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禦殿,京都禦所最大的宮殿,是天皇日常生活的地方,又稱“常大內”。
殿外有蓮池,碧波蕩漾,池上有秀麗的櫸橋和軒廊,古色古香。冬天,蓮池結了冰,雪花不住地朝蓮池上飄落。
後光明天皇來了興致,走出常禦殿,往軒廊上走去,想去欣賞雪景。他今年才二十歲,年輕人嘛,想幹什麽便幹什麽。
內大臣德大寺公信、右大臣今出川經季緊緊地跟隨在後麵,他倆都是皇室老臣,侍奉過三代天皇。
大雪紛飛,後光明天皇佇立在軒廊內,透過軒窗,遙望,年輕英俊的年龐一動不動,不知道在想些什麽。
這是一位極具傳奇性的天皇,十歲即位,至今已有十年。
不了解他的人,認為他是一個不懂事的頑劣青年。
他熱愛習武,有位大臣見他天天舞刀弄槍,怕幕府知道了惹禍,便進諫說:“幕府應該還不知道這個事,不要再做了,不然臣就去切腹”。他聽後說:“還沒看過武士切腹呢,去南殿搭個台子,切個腹給朕看看吧”。大臣嚇得夠嗆,再不敢勸。幕府知道後也拿他沒辦法。
有一迴,他偷偷打開了存放象征日本皇室神裔身份的三神器的櫃子,發現裏麵有佛舍利,覺得佛舍利很奇怪,就扔到庭院裏了,把老父親氣得要死。
他厭惡《源氏物語》與和歌,經常說:“朝廷之所以衰落,都是因為《源氏物語》與和歌”,認為這些會讓人變得軟弱。後水尾上皇聽說後很擔心,親自檢查學業,要他作幾首和歌。結果他一作就是十首,全是精品。把老父親感動得落淚,“我兒有才啊!”
有一迴,老父親生病,他想去探望,大臣說:“根據《法度》,您出禦所必須取得幕府將軍的同意”,他迴去後命人在禦所裏修了一個走廊,與上皇住所連在一起,這樣上皇住所也就變成了禦所的一部分,無需再通過幕府。
他嗜酒如命,有一次喝了很多酒,德大寺公信勸諫,他火了,折斷一把劍,扔了出去。但是德大寺公信毫不畏懼地對他說:“如果陛下能容下諫言,微臣這條命不要也罷”。他聽後,心生悔意,第二天便戒酒,還對德大寺說:“昨晚那個樣子真的是非常丟人”,然後親手賜其一把劍,把徳大寺感動得老淚橫流。
了解他的人,比如內大臣德大寺公信、右大臣今出川經季,卻知道,這位陛下、剛毅果決,有大智慧。
表麵上看,天皇陛下淘氣頑皮,幹的事很沒腦子。實際上每一件都沒有越過幕府的底線,不會招致德川氏的報複。相反,這些貌似胡鬧的行為,成功打擊了幕府的威信。你們看,天皇陛下這麽胡鬧,幕府都不能拿陛下怎麽樣。人就是人,永遠戰勝不了神!
後光明天皇和父親後水尾上皇一樣,都十分厭惡德川氏弄權。
不過,他比父親高明,不搞什麽給和尚授紫衣這樣的小把戲,要搞便搞大的,狠抓教育。
你徳川氏不是說天皇不必掌權,隻需要修行學問、精通和歌嘛。行,朕便修行學問,不光自己修,還要讓全日本的百姓一起修。不修別的,修程朱理學,要把朱子學作為日本的國學!
大明朝那一套真好!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學會後,天皇殺將軍,將軍不敢反抗,乖乖跪下來,洗幹淨脖子挨宰。多好!
經過幾年不懈努力,朱子學漸漸普及,現在日本的讀書人,幾乎個個都讀四書五經。“尊王一統”的思想,正在慢慢地深入人心。等日本絕大多數百姓都信奉“忠君愛國”,都認為天皇才是日本的正統,幕府的將軍是亂臣賊子後,推翻幕府統治的時機便成熟了。
事實也確實如此。兩百年後,“尊王一統”的思想在全日本普及,明治天皇順利推翻了德川幕府。
他還再次提出恢複神宮(伊勢神宮)例幣儀式;也有意要複興大學寮(負責教育和考試的學院)。
“知朕者,謂朕心憂;不知朕者,謂朕何求”,後光明天皇忽然歎了口氣。
“陛下,風雪太大,請迴殿內歇息吧”,德大寺公信勸道。
後光明天皇蕭瑟地擺了擺手,忽然唱起了他一貫厭惡的和歌。其實,他並非厭惡和歌,隻是厭惡自己被幕府操控,施展不了心中的抱負而已。
和歌,固名思義乃是大和民族之歌,相傳是日本留唐學者阿倍仲麻呂等人從唐朝引進,並結合日本民謠,創作而成。日本人認為不光是人,世間萬物均懂和歌,“不加以任何力量,能讓天地震動,能讓眼睛所見不到的鬼神感動,能讓男女之間的關係更加親密,能溫暖勇猛的武士的心,就是和歌”。
身為日本人,怎會真的厭惡和歌?
雪是神的淚!觸景傷情,一向堅毅剛烈的後光明天皇,目中居然隱有淚光,打著拍子,吟唱了起來:
孤雁南飛急,
白雪茫茫霜滿地,
愁苦思無計。
天冷獨上寒枝棲,
一聲聲叫得孤淒。
和歌有很多種,後光明天皇唱的是短歌,總共隻有三十一個音節。卻聲聲淒厲,字字悲涼。
見天皇陛下將自己比作孤雁,主憂臣辱,德大寺公信、今出川經季亦傷心落淚,跪伏於地道:“陛下勿憂,臣等願為陛下效死!”
君臣三人,正在感傷,忽然從常禦殿跑出來一個削瘦的身影。
“陛下”,十五歲的左近衛少將今出川公規跑了過來,“大隅守島津綱久求見”。
“島津綱久不是那薩摩藩藩主島津光久的嫡子嗎?”
“正是”,德大寺公信說道,“陛下,那島津氏當年在關原之戰中,血戰奸賊德川家康。這些年一直被德川氏打壓,卻一直不忘皇室,實在是大大的忠臣。您不妨一見”。
“忠臣?”
後光明天皇一笑,這些地方大名,無非是想借朕的名義擴張他們的勢力,和德川氏並沒有什麽兩樣。不過,敵人的敵人便是朋友,見一見倒也無妨。
“宣他進殿吧”,後光明天皇淡淡地說道。
殿外有蓮池,碧波蕩漾,池上有秀麗的櫸橋和軒廊,古色古香。冬天,蓮池結了冰,雪花不住地朝蓮池上飄落。
後光明天皇來了興致,走出常禦殿,往軒廊上走去,想去欣賞雪景。他今年才二十歲,年輕人嘛,想幹什麽便幹什麽。
內大臣德大寺公信、右大臣今出川經季緊緊地跟隨在後麵,他倆都是皇室老臣,侍奉過三代天皇。
大雪紛飛,後光明天皇佇立在軒廊內,透過軒窗,遙望,年輕英俊的年龐一動不動,不知道在想些什麽。
這是一位極具傳奇性的天皇,十歲即位,至今已有十年。
不了解他的人,認為他是一個不懂事的頑劣青年。
他熱愛習武,有位大臣見他天天舞刀弄槍,怕幕府知道了惹禍,便進諫說:“幕府應該還不知道這個事,不要再做了,不然臣就去切腹”。他聽後說:“還沒看過武士切腹呢,去南殿搭個台子,切個腹給朕看看吧”。大臣嚇得夠嗆,再不敢勸。幕府知道後也拿他沒辦法。
有一迴,他偷偷打開了存放象征日本皇室神裔身份的三神器的櫃子,發現裏麵有佛舍利,覺得佛舍利很奇怪,就扔到庭院裏了,把老父親氣得要死。
他厭惡《源氏物語》與和歌,經常說:“朝廷之所以衰落,都是因為《源氏物語》與和歌”,認為這些會讓人變得軟弱。後水尾上皇聽說後很擔心,親自檢查學業,要他作幾首和歌。結果他一作就是十首,全是精品。把老父親感動得落淚,“我兒有才啊!”
有一迴,老父親生病,他想去探望,大臣說:“根據《法度》,您出禦所必須取得幕府將軍的同意”,他迴去後命人在禦所裏修了一個走廊,與上皇住所連在一起,這樣上皇住所也就變成了禦所的一部分,無需再通過幕府。
他嗜酒如命,有一次喝了很多酒,德大寺公信勸諫,他火了,折斷一把劍,扔了出去。但是德大寺公信毫不畏懼地對他說:“如果陛下能容下諫言,微臣這條命不要也罷”。他聽後,心生悔意,第二天便戒酒,還對德大寺說:“昨晚那個樣子真的是非常丟人”,然後親手賜其一把劍,把徳大寺感動得老淚橫流。
了解他的人,比如內大臣德大寺公信、右大臣今出川經季,卻知道,這位陛下、剛毅果決,有大智慧。
表麵上看,天皇陛下淘氣頑皮,幹的事很沒腦子。實際上每一件都沒有越過幕府的底線,不會招致德川氏的報複。相反,這些貌似胡鬧的行為,成功打擊了幕府的威信。你們看,天皇陛下這麽胡鬧,幕府都不能拿陛下怎麽樣。人就是人,永遠戰勝不了神!
後光明天皇和父親後水尾上皇一樣,都十分厭惡德川氏弄權。
不過,他比父親高明,不搞什麽給和尚授紫衣這樣的小把戲,要搞便搞大的,狠抓教育。
你徳川氏不是說天皇不必掌權,隻需要修行學問、精通和歌嘛。行,朕便修行學問,不光自己修,還要讓全日本的百姓一起修。不修別的,修程朱理學,要把朱子學作為日本的國學!
大明朝那一套真好!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學會後,天皇殺將軍,將軍不敢反抗,乖乖跪下來,洗幹淨脖子挨宰。多好!
經過幾年不懈努力,朱子學漸漸普及,現在日本的讀書人,幾乎個個都讀四書五經。“尊王一統”的思想,正在慢慢地深入人心。等日本絕大多數百姓都信奉“忠君愛國”,都認為天皇才是日本的正統,幕府的將軍是亂臣賊子後,推翻幕府統治的時機便成熟了。
事實也確實如此。兩百年後,“尊王一統”的思想在全日本普及,明治天皇順利推翻了德川幕府。
他還再次提出恢複神宮(伊勢神宮)例幣儀式;也有意要複興大學寮(負責教育和考試的學院)。
“知朕者,謂朕心憂;不知朕者,謂朕何求”,後光明天皇忽然歎了口氣。
“陛下,風雪太大,請迴殿內歇息吧”,德大寺公信勸道。
後光明天皇蕭瑟地擺了擺手,忽然唱起了他一貫厭惡的和歌。其實,他並非厭惡和歌,隻是厭惡自己被幕府操控,施展不了心中的抱負而已。
和歌,固名思義乃是大和民族之歌,相傳是日本留唐學者阿倍仲麻呂等人從唐朝引進,並結合日本民謠,創作而成。日本人認為不光是人,世間萬物均懂和歌,“不加以任何力量,能讓天地震動,能讓眼睛所見不到的鬼神感動,能讓男女之間的關係更加親密,能溫暖勇猛的武士的心,就是和歌”。
身為日本人,怎會真的厭惡和歌?
雪是神的淚!觸景傷情,一向堅毅剛烈的後光明天皇,目中居然隱有淚光,打著拍子,吟唱了起來:
孤雁南飛急,
白雪茫茫霜滿地,
愁苦思無計。
天冷獨上寒枝棲,
一聲聲叫得孤淒。
和歌有很多種,後光明天皇唱的是短歌,總共隻有三十一個音節。卻聲聲淒厲,字字悲涼。
見天皇陛下將自己比作孤雁,主憂臣辱,德大寺公信、今出川經季亦傷心落淚,跪伏於地道:“陛下勿憂,臣等願為陛下效死!”
君臣三人,正在感傷,忽然從常禦殿跑出來一個削瘦的身影。
“陛下”,十五歲的左近衛少將今出川公規跑了過來,“大隅守島津綱久求見”。
“島津綱久不是那薩摩藩藩主島津光久的嫡子嗎?”
“正是”,德大寺公信說道,“陛下,那島津氏當年在關原之戰中,血戰奸賊德川家康。這些年一直被德川氏打壓,卻一直不忘皇室,實在是大大的忠臣。您不妨一見”。
“忠臣?”
後光明天皇一笑,這些地方大名,無非是想借朕的名義擴張他們的勢力,和德川氏並沒有什麽兩樣。不過,敵人的敵人便是朋友,見一見倒也無妨。
“宣他進殿吧”,後光明天皇淡淡地說道。