向明軍投降吧”。


    聽說大肚番欲降,恩平侯高明貴欣然同意。


    使者一走,高明貴喚來諸將,下令道:“爾等進城以後,不論男女老幼,盡屠之”。


    眾將驚問:“大帥,這是為何?敵人既已投降,誅其首惡便是,何必屠城?”


    高明貴獰笑道:“治亂世用重典。大肚番雖已平定,但台灣的茫茫群山中,還有數不清的高山蠻。不狠一點,立個榜樣,那些高山蠻便不肯降伏,戰爭便難以結束。本帥這是以殺止戰”。


    其餘眾將皆不敢再言,唯陳澤不服,忿然道:“大帥若欲屠城,便不該允其投降,既以允降,再屠之,便是不守信用。吾泱泱中華,豈可為此不仁不義之事?”


    高明貴大怒:“本帥身為一軍主帥,考慮的隻是如何以最小的傷亡,獲取最大的戰果。仁義道德,非吾考慮。此為軍令,休得多言。抗命者,斬!”


    陳澤心中鬱悶,又不敢違抗軍令,隻得令所部最後入城。


    很快,大肚社的木城內,燃起了衝天的火光,明軍對大肚番實施了大屠殺,逃出來的僅剩六人。


    聽說明軍屠了大肚社,高山族族長巴隆嚇得魂飛魄散,帶著高山蠻各部落,走出深山,接受朝廷的編戶齊民。


    《明·光武帝本紀》:高明貴屠大肚社,僅餘六人。旬日,高山蠻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明靖江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泱泱大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泱泱大明並收藏南明靖江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